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电影中的情感,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讨电影中的意义和价值,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1
我预感到大悟会为在澡堂遇到的老奶奶送行,也算是弥补母亲去世没能送母亲最后一程的遗憾。
由于工作的特殊 .niubb.net/ 性质,也是出于对婚姻的珍惜,大悟对妻子隐瞒了工作的真相。
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我们会失落、孤独、寂寞、无助、纠结、迷茫、忐忑。
有些时候无声的体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悟通过为澡堂老奶奶送行,也了却了为母亲送行的心愿。
大悟的朋友通过大悟为妈妈入殓得以化解。朋友看到了大悟身上的大爱,从而对他的工作理解和尊重了。
大悟的太太也去给澡堂老奶奶送别,她看到了大悟工作的神圣,从而理解了丈夫的工作。
大悟在得到妻子和朋友的理解后,他会面对更大的考验。
我预感大悟会在父亲离世前与父亲和解,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他会满怀着爱送走父亲。原谅父母的不完美的功课越早完成越好,因为我们也不完美。后来才知道大悟还是错过了父亲的和解。
让爱的人漂漂亮亮地离开,是社长从事这份工作的动力。
大悟像儿子一样尊重、敬重社会,是缘于社长的大爱和人格魅力。
冬去春来,生命在孕育。作为他无私为人的回报,一个新生命来到他们的家庭。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2
十多年前,刚做住院医师时,在病房值班。一位艺术专业的老教授,病入膏肓,到了生命的终点。凌晨时分,我穿着拖鞋从值班室跑出来,常规的抢救复苏之后,送走了他。他的家属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后来,他女儿对我们的救治表示感谢,最后还说了句:要是抢救医生能穿得整齐一些就更好了,她父亲是个体面而讲究的人。
日本影片《入殓师》让我又回忆起自己的住院医师“青涩”时代,我很喜欢这部影片。
?入殓师》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之后,影评不计其数地冒了出来,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男主角进行了分析。仁者见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视角。而我,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就感觉这部影片一幕幕的仪式场景,像一双温柔的手,舒缓地抚着我,看似轻柔之间帮我又深刻地梳理了一下职业心态。
如果真的要分析医生和入殓师这两种职业之间有何相同之处,我想大概就是两点:经常面对死亡、以及没法彻底阻止死亡。死亡是对生命最犀利的表达方式。对无神论者来说,死亡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对活着的人意义重大。换句话说,关于死亡的任何仪式,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医院里曾经发生过一次纠纷。一位手术患者死亡以后,值班医生把死者身上的引流管拔除,之后很长时间,引流管口还一直有大量的积液渗出,引起家属不满。后来上级医师实施了引流口缝合,家属的情绪才缓和。
我们这个时代,医学依然不发达,真正能治愈的疾病并不算多。站在医学发展史的高度,才可以真正理解和领会那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面对疾病时、面对死亡时,我们很可能束手无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所事事,我们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帮助、去安慰——这甚至是在我们医疗工作中应该占据重要比例的一部分,
而且,很多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要通过一场场有着仪式感的工作操作,去体现人文关怀。其实,这也是专业的体现。
影片《入殓师》还有很值得欣赏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在面对职业本身的困惑、压力以及诱惑时,该如何把握自身的心态。一旦你的职业涉及到生与死,这种心态的调整更显重要。
还是十多年前刚做外科住院医生的时候,有段时间在急诊轮转,很渴望能接诊一些体表外伤的患者,去清创室“练练手”。于是坐在诊室里默默祈祷:多来几个外伤病人吧。但随即一想,这样的祈祷有严重的伦理问题:医生怎么能盼着别人受伤呢?后来,我找到了一种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祈祷方式:在上海受伤的病人最好都能来我们医院吧。
说实话,那一次的“心理祈祷”的转变让我成熟了很多,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多了一些明确的标准与界限。
如今,我这个无神论者,还是很善于通过一些仪式感很强的工作操作,调整自己的心态。每次手术前的消毒铺巾,我会告诉学生:既要把这个环节看成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步骤,也要把它看成是调整术者心态的仪式;当在四个方向上郑重地铺上手术巾时,就要抛弃杂念、坚定自己的手术信心。因为,手术单之下,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3
?入敛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不过是生命存在的注解。看过之后的感觉,就好像在路边书摊上淘到求之若渴却不得的绝版旧书一样,在安静的感动中,还有清醒的思考。
