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笔写观后感之前,我们要注意融入从影片中收获的感想,为了更好的记录下自己观看的感受,写观后感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让子弹飞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让子弹飞观后感篇1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马县长、汤师爷、黄四爷这三位男人,同样演绎得精彩纷呈,动人心弦。
兖州牧,曹操也;豫州牧,刘备也。《易经》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张牧之,知书达礼,有时不与我的感伤。他对六子说,你不能当县长,也不许当土匪,要当学生,多读书,听莫扎特;张麻子,一群麻匪的首领,杀人越货、骑马劫车、蒙面散财;马县长,忍耐狡黠的政客,插科打诨,暗藏心机,有革命者的信念,亦有麻匪的血性。
他,即是张牧之,又是张麻子,还是马县长。想起师父那晚发的图片,洪七公、洪七叔、洪七仔,老少三辈,都是师父一人!就像自己,既是母亲,又是女儿,还是妻子。每个人身上都兼具多种角色,彼此镶嵌,相互统一。每个时空,确认了“我是谁”,清晰当下的定位,明确行动的标准,才有恰如其分的呈现。如张麻子问汤师爷,夫妻间最要紧的是什么?答:恩爱。当县长最要紧的是什么?答:忍耐。
张麻子斩钉截铁地对老百姓说,来鹅城的目地,是办三件事:第一是公平,第二是公平,第三还是公平。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不是为了敛财,而是要主持正义。不但确认自己是谁,而且清晰对方是谁。经云:“以佛性等故,视众生无有差别。”知己知彼,运筹帷幄,所以他坦坦荡荡,不卑不亢,持枪拿印,站着来把钱赚。
当收到两大家族白花花的银子,他的兄弟说,钱有了,咱撤吧。张麻子说,不,黄四爷的钱还没送来。谁有钱赚谁的钱,能多赚一分,不少拿一毛。谁穷给谁发钱。对于他发钱的壮举,汤师爷说糟践东西,黄四爷说,有钱不要,这哪像一个买官的县长所为?从修行道次第角度来说,他们都在人天乘,而张麻子在大乘。所以,张麻子的梦,无人能解读。
花姐说,我也想当麻匪,给穷人发钱,听他们笑。张麻子说,想当麻匪,现在就可以。花姐说,可我还没准备好。张麻子问他的那帮兄弟,还需要准备吗?想起一个故事,一个乞丐,到富人家乞讨,富人家十分忙碌。乞丐问,忙什么?富人答,准备去海南。过了一年,乞丐又到这家富人家,他依然十分忙碌。乞丐问,忙什么?富人答,准备去海南。乞丐十分诧异,去年就准备去海南,没有去成?富人答,是的,还没有准备好。乞丐说,我已去过两次了。富人问,你一个乞丐,凭什么去海南?乞丐答,就凭一个讨饭碗,一根打狗棍和一双脚。
给人以启示:,很多事情,不是都等准备好了才去做。有人会说,等我退休了再来学佛,等孩子考上大学就有时间了……如恩师开示,我们总把希望寄托在二米之后,殊不知,等一切都准备好,也许永远也准备不好。“祈祷大准提,正觉菩提道,此一身成就。”路就在脚下,现在就可以出发。
“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张麻子用已经死去的兄弟送给鹅城百姓一个信息:迎青天,享太平。这句话也令人深有感触:看到死亡,会接收到无常的信息,激起内心的涟漪。曾看过一位法师的开示,说一旦觉知有所懈怠,就去殡仪馆转一圈,警示自己要走出舒适区,念念精进,慎勿放逸。是啊,唯有感知生命何其脆弱,才能真正懂得生命何其珍贵。我们早晚会收到一张录取通知书,是来自阎王爷,还是来自极乐世界,要情有所归,心有所属,行有所持。
