只有通过仔细审题,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确保主题能够贯穿整篇作文,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在写作时有更多的例子和事实可供引用,增强文章的可信度,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悲悯话题作文8篇,供大家参考。
悲悯话题作文篇1
梭罗在他的《悲悯情怀》中谈到,世间最人性的光辉,就是自然地将人类拥有的悲悯情怀释放在需要帮助的人或动物身上,这是人性至高的光辉情结。
悲悯情怀,既是一种对他人感同身受的怜惜,又是时代和社会永不过时的呼唤。
悲悯情怀是温暖人间的薪火,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两千多年前,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对统治者的苛政发出抗议;屈原感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对楚国人民的关心;曹文轩说:“悲悯情怀,无疑是优良人性之一。倘若世界上各民族的大多数人能有如此情怀,今日之世界不至于动辄血流成河,不至于被恐怖主义的阴云笼罩,不至于让邪恶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出现并施展它的淫威。”表明了悲悯情怀的力量。他们用人性之光,用对百姓的虔诚、慈悲和博爱,温暖着芸芸众生。
悲悯来源于宽广的胸怀,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非易事。当《悲惨世界》中慈爱的主教借宿给冉·阿让,而冉·阿让却偷走了他的`银烛台且被警察抓住,主教说银烛台是他送给冉·阿让的礼物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简·爱得知一切,重回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的身边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小男孩在岸边把一条条小鱼放回大海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
要做到常有悲悯情怀,不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行。
但生活中有一种人,凡事以自己为先,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便什么都可以抛弃。当年汶川地震发生时,身为教师的范美忠不顾自己学生的安危,自己先跑出教室逃生。在成功获救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发在了网上,大概内容是:他做这个决定是有道理的,那种情况下,只有他的女儿他会救,他的母亲他也不会救。这种自私的人不可能有悲悯情怀。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和平事业;致力于种族平等事业的马丁·路德·金,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激励了无数人。他们的悲悯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一个时代;他们用一言一行提醒当今的我们:在这个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世界,千万不要忘记还有贫困山区儿童在遭遇失学的痛苦,环境污染带来的种种疾病令许多人痛不欲生,贪腐现象横行让公平正义被严重损害……
作为平常人的我们,应以一己之力,化悲悯为行动,给这个世界以光和热,给自然以生机和活力,给身边人以温情和希望。遇见生活贫苦者,不做看客,不冷漠相向,而是义不容辞地相助,哪怕仅仅是尽了点绵薄之力,心头也会留有余热。热衷公益,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一份爱,哪怕仅仅是一件衣服、一本书,也会温暖人心。这,就是悲天悯人的大情怀。
悲悯话题作文篇2
又一个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的春天到来了,在这样的季节里,许多热爱诗歌的中国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海子,并且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他。朗读他那饱含深情的诗句,我们就会明白:人,不是用来被感动的,而是用来感动别人的……
海子殉诗后,所激起的轰动与反响可谓是空前的。有人撰文这样说道:“体验不到苦难的心灵是肤浅的,体验不到幸福的心灵是猥琐的,体验不到放松的心灵是残缺的。”亲身经历了多次的海子祭典活动,我想,广大热爱海子诗歌的朋友们不远千里来到海子故居,目的就是和大家共同分享他内心的喜悦和欢乐。至于海子生前的另一位好友骆一禾,虽然也逝去在同一个春天,但二人的离去所激起的影响以及祭奠上的天壤之别,不是舆论的导向,而是读者自我意识上的认同与喜爱。换一句话说,25年过去了,广大热爱海子作品的读者以及海子作品中闪射出来的对幸福与博爱的体验,源于芸芸众生中个体生命最纯粹的状态。正是一些人在心灵上延续这种体验,才使得海子的作品被普遍热爱并被接受着。大家对海子举行祭奠,正是我们对海子精神内部的黑暗投去的悲悯,施之的温暖抚慰。
