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读后感,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挖掘书籍中的深层次含义,一份出色的读后感,能够揭示书籍背后的深层次思想,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医学书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医学书读后感篇1
由于我时间有限,粗略地阅读了《临床医学的诞生》,简而言之,该书是关于医学史的研究,讨论现代医学的现代意义,也是一部临床医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我的程度来说,真的有些难以理解,在没有医学知识的前提下很难连贯地阅读。所幸,这本书主要关注医学史,而不是具体的医学理论。由于语言能力所限,只阅读了中文版而没有阅读法文版,或多或少影响了我对内容的理解。不过,虽然这本书看似关于医学,关键词仍然是权力。作者以18-19世纪大量医学专业文献和资料为基础,着重研究了医学的实践历史和批评的可能的角度和环境。书中涉及了大量关于医生和患者及如何对待贫困的患者这样的现实问题,举个例子说,是否应该让医院义务收治的贫困的病人接受教学观察,把他们当作教学演示的对象。又还提到了死亡,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是抗拒生命缺席的各种功能的总和。观察的目光和它所感知的事物是通过同一个逻各斯(logos)来传递的,这种逻各斯既是事物整体的发生过程,又是目视的运作逻辑。
提到医学,人们总会联想到死亡,而死亡和哲学又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死亡作为一个绝对的观察生命的视点和打开生命真相的开口(就这个词的各种意义而言,甚至包括最技术性的意义)。但是死亡也是生命在日常实践中与之对抗的东西;在死亡中,生命体很自然地分解自身:因此疾病就丧失了作为偶然事件的古老地位,成为生命与死亡关系中的内在的、恒定的和流动的维度。鉴于这层关系,医生的科学和哲学家的科学具有相同的起源和相同目标,二者的血缘关系不可抹杀。《临床医学的诞生》(the naissance de la clinique)出版于20xx年,继续着《古典时代疯狂史》(histoire de la folie àl'age classique)的论述,福柯临死前完成了《性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的前三卷——他最后一本关于医学和统治的著作。
医学书读后感篇2
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分析《伤寒杂病论》,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学习《伤寒论》,药物的煎煮法也很重要。就拿麻黄而言,《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
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茯苓要先煎的很少见,但是在《伤寒论》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后却明确指出:“上四味,以甘烂水,先煮茯苓,减二升”。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药煎煮法似乎已经过时了。现在通常都是用机器煎煮,虽然省事省时,但是药物都是一股脑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后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难体现了。也有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这样虽然能够区分先煎、久煎和后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恐怕很少有患者能够掌握。
今人为了省事,煎煮中药时大都一概等同视之,虽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药的效果却大大降低了,以前吃三剂就能好的病,现在也许要吃上七剂,中医的疗效也就无从保证了。仲景当年写书时尚无纸张,故《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是为何在煎煮法上,仲景花如此之多笔墨?由此可见煎煮法之重要性。
医学书读后感篇3
福柯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说:医学不仅面向人的身体,而且面向人的理论和人的社会,进而被政治化、政府化和国家化;医疗任务不仅是医学任务,而且是政治任务和国家任务。因此医生必须保持高尚的道德感,对病人特别是贫穷病人产生同情感。读到这些,马上联想到儿时所读的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他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现在的中医学教材选这一段冠名《大医精诚》)
福柯是上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孙思邈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医学家,而他们关注的都是社会人生。遗憾的是,当今之时道德与同情的缺失。福柯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所大医院。我想:在这个大医院里,所有有求于人的人都是病人,那些手握重权者都是医生。而职业就是用来发财的,你求我,哪有不须破财的?我们满眼所见,看病要求人,读书要求人,求职要求人,诉讼要求人,升官要求人.......于是,整个医院就在进财与破财的循环中演进着。部分病好了且成了医生的人,开始收回过去的投资,而多数成不了医生的贫民永远也摆脱不了破财的命运。在这所大医院里,永远也不会有久病成良医的例子。