看着黄四爷的那顶帽子,张麻子说,来者不善啊。汤师爷提醒说,您才是来者。精彩的对白,深刻的寓意。如果被六尘所牵,便忘了自己是谁,随之漂泊,不知所归。前后二个“来者”,同名不同义,转被动为主动。有来必有去,流水的来者,铁打的自性。修行就是要守本真心,才能气定神闲,洒脱自如。老子说“曲则全”,拐个弯,做个调整,转错觉为正觉,命运当下改变,焕然一新。
“杀人诛心”,是汤师爷送给张麻子的策略。惩罚一个人,不如唤醒他的心灵。杀人,只是杀死祂的的肉身;但在内心里不见得有解脱和触动。诛心,则是从根本上征服。修行要修心,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激怒他人之前,自己先点了火。同样,珍爱万物之前,先爱上自己;征服他人之前,先摆平自己,解脱不从外而来,自在在心内。
六子死的那一幕,令人不忍直视。明明是刻意中伤,流言蜚语,却非要给人证明,往坑里跳,正中人下怀。可是那些鼓动叫好的,最终没有一个人真正在意是否是一碗凉粉。鲁迅《呐喊》里:“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些看客,仅仅是麻木的围观,鲜有平息事态的援手。
但从自身来反思,我们曾经不也如六子一样,在别人的眼光里摸爬滚打,心力交瘁吗?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佛陀教导我们不但要照见五蕴皆空,而且能运用自如,此时,五蕴即是我们绽放光彩的舞台。缘起性空是启示我们要广种福田,广结善缘。四大皆空是让我们用智慧重组四大,转化基因,排列成最庄严的生命组合。
“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是惊喜”,这句话,张麻子问了汤师爷三遍,重要的问题说三遍!看来惊喜的确是需要“翻译”的。联想到日常的学习,写践行日记就是对闻思修的翻译。收获和法喜,点点滴滴,细细理顺,一一记录。事情的缘起,中间的发生,思绪的波动,觉知的捕捉,对镜的相应,细致的剖析,恍然的领悟。字里行间的行走中,驿动的心渐渐平息,自性的智慧慢慢涌动,如拾遗补缺,艺海得贝。对情绪的把握了然于胸,身体随之发生悄然无声的变化。心是发动机枢纽,身体是变速箱,起心动念中,呈现自己世界里的万有。想起恩师的一句话“如果没有真实的身体体验,所有的道理都是屠龙之术,很棒,但一点用没有。”即是强调体验第一义谛。
从量变到质变有一个过程,尊重这个时间差,享受从蹒跚学步到步履稳健的成长愉悦。值得开始的事,就值得去完成。假以时日,生活的美好,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福至心灵,时来运转,别急,稍等!让子弹飞一会儿……
张麻子答应汤师爷,不会再回鹅城,但还是回去了。他要唤醒城中的芸芸看客,直捣黄龙。让百姓心安理得取回自己的东西。百姓群情亢奋,如潮水般涌进碉楼,搬走的全是身外之物,所谓“自己的东西”,其实是内在的觉醒与自信。
黄四爷问,在你眼里,我与钱,哪个重要?张麻子说,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在百姓心中,黄四爷是一颗毒瘤,做手术割掉吧,贪生怕死;留着吧,又不堪其苦。怒不敢言,冤不敢伸,忍辱负重,苟延残喘。黄四爷代表魔王波旬,强烈的我法二执,幻化分裂,制造隔绝,令人愚昧混沌,薄情寡义。所以,张麻子与他博弈到底,坚壁清野,让他无处藏身;釜底抽薪,让他没有力量;彻底消灭,毫不手软,斩草除根!
