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的回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深入思考和理解,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们行读后感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我们行读后感篇1
读此书的缘起很奇妙。第一是君君推荐,若是我自己,那是不会查找此类书看的。二是看到推荐时我刚好有空,不然再往后就很有可能被杂事所耽搁 从而错过阅读时机了。)
更好玩的是,杨老在第一部分写的是她的梦境。这一部分看似虚幻纷杂云里雾里,实则在老人往后的故事里 这个梦境里的点滴都是有迹可循的。
虚实之间,流露的是满满的真切的情感。
当然那是后话,当时纯粹是被梦境故事里的强烈情感戳中了,于是果断决定开始阅读。
以上就是缘起了。
(据悉奶爸看完第一部分后的内心感觉和我完全不同诶他当时看完的第一感觉居然是觉得这真是个坑。。。哈哈哈笑翻)
说真的,这本书的读后感 我一直在考虑该怎么写,因为我对这本书的感觉一定与大多数人都不一样。甚至与我自己从前看书的心情,都完全不同。
因为它带给我的 是一个我从未有过的机会。
一个听老一辈讲故事的机会。
可能是从小离家的原因,所以从没有什么机会去听家里老人们的故事。直到真的再也没有这个机会。
于是 这竟渐渐成为了一种连自己都以为自己不太在意的遗憾。
但"以为不在意"不等于"真的不在意"。
当看这本书时,越看就越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好像是突然间多了一个很亲很亲的长辈,愿意一点一滴不厌其烦的给我讲他们那一辈的故事。
于是,我开始在一旁静静的`听,听一个老人以平常而深情的语调 以她铭心又温和的方式去怀念 "我们仨"。
从一起留学到后来结婚喜得爱女;从回国后的几经波折到辗转安居;直到最后,她最亲近的两个人 相继离开。
故事有喜有默有动容,在听故事的当下,心里的某个地方 已有知有觉的发生了某种改变。
从故事里可以看到老人对事物的经历和看法。关于读书,关于原则,关于排挤,关于适时的沉默;关于相守,关于离别,关于选择;关于时代动荡中的感情,不论是亲情、友情 又或是爱情。
一点一滴,渗透生命,又滋养出新的生命来。
听完故事 心里生出了某种共情。
我们行读后感篇2
中国,我为你骄傲
——《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读后感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美丽的国度。她拥有广阔的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她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她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世界奉献出许多发明创造;她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中国。读了《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这本书,无不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热血沸腾……、
然而,在辉煌历史长河中,中国也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屈辱。1940年,由于清政府腐无能,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输入鸦片,以掠走中国的白银。由于鸦片的毒害,军队丧失了战斗力,民不聊生,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等,相继割让了香港和澳门。国家腐败无能,圆明园被摧毁……、这一切真让我心痛!
我们行读后感篇3
感动、艳羡又心疼。
原本应该只是家庭琐事的流水细账,却在先生平实简朴的记述中,完全不见琐碎,只感一家三口间相互的爱意、理解和体贴。即使历经苦难,一家人在一起依然自享其乐。对于苦难风雨,都是一笔带过云淡风轻,倒是别人的帮助和善意、我们仨的小趣事记录详细。这份达观淡然,实在是大修为。
先生和钱老的感情一直是文坛佳话。一段感情也许始于一眼之缘,而历久弥新最重要的基础是志趣相投和互相欣赏,而后是彼此尊重和理解。和但不求同,两老给当代年轻人树立了教科书般的'榜样。先生对钱老去蓝田任教一事的态度,无疑彰显了大智慧。钱老生活中的憨气与呆气,先生也不强求改变,而是保留尊重彼此的不同。而钱老在先生分娩、自己下乡交代阿瑗照看妈妈的种种细节之中,对妻子的爱意体贴,也看得心里温暖。及至后期动荡之中,两老淡泊离群索居,逛动物园、探险,也是自得其乐。
一边看书一边心疼先生。从我们仨,到阿瑗病逝,钱老离去,只留下先生孑然一身回忆记录往昔。想到一字一字重新写下爱女和丈夫离去的细节,浅浅数语,却无异于重揭伤口。同时也心疼阿瑗。那么聪慧那么懂事那么乖巧,病入骨髓到无法坐起,书信之中依然幽默风趣,尤其看到那句“牛儿不吃草”,潸然泪下。
真好,他们仨又团聚了。
我们行读后感篇4
读完杨绦先生的《我们仨》,不禁不为之动容。我想悲伤大概是对美好事物的不舍之情带来的,越是美好,越是破碎,越是悲伤。
全书分三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第一部分是梦,第三部分是实,第二部分介于梦与现实之间,亦幻亦真。
前两部分以梦的形式虚写女儿钱瑗与丈夫钱钟书最后的日子,那种痛楚简直是倾泻纸面,处处处是泪渍,它实在沉重,直叫人读得心伤。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梦,先是钟书被“古驿道”的人接走,说是要开会,“我”和阿瑗找到钟书,“我”白天在古驿道的船上陪伴着钟书晚上住客栈,阿瑗平时回家备课工作,周末来和“我们”团聚。后来阿瑗来说她旧病复发,要请长假住院了,于是梦中的杨绛开始在丈夫和女儿之间奔波,很多细节的描述让人落泪。“我”听见阿瑗隔壁的病友聊到阿瑗:“她自己说,她得的是一种很特殊的结核病,潜伏了几十年又再发,就很厉害,得用重药。