这部电影的基调,如同许多日本的纯情电影一样:缓慢的叙事结构、简单平实的人物和不紧不徐的台词。但是,也就是在这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剧情发展中却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们也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终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热爱音乐也似乎喜欢这个职业。当他所在的乐团被解散后,当他从一个颇具文艺的小资情怀的角色向着一个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殓师职业过渡时,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强烈的,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与他的大提琴演奏师的职业实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彻底颠覆了小林大悟的职业观的殡葬社的社长。社长的语言非常少,不管是录用小林大悟这个情节还是在后来一次次入殓过程中,社长和小林大悟都没有太多的沟通,社长对小林大悟的深远影响都是在于他的身教。社长知道小林大悟内心的挣扎,他没有一次次去说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面对不同的死亡面前静静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从电影开始就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最开始他是因为殡葬社的广告误导而去面试的,一开始他是无法接受这一份他内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虽然迫于生计他勉强决定走着瞧。但是,当他第一次经历了面对一个死者的入殓过程的时候,他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面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这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内心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随着一次次经历面对死亡的过程,小林体会到怎样去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珍惜。到最后,小林真正地喜欢了这一份职业,即使他周围的人无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小林站在桥上看到那些鱼逆流而上,纵使死亡也毫无畏惧,最初他以为这些鱼很傻——明知终有一死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但是后来,小林很快就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中感受到:生与死没有什么区别,对死者而言,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入殓师就是要给他们的新旅程拉开序幕的人,所以,他对每一位死者的遗体都努力把他(她)们打扮得漂亮,让死者能够体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为,他最终明白,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新的开始。
是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那就是死亡,用小沈阳的话说,生命就是在睁眼闭眼之间。《入殓师》不厌其烦地展现了很多关于人的死亡的入殓过程,它让我们每一个人直接面对死亡,但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领悟到什么是生命。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4
与其说《入殓师》讲的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不如说它讲的是一个关于旁观者的故事。无论是主人公小林大悟、他的妻子美香、公司的古怪社长与女员工、还是焚烧工老爷爷,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旁观者”。他们有的旁观死亡,有的旁观所爱之人,有的旁观他人的成长。总之,这个略显平淡的故事把大部分的篇幅通过“旁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安静又耐人寻味。
我们大部分时间所体会的是主人公由惶然不知所措到平静自得的视角。他在旁观一场场葬礼的过程中,间接感受着生命的真实流逝,体会着不同家庭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不仅仅是死亡,他还旁观着逆流而上的鱼群,旁观着迁徙而来的白鸟,旁观着生者不同的选择和坚守。
这种旁观,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活计。人生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可改变,而旁观这些不可改变的自然定律,却不被悲伤所侵染需要一颗冷静而温柔的心。于是一个个老师样的角色出场,殡葬屋的社长引导大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流逝的生命,教会他作为送行者“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澡堂总是一个人下象棋的爷爷陪大悟一起看逆流而上的鱼群,告诉茫然的大悟死亡“是自然定律吧,它们天生就这样”……就这样,大悟作为一个稚嫩的旁观者逐渐成长起来,他渐渐能够看透死亡的不可阻挡性与自然性,能够平等而虔诚地为每一个死者超度。这是一个旁观者能达到的第一层境地:冷静而不冷漠,温柔而不悲伤。
但每一个旁观者都不能逃脱开成为当局者的迷茫,对于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这样。大悟面对的矛盾不止一个,无论是作为入殓师所承受的社会的歧视甚至妻子的不理解,还是自幼父亲离去留下的心灵空区,都等待着大悟去面对去解决。毕竟人是注定不能够单纯作为旁观者而存在,或者说“旁观自己”是所有人都躲不过去的难题。一个优秀的旁观者在看遍了他人生命的花花绿绿后,还要能转身面对自己。大悟最终是做到了,经过了河堤上拉着琴的漫长思考,经过了一次次入殓的心灵旅程,他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直视了自己对于父亲怨恨之下藏着的爱与思念——这使他站上了旁观者所能达到的第二层境地:面对自己
当然,还有第三层境地,那便是“原谅”。旁观者为什么会需要原谅?因为当你能够客观地看待外界,同时正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往往也是你能看清所有并不高尚的人类本性的时候。大悟看的很多:各种家庭在亲人死亡面前的矛盾纠纷、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出自习惯的歧视、自己的懦弱自私和对父亲问题上的不宽容与固执……他弄懂了什么是该坚守的什么是该释怀的,他原谅了死亡面前变得卑微的人性弱点,原谅了来自外界的不理解与贬低,原谅了父亲也原谅了一直怨恨父亲的自己。在原谅之后他积极寻求改变,改变着自己的生死观,担负起责任,学习着宽容。于是在观众眼中,一个出色的旁观者成长了起来。
