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作文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因为它们表达了真实的情感,写作文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出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家乡风俗的作文优秀5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乡风俗的作文篇1
我怀念停在那年端午的十二岁。
——题记
当太阳将灿烂的阳光撒满校园,沉睡了一个晚上的学校开始热闹起来了。此时,一股淡淡的粽叶香伴着阵阵清风正从六(1)班的窗子里飘出……
那年,我十二岁。
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就会离开这个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美丽校园。所以,今天我们打算在这个特别的节日,用包粽子这种特别的方式,纪念我们即将过完的小学生活。
今天一大早,我们的班主任拿出一部分班费,专门跑到大市场上,精心挑选了一大袋糯米和一捆粽叶,又从食堂挑选了几十粒亮晶晶的蜜枣带到我们六(1)班教室里,把它们平分成六份,交给我们的组长:“每组一份,粽叶已经洗干净了,把米淘一下,沥干水分,就可以包了。”
我们一人抱米,一人拿着个大盆子,在另外六人的护送下,来到水龙头边。“三、二、一,放水啰!”
只听“哗——”的一声巨响,朵朵水花在盆子里绽开,十六只小手在里面搅拌着,就像十六只小鸭在水中嬉戏。不一会儿,一粒粒白花花的糯米就静静地躺在了盆中。
之后就是包粽子了。在我的记忆中,奶奶总是把粽叶在手中卷成一个圆锥形,铺一层米,再挖一个小洞,塞一个蜜枣进去,然后像给小孩盖被子一样轻轻地盖上一层一层糯米“被”,再用粽叶包好,最后用线扎起来,就大功告成了!
我凭借记忆开始依葫芦画瓢地做起来,把一大张泡软的粽叶铺在手心里,小心翼翼地卷成一个锥形。记忆中奶奶是那么地熟练,而我却笨手笨脚地卷了好久。我抬头环顾了下四周,同学们早就下好馅了,有的都已经包好了。我开始慌张起来,本就笨手笨脚的我一慌,就显得更笨了,馅刚下去就漏了,再下,又漏,气得我快哭了。这时,身后伸来了一只小手,握住了我手上的粽叶:“我教你。”抬头一看,这不是我那心灵手巧的同桌嘛。他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填料、包粽叶、扎粽子。
最后一步就是煮粽子了。当然,出于安全考虑,这一步是老师帮我们完成的。当一锅粽子被揭开盖时,顿时吸引了一大群馋猫,一下子粽子就被瓜分完了。而那些没抢到的,只能耐着性子等下一锅了。
至今为止,我仍忘不了那淡淡的粽香,忘不了那个特别的端午节,更忘不了一起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小伙伴们!
那年端午,我十二岁。
家乡风俗的作文篇2
霍邱县是一个古城,早在6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此地繁衍生息,伴随着安丰,安风,蓼县,蓼州等古遗迹的发现,证实了我大霍邱曾经是古蓼国的之地,是东夷族的后裔。存国1583年,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也消失在了时间长河之中,但是它的精神永远流传了下来。蓼是一种草本植物,它的质朴,它的随适,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也成为了古蓼精神的一个象征。
言归正传,就以我们家喻户晓的春节来说,旧时有“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之俗。初一到初三,每天有初一挂的挂面或饺子,初二汤圆初三与初一一样。初一初二忌讳颇多,初一初二不能说脏话,不能动针线,不能向外泼水,不能出门要账,不借钱,忌说不吉利的话……初三“送年”,这一天后要撤掉贡品,泼掉脏水,倒掉垃圾,开始煮新饭。要在井旁烧香,点鞭炮表示解封敬井,一切活动回复正常。初四为忌日,初四租“戳事”谐音,谓之出门有事,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点。可惜……
既然举了春节这种大节为例,那接下来就举个小节。
蜡八节,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个吉利的日子,俗称老日子。有民间语句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算是个过年的前奏。可惜……
最后一个节日,简简单单的名字“长工节”,却透露出一股心酸。在以前叫做“长工节”,也叫“穷人节”,在30年代,40年代也叫“教师节”。在这一天,长工将与东家结算这半年的工账,也被他们戏称为“断头日”,长工下工和新上工将有东家请客招待一顿饭美其名曰“洗腿”。他们也许并不甘心就这样离开自己的工作场所,从此再次踏入了找工作的人潮。就这样,一些安稳的人不安稳了,一群不安稳的人安稳了,也正是“风水轮流转”呀!可惜……