其实,人人起初都是病人,只是命运的安排,让少数人成了医生,享有了进财的权利。我们这些成不了医生的人,就只有希望能在这所大医院的走廊里游走游走,尽量的不去求医或少去求医。能如此,则大幸矣。
医学书读后感篇4
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
一,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现在的人则不同。贪图享受,纸醉金迷,耗竭精气,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无度,作息颠倒,工作紧张,压力巨大,生活全无规律,导致现在人五六十岁就开始衰老,甚至有的人,还活不到五六十岁就猝发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态是关键。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百姓:要不贪不求,在思想上安闲清净,无忧无惧,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又时常教导人们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时候的人,心态平定,人心朴实,虽然参加体力劳动,但不知疲倦,因为心态特别好,吃什么饭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安然自得,也不会因地位的尊卑而产生嫉妒羡慕心理,更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干扰内心的清净,这正符合自然无为的养生之道,所以他们的身心都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才能颐养天年。
再看我们现代的人,正好和养生之道相反,我们每日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赚钱,吃喝玩乐,喜欢攀比、虚荣,追求名闻利养,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很难安定下来,多欲多忧,寝食难安,精神外泄,病邪就会伺机入侵,所以现在的人就很难活到一百岁以上了。
最后总结:真正的养生是养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甚至于连“养生”这个概念,都不能执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养生非常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过犹不及,有的人越养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为太执着这个身体,把身体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越是担心健康出问题,有时候它就越容易出问题。
医学书读后感篇5
科技节又来啦,那么我这个“小小神医”又要出现啦!“小神医”今日推荐大家读的是《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之本,而《神农本草经》则是药物的经典著作。
中草药知识其实很好玩,《神农本草经》是一本我特别喜欢的中草药书籍。全书共介绍了365种中草药,将药物按照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为方便我们查阅,又细分为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详细阐明各药性味、归类、配方及功效,并附有独一无二的小药方,方便我们对症应用。书中还汇集了许多医家名言以及中草药的传说与小故事,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药知识。
我每次读着读着就入迷了,当我读到桑叶也称神仙草,性寒,味苦,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等功效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桑叶不就是给蚕宝宝吃的食物吗?原来还有这样的妙用!难怪我一感冒,奶奶就会回乡下采桑叶给我煮汤喝!这可是科学秘方啊!书上还附有每一个症状的配方,我读得可仔细啦,细细品味每种草药的用处,说不定这些小药方在以后的生活中都用得着呢!
?神农本草经》这本书内容丰富,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中草药。看着简单明了,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作了详细说明,使我更全面、更形象地了解了植物、动物、矿物的各种药用价值,也让我更简单,更轻松地学到了相关的中医知识。
在科技节中,学校还邀请了一位专家来给我们讲解中医知识,专家从一个西瓜讲起,告诉我们西瓜的多种功效。我们不禁感叹:原来西瓜的用处这么多啊!专家还告诉我们,人体是显微镜,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大步骤诊病。我认真听了专家给我们的讲解,又对比了《神农本草经》上的知识,觉得我这个小神医又有进步了呢!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共同了解相关的中草药知识,人人争做“小神医”吧!