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殡葬屋的社长,那个总是一脸淡然的怪老头。他可以说是主人公的旁观导师,是电影中“高人”之一。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社长经常把玩桌上的小仙人掌盆栽。社长收藏了满屋的盆栽正如他送走了无数人的各色人生,而这盆开了花的小玩意儿和社长办公室的满屋新绿相比朴实又丑陋。但我却觉得这是最适合一个旁观者的植物——安静、隐忍、坚强,同时也不忘记开好自己的花。
所以,当我看到主人公也在家里的桌子上摆上了仙人掌的时候,不禁微笑起来——总有一天,这个年轻人的仙人掌也会在旁观岁月的变迁,历经人生的洗礼之后,开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花儿吧!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5
从音乐师到入殓师,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仿佛一开始他就是为了入殓师这个职业而存在的,尽管他深深的爱着大提琴,尽管他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才不得不接受这个职业,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一切都是定数,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条婉转的静静的河流,该来的怎么都躲不掉。
故事以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为开始,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贵,而后者多么的粗鄙。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时,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他是入殓师,但是离开了东京舞台的他,更加成为了一个“音乐师”,音乐梦虽逝去,但是他有了对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间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间演奏……;他,遇见了各种死亡,猝死的,自杀的,自然死亡的……在生与死之间,他开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人活着一趟,死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而入殓师的圣神所在——让死者保有最后的尊严,以最美丽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远有着高低贵贱的这样的势力。入殓师这个职业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离,妻子的离开,他似乎被世界抛弃了,而他也心生动摇。他要离开!可是最终他理解了社长,一句“好吃的让人为难”留下了他,的确,河豚这样剧毒与美味并存的食材与我们绝望而美好的生活确有相似之处——好吃的让人为难。
妻子的归来似乎预示着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认,其实有什么关系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爱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为澡堂的阿婆入殓,也许是他专注的眼神感动了她,也许是他的虔诚的态度感动了她,总之,他被认可了!当他们一起送走故人的时候,也许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许不过是一扇门,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死亡只是穿过这道门,走向下一站。见过了这么多的生命终结,明白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目的决不是轻视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着。
其实,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回归自然,不过是来感受了一趟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而人的生命注定是要生生不息的,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其实面对死亡,我们没有几人可以豁达,甚至在我的心里埋藏着许多未知的恐惧。虽然我心里清楚,每个人都有送人和被送这一天,这是人不变的主题。主人公的名字叫 “大悟”,真正地悟到“不惧怕死亡,大彻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种真情,才能更好享受着‘人生’这门艺术,大悟最终是“大悟”了,懂得了爱情,也懂得了亲情。
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去,也许那段过去让他没办法去面对,但很多时候已经走了的路已经不能回头了……也许他们会后悔,也许他们会彻悟,但是在死面前,那些事情还有什么重要的呢?原谅和宽恕,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勇气的事情,他理解了他,也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看电影时,没想到会哭。事实是哭了,哭的一塌糊涂,哭的不明所以。平淡的故事,不凡的情节,当他坐在草地上,轻轻的拉响大提琴,当音乐响起,我看着他,满脸泪水,守着此刻的宁静,忽然感受到了白日无法寻找的宁静。喜与忧,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放下;很多事,一旦沉醉,便无法自拔。但在此时,所有都可以静得沉淀下来,一切消散了……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6
