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可以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素材,一份出色的事迹材料能够起到宣传典型,评选先进的作用,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孔繁森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孔繁森事迹篇1
在藏工作期间,孔繁森把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当地的藏族同胞,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
一个“小”药箱,厚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在山东省聊城市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小”药箱。这个“小”药箱承载着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鱼水之情”,孔繁森每次下乡前,都会自掏腰包买上各种各样的常用药品装满“小”药箱,一路工作一路给贫困的藏族人民看病发药,直到药箱空了为止。没人知道他在藏工作期间,面对毫无血缘关系的藏族群众,买了多少工资的药品。把人民的疾苦当成自己的家事,真心真情去帮助人民解决实际困难,带着真情实意的人民情怀深入人民群众中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而活、为人民谋福的工作使命和生命追求,切实做到对待藏族同胞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个“大”承诺,涵养“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孔繁森从地震灾区收养了三名藏族儿童,一直悉心照料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但当时他的工资并不高,随着孩子的长大开销随之增多,生活越见拮据,便想出了“卖血”筹集生活费的想法,拿着医院给的300元营养费,全部给孩子们买了新书包、新衣服,孩子们兴奋地围着孔繁森大声喊“好波拉(爷爷)、好波拉(爷爷)”,为了将孩子健康养大的“大”承诺,孔繁森用难以想象的奉献精神前后三次去医院卖血。这一“大”承诺,不仅是他给予藏族孩子们的无私和博大的爱,更体现了党员干部在对面“小家”和“大家”时的抉择,舍己为人,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得失,面对艰难险阻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他人,在奉献中诠释共产党人的价值。
一个“破”笔记,锤炼“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担当气魄。阿里地委的同志整理孔繁森遗物,除了全部家当“8块6毛钱”,还有一个用了很长时间的“破”笔记,上面记载着孔繁森去世之前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着共产党人的担当气魄,一场特大暴风雪席卷阿里,孔繁森带领机关干部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第一时间将救灾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的手里,尽快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灾区,经过阿里地委各级干部群众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全地区没有一名群众因为雪灾冻死、饿死。一个“破”笔记记录着孔繁森“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的担当气魄,两次进藏,到祖国和人民的最需要地方去奋斗和拼搏,为了祖国西南边陲这神圣的土地肩负起共产党人的职责使命。
孔繁森事迹篇2
孔繁森作为建国以来重大典型,被誉为“九十年代的雷锋”“新时期的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典范”。他用真挚的爱民之情,赤诚的为民之心,强烈的富民之愿,谱写了具有最朴素的普世价值和人文情怀,闪烁着不朽的文明之光、人性之光和理想之光。今天我们从普世价值的角度认识和传播孔繁森精神, 大力倡导爱人、帮人、关心人的人生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大有裨益。
深入挖掘“好人”“大写的人”这一基本特质,倡导与时俱进地学习孔繁森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孔繁森精神集中体现的爱、爱别人、爱人民、爱集体、爱祖国的价值观,适用于一切生活领域、一切家庭团体、一切国家种族和宗教,也照顾到全人类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具有跨文化、跨民族、跨宗教的普世价值,是全球人类普遍能够接受的伦理观,广泛传播推广,终将造福人类!
十五年前,一个光辉的名字,在一夜之间誉满中华大地;一位共产党员,在共和国历史上矗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一种高尚的精神,至今依然感动和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这就是孔繁森和孔繁森精神!十五年过去了,孔繁森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庆祝新中国六十年华诞之际,孔繁森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山东省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值此纪念孔繁森殉职十五周年之际,以更开阔的眼界审视孔繁森精神的时代特征,从普世价值的角度来全面深刻认识孔繁森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好人”“大写的人”这一基本特质,对于在更深的层次、更广泛的领域与时俱进地学习和传播孔繁森精神,促进全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孔繁森精神走向世界,扩大先进文化影响力,使之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积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孔繁森的人生词典里,写满了爱字。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爱西藏、爱集体、爱家乡、爱亲友,爱自然,爱他应该爱、能够爱的一切。为了这伟大的爱,无私奉献乃至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他像虔诚的信徒和苦行僧一样地笃信着心中的信仰,执着地坚持着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无怨无悔,持之以恒。他为人民而活着,为人民而奋斗,为人民而献身。他的爱比母子之爱、夫妻之爱、父子之爱更博大,超出了至爱亲情的世俗情感,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孔繁森是个孝子,在人民和母亲都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赴藏的艰难征途;孔繁森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深爱着妻子儿女,当高原藏胞更需要干部、更需要帮助时,他忍痛割舍了亲情。妻子上抚养老母、下养育三个孩子,精神和物质上都不堪重负,孔繁森却把有限的工资用到更困难的藏族同胞身上。作为一位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生活的地委书记,清贫和节俭的让人难以置信,他节衣缩食,连快香皂也舍不得买。对自己是那样苛刻,对别人是那样大方,死后只留下几个纸箱子和仅有的八块六毛钱。古人云:克己者,多内省,必厚人。萧伯纳说,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领。孔繁森就是这样的克己者和强者。孔繁森的小女儿孔玲接受央视《流金岁月》栏目主持人采访时说,爸爸活着的时候,常常说对不起奶奶,对不起妈妈,对不起我们,但是他最对不起的——是他自己。这是十五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对父亲深刻的理解,也是对孔繁森无私忘我、舍己为人精神最好的说明。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于榜样的真实,来源于崇高的人生境界和强烈的精神感召力。他们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净化着公众的心灵,让我们想起他们,胸中就有浩然正气油然升起。孔繁森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价值体现,是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升华。和很多杰出的民族英雄一样,孔繁森不仅获得了相同信仰、相同组织的尊崇,还难能可贵得到了其他民族甚至我们敌人的尊敬。一位美籍女士在北京听说孔繁森的事迹,当场拿出几万美金,委托在场的领导转交给王庆芝,后来还写来了热情洋溢的致敬信。