去年,我在县里一家彩印厂上班,在印制一份宣传册时了解到,海子生前所在的高河镇政府,准备依托海子故居和海子墓规划建设“海子文化园”,并且摆上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此举一旦兑现,不仅我们爱好文学的朋友们高兴,海子地下有知,当欣慰了。因为现在的海子故居,是海子的父母亲用海子的稿费建盖的,“海子书屋”内所藏海子的遗物,包括藏书、生活用品、各种证章、各类纪念、宣传海子的照片、音像、字画等,在保护条件和设施上都比较落后。而海子最珍贵的档案——200多万字的诗歌手稿因无力收藏,只好施之防虫剂集中存放。
众所周知,海子旅游经过的'地方德令哈,给他修建了纪念馆和纪念碑,坐落在当地的巴音河畔。海子卧轨自杀的龙家营,2004年于秦皇岛市欢乐海洋公园对面的天健游乐园内一个湖心小岛上立起了海子纪念石,谢冕教授亲笔题写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八个大字,旨在将海子留给这个世界的美好祝福传达给每一个从那路过的人们。因为海子作品中多次提到太阳,那座小岛便取名“太阳花岛”,并在以后每年的3月26日举办诗歌节……发起这一纪念活动的人们本来只想在铁路边立一块石头,却得到了一泓湖泊和一座太阳花岛,本来只想在铁路边栽一棵树,却得到了一片树林……所以我殷殷地盼着,依托海子故居拟建的“海子文化园”能早日落成,相信在社会和广大朋友的斥资与捐助下,海子留下的物品及手稿会得到妥善地保存,这样,不仅告慰了海子,也可接待外地朋友们对海子虔诚地敬重与热爱。
俄国田园派诗人叶赛宁去世后,他的家乡成了保护区,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诗歌节。相信未来不远的3月26日,海子诗歌节会在他的出生地成为美好的现实。每一个来到的人亲手栽下一棵树,那将是“诗歌之林”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心头有爱,我们就有理由让美丽的诗林张开手臂,迎迓每一位热爱诗歌的朋友们光临!
悲悯话题作文篇3
历史的车轮辗过公元前771年的时候开始变得沉重,刀光剑影中,一群凶蛮的犬戎人围住了镐京,镐京沦陷,西周灭亡。于是衣带飘飘的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缓缓走来,带着一种神圣的悯世情怀,带着一种似乎是上天赐予的责任感开始关注这个世界—赶走恼人的战鼓,恢复它的一片宁静;驱散呛人的狼烟,还原它的一片透明。
从此神州大地便出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一遍又一遍地教导他的学生诸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卷”的方法,“不耻下问”的道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不厌其烦地说服他们。他的身体力行,以自身为典范,向广大民众表演他的“食不言,寝不语”,坐在车上则不张望,不大声说话等有着众多规范的'行为,然而在繁博的礼仪下,他却如同戴着脚镣的舞者般自由而洒脱,因为这一切只为了心中的“乌托邦”那里没有战争和苟税,那里一片安详和安宁。
人们自觉地用道德规范着自己,因此就无所谓偷盗、抢劫的劣质行为,君主用自己高尚的德行让大家信服,因此就无所谓征伐、谋权的人心惶惶,人们的生活必定是幸福的。正是这个理想的乐土让他做着这一切,成为他一生的信念。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并未使他沮丧,反而使他对理想更加渴望。他那原始的人道主义与博爱精神告诉他,实现这种理想不能靠武力,只能靠“仁政”于是这个掘强的老人便展开了无休止的讲学和说服。他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他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唤起人们善性的责任。他向世人证明“礼”不是什么外在之物,而根植于人的本性。
他自信一片阳光,可以照亮不管有多黑的角落;他也相信每个人都是一片树叶,对道德的渴求如绿叶之于阳光,他认为整个世界是暂时进入黑暗的一片土地,道德的恩泽将使它生机勃勃、容光焕发,于是他尽力发光,他从未放弃过。
这个执着的老人又一次挥鞭驱车前进,下一站将在哪里?或是永无尽头?一切都是如此迷惘,然而老人却毫不在意,在黄昏中他微笑着远望,或许他已看到理想中的圣地…
悲悯话题作文篇4
天似蓝色的牛仔裤洗得发白。这个夏日的黄昏,一改往常的浓妆素裹,终于送走了倚在天边无力的太阳。
这是个小村子,一条三四米宽的河道横穿。这边,说是村子,也只有几十户人家;那边,竟是一片绿油油的菜田,沿着河道,有好几株芭蕉,淡淡地黄,快要成熟了,树下是几棵小木瓜,黄里透红的木瓜,极有芒果的味道。而这河道,为村民浇灌起了重要的角色。
小优家,便在河道旁。放暑假了,小伙伴们可天天在门前河道里捕虾捉鱼,热天了,在河里游泳,快活着哩。但总是听不见小优的欢笑声。他妈妈希望他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便天天将他关在家里哪儿也不许去。唯有吃完饭,准许他散散步。
他沿河走,他想走的老远老远,走出妈妈的束缚,但他深知自己的羽翼还未丰满,他也不能走出去。他竭力呼吸泥土的芬芳,清风夹着芭蕉,木瓜的清香徐徐吻过他的脸颊。突然,从一棵树下,隐约传来“喵喵”……
这声音太微弱,太吃力,被风一吹,便散落一地了。他闭上眼,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向,随即跑过小石桥,跨过田垄,径直奔向那芭蕉树,近了近了,他放缓脚步,拨开没过脚踝的草丛,那是两只小猫咪,一只淡黄,一只灰褐,一只大些,一只小些。这两只猫该生下来不久呢吧。小优蹲下身,捧起那只灰褐色的,它的脚受伤了,微微颤着。它似乎吓坏了,极想挣开他的手。他便轻轻唤着:“小猫,别怕,别怕,我不会伤害你的……“那猫,便真也安静了,扭过它的头,以无助的眼神望他。那种无助,就如冰川上的泉水,汩汩流淌。又忽然闪过一丝惊喜。
手中的小猫,该拿它怎么办呢?