好可惜呀,在霍邱许许多多的节日风俗随着建国,时间流逝就这样付之一炬。延续了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风俗也成为了一个史书上的历史。我们正在追求的保护古文化也许早在几十年前因一句话化成灰烬
家乡风俗的作文篇3
我的家乡,虽然一切都很平凡,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最好的,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
家乡风俗的作文篇4
“五月五,是端午”。在我的记忆里,端午节,是从婆婆端出那盘香气扑鼻的粽子开始的。
端午节的准备,往往从一个星期以前就开始了:婆婆每次出门买菜,都不忘看看哪里有好的粽叶、糯米以及红豆、肉之类,提前挑选到最满意的食材,做好充足的准备。端午节的前一天,还要淘糯米、泡糯米、腌肉、静置,一应准备,半点马虎不得。
去年端午那天,正好周末,在家里闲得无聊的我突然有了一个绝妙的想法——去婆婆家学包粽子。
“你要学?怕是要把粽子做成了糯米稀饭了哟!”婆婆听说我要来学包粽子,立马开始打趣我。
“怎么会呢?不有婆婆你在旁边指导嘛。”
“那行,婆婆教你包。”婆婆笑着刮了一下我的鼻子,就开始手把手地教我包起了粽子。
“其实这个包粽子啊,说简单也很简单:把粽叶卷成一个漏斗的形状,往里面加上七分满的糯米…”婆婆边说边做,把粽叶想裹纸筒那样卷成了漏斗,装上了米,再把粽叶折下来,缠上线。这两步切记要捏紧了,不然会散架…,一个小角就出来了。把粽叶沿线折下来,另外三个角也出来了。最后缠上线,粽子完成。
看着婆婆三下两下就包好了一个粽子,我也迫不及待地上手操练了:“这个好简单哦,我学会了!你看……”说着就照着婆婆的样子把粽叶卷成漏斗状,往里面装上了米。正当我准备开始下一步的时候婆婆把我叫住了:“哎哎,莫忙,你看你的粽子下面有洞的嘛。”
“哦?好像是这样,那婆婆你说啷个办嘛。”
婆婆看了看我包的粽子,悄悄地给我说了一个小诀窍:先把粽叶往里折了一点,再卷成漏斗的形状,。照着婆婆给的小窍门,我把粽子拆散了重来:嘿,还真没有洞洞了!我怎么没想到呢?
继续往下:压粽叶,缠线……虽然顺利包好了,但这包的是个什么玩意儿啊?不规则的奇形怪状,甚至粽叶都破了。算了,再来!我就不信我包不出来。
反反复复,嘀嘀咕咕,吵吵闹闹,好不容易花了小半个小时,才包好了我第一个勉强像样的粽子,我不禁深深地感叹起这小粽子的制作艰难:古人是把祭祀看得有多重要?这祭品的置办这么费工夫!反正我是没这个技术了,那就负责吃好了。
粽子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伸出了我的手拿了一个刚出锅的粽子,品尝到第一口端午节的味道。
家乡风俗的作文篇5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同样也有很多的节日在秋天绽放。在这么多的节日里,我最喜欢的还是中秋节,因为我又可以吃上香喷喷的月饼,可以和家人团聚,一起赏月。
中秋节,月亮特别的圆,非常的亮,我们在中秋节都不用开灯吃月饼。每到中秋节都会有各式各样的月饼,味道也是千奇百怪,可是自己吃的月饼永远只有两个味道,一个味道是团圆,另外一个味道则是幸福。
眼看马上又要到中秋节了,虽然学习压力特别大,但是想到中秋节快要到了,马上就觉得如释重负。回想起之前的中秋节,我们都是一家人一起其乐融融的吃一顿团圆饭,然后大家一起吃着自己喜欢口味的月饼赏月,并谈论着彼此的理想和自己完成的心事。
每当月圆之夜,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中秋节,想到在远方的爸爸为了一个家在外拼搏。此时此刻我多想月亮在圆一些,和中秋节一样,那我就可以见到我的爸爸了。
家乡的风俗之中秋
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虽然都是过着同样的节日,但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中秋节有一些特别民风民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一一介绍。
中秋节,应该全国都要吃月饼,全国都要吃团圆饭,这个是全国统一的一个大传统。我的家乡除了这些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
每当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我们都要祭祖,各家各户都会在一个时间,没有事先安排,都是不约而同。祭祖的时候也有很多的讲究,例如:祭祖时的祭品,祭品是首先准备好,是在我们吃团圆饭之前,所有饭菜都在桌上,这时候,爸爸会让我们把所有得水果和饮品都搬到桌子上,然后把爸爸开始烧香磕头,接着嘴里念着每年都一样的话,开始把桌子上每一道菜都取一部分装在碗里,最后我们才开始吃饭。
饭后,我们都会集中到一个地方,这时还有一个讲究,女的不能一起。大家一起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烧完纸钱后,把准备好的饭菜泼出去,这样就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大家就一起吃着月饼赏着月,聊着各色各样的话题。
家乡风俗的作文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