没有想到的是,看一部电影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程。初次听到《入殓师》这个名字,着实被这个名字的文字缠绕的诡异吓了一跳,然而随着电影一点一点地播放,我心中的那点恐惧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入殓师》整部电影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氛围,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没有夸张浮华的演技,它静静叙述,缓缓推进,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从头至尾萦绕的久石让的音乐是那么澄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真正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缓慢而抒情的音乐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冲洗过的被阳光慵懒照着的那片蓝色天空,在不知不觉间,我的心平静下来,享受着光影交错带来的美感。
当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认可,当你十几年的努力蓦然之间化为泡沫,你是选择继续坚持自己已经残破的梦想,还是换一种方式重新开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选择了后者。乐团解散后,他卖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乡下。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关于旅行的工作,被录取后欣喜之余却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入殓师,大悟犹豫之后还是选择了接受,于是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写。
大悟经历了从第一次看到尸体的呕吐不止到后来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绘死者的容颜的过程:尸体腐烂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样美丽实际上却是男生的双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儿而死去的母亲、穿长筒袜离去的老奶奶……应该说,在不同的国度,死亡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对于死亡的态度。日本的丧葬礼仪显得繁冗复杂,大悟用细腻缓慢的动作诠释了对死者的尊重。可是这样的工作终究是不被认可。朋友对他指指点点,连妻子也认为他双手无比肮脏甚至离他而去。他很难过,可是他依旧坚持。可是,正是因为大悟的坚持,他赢得了我的尊重。
我们知道,失去亲人最痛的两个时刻,一是在亲人断掉呼吸的那个瞬间,你突然醒悟,以后再也见不到活着的他了;二是当亲人被送入焚化炉的瞬间,你会意识到,从此以后,你爱的那个人连肉身也将要消失,往后你想要轻轻地抚一抚他的脸颊也不能够了!大悟的妻子因怀孕而回来,她虽然还反对丈夫的'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起出席他好友母亲的葬礼。她亲眼目睹了大悟为死者入殓的全过程,目睹了失去母亲那一家人的悲伤,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个火葬师说:死是一道门,生命走到尽头,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影片的结局美好得让人想哭。大悟的妻子终于接受了丈夫的工作,大悟也放下了对父亲的恨意。那些昔日的痛苦都随着眼泪而烟消云散。大悟用他的经历用他的心,在黑暗无情的死亡之上盛开了一朵美丽的花,升华了他的生命……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7
冲着对入殓师这个行业的好奇,看完了这部五年前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全片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叙事平淡而顺畅,就像从头至尾都铺陈着的大提琴曲一样,一直秉持着一种近乎温柔的平静。
主角大悟受现实条件限制,放弃了作为乐手的梦想,转而回到家乡,误打误撞成了一名入殓师新手。从最初的排斥与恐惧,到后来渐渐爱上这份工作。中间穿插着各式各样的逝者和他们的遭遇,带领着大悟,一步步走向成熟。
无论逝者生前有过怎样的经历,终究都会在入殓师的双手之下归于安祥。过往种种,经历这个仪式之后,也就似水无痕。
日本人向来因对仪式感的执着而闻名,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种执着无非只是繁文缛节,呆板而无味。在这部本该尤为注重仪式的影片里,却一反常态地做出了妥协。
死亡面前,仪式终于不再是最重要的东西——爱漂亮的男孩可以化妆成美貌的女子,寿终正寝的老爷爷脸上可以印满唇印,送别遗体的灵堂可以放声大笑……入殓仪式从冰冷的礼节,变成真正的尊重,变成带着人情味儿的理解和成全。
生而为人的约束和限制太多,那么,至少在死去之后,所有的卑微和屈辱,要有一次握手言和的机会。死亡不再是令人恐惧的事情,人们在尸体面前,终于放下了偏见和冷漠,这种让步,甚至让全片都变得温情脉脉起来。
然而,影片的精彩,远远不止于此。
印象中最深的一个片段,是大悟的妻子强烈抵制他从事这份工作时,一身落寂的大悟去到了一位老入殓师的家里。两人长谈一番之后,老入殓师拿着手里的河豚鱼白说,“不想死的话,就要吃。吃的话,好吃的才行。好吃,好吃得让人为难。”
看到这里,心里一紧,不由自主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一则新闻—— 一名研究生于宿舍内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毕业论文、找工作困难重重,无颜面对家人”。
扼腕之余,也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的巨大压力和快节奏生活,的确造成了人们的生死观前所未有的脆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为了活着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和压力,满心疲累和颓唐,以至于活着本身,竟然变成最不重要的一件事。
你有多久没有认真而郑重地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你有多久没有睡一个舒服的午觉?你有多久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健康?你有多久没有碰过喜爱的篮球?你有多久没联络过最亲密的朋友?你有多久,没有开心笑过?