他知道,母亲是坚决不让它带小动物回家,说是玩物丧志吧。记得上一次啊,带了只流浪狗回家。母亲便赶它走,若不是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又借口当时村里治安不好,母亲才勉强同意,让它留下来,但丢出一句话:下不为例。
这事不行的了,又该怎么办呢?
他想到了奶奶。其实奶奶是去年去世的。一个可爱的`老女人,她是最疼爱小优的了。平常有啥点心,都留着给小优吃。她也是个极善良的人,收留了三只流浪狗,最老的,已有十二年了。还有一只黄毛的猫,一只跛脚的鹅。只是她走之后,鹅被宰了,狗又流浪了,猫也吓跑了。
他用手拖起两只猫的胸脯,呼吸一起一落,把他们揣在怀里,跨过田垄,跑过小石桥,径直冲向奶奶家。天已有黯淡了,他“吱——”一声推开虚掩着的门,来到小院里。将两只小猫轻轻地放在地上,从墙角隐蔽的草垛下找出一个鸡笼,放些稻草进去,然后将小猫放进去,又急忙跑到邻居婆婆家要了一点点米饭。这两只猫竟也吃得津津有味,末了,还舔舔他的指头。小优用些稻草将鸡笼放在墙角,并盖上,便飞也似地回家了。
微弱的灯光下,在小优的白色汗衫上有些泥印。
“怎么玩了这么久,小优啊,只有你好好读书才有希望走出这山村啊,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啊……”随着厨房的灯暗了,摸索着走出一位双目失明的母亲……
悲悯话题作文篇5
昨天你因为长“针眼”(毛囊炎)开刀,而没去上学。
今天早上,听说你在头上绑了一块红头巾,打算扮成海盗的样子。我清楚地听见你与母亲争执:“既然左眼被医生蒙了这么难看的一块东西,好像独眼龙的样子,何不干脆扮成海盗,否则坐在地铁上,走在学校里,会多么地奇怪!”那么我要问你,当你绑上大红头巾,岂不是更怪吗?人家要以什么眼光看你?你是参加化装舞会?眼睛真正受伤?抑或故意打扮成这个样子的市井小太保笨昨天你缺考的那门课的老师,又会怎么想呢?我知道你不好意思出门。因为那个医生给你蒙上肉色纱布,又黏贴上层层的黄色胶带,确实看来奇怪,但是难道你能为这么一个针服,几乎完全无碍于你行动和学习的校韩病,就几天不出门吗?
