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从而写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读后感,我们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融入到一篇读后感中,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安妮日记》读后感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1
1942年7月,13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1942年6月12日,13岁的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刚见到这本书,知道这是二战期间安妮在密室中写的日记时,我很惊讶又有些怀疑,不相信在那种环境下,还会有人静下心来写日记。可当我查阅资料确认这本日记是真的时,我就感动了,为安妮的勇气、为她那一颗不惧的心。
她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二战后我想出版一本书,叫做《密室日记》……”“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这便是安妮那强大的内心。
她生活在密室中,仍然有理想,并把他们在密室中艰辛的生活和她通过广播知道的外面纳粹残酷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这些事情,都作为了她日记的材料。那是一种怎样的乐观与淡定啊!
?安妮日记》中所描述的事情早已成了一段历史,但却仍然能给我们带来启迪。那就是:即使遇到了困难,我们也应该静下心来,不要因为困难而乱了脚步。
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读完这部书后的感想,涌到心头中的是对德国犹太人以及安妮?弗兰克一家的悲惨遭遇的同情,但更多的的是对德国法西斯用残酷手段迫害犹太人行为的愤怒,不解。
这本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记叙了安妮?弗兰克一家以及四名犹太人为了逃避生离死别的命运,他们便佯装失踪,躲进一座楼房后部,即所谓”后屋“,他们必须保持绝对安静,因为楼下的办公室和库房白天都有人工作。他们在这种名副其实暗无天日的境况下生活了两年多。安妮把他们在”后屋“的生活情况,也包括自己忧愁,不安、欢乐、爱情全都倾诉在这本日记中。
我觉得,通过记录在日记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可以发现,安妮是一个聪明、善良、纯洁,敏感和热情的一个一.1mi.net秘少女,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爱好和兴趣十分广泛,涉及的范围遍及许多方面。即使在那前途渺茫,生命时刻都有危险的绝望处境中,她也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对生活的观察已经远远超越了”后屋“那个弹丸之地,也超越了她所处的战争年代。她通过观察周围这群人,写下了她对成年人的看法以及对各种问题的思考。不难理解,安妮正是通过对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对”后屋避难者“之间的种种纠纷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在法西斯的统治下人民的生活,精神上所遭受的扭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方面,安妮能对自己一分为二,无情的剖析自己,纠正自己的缺点,此外,日记里还记下了她与彼得之间的爱恋和她对待爱情的严肃态度。
这本日记中侧面反映最多的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占领了荷兰,在政治制度上,德国法西斯给犹太人制订了一大堆不成文的规定,可以这么说,在人格上,法西斯认为犹太人永远比他们低一等,这也反映纳粹德国的残暴。日记的最后,十分,具体形象的描绘出二战后,德国法西斯疯狂的抓捕并屠杀犹太人,许多人甚至官兵也开始在黑市卖食物、药品给犹太人,以此来盈利的表现。
这一本看似普通的日记,却真实的反映了二战后德国法西斯疯狂屠杀犹太人,反法西斯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我们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总会经历一些或大或小的苦难,在苦难面前,普通人通常都会悲痛欲绝,质问苍天的不公,甚至放弃生命。而犹太女孩安妮却并没有这样做,她那热爱生活、身处逆境不气馁的精神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帮助了我。
安妮·弗兰克是一个居住在荷兰的犹太少女。 1942 年 6 月 12 日 是安妮 13 岁生日,她在这天收到了一本精美的日记本。她把这本日记当做了她的知心朋友,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吉蒂。
好景不长,为了躲避德军的屠杀,安妮一家躲进了一间密室里。在密室中漫长的 25 个月内,安妮用笔记录了密室内的成长经历,这就是《安妮日记》。
安妮是多么坚强啊!身为犹太人,她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却遭到了德国人的屠杀,这难道不是一件不幸的事吗?在暗无天日的密室中生活,终日都得小心翼翼,一直过着压抑的生活,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悲的事吗?那烂李子、霉菜豆还可口吗?在常人眼里难以想象的事,对安妮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可见她经历了多少磨难啊!