她真坚强,只是她一直在惦记着她的爹妈,说到妈妈就流泪。”于是“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接下来阿瑗的病开始加重,梦中得知消息的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阿瑗的病更加恶化,“我心上连连地绽出一只又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最后阿瑗去世,“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钟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他黯然看着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女儿离世,丈夫的病情也加重了。
梦中的“我”还是每天从客栈走到船上和钟书相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长一个万里长梦……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最后钟书也离开人世。“我”看着钟书乘坐的那艘小船渐渐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我”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我却变成了一片黄叶,被风吹回了家。可是,“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第三部分,也是我最喜欢。先生以平实感人的语言对一家三口一路走来的笑与泪娓娓道来,浓浓的温情,淡淡的惆怅,笔触细腻而朴实,也是看尽世间悲欢离合的睿智和通达。记述和钱钟书、钱媛共度的岁月,流畅极了,很好读,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与他们的女儿钱媛之间的生活在常人来看感情真挚浓厚,令人心生羡慕,即右侧本书封面那张四十年代的合影――pop,mom和圆o。这是一个令人艳羡的三口之家,执子之手可以携老,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即便活到100岁,他们还是从前的pop,mom和圆o,似乎一切从未改变。只是斯人已逝,只剩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行读后感篇5
神秘的通讯录先生、无敌臭豆腐的七理伯伯、超级搞笑的小姜片、扮成唐老鸭的家吼爷爷以及童心未氓的老姜茶。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同学一定知道这些人物,代言是:“秘密像猫咪的小爪子,把它放在心里越久,他就越要挠你,痒痒的你受不了······”
在知道快乐老家的秘密时,竟是那么伤感,原来每个人都要说再见,就是成长的.秘密,生命的秘密。家吼爷爷说:“活着就是一个圆,从重点再跑回起点。”这句话与我们的生活如此接近。
我们行读后感篇6
暑假时妹妹将她从学校带回来的东西一股脑倒在了床上,像个卖杂货的,我就躺在这“一堆”的旁边,随手拿到了一本书,恰巧是他们暑假必读课外美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打开看了看却愈发上瘾,杨绛先生的文字平淡却包含深情。《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我们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绛的作品就像她的为人一样谦逊朴实。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但生活总不如人意,后一部分变成了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终于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全文没有大起大落,看完又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在最真实的情感面前,我们总是会被轻易征服。于我而言,生活中健康、平淡的相处就是难能可贵的幸福。每个人都是匆匆来匆匆去,短短几十年,相遇千人,相识百人,相知数人,相爱一人。珍惜眼下,珍惜相处的日子才能守住心中的小幸福,因为有的人一旦离去,真真就是后会无期。
我们行读后感篇7
有一句话说的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看过各种各样的书籍,其中我最喜欢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充满哲理内涵,而且风格独特,把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
最近我又读了一本书是《我们一起走,迪克》。他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描绘得淋漓尽致。
迪克是一只因为丑陋而被主人丢弃的猎犬,它在丛林中生活,即聪明又勇敢,但是,它无家可归,希望能有一个主人。一个村庄的盲少年收养了迪克,于是,迪克开始了导盲犬的生涯。一次,迪克为了主人阿炯,不小心犯下了大错,他们只好背井离乡,去投靠阿炯的生母。迪克为了主人,甚至咬死了它心爱的母豺红娜。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终于找到了阿炯的母亲,阿炯自创的一首二胡一曲成名,但是陪他患难与共的迪克却遭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最后阿炯带着迪克开始了永远的流浪。
我被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的感悟很大迪克虽然是一只丑陋的小狗,但是迪克却对主人很忠诚,阿炯也对迪克体贴入微。这本书使我懂得了朋友之间要忠诚,这样才可以建立美好的友谊。它如此勇敢,如此忠诚,如此聪明……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论,可以陪伴你成长,让你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使人的境界更高一层。
我们行读后感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