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个展示自己情感表达能力的舞台,大家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快乐的作文,分享自己的开心时刻,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乡愁的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
乡愁的作文篇1
故乡的味道,在远方回味。
倦游远方,割不断的唯有家乡的味道,一把野菜,一碗米粥、一碟小菜……
关于故乡的味道,总是在思乡情浓的时刻,氤氲在你的梦里。故乡的食物是独一无二的情味,是远在他乡,依然闻得到的安心;是跨越千山万水、丢不掉的深深眷恋……
老家的端午,很多风俗跟外地一样:用五色丝绳缠着包有香料的小粽子,有一股淡淡的香味,称作香角子。孩子们喜欢把它挂在蚊帐上。但如今也换成棉花了,更别提香味儿了。
北方的粽子并不像南方的粽子那般硕大,但内容样式也不算少。虽然没有苏州粽子的甜咸俱备、花样繁多,但它自己的风味也是别具一格。豆沙温润枣泥香甜,糯米和甜馅的配比恰到好处,就是不嗜甜的人也能连吃几个。
现在,我和父母都居住在海滨城市——湛江。这里的粽子硕大,味道有甜咸之分。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北方粽子。但超市里货架上那一袋袋北方粽子的味道又让人不敢恭维。于是,母亲今年打算自己包粽子。
包粽子对母亲来说,只是小菜一碟:糯米浸泡一夜,马莲草(捆扎粽子的干草)、粽叶洗净浸泡,蜜枣和豆沙提前准备好。
开始包粽子了。
母亲有一双“魔手”,包粽子的速度很快。粽子一个个都小巧可爱,并不似湛江的四角粽子。母亲包的粽子四角玲珑,呈四角三角体状,看上去就像穿着绿色的孩童。
粽子上锅蒸了,分蜜枣和豆沙馅,一共蒸了四锅。
当第一锅蒸好时,我第一个跑到锅前,挑一个大粽子,一口下去,糯米的软糯与红豆的豆香恰到好地融合在一起,还有着粽叶的清香,简直是人间珍馐。我一口吃了两个,只觉得肚子胀得鼓鼓的。在粽子里,我尝到了故乡食物独有的美味,还尝到了乡愁……
夜晚,我望着北方,这是老家的方向。虽然,我与那个地方相隔千里,但我相信,只要我还能吃到北方的食物,老家与我的亲情就不会断裂。因为,我与老家的距离并不远,这中间只相隔一座桥——这座桥叫亲情,叫乡愁。
乡愁的作文篇2
小时候,家乡在我心里并不重要,只是习惯和熟悉。它或许还没有一颗糖、一件新衣服能令我欣喜万分,而乡愁就更加是平平淡淡,无从说起;长大后,渐渐远离儿时熟悉的地方,喜爱的味道,才觉乡愁显得越来越深沉与厚重。
我记得我第一次离开家乡,是考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心里只有开心和兴奋,还没有一点点的不舍和惆怅。但当我从西南山城来到这北方平原,度过了几个月的开学兴奋期后,我发现自己开始越来越多的把家乡挂在嘴边。在学校食堂吃饭,早上总是馒头稀饭,晚上总是大葱白菜,颜色总是清清爽爽,而味道总让我觉得平平淡淡。这时我老想起家乡的小面、担担面、牛肉面;想起妈妈做的麻婆豆腐、回锅肉;想起街边小巷,色香味诱人的辣滚滚的`火锅、麻辣烫。我就会拉着一帮同学跟他们讲,讲起从我家拐过几个街口有一家最好吃的小面馆,它的门店非常小,在一幢很老式的建筑底层,显得非常有年代感,但味道却是让人无话可说。我还会跟他们讲起,我家乡很有名的洞洞火锅,每次我都会很自豪地跟他们说:“在抗战时期留下来的防空洞里吃火锅,你们肯定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那时候,我的乡愁就全混在一顿顿想念的味道里,混在一次次跟同学们谈起的话语里。
我也记得第二次真真正正、切切实实地离开家乡,不像我离家读书时,每次过节、放假我都会回家,仍然能到那家最好吃的面馆,挤着吃一碗面;仍然能坐在家里吃一顿妈妈做的麻婆豆腐、回锅肉;仍然去那家有名的洞洞火锅,约上一帮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一边吃着聊着,吃得汗流浃背,在一路疯闹着回家。第二次离家,便离了半个地球。再没有街边转角的破旧面馆;没有妈妈的回锅肉;没有藏在洞洞里的火锅店和一帮朋友。那些以往我觉得最最普通的东西,最最普通的事情,竟成了我每晚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我曾无数遍的请求爸爸带我回去,但因为妈妈不幸地离开,家乡成了爸爸最伤心难过的地方,所以他总是保持沉默。但我看得出来,他跟我一样依旧深深地热爱着那片让我们思念的故土,但却倔强的不愿回去。
那时候,我的乡愁就流淌在每晚回忆的漩涡里,一沉一浮。