在我的记忆中,也有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经历:四年级时,兴许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我的成绩怎么也得不到提高,这令我十分苦恼,考试成绩的不理想也令我心烦意乱,有一次甚至在考试失利后流下了眼泪。正当我不知所措时,我阅读了《安妮日记》,并对安妮在逆境中坚强的表现感到佩服,下决心要学习安妮的精神。最终,我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越来越好,面对困难也不再知难而退了。
?安妮日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我许多帮助。因为这本书,我才变得坚强、乐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整理的6篇《安妮日记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范文。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2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是《安妮日记》。这本书令我很受启发。书的主人公是安妮,她1929年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市,是个犹太小姑娘。
这本书主要讲了:安妮一家1933年被迫逃到荷兰避难。在1940年德国兵侵入了荷兰,要将犹太人赶尽杀绝。安妮一家不得不换一个躲难地方。设在了父亲工作的公司楼上的“秘密后屋”。在那一共有8个人,除去安妮一家人,还有父亲同事范达恩及他妻子和儿子,还有一位牙科医生。这8个人在“秘密后屋”度过了两年的时间。每天不能发出一点儿响声,生活在黑暗之中,十分难熬。
虽然生活艰辛,但是没有打破安妮的梦想,她希望自己长大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于是她发奋读书,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她坚持写日记,没有停过。安妮从一个可爱天真的小女孩到成熟的少女,一共经过了两年的时间。日记里有写开心的,伤心的……安妮通过日记来表现德国兵的残忍。最终由于有人告密,那8个人1944年8月4日被抓。只有安妮爸爸是八人中,唯一的幸存者。
读了这本书,我的启发是: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环境中,衣食无忧,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是大家有想过那些还在战争中度过的孩子,他们不能像我们一样在学校中快乐地上课。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做出贡献!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3
?安妮日记》,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安妮以及她的家人为了躲避德国人的追捕而躲避在她父亲的香料仓库中。仓库当中的生活乏味、压抑、又时刻提心吊胆。安妮没有朋友,更没有一个可以诉说的人,于是,她把她的日记本当成了知己,她把自己的心事都记载于日记本上。整本书充斥着一种悲伤,是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未知的害怕。“不能有光,不能发出一点儿声音,只有夜里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这样压抑的气氛可能会让人丧失理智。安妮是一个美丽又聪颖的女孩子,她喜欢收集电影明星、喜欢阅读、有才气,渴望成为一名记者或是作家。但是她的一切都在小屋当中被扼杀了。安妮在小屋当中经历了两年多的时光,这期间有对青春期的叛逆以及对爱情的憧憬、对生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
?安妮日记》通一个小女孩的直面倾诉,让我们从侧面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孩子是无罪的,德国人犯下的罪孽却让千千万万无辜的人受罪。
看完了《安妮日记》后,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起汶川大地震中坚持存活下来的孩子们,他们的勇气令我钦佩,也想起当今社会当中一些孩子因遭受小挫折而想不开,种种的对比在我心中铺展开来,我想到的,是生命的意义。
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而独特的,安妮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存活下来了,而我们又有什么不能面对的?如果你也经历过这么一场浩大的战争,你还会对自己的生命这么不负责任么?
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看看关于二战的电影,尤其是这本《安妮日记》,在惋惜安妮不幸离开的同时,我们也更应该懂得这本片子给予我们其他的教育意义:珍惜生命,活在当下。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4
前几天,读了安妮日记。感触很大。安妮只是一个无辜的跟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为什么要让她卷入这场残忍的战争?大人们为什么为了自己的野心写自己心头之恨,就要残忍的杀戮那些百姓。百姓们有错么?没有!安妮有错么,她也没有。
可是有时候她连看看外面和呼吸外面的空气都是那么的难。成天被关在一个黑色的屋子里,还过着时刻提心吊胆的生活。难道只有杀戮才能解决问题么。请大人们想想,一次又一次的打仗只会创造出更多安妮这样的孩子,受罪的是那些妇女老人。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5
?安妮日记》里的小主人公安妮·弗兰克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为什么呢?那就跟我来吧!