越朴素的道理,越容易被遗忘。
就像河豚鱼白好吃得让人为难一样,生命也精彩得让人为难。食物以自身的死亡来换取我们的生存。生命则以种种苦厄,换取甜美的结局。
不想死的话,就要像接受食物的死亡一样,接受悲欢离合,接受生老病死,接受生命中种种求而不得。听上去是一个非常直白又粗暴的道理,却像醍醐灌顶一般,提醒着我们,在每一次迷茫不甘的时候,每一次徘徊不前的时候,都应该明白,这本来就是活着的代价。即便活着有诸多为难,也要好好活着。
在这个世界上,我时常羡慕那些脚步笃定轮廓洁净的人,他们的背后,仿佛永远有一轮明月,照亮着来时的路。所以,他们能去往世间所有想去的地方,从不害怕伤痛与离别。而片中的大悟,最终就成为了这样的人。
他也曾被生活反复嘲弄,也曾深夜醒来心里满是悲戚,也曾怨恨过遗弃自己的父亲。然而我想,当多年之后,与他重逢的,只有父亲冰冷的尸身时,他一定明白了,在生死之前,任何悲喜都显得单薄又粗糙。
电影的结尾,大悟抚摸着妻子怀孕的肚子,两人相视而笑。在不久之后,大悟也会有自己的孩子,一家人会过得其乐融融,然而终有一天,大悟也会告别孩子,就像父亲告别大悟。如此循环,周而复始。正是生命最本质的更替。
世间耳语沸腾,很难听到温暖人心的声音。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足以成为放弃的理由。
在活得很累的时候,不妨回头想想,除却不断追求如何才能活得更好之外,活着本身,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是渺小的,总在不断地告别和失去。我们也是幸运的,总在不断地遇见和获得。
生者的尊严,不在于怎样在这日复一日的聚散离合中迫切地变得强大,而在于无论遭遇什么,都要学会珍重,珍重自身,珍重生命。倦鸟还巢,落叶归根。唯有好好活过,才能坦然赴死。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8
父母离异,年轻的你靠一把破旧的大提琴打拼,可在你咬牙借了重金换了一把提琴的第二天,乐团因收益不好而解散,你愣在原地很久最后沮丧的离去。
你又去了下一个工作地点面试,在了解是做入殓师之后你犹豫了,但因为优厚的报酬接受了这份工作。第一个接手的是一具已经腐烂一些的尸体,你的脸色发白,双手颤抖,对生命的逝去感到恐惧。那天回到家饭也没吃得下。夜里,你爬起床拿出小时候用过的已经生锈的提琴,却发现里面有一个包裹着的石头,石头很大,光滑。突然唤起了你从来都不愿回想的记忆,你拉着提琴,闭着眼睛回忆,在河边的沙地父亲捡起一块石头给你,却记不起父亲的样子。母亲在你还在国外时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这么多年,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你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原谅犯了错离开的父亲。
你怀着对母亲的歉疚为一个个死者入殓,温柔地对待每一个遗体,把他们打扮的干净美丽。渐渐地你爱上了这个工作,在温柔的妻子苦心恳求你放弃时,你拒绝了,妻子离开了家。你去社长那里打算辞职,但听到了社长自老伴死后便从事这项工作之后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还是没有放弃。
终于在不久的一天,妻子回来了,并告诉你她有了身孕,在给澡堂的老夫人入殓时,妻子静静地看着,最终,她理解了你的工作是神圣的,鼓励并支持你。
一个宁静的早晨,一封信件送到了家里,信中告诉你,你的父亲去世了,你被劝说后,愿意去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却得知父亲在离婚后独身一人,从未过上幸福的生活。你颤抖着手给父亲擦拭、化妆,发现父亲放在胸前的右手紧握着,当你舒展开他的手时,一颗石头滚落下来,小小的,但却比小时候得到的石头圆滑的多。你最终还是原谅了父亲,将滚落的石子放在妻子微隆起的小腹上,这是爱在传递。
记得在你回到乡下母亲留下的屋子的那个冬天,你说:在我记忆里这里的冬天,从来都没有这么寒冷。可现在已冰雪消融。你亲手送走了你的父亲,可你改变了从前对死者的悲观。死亡,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就像那个同样送走了一个个死者的老人说的那样: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那颗冰冷却温暖的石头,是超越生死的爱。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