张麻子手下的弟兄们,集体辞别,他问,“跟着大哥不好吗?”“好是好,就是太累”。是啊,修行路上哪里来的轻松?一人与万人敌,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永远警惕,永远保持清醒。道已不同,不相为谋。张麻子没有挽留,没有遗憾,任来的来,去的去,“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的旋律,都是弘一法师的那首耳熟能详的《送别》,“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聚散离合终有时,历来烟雨不由人。人生百般滋味,始终伴随着潮起潮落,迎来送往。看着轨道,听着歌声,留下他一个人的背影,似乎在喃喃自语:神马都是浮云……
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豪爽洒脱的性情中人,吃不了摆谱饭、架子饭,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不羁。在生活中,我们见到过马邦德,邂逅过汤师爷,可是一直没有遇到过张麻子。张麻子活得自在潇洒,不贪不滞,无牵无挂。,仗剑走天涯,没有一点点的憋屈。始终气定神闲,踌躇满志,把目光投射出一道悠然的弧度,让子弹飞一会儿……
让子弹飞观后感篇2
看《让子弹飞》有一段时间了,但在我心里面的震撼却一直没有停止!也让我一下就喜欢上这个男人味十足的姜文,哈哈,真够给力啊!
回想故事情节:颇有玩味又点到为止的黑色幽默,貌似荒诞实则讽刺的故事情节、以及妙趣横生让人捧腹的对白,都让我意犹未尽。突然意识到,这整一出就是姜文捣鼓的技术活:中国国粹之麻将,是匪劫的面具;马拉火车,虽说有历史因素,在如今高铁时代,令人喷饭!真劫匪、假师爷、土皇帝三个性格迥然的角色各怀心事,再加上颠倒形象的陈坤、姜武甘做配角一同掺和,台词又是那么充满意味耐人寻味,这片子,想不火都难!
当然,姜文特色在影片中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他推崇的男人本色、英雄主义:张麻子看似是一个单纯的劫匪,却很有抱负:想劫得钱财之后送义子留学日本深造;虽只是个假县长却要讲究公平;劫到钱财却并不远走高飞,反而返回鹅城将钱财散给百姓。这一出出剧情,都是姜文特色的具体体现!
看完影片,我忍不住想学影片中的姜文对葛优说的,骗子,你就是一个骗子!我认真的想过,普天之下还有谁能把骗子角色演得惟妙惟肖,独你,无他!你小眼一溜,张嘴就来,这形象还真是相当符合骗子的特征。瞧你其他那些个老实人角色,咋看咋觉得飘忽,不实在。还是最喜欢你这样的演出,贪婪、奸诈、狡猾又妙语连珠,把个见风使舵的骗子演得是入木三分,让人大呼过瘾啊。郑重建议,葛爷,你专长喜剧,以后别玩深沉了!
最帅是姜文。看着影片中的姜文身着白衬衫,露出胸肌的镜头一晃而过,这惊鸿一瞥已经让我非常惊叹,姜文一贯以来的man形象,还真不是盖的。特别是在周润发扮演的黄四郎为姜文扮演的张麻子举办出城剿匪的仪式中,镜头中身着军服的姜文、英姿挺拔又气势过人。这造型,估计姜文自己也特满意吧,猜想姜文在这部电影中的形象,将会再次俘虏一大批少女少妇的心。
最叹是周润发,曾经的小马哥!在这部影片中突破了一贯以来的正面形象不说,更是一人分饰两角,一个猥琐、不成气候;一个阴险、张扬跋扈。让我真的怀疑,黄四郎的替身,果真就只是个替身,而不是周润发!这样的演技,相当的给力啊!
最颠覆形象之角色,就不只是一个了。那五大三粗的武举人,粗人一个,也是个恶棍,可姜武演起这个角色,怎么感觉那么不亦乐乎呢!真让我难以接受,要知道,姜武也算得上是我心中所爱啊!陈坤小生,部部片子里都是个情种,竟然摇身一变成了任人作践的随从!胡军,那么man的形象,颠覆不过,那就让他满脸麻子呗。这些个角色,除了姜武之外,还各个都被姜文一枪取命。够绝!
让子弹飞观后感篇3
这几天终于看了慕名已久的《让子弹飞》。我这激动的心情啊,到今天才平静下来,细细回味着千头万绪的观影感受,在这里抛砖引玉,好好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姜文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让子弹飞》的确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商业片应有的元素:震撼的大场面、精良的制作、传奇的故事以及明星大腕儿,一应俱全,而且质量上成,真正是让观众过足了瘾啊.