?安妮日记》讲述的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和人在密室里的真实记录。安妮原来是居住德国的法兰克福,由于有外来人侵犯,她的一家就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的生日,她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从这时开始她把日记本当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并且把它取了个名字——吉蔕。也从这时开始,她用她的笔以一个作家的梦想记录下了在密室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写下了关于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种种问题。
他们从1942年7月6日躲进密室,到1944年8月4日,在这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也用日记恢复了原来的镇定。虽然她写的每一篇日记非常简短,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安妮很想恢复自由。
我想:在密室里那么泛味、苦闷,安妮也面对着种种恐惧、不安,可是她怎样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写日记来消除这些呢?这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安妮日记》里的日记很简短,但是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这本书之所以可以选为世界名著,也因为它的真实和朴素,而也是它的真实、朴素,安妮的坚强自信把我给感动了。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6
“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你能相信这是出于以为13岁女孩之手的文字么?如果是现在当然不相信,但请把时间调到二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写出这样既忧郁又向上的文字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吧。
这就是安妮?弗兰克,德籍犹太人.她留下来的日记使她名闻遐迩.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
是的,安妮在她的日记里倾诉这一切:对母亲的不满,对父亲的敬佩,对彼得的爱意,对胜利的希望。有消极也有积极,有恐惧也有欢乐。日记里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安妮。常有人说小孩子怎么会有消极的一面,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常有人将自己的文章写的很假,并没有"我笔写我心”.而安妮的日记将一个少女的烦恼都实话说了出来,这让我不禁又许多共鸣之处,即使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年代里.
本书大致讲了安妮一家为了逃避德国人把犹太人送往集中营的惨剧,逃到了她父亲公司楼顶的密室里,在那里度过了2年多的时间.与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凡达一家和一位牙医.在那个密室里,白天不能说话因为下面是在工作的德国人,而且始终不能拉窗帘.晚上只能靠听收音机来了解外面的情况.炮声不断,随时都可能被德军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却在日记里仍表现出对战胜的希望,这是我所敬佩的!
同时安妮在日记里阐述着自己对彼得的爱意,这是每个少女都会有的青春期的懵懂.彼得是凡达夫妇的儿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在安妮受不了母亲的封建思想是就会去找彼得获得思想上的宽慰.
在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可怕的,因为日记搁笔的那一天就是安妮一家被发现送往集中营的那一天.不知道安妮在那里受了多少的虐待……总之从她在密室的日记中也大可看出战争的残忍.从此我比从前更迫切的渴望世界和平!哼,可恶的希特勒,那个连一只老鼠死了都会掉眼泪的人竟对自己对犹太人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感觉的人也配在这世界上存活过吗?如果当初隆美尔暗杀死了希特勒,那么百姓的苦难也会提前收尾!
“密室里一阵强烈的骚动,大家苦盼已久、谈了又谈但似乎美好得太像童话的解放,真的变成现实了吗?今年,1944年,会给我们带来胜利吗?我们还不知道。不过,希望已经在我们心中复活了,这股希望给了我们新的勇气,使我们再一次坚强起来。我们必须勇敢地忍受这所有的恐惧、穷困和苦难,现在我们关键是要保持镇静和坚定。现在比以往更需要咬紧牙关不叫苦。”这是安妮日记里的一小篇,让我看了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我想正如安妮面对困难那样,再坏的事情,再不安的过程也总有结束的时候.
安妮 弗兰克,她给了我充满信心活下去的动力,给了我阳光,给了我少女的共鸣!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7
我看了这《安妮日记》后才发现,原来以前的德国党卫军是那么的坏!他们为什么夺走了年仅16岁、善良可爱的安妮的生命呢?读了这本书,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可怕的年代,感受到安妮那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纯朴善良的心。
?安妮日记》是从安妮13岁生日那一天开始写到15岁,后来由于被抓到在德国军营才停笔的。
里面主要是写了安妮的爸爸奥托。弗兰克,妈妈艾蒂丝。弗兰克,姐姐玛。弗兰克,凡。丹夫妇,彼得,阿。杜瑟尔医生和安妮一起躲进了安妮爸爸公司大楼后面的'一些房屋里面,他们叫做“密室”。他们早上先用木板钉住,然后在用厚窗帘挡光,白天他们不能出一点声音,以免被楼下的德国人发现,因为安妮他们全都是犹太人,德国人抓到犹太人后会把人毒死,闷死,病死和饿死。晚上才是他们的自由时间,不过所有人都要规定时间冲凉和上洗手间。“密室”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没有自由,只有伤心和恐惧。安妮在“密室”里唯一的朋友就是日记,她向日记说出了心中的苦闷,讲述了身边的故事,记录了成长中的好奇和期待,同时也控诉了法西斯的战争,还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让人们知道战争是残酷的,是危险的。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平安和幸福,不要让战争来到我们的身边。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美丽、充满生机的国家是非常幸福的,我将珍惜生活、珍惜时光,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更美丽。
《安妮日记》读后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