过了很多年,很多年以后,我终于又一次回到了家乡。我知道它再不是我脑海中的模样,但是它的面貌依旧让我猝不及防,我竟然找不到应该去的方向。街角的面店没有了;小时候熟悉的院落没有了;经常和朋友们去的洞洞火锅店没有了。变成了好看的建筑和游客繁多的景点。
那时候,我的心里升起一丝感伤,感伤这流淌着的时间改变了我家乡的模样。但我知道,家乡改变的只是模样,就如同时间改变了我的样貌,但在我心里有一样永远被时间磨灭不掉,那便是我深深的家乡情愁。
乡愁的作文篇3
乡愁,一份淡淡的忧愁,一份浓烈的情感,一份温馨的亲情。
——题记
思乡的情结,或许就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孤寂;或许就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急切;又或许就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
有时或许只有离开了故乡,才会明白思乡是如此的'牵肠挂肚。有时或许只有离开了故乡这个温暖的口岸,才会明白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无限愁思。中秋佳节,本是团圆美满的节日,我却因为学业而有了王维那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的感叹。望着天空中那轮高挂的明月,明月中仿佛有着故乡的轮廓,在那故乡的轮廓中有一座小小的房子,而那房子里有着我最思念的人。
只愿明月能将我的忧愁遥寄于乡。
华灯初上,元宵佳节来临。听着教室窗外那一声声欢天喜地的礼炮声,那一声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的心已然飘到了热闹非凡的故乡,不知正在游灯的父亲是否早已大汗淋漓;不知家中的亲人是否已然吃了元宵汤圆;不知信佛的奶奶是否正在为她的后代诚心诚意地祈祷??
但愿明月能将我的思念寄给远方我那日日思念的亲人。
血浓于水这是很早之前便流传的对于亲情的说法,但没想到这句话会有日竟会在我的身上应验。当我考砸的时候,我思念奶奶的唠叨,至少她的唠叨能使我明白,世上还有人惦念我;当我被误解的时候,我思念老妹们的打闹,至少她们的打闹能使我明白,世上还有人理解我;当我被欺负的时候,我思念父母的陪伴,至少他们的陪伴能使我明白,世上还有人能使我依靠。
但愿明月能将我对亲人的思念寄予他们,让他们也明白世上还有一个人在思念着他们。
掬一捧流水望明月,游子何处惹乡愁。思念的情感,让我的心中感慨万千,心中仿佛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诉说,只有那诚实的眼泪早已将我的心绪流露出来,两滴滚烫的泪水划过脸颊。
但愿明月懂我心!
乡愁的作文篇4
还记得那是个未寒的冬季的夜晚,晚风轻拂过树枝,树叶轻落,静谧无声。第一次回到家乡,好奇的我却又对这感到陌生,躲在母亲深后攥紧衣角。年幼的我印象是极为模糊,只是隐隐的记着了那故乡深邃的天空,格外闪亮。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故乡的天早已被我忘却。也有好几年没有回去了吧,几乎想不起来故乡的模样,只是那感受却被牢牢记在心中。
父亲和母亲从故乡回来,带着满载而归的礼物。一瓶浓烈的白酒,满满一袋子荔枝和龙眼,外婆种的一棵棵青翠欲滴的青菜……母亲边剥龙眼,边笑着说:“还记得外婆家门前的龙眼树吗?今年收成特别好,龙眼又大又甜的,你外公外婆都不舍得摘了……”我边听,边吃龙眼,感受到了唇齿间只属于家乡龙眼的味道,清甜。
我好像又忆起了那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想起那深邃的天空,想起那门前的龙眼树,还有那门前的小菜园,青嫩的一棵棵菜芽记录着外婆辛勤的劳作。
望着那饱满的龙眼,我好似看到了我们的倒影。着坚实的种子就是我们,被故乡的怀抱包围。故乡,孕育着我们成长,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落地生根。
落叶终究要归根,家始终,也唯独在那片深厚的土地上。我们或许终究是要离开它的怀抱,但永远都会记得那故乡的天,故乡的树,故乡独有的气息。这是我们根源的所在。
我想是时候该启程,带上那家乡给予我的特别的礼物——这浓浓的乡愁。去追忆那童年的欢乐,去探寻那泥土的足迹,去深嗅那门前的果树香,去探望那一个个抚养我成长的人。
故乡,它是我的归根。这圆润的龙眼带给了我这特别的、浓浓的乡愁,带给了我感动,带给我温暖。
窗外的树叶被风吹落,发出“沙沙”的声响。外面的蓝天依旧蔚蓝,鸟儿也在唱着不知名的歌,歌声飘向远方。那思乡的人呐,早已带上行囊,随着那份浓浓的乡愁,踏上了那久违的土地。