医学书读后感篇6
?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的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医学书籍的读后感
?中医全息医学》内容概要: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全息诊疗理论与实用技术,具体介绍了中医全息诊断、经络全息刮痧疗法、中医全息耳穴诊断治疗和中医全息足部诊疗法,其中中医全息诊断包括头诊、面诊、鼻诊、唇诊、人中诊、手诊、腹诊、脐诊及背俞穴诊等。本书系统规范地阐述了中医全息诊疗法的理论源流和现代全息诊疗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可为高等中医药学校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提供帮助,并可作为临床医生、健康保健从业人员提高疾病诊疗水平的有益学习资料……
?中医全息医学》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全息学将客观世界转化为一系列不同水平等级、不同复杂程度、相互交错的系统结构。每个系统中又包含着各种内容相关、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全息学称为全息元。这些子系统通过各种相关关系反映不同等级的母系统、展现着母系统。在全息学理论的启迪下,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全息分支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全息医学……
中医全息医学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本书基于全息生物医学原理,发掘、收集、整理了散见于历代中医学典籍中的一些支离的蕴涵全息生物医学思想的且目前在临床上使用方兴未艾的诊断治疗方法,构架人体全息诊疗学。书中内容,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理论阐释深入浅出,论述全面系统,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价值;诊疗方法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书很厚,跟全息学有关的各方面内容都有,没有一下子看完,当工具书备用。
?医学源流论》是一部集中反映徐大椿医学思想的论著,其中有大量篇幅集中反映了徐氏的辩证用药观。有关元气学说的论述、辨病与辩证、病与主症、病与主方、方与主药的关系,亡阴亡阳之分辨,重视药性专能,提倡溯源治学,反对滥用温补等观点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在《源流论》里以很大的篇幅论述了元气和生命以及疾病的关系,并专门写了“元气存亡论”的论文。认为元气在体内首先是一种生理状态和活动支柱,亦即功能表现和物质基础;若机体受到创伤后,它在体内可产生一种免疫功能;若元气受损或衰竭,则表示疾病的`预后不良乃至死亡等等。故在治疗一切疾病时, 都要以保护元气和拯救元气为根本的前提。他认为元气包括元阴元阳两个方面。肾之真水是元阴,命门之火是为元阳, 阴阳相贯, 水火既济, 生化之机才会永恒不息。“命门为元气之根, 真火之宅, 一阳居二阴之间, 熏育之主,而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在治疗用药时, 元阳不足患者定慎升提发散之品; 元阴不足患者, 慎用辛热香燥伤阴耗津之剂。这一系列论述, 增添了医者对元气、命门更深刻的理论研究, 长期的临床观察, 详尽阐明了命门的实质以及元气和它的关系。
他在《源流论》里强调临床医学的规范化思想,认为“医者必能实指其何名,遵古人所主何方,加减何药,自有法度可循。乃不论何病,总以阴虚阳虚等笼统之谈概之,而试以笼统不切之药,然亦竟有愈者,或其病本轻,适欲自愈;或偶有一二对症之药,亦奏小效,皆属误治”批评某些医生“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何症,总以此塞责,偶然得效,自以为功。其或无效,或至于死,亦诿于病势之常”徐氏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并未否定灵活性的重要性。“病有经有纬,有常有变,有纯有杂,有整有乱,并有从古医书所无之病,历来无治法者 ,而其病又实可愈”。在没有陈法可守的情况下,医生应当发挥主观的创造性,运用巧思奇法, “然后天下之病,千绪万端,而我之设法亦千变万化,全在平时于极难极险处参悟通澈 ,而后能临事不眩”。这种来自个人体悟、高度灵活的技巧,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任何规范无法全部包容或完全替代的。
徐氏对于方药的配伍运用也很有见解,他果断反对那种不顾病人具体病情动辄用猛烈之药截邪气或以峻补之药遏制邪气而取得一时疗效的做法,反对不辨虚实滥用补药,他认为用药之力除考虑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性外,还要考虑其气、味、色、质、形及所生之地,以其偏性调和脏腑;他还强调方和药有密切的关系 ,但方和药不能混为一谈。假如“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法,谓之有药无方;或守一方以治病,方虽良善,而其药有一二味与病不相关者,谓之有方无药”。因此,他要求医家,在临床制方遣药之时,务必切合病情,作到既守法度,又不拘泥。使所创制之方“分观之而无药弗切于病情,合观之则无方不本于古法”。