看完后,一直意犹未尽忍俊不禁。某人曾经电话里给我学了一句台词;是重庆话!我就决定看看,确实实至名归!嗯,用一个时髦的词来形容,给力,很给力!
而酣畅的快乐之后,却还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慨,让人久久回味。
当张麻子成功地发动群众,搞垮了恶霸黄四郎,英雄的戏码正上演到高潮,掌声和鲜花都还来不及送上,并肩作战的兄弟却要散伙了,带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奔向繁华热闹的大上海。这一幕,峰回路转,却又似水到渠成——原来并不是人人都想要当英雄的,这世间有远比当英雄有趣得多的事物和生活。也不是人人都拿英雄当回事的,普通人或许更在意的是英雄屁股下面坐着的那把椅子,盘算着把它划拉成自己的财产。甚至,这个英雄本人,似乎也不在乎自己是否成为英雄,他更乐意享受的,或许是那一刻“让子弹飞一会儿”的率性不羁吧。
然而,子弹终究是要击中目标的,没可能飞个没完没了。再率性不羁的岁月,也是有数的,总会在某一个出其不意地的时刻戛然而止。
列车载着小弟们的欢歌笑语,奔向了他们新的梦想。孤独的大哥纵马随行。不知道他是快马扬鞭奋力追赶,还是驻足目送。惟有《送别》的歌声,余韵悠长。
一丝黯然,天鹰教育网一大学生活网丝怅然,一丝淡然,一丝了然……心中感慨,丝丝缕缕,无可名状。或许只有那温煦的阳光读到了,只有那漫漫的长路记取了,只有那苍茫的岁月懂得了。忽然想起陈奕迅《爱情转移》里的一句歌词:“荡气回肠是为了最美的平凡”。拿来为这个片尾做一个注解,竟也别是一番境界吧。
上网看过了许多关于《让子弹飞》的影评,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种评说纷纭,正是《让子弹飞》在艺术性上的成功所在。好的艺术作品,始终是要说点什么的。或许我是太过感性的人,总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被深深的触动。
让子弹飞观后感篇4
年底事多,怕哪天突然要离开昆明,之前就跟小眯眼说好,其他两部你可以自己去看,《让子弹飞》一定要等我一起看。总是想,如果不是因为《鬼子来了》,恐怕不会四年才能等一次姜文,17年四部电影,从没让我失望过,除了等着难受点外。中国我最喜欢的导演。
有次和李博聊到姜文,聊到《鬼子来了》,他说有一种很微妙的难以形容的感觉,我说:先给个甜枣然后扇一耳光。他激动的说,就是这种感觉。在姜文的电影里,福与祸总是相依的,循环的,所以笑过之后,总是在想后面要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村民换来了粮食,与日军联欢后,杀戮开始了;张麻子惩戒了教头,挫了黄四郎的霸气,换来的是六子剖腹......这种感觉让人紧张却不压抑,也因为这样,姜文的电影干脆,不拖沓,没有无用的台词,无用的情节,酣畅淋漓。人物在对话时很干脆,节奏很快,这样感觉够爷们,不像陈凯歌,好像总是想往文艺上靠,总是想把每个人物弄得跟大文豪似的,但是文豪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气场能撑得起来,于是本来很诗意的话说出来就变味了,显得有点娘,于是本来的正剧就因为几句台词变成了喜剧,这是他从《无极》以来犯得最多的毛病。呵,这是俩人的对比。