乡愁的作文篇5
大李执着于科学研究,笃学敏思、矢志创新,沉醉科学的魅力之中;老王化钢铁焊接演绎为工业艺术,大国工匠实至名归。然而,论及风采,倒是小刘的生命轨迹更使人动心。
虫鸣鸟叫、花草人间,大自然留下的每一瞬美丽都是神的恩旨,小刘行走在青山绿水间,用相机记录下这动人点滴,他将每一帧的美丽定格为文字和影像,留下了游子美丽乡愁,也凝滞了各地风情百态。
网络上有一档叫《侣行》的纪录片节目很受欢迎,讲述的是一对冒险情侣游历世界的经
历,完全的真人真景,所到之处既有宁静质朴的异域村落,也有惊心动魄的索马里海湾或是枪声不绝于耳的中东小镇。他们去的是常人想去而去不了或是不敢去的地方,看他们的节目,就好像置身在世界各地,满足之余,也会心怀感佩——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们一样能满足于草木山川,走出去看看这世界的气象万千。
如果你不出去看看,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之所以有了景观介绍节目,背包客还是要穷游世界,是因为要亲眼所见红霞盛开在天边才能领略第一手的绚烂;之所以有了图册画报,还是有人亲往沙漠探险,是因为纸上只能展现奇景,而沙粒的灼热和驼铃声声并不能通过画册传达至读者的感官。中国旅行第一人小鹏所著《背包十年》里有这样一句话,道尽旅行者的幸福和满足——“七月的意大利夜风清凉,钻进睡袋,也不觉得冷。仰望星空,那璀璨的天河,是最温暖的棉被。”走出去、在路上,释放万重枷锁下的灵魂,纵情青山绿水间,清涧自然会荡涤心灵的凡俗杂质,生命的.风采尽现。
一心只读圣贤书并非不好,这是积淀的过程,而生命的蜕变和升华是要在迈出走向外界的那一步时方才开始。带着充实的心灵和大脑,拿起装满憧憬和希望的背囊,对庸常生活来一次越狱,寻一处好地方,走走看看,用文字、胶片或者心灵记录下在路上的点滴,这份恬静美好足以玩味一生。
风采,对于形容学界泰斗、艺术巨匠或是科技奇才都是恰如其分,然而最为超脱的一种风采,便是怀抱初心、无可凭仗,只有一副好身体,无处可去,便到处“流浪”,当时代依旧负重前行,而你我已凌波微步
乡愁的作文篇6
每年寒假,我定是要回故乡的,回到根所在的地方。
回去后,我的祖母定会关心我有无吃好。而她对我的关爱的最佳表现,就是那盘在餐桌上永不缺席的红烧肉。
在老家时,我并未觉得这道菜有多大的意义,并不会对它有多大的牵挂。但只要我启程去东莞,祖母就一定会烧上一大锅红烧肉,让我们带着它们回东莞。原应该是浓浓的关爱,到头来,却变成了浓浓的乡愁。浓浓的,萦绕在心头的乡愁。
于是乎,吾决定一探这醉人肉香中的奥秘。
首先,要选猪肉。夫猪肉者,必当为肥瘦均匀者。其次,以尖刀将其切至两寸许之肉块。再者,将其放入小钵,以醋、油、酱油、大料腌制半小时。期间,需不断搅拌肉块,使肉块各面皆腌之到位,切忌置之不理。时辰一到,以锅盛水后加入肉块,大火烧开水,再以文火炖之。直至肉之将熟,加入少许酱油与砂糖,不断翻炒以上色。此般操作需谨慎,否则将炒出黑白相间之肉。
此般操作听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故付诸于实践并非如此简单。诸君呵,若肯听小生一言,便不要轻易尝试,毕竟猪长那么大并不容易,还请君莫要浪费。
在探索的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在这让人垂涎三尺的肉香中,还带着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在父亲乃至祖父母小时,吃上一口肉,是一年中最值得期盼的事情了。到了春节,就等着客人的到来。客人一到,肉也就进了家门了。一批批串门的客人,让肉在餐桌上,并未缺席。但当时吃肉并不像现在吃肉一样,二话不说就吃个几斤肉可能一年吃不上几斤肉。
那时,吃上几块美味的红烧肉就能获得满满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让人对未知的新的一年,有了盼头。
但是,到了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肉不再难盼了。但祖父母依旧把红烧肉,当作向我们表达关爱的方式。尽管这很朴素,但爱很朴实。这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
肉香中,浓浓的醉人乡愁和祖辈的关爱掺杂其中。
而乡愁的起点,就是对家的不舍,对故乡温暖的留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愁的作文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