在这个莲叶满池,鸟语蝉鸣的季节,人们仿佛并不想外出观赏这美丽的景色,宁愿呆在家里吹着凉爽的空调,并开始对电视、手机和书情有独钟。我就是其中的一份子,暑假里,我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欣赏着文字中的美景,学习着书中的知识。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身边的科学——救命的医学》这本书。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部分。“‘可怕’的牙医”为我们全面地介绍了关于牙齿的知识,包括牙齿的构造和护理、牙医的发展史等,健康的牙齿非常重要哦! 我们每天都要刷牙,在成长过程也要换牙,关于牙齿的知识还真不少。如果牙齿不好,不能吃硬的、冰的,酸的食物,简直是一种折磨,想必不少人深有体会。前阵子,我的牙不好,吃什么也不香,倍感一口好牙的重要性。“可怕”的牙医这一章里,有一页写着“无齿=无助?”,感触很深。所以,我们都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牙齿。
“无处不在的细菌”介绍了有益的细菌能制造美味,使土壤肥沃,帮助我们战胜疾病,但有些细菌却会带来可怕的疾病,小小的细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细菌,这个词我们经常听到,但是因为它们普遍微小,我们的肉眼很难观察到它们,所以我们对细菌又是那么地陌生。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细菌的种类很多,细菌有好有坏,有的对我们身体有害,有的对我们身体又有益,让我在生活中可以尽量的去避免有害的细菌和利用有益的细菌。
“拯救生命的抗生素”介绍了人类利用抗生素杀灭细菌,拯救生命的历史,许多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能想象抗生素发明之前,小小的细菌可能会夺去人们的生命吗? 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在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正常的运转,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体会生活的美好,发现生活中科学的魅力。
书中讲述的这三个方面,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对医学领域的知识,我们对它们了解的太少,读过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浩瀚的科学领域里,我们身边那些常识,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奇妙秘密,同时也对我们自己了解更多,让我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和家人。
医学书读后感篇7
福柯认为知识的诞生和发展都是由权力所决定的。知识就是权力—知识。权力不是某人的个人意志和手中物,不是单向的压制与服从;而是具有相互性和复杂性的关系网络;它并非发自一个核心主体,也不围绕一个中心。它是偶然的和外在于个人意志的客观力量。知识的发展不是连续和总体性的,而某个特定时期存在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所有(权力)关系即知识型,知识型是无意识的,它是思想、话语领域的权力关系集合。它作为匿名的思想、无身份的理论,先于具体的个人决定了个人的行为。
所以福柯说人死了,因为启蒙以后代替了上帝的,专横跋扈和至高无上的先验理性并不存在,它自以为能够宣判异端,扩张同一性,但实际上只是依靠权力策略和技术维护自己权威的虚假主体。精神病人和罪犯等另类作为差异仍然与同一对立着,仅仅因为权力机制的原因而沉默。同时,建立在人类有限性基础上的经济学、生物学等经验科学由于对人类的关注使人自身成为认识对象,促成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现代人文科学的诞生,这些人文科学只能用经验的有限性去研究人,却无法超越先验、无意识、时间的不可逆等认识黑洞,并最终迷失在其中。表现为精神分析学、结构语言学、文化人种学等人文科学类目中的反科学纷纷丢失了最初关注的人,而去探究人类精神和社会文化的无意识结构,人被象沙滩上的面孔一样被抹去。所以福柯认为,无论是实践领域的先验理性,还是认知领域的经验理性,都不足以支撑人的理性的主体地位。
目视在临床医学知识的演变中起关键的作用,词(医学理论、能指)与物(医疗实践对象、所指)通过目视联系起来。目视以对象和方式的变化参与到医学符号体系的形成中,与医疗档案、图表,和医院空间、病人身体共同构成了决定医学知识体系的权力关系。
福柯把医学几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转变归结为几个偶然事件,如法国大革命、以及几位医生的迷思的打破。他反对对于理性之光的回溯性证明。但是,回溯性证明同样可以通过历史与逻辑的结合获得证立。从分类医学到症状医学的转变正是人类为延长生命和解除病痛而不得不从忽视病人的'个体而改正自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治愈率。而为什么不能一步跳到解剖医学?这恰恰是对立的宗教力量和世俗偏见阻碍了解剖的推广。
福柯从几处史料记载当时解剖不受限制而否认这一点,并推出解剖医学的出现乃因为迷思的打破、和临床感知方式的改变。他不知道即使在当代中国,尸体解剖都还不能被广泛接受。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从量变到质变、局部到全体的渐进过程;也表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克服对立,实现新的同一性的过程。忽视这一点,轻易诉诸断裂,其错误如同一个女子责怪一名男子,你10岁那年就认识我,为什么当时不说爱我?你现在说,肯定是一时兴起,或者别有用心;轻易诉诸差异,如同一个女子责怪另一男子,虽然我们互相了解不多,但你一定要现在向我求婚,如果以后求,肯定是心血来潮!
医学书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