姜文电影里的黑色幽默总有种鲁迅的感觉,尖锐,讽刺,一针见血。但他又有些诗人的浪漫情怀,这些在画面、音乐、台词,甚至是色调里都能体现出来。他有些喜欢南方,南洋式的建筑,《太阳照常升起》里的学校,《子弹》里的小县城,建筑的暖色调,天的蓝,树叶的绿,都很浓烈,他把北方男人的血性和阳刚放在了南方如画的风景里,之前和人讨论哪个画家时(我忘了说的是谁),我说他把两种本不相干甚至有些冲突的东西放在一起,反而凸显了两种东西的特质,反而让两个东西都显得更纯粹和浓烈。传闻说好莱坞有制作公司想翻拍《子弹》,我估计他们得拍成个西部片,而且时代背景不好设定啊。姜文反而就是这样,善于把看似矛盾的东西揉在一起还不让人觉得不舒服,这点早在《鬼子来了》里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人物是充满阳刚的,语言是简洁有力的,有些镜头甚至有点血腥,但画面中暖色的阳光配上久石让的音乐,这是姜文情感中细腻的地方。我老是觉得,在那种类似鲁迅语言的尖锐讽刺和一针见血下,还有些梦幻的小东西(以前学《社戏》的时候,我老觉得鲁迅写小时候在小船上那段有些梦幻):《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撬开别人家的门只是进去玩,躲在床下看宁静,从很大的烟囱里摔下来没有死;《太阳照常升起》里的石头房子,会飘动的草垛子,开满鲜花的铁路;《让子弹飞》里鹅城城门外那条水。《鬼子来了》里是没有梦幻的,那种电影里不适合有梦幻,有的只是糖衣炮弹。
不过,我总觉得姜文好像不善于收尾,每部电影的结尾都好像差了点东西,给人感觉就像是之前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最后一步一脚踩下去软了,不舒服,就像《太阳》里陈冲说那句:“我倒不怕被人摸,就是被他软了一下,我就怕了。”呵呵。话说《子弹》里后面花姐把黄四郎替身追回来的时候重复说:“他跑我就追他跑我就追”那一刻觉得《太阳》里的疯妈附体。
貌似经过了《鬼子来了》的被禁和《太阳照常升起》很多人说不知所云,姜文总算想明白了,《让子弹飞》变得更为大众化。07年《太阳照常升起》和《集结号》的时候,冯小刚说,姜文要是哪天醒过来了拍商业片,我的好日子基本上就结束了。我错了,我不应该看《非2》之前先去看了《子弹》,这让我有了对比。姜文确实站着把钱赚了,赚得有尊严。毕竟,国内四年磨一部的导演没几人了。
让子弹飞观后感篇5
重温《让子弹飞》,心情也变得跌宕起伏,作文记之,聊以志吾之乐尔。
为什么小六子会把刀刺向自己?是因为胡万、武举人的步步紧逼,也是因为孙守义在威慑下的谎言,更有围观群众的推波助澜。
整段看下来,六子显然是掉进了黄家人预设的陷阱里:
首先,关于吃了几碗粉、给了几碗的钱这个问题,胡万最初就在带偏舆论,先入为主的把这件事儿拔高到不公平,拔高到县长儿子带头不公平,把县长儿子和普通民众对立了起来。对此,六子乱了阵脚,忘记了自己核心问题是怎么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把得出不公平这一论断的根基打破。
其次,武举人假装公正,把自己塑造成客观公正的第三人,把自己和群众绑定在了一起,六子更加孤立无援。
再次,胡万把问题引向了你没钱是吧,我帮你给,这句话的前提是六子确实少给钱了,可是愤怒中的六子忽视了这个隐含假设,再次跳入陷阱,开始争辩自己有钱,让脑海里已经有了不公平这一预设前提的'群众更加倾向于站队到胡万这一边。特别是胡万一个偷梁换柱,声称这么多钱,他吃了多少碗粉,舆论已经彻底被带偏,六子纯粹陷入被动。
最后,真相有了,群众也一哄而散了,纯粹又热血的六子却没了。
做个热血青年,做个理智的热血青年。
让子弹飞观后感篇6
我小时候是有英雄情结的,救人水火、仗义疏财、快意恩仇,最后一定要留下被阳光照耀长长的背影。《让子弹飞》是我完整的英雄情结的体现,现实中无法完成的梦此刻便一一被它呈现。
我不再说它有多少爆点,电影院里,响着从莞尔一笑到咧嘴大笑到捧腹狂笑无法停歇的笑声,这笑声有多大,就包藏着姜文多大的野心,成为“口碑好,票房高”的野心。他要的太多,他把他的才华全力体现,他把他的野心赤裸裸的剖给你看:“老子想要拍商业片就能拍,老子想要票房高就能票房高,老子就是那个张麻子,老子就是仗着有杆枪什么都不怕!”