我当然能了解你的感觉,因为当我初中时,曾在朝会里直挺挺地晕倒。由于站在第一排,前面没人挡住,所以当我醒转时,发现自己上下排的门牙全摇动了,嘴唇肿得几乎遮住鼻孔,鼻子和额头也皮开肉绽。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转两班公共汽车回家时,人们奇异的目光,和你祖母惊讶心疼的表情。但是,我能因此而不去上学吗?过去总被人赞赏为美少年的我,瑟缩在公车的一角,我尽量转脸向着窗外,转得脖子都酸了。我试着不去看人,因为对上的总是惊异的目光。
受伤之后没有几天,一个不认识的同学主动与我接近,问我出了什么事,他跟我搭同一班车,上车时,我才发现他居然有一条腿出奇地细,鞋子也特别,当时是夏天,大家穿短裤,每次坐着,他总是把书包尽量向前推,挡住那看来像根枯骨的膝头。
于是我们成了相怜的朋友。但是,我脸上的血痴,一块块脱落了!嘴唇消了肿,牙齿也奇迹式地重新变得坚固。每天当我们下课时相遇,他都注意地盯着我看,又闪过眼神去,仿佛没见到一样,我的脸渐渐又扬了起来,他膝头上的书包,却推得更前面了!我们的距离日远,渐渐发现他居然有些避着我。我开始了解残障人内心的痛苦。他们有他们的世界,一个彼此同情的世界,一个难为外人体会的世界。而今想起来,我甚至庆幸自己曾有那样的遭遇,使我知道在这世界上有那么一大群,应该让我们去了解、去帮助的人。我也反省到,一个在公共场合不易见到残障人士的社会,绝不表示残障人的比率低,反而显示了我们道德的层次低。因为大家以特异的眼光看残障者,甚至指点点地,加上缺少残障者考虑,是社会之耻、正常健康人之耻。
说到这儿,你想想自己的伤,是否远不如我少年时?再说几天就可以把眼上的纱布拿掉,跟那些真正残障的人相比,岂不是一种幸运?你只是几天,就难以忍受,而他们是几月、几年、甚至一辈子啊!我们常在失去时,才知道“有”的美好,希望在你失而复得时,一方面感觉“得”的可贵,一方面纪念失的痛苦。更因此了解失者的心境,产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悲悯话题作文篇6
悲悯是我们来到这世上学会的第一种感情,当你第一声啼哭开始,它已融入了血肉,与你不可分割,这是造物者赐给我们与生俱来的珍贵礼物,只是,在成长后,这感情渐被俗事纷扰掩埋,偶而,当困惑之际,它才又执着破冢重回,修正你早已面目全非的初衷,这时,游离的魂才又溯回,仿佛涅盤重生,同时深悟而达隽永。
悲悯是种因缘,在布施过程中,圆满了别人,同时也种下了福种,若有一日,自己陷入世俗苦海,无法摆脱时,许是宿命安排,只需抬头仰望,纯净苍穹,必会有若干不同天梯,只需纵身一跃,就能一切释然,大概这就是福报吧。
悲悯是种力量,在某个时刻,某个角落,传达给需要的人,会使人温暖,随之强大,这力量无穷不竭,源源汩汩,可化腐朽为神奇,撼动天地,似乎,这力量原就是天地所赐,只是借你我躯壳,来拯救苍生,天意悲悯,原来如是。
悲悯是种境界,先人后己,方显本色,携感怀之悟,包容万物,八荒苍莽,皆如我辈,修一颗真挚之心,渡身边可渡之事,青萝拂行,超然而至,如此,世间当无杂念,悠悠天地,清澈分明,也许这才是造物者的良苦用心。
悲悯是种信仰,在你人生黑暗之际,它就像半空中突然飞入的萤火虫,用这星点光明,焚了你无边的混沌,最后,给你照亮通途,指引你到达理想之彼岸。或者,只有经历了,才会莫失莫忘,信仰原来是黑暗中的际遇,悲悯才是选择。
圣人云人性本善,又云人性本恶,千百年来,争论不休,至今仍无定论,其实,善恶不过一念,只不过是悲悯表现与否的产物。
我们来时,悲悯自己母亲十月怀胎之苦,用自己刚领悟的方式,替这世上第一挚爱之人宣泄,又或者,也是悲悯我们自己,只因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煎熬,总之,这就是我们来时的状态。
而我们走时,身后子女,悲悯我们一生辛苦操劳,用他们早已经领悟的方式,替安详的我们宣泄情绪,又或者也是悲悯他们自己,因为今日的我们,即是明日的他们,总之这就是我们走时的状态。
于是悲悯贯穿了我们整个生命过程,造物者悲悯的赐给了我们,然后我们又悲悯的全部还给了他。
是的,这才是答案,勿庸置疑,人性本悲悯,就是这样。
我们悲悯的走,正如我们悲悯的来......