孔繁森事迹篇3
今天看了《孔繁森》这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这部电影让我们对党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加彻底的领悟。
孔繁森不怕艰苦,牢记自己的使命,两次赴藏,为阿里的百姓们带了了温暖,并且做出了巨大地贡献。给孤寡老人治 病、送温暖。雪灾严重,孔繁森全身心投入救灾活动,差点牺牲。直至在赴新疆的考察途中,献出了生命。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孔繁森同志在工作中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不管身处何处,担任何职,他对自己的标准都没有降低过。对于每一项工作他都会讲求实干,不畏艰苦。作为新一代的我们,一直是在党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忘记这样的艰苦奋斗精神。中国仍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仍需要我们这一代投入更多的力量。唯有秉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才有可能取得持续的进一步的发展。因而我们要拥有的那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为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牢记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宗旨,把为民解忧、为民造福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手中的权利看成是为人民谋取幸福的重大责任。
一个人的生命不可以永久的延续,但是他的精神却可以鼓舞着历代的人民。作为一名努力向党靠拢的大学生,我被他的这种精神所震撼了,也领悟了许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就要孔繁森同志那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学习,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孔繁森同志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们以孔繁森为榜样,努力学习,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孔繁森事迹篇4
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在西藏高原,在齐鲁大地,在全国各地,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城乡。这个名字就是孔繁森。孔繁森同志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己任,两度奔赴雪域高原,不畏严酷的自然环境,为藏族同胞呕心沥血谋福祉,一腔热血都倾注在阿里高原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塑造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具有时代精神的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的人生哲理;孔繁森同志的作风是朴实的,但朴实中映射出夺目的光彩;孔繁森同志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满腔热情,对自己严格要求,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灵魂上的洗礼。
家在山东的孔繁森同志要去上任的地方是环境极为艰苦的阿里。那里海拔很高,地广人稀,艰苦的条件令许多人都望而生畏。但是孔繁森却没有退缩,他牢记自己的使命,两次赴藏,为阿里的百姓们带了了温暖,也对阿里的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到任后,发现阿里缺电,缺少一切舒适的东西,很多干部纷纷想调走。孔繁森以身作则,带着教委主任孟志华去看望山村小学的师生。给孤寡老人治病、送温暖。
孔繁森同志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模范,是阿里人民的好书记。在阿里期间,孔繁森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加快阿里的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殚精竭虑,忘我工作。
学习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就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就要心理时刻装着群众,努力为群众谋利益;就要发奋学习科学文化和经济、法律、历史等专业知识,当好人民的公仆,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切为人民服务。
孔繁森事迹篇5
一个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人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三个幼小的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妻子都让他牵肠挂肚。但是孔繁森想着党和人民需要自己,总要有人去,于是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期盼能为藏族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岗巴工作三年,全县的乡村、牧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与当地的藏族人民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都跑遍了。在他和全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2年7月,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组在羊日岗乡地震废墟上发现了三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是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他向乡干部提出抚养要求,并把孩子带回拉萨。看到他实在忙但是来,另一个藏族干部收养了大一点的曲尼。上个世纪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资收入也就一千多元,其中在老家聊城的是四百多元,在西藏领的补贴是六百元。但是他在那里收养了孤儿,生活一下就更加拮据了,但他从没向组织上伸过手。每月发工资都是先拿出三个信封,分出曲印、贡桑的(他收养的孤儿),两个孤寡老人的,然后才是自己的生活费。十年,孔繁森总是把自己的钱用来接济别人,搭上工资还不够,甚至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卖粮食的钱,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已经所剩无几,有时连向食堂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自己经常白饭就榨菜,开水泡方便面。花七十六块钱买的西装,从内地穿到西藏,始终舍不得丢。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军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块香皂。
孔繁森事迹5篇相关文章:
★ 老师优秀事迹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