姜文,你把这么多想法满满地盛在这样一部快节奏的电影,无尿点无看时间点无聊天点无交头接耳评论点,我们来不及消化上一个,你接着塞下一个,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看得实在太忙。尽管如此,出了电影院,会长长的吐一口气,叹一声:“这是部好片子!”深深佩服于那质感的画面,那精绝的台词,那细腻的表演,以至于观影后,我久久不能平静。
英雄梦
我也曾做过英雄,检举偷盗团伙,结局却是灰溜溜的狂奔。我也梦想过,便这样抛弃一切,浪迹天涯,像诗人般游走,像张麻子一样爽朗狂笑,手拿双枪,兄弟围绕,面对钱权色岿然不动,挥一挥衣袖,只带走陪我独自上路的白马。从偏僻的山林到繁华的上海,行遍这世间的路,行遍这人间的快乐与悲伤,张麻子寄托了太多的关于英雄的梦想。
我想姜文是想做英雄的,做那个挽回我们越来越流于表面的中国电影的英雄,告诉我们观众,什么才是好电影。充满象征意义的标旗倒了又倒、小调唱了又唱、子弹飞了又飞。.。.。.。姜文曾说过,我不愿意重复过去,每部电影都是全新的。但是,每部电影背后深刻的意义却没变,文艺范儿也没有变。
我想,姜文骨子里看不起商业片,觉得自己就是个艺术导演,非要在大笑后留下悬疑给观众猜,留下余味给观众品。比如,马邦德到底还有哪两件事骗了张麻子。
看完后,朋友说,我觉得这片挺文艺的!
对!这根本就是一部装得很商业的文艺片。
惊喜
黄四郎:三天后,我会给你惊喜!
张麻子:我不懂,翻译给我听。
马邦德:他说要给你惊喜哦!他说要给你惊喜!他说要给你惊喜!
这部片子,确实是在不停的给我惊喜,惊喜到我甚至觉得被玩弄了。每当我放下心来,心想着:“就这样吧!应该就这样吧!总该照着俗定的轨迹发展吧!”这时候,总会有个点来挑战你,或者是黄四郎的英语,或者是张麻子和马邦德的基情演绎,或者是马邦德的狗腿。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姜文做不到。这些惊喜的背后,我仿佛看到姜文晃着手中的枪,邪邪的笑,说着:“哈哈~没想到吧!哥还有这招!”我便遂了你的心愿,配合得大笑,甚至笑得快流出眼泪,并狠狠的骂一句:“真牛b!姜文真牛b!姜文实在牛b!”这样的反应,我想姜文肯定满意六分,跟那个耸立的小六墓碑一样坚挺。
然而,在这样高强度高智商强密度的刺激,不断高潮后,有点倦。
让子弹飞观后感篇7
看完《让子弹飞》一周了,期间经历了哥们们数次关于电影情节的激情讨论,前天我还津津有味地又完整看了一遍,终于。终于从这部电影带来的超强震撼中回过劲来,现在把自己的一些观影感受写下来,希望能和看过电影的分享一下。
一部成功的商业片
毫无疑问这是今年贺岁档上映的电影中至今为止最为成功的一部,也可能是沾了打响第一枪的光,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感官享受是无与伦比的。期盼了好久好久的观众从电影开始的第一分钟开始就被牢牢地钉在了座位上,大家的注意力完全被电影引人入胜的情节,紧凑风趣的台词以及气势恢宏的视觉效果吸引,根本都没有放松的机会。姜文,周润发,葛优,这三个电影界的超级大佬同台飙戏,带给我们的除了享受还是享受,当然,作为一部男人片,电影中也不乏各种暴力刺激性的情节和镜头,不过不同于一般导演的为了暴力而暴力,为了激情而激情,姜文把这部分镜头很完美地融合到了整个电影的叙事中,丝毫不给观众以庸俗乏味的感觉。这部电影很大的亮点就是台词很经典,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充斥着经典的台词对白。