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
悲悯话题作文篇7
夜,黑漆漆地降临,大地上的万灵都应该准备歇息了。寂静环绕下的四周,神秘又幽深。一道闪电的突然来访,雷声随之滚滚而来,一切都被震动了。狂风暴雨顿时袭来,一夜之间,大地仿佛换了新貌。
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投向大地,只见之前还矗立在那的棵棵树苗,早已被吹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直接躺在地上长眠了。草儿历经风雨的洗刷,也都像蔫了一般,丝毫没有活力。隔天还盛开的花儿呢,此刻也已缩成一团,仿佛受了教训,挨了骂。虽说磨难能使成长,但这未免也要在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吧。
看着被暴风雨无情地摧残的生灵们,我难过极了。它们,是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了它们,世界才充满生机和活力。而现在却奄奄一息,怎能不让人看着心疼和悲悯呢?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大自然为何如此粗暴地对待那一些弱小的生命呢?或许,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是人类的种种作为,才使自然发怒的吧。那么,我们对于生灵的悲悯,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惩罚。
这时,我又想起了前不久看的一部电影,反映了二战中德国纳粹党对待犹太人的那些画面。粗鲁的德国士兵逼迫犹太人做苦力,还将老人、小孩等不能作为劳动力的送入毒气室,将他们毒害。
为什么德国军人如此无情呢?他们为何不曾设想,如果自己的亲人遭受着同样的罪孽,他们会有什么感想?生命是何等重要,珍爱生命是何等高贵。他们怎么能轻易地践踏别人的尊严?一个民族即使再优秀,一个民族即使再卑微,他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才对啊。对于苦难中的人们,他们竟然没有一点同情心,这是多么的难以想象。
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不应该有战争,而是和平相处才对。一切的苦难需要我们的同情和悲悯,这样生命才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庇佑。
同情不是一种践踏尊严,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惟有具备同情心的人,才是真正的高尚。而悲悯,正亦如此。
悲悯话题作文篇8
2011年4月,日本发生大地震,国人对此态度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南京大屠杀的30万冤魂的索报,是日本的因果报应。可是,咱们的孟子也曾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我认为,人应当常怀有悲悯之心。
悲,是慈悲;悯,是怜悯,体恤。悲悯即是一中高于同情的情怀。悲悯之心是人的本心,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
两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在山中碰到一位老妇人,因交不起苛捐杂税,一家人躲进山中,后来丈夫和儿子被老虎吃了。孔子同情这位老妇人的遭遇,感叹“苛政猛于虎也”。鲁迅悲悯动荡时局下的下层劳动人民,于是化笔为匕首,刻画出一个个有着现实悲惨遭遇的人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涵养的悲悯之心在人们心里生根发芽,佛家的“慈悲”、道家的“不争”、儒家的“恕道”大抵也是可以与这对上号的。孔子若没有悲悯之心,就没有“苛政猛于虎”的呼喊,就不可能有“仁”的主张;鲁迅若没有被悲悯之心,就没有那些脍炙人口的文章,就没有那些个性鲜明的极具讽刺意义的角色。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悲悯之心,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就会无动于衷,冷眼旁观。
常怀悲悯之心,社会才能安定,百姓才能平安幸福。
失去了悲悯之心,同时也失去了廉耻之心的高官政府,为了所谓的政绩,高额的回扣,就会与开发商同流合污,强拆民宅,牺牲百姓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利益。失去了悲悯之心的医生,就会不顾病人的死活,双眼被金钱所蒙蔽。曾有新闻报道:一位不知名的男子在田间晕倒,被人送去医院,可医生却因病人身份不明,无人付费,拒绝医治。三天后,该男子在医院外的垃圾堆里,全身开始腐烂。正因为没有了悲悯之心,被利益熏昏头脑,某些部门才做出一系列令人不齿的事情;也正因为丧失了悲悯之心,社会才会出现许多“医死人”,“弃病人”等一系列没有人道的事情。活在这样的社会,百姓何来幸福?
常怀悲悯之心,也是国家必行的准则。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9.0级地震。《每日新闻》报道,大阪的门真市立砂子小学的学生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9万日元。校长坂田说:“小孩子们这时候感觉离中国很近。”危难时不分国籍,这既是一种国际的友爱,也是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的一种人之常情。小孩子们尚能如此,何况大人们呢?我们铭记南京那30万冤魂,可我们的悲悯之心在哪儿?面对那些无辜的生命,我们忍心吗?林肯说过:“一个民族如果对一个民族长期怀着仇恨或崇拜的心理,这是一个弱国的心态。”我们应当超越这种理念,用悲悯的情怀去对待与我们有着相同遭遇的国家。
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点点丢掉它的悲悯之心,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用悲天悯人之心相互扶持,彼此慰藉。固此,我们应当怀有悲悯之心,来对待人们,对待社会,对待他国。
悲悯话题作文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