其中有电影一开始县长师爷(冯小刚客串)吹捧马县长(葛优饰)所说的“马县长此番风度,正好比大风起兮---云飞扬”;有马县长说的“写首诗,其中要有风,要有肉,要有火锅,要有雾,要有美女儿,要有驴”;有麻匪张牧之(姜文饰)对汤师爷说的“我要站着,还把钱挣了”;有张牧之对鹅城百姓说的“我来鹅城来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有需要的公平”,当然还少不了现在网上疯狂恶搞的“大哥,你是了解我的”,等等等等,不胜枚举。电影台词的经典化,是姜文电影的一大特点,这样既显示了姜文无与伦比的导演天才,也无形中加深了电影的深度,因为电影中很多很多的台词并不是单纯恶搞,而是充斥着黑色幽默,包含着对现实的讽刺。总之这部电影彻底满足了观众对一部商业电影的期待,大牌影星,宏大场面,高潮连连的感官效果,商业的很专业,很成功。
一部隐晦的政治片
姜文的电影还有一大特点是谈政治,谈历史,或明或暗。这部让子弹飞也不例外。虽然看似电影只是讲了一个民国年间劫富济贫的故事,但通过深入分析这其实是在讲革命讲斗争。故事主人公张牧之虽然落草为寇,但并不是单纯乱世趁火打劫的强盗,而是早年蔡锷将军的枪只队长,回国后对现实不满无奈落草为寇。但即使是强盗,张牧之以及他的众兄弟也不是滥杀无辜的麻匪,而是专门劫富济贫的江湖豪侠,这一切都说明张牧之其实是一个政治斗争失意的革命派;电影中最大的大反派黄四郎(周润发饰)表面看只是称霸一方的土豪劣绅,贩烟土,卖劳工,干尽了伤天害理的事,但是根据姜文在电影中隐藏的线索也不难看出,黄四郎还有更深的背景,他早年曾留洋日本,所以才了解日本文化中关于剖腹自杀的规矩,他跟当权派刘都统关系密切,并且早年曾经见过张牧之,这说明他曾经也是革命阵营当中的一份子,只是后来走上了叛变革命的道路。张牧之在鹅城展开的所有与黄四郎的对抗,甚至最后推翻黄四郎统治的斗争,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劫富济贫,而是有预谋的,并且有着两人早期的革命渊源,这一点从黄四郎倒台后两人最后的对话中也能看出一二,张牧之和黄四郎像朋友一样的闲聊,俨然就是革命战友在畅谈人生。电影后半段“革命”胜利后那些老百姓疯狂瓜分黄四郎家产,以及对黄四郎的打击报复(其中尤以武状元的反扑为甚)这些都和革命之前的麻木软弱形成鲜明对比,这些都包含着姜文对人民对革命的观点。当然有很多影评集中注意力在一些象征性的细节上,比如鹅城名字的含义,马拉列车的隐喻,以及电影最后关于上海还是浦东的争论所指究竟是什么,我看后觉得有点太晦涩了,别说观众当时看不懂,就是回过头反思的时候大概也不会联想到这些。
一部恢宏的英雄片
姜文是有英雄主义情节的,这部电影也不例外。片中正面主人公张牧之是一个早年参加革命,政治斗争失意后落草为寇的落寞英雄。他带的麻匪队伍专门劫富济贫,号令森严,秋毫无犯。他本人也是自我要求极严,威严,公允,不爱财不爱色,平时喜欢穿军装,骑白马。电影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出现了送别的背景音以及雄鹰的象征意象,这些也都和张牧之落寞英雄的形象暗合,无形中渲染了张牧之针对黄四郎这场斗争的悲情壮烈。片中黄四郎完全是作为张牧之的反面来设计的,他贪财好色,搜刮百姓,强霸一方,是整个旧时代恶势力的浓缩,也正是由于黄四郎所代表的势力当道,张牧之不得不退隐,电影中他曾经说过“以前我之所以推出就是因为和你们这一伙人玩不起,现在我就要玩得起”,最后果然是经历了种种牺牲,才换回了宝贵的胜利,电影最后张牧之和黄四郎的对白颇为耐人寻味,张牧之问黄四郎是他重要还是钱重要,黄四郎不明就里,张牧之深沉地说出了最后一句经典的台词“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张牧之说白了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孤独骑士,他头脑中有一个未来理想世界的蓝图。为了这个蓝图他同整个世界一次一次的战斗,最后终于胜利了,然而身边所有的人和物都离他而去投奔新生活了,只留下他一个人停在原地继续做自己的英雄梦,孤独而落寞。当然电影的主导还是积极地,正义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留给观众一个近乎圆满的结局。
最后想说一点,让子弹飞这部电影经历官方层层审查还能取得这样的票房成绩和观众口碑着实不容易,它也鼓舞了很多对国产电影信心不足的观众。中国电影,尤其是大陆电影毕竟还是有未来的。
让子弹飞观后感篇8
知道这部影片是很早的事情了,最最让我奇怪的就是片名。让子弹飞?什么意思?莫名其妙!周六上午,我们课题组的一位博士兴冲冲地来到我们办公室,激情洋溢地向我介绍这部片子,于是我被“忽悠”了,决定去看看子弹到底怎么飞。
枪战场景在电影中很普遍,一般是这样:神枪手潇洒地举枪,击发,于是目标应声而落。神!帅!爽!
不过,“让子弹飞”的场景有一个“细微”的差别:枪声响过之后,什么也没发生!
于是,质疑声起:“没打中?”
“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原来如此,这就是片名的来源。
仔细想起来,“让子弹飞一会儿”实际上是很正常的啊——无论距离远近,子弹必须要飞一会儿才行——理论上是这样,当然,实际上也是这样——牛顿定律毕竟不是“忽悠”。
但是,电影中为什么没有这“一会儿”呢?
因为这“一会儿”时间很短?可以忽略?
因为人的天性是着急!我们往往“等不及!”
比如网瘾:
往往是现实中成绩不好的孩子容易有网瘾,为什么?
以英语学习为例。现实中,他背了一篇好文章,他的英语水平会有所提升;不过,这一提升,必须是等到考试的时候,而且刚好考试的内容与他背过的文章紧密相关的时候,这种提升才能体现出来!然而,网络游戏中不同,只要进入游戏,就会有无数的怪物随机地找到他(考试随时随地),而且,每打一个怪物,系统会在第一时间显示经验值增加了若干,金钱增加了若干,距离下一次的升级还需要若干,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所以,他会觉得网游中的努力是有效地,而现实中的努力是无效的!于是,一个迷恋网游的正反馈与讨厌现实中努力的负反馈同时形成了。
现实中,感觉不到努力的效果,于是更加不努力!于是,越来越差,越来越郁闷,越来越逃避!宅男宅女诞生了!虚拟世界中,随时的努力就会获得第一时间的反馈,于是更加努力(或者说沉迷),于是更加成功,于是有了满足感,于是无休止地沉迷于网络!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网络,于是,网瘾成了一种病,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就是我们忘记了这“一会儿”!忘记了即使是子弹,他也需要飞一会儿,才能到达目标!
我们太着急了!
让子弹飞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