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灵感可以来自于教师的经验、专业培训和教育研究,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材料的可获得性和可使用性,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小班教案及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小班教案及反思篇1
设计意图:
继《糖不见了》活动课之后,有一天李朝琪问我:“为什么老师杯子里的“黑糖”没有化掉,而是变大了呢?”其他小朋友也附和着“是呀是呀,变大了,好神奇!” “好像我爷爷杯子里的茶叶也是这样的。”……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还沉浸在溶解的现象中,突然发现老师杯中的胖大海不但没有溶解反而变大了,他们对此感到很疑惑。结合我的个人子课题《“做中学”模式在小班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考虑到小班幼儿具有直观思维的特点,我决定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观察、比较、猜测、实验验证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物体膨胀的有趣现象。对于活动材料的选择,我事先做过试验,发现胖大海膨胀需要的时间很长,像花茶之类的膨胀前后变化不够明显,唯有黑木耳、白木耳兼具需时短、膨胀前后对比效果明显两大特点,符合我们的课时需求。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小班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尝试探索,感知物体膨胀的有趣现象。
2.对膨胀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次性塑料杯人手一个。
2.盘子四个(内装黑木耳和白木耳若干)。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黑、白木耳的特征。
1.师:你们看盘子有什么?
幼:黑木耳和白木耳。
2.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和触感三方面来感知。
师:请你们每人拿一朵黑木耳、一朵白木耳,看一看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师:摸一摸是什么感觉的?
3.小结:黑木耳的颜色是黑色的,看上去像耳朵。白木耳的颜色是有点白有点黄,看上去像狮子的脸、像花、像珊瑚……它们摸上去都是硬硬的、脆脆的。
(分析:通过有目的的引导,让幼儿感知木耳的特性,有了原型事物的基本了解,为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二、通过猜测、实验,感知膨胀现象。
1.师:如果把硬硬的黑木耳和白木耳放到水里,你们猜猜会怎样?(幼儿猜测并讲述)
2.师:黑木耳和白木耳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幼儿操作并探索)
(分析: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的猜测会有对有错,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猜测去实验,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三、对比黑白木耳在水中前后的变化,共同讨论膨胀现象。
1.师:黑木耳、白木耳在水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幼1:开花了。
幼2:变大了。
师:它们为什么会变大?
幼:喝了好多的水。
2.师:我们再来摸一摸它们,会是什么感觉呢?
幼:滑滑的、软软的。
3.小结:像黑木耳、白木耳这样原来干干的、硬硬的东西,放在水里会变大、变软的,就是膨胀现象。
(分析:通过形态、软硬程度方面的对比,将幼儿的观察进行集中,突显本次活动的重点,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事物膨胀的原理。)
四、延伸、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1.还有什么东西也像黑木耳、白木耳一样,在水里会膨胀的?
2.播放课件,当幼儿说出来即出示相应的物品图片。
3.你们回家后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和老师、小朋友说一说。
(分析:这是将幼儿的认知放大、扩宽,引向生活的重要一步,是让幼儿认识、了解、熟悉、理解生活的重要一步。)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思路很清晰,我在课前也做了很多的考量和工作,从材料的选择方面、课件的准备等。活动分四个环节:首先,通过让幼儿看看、摸摸,在说说中感知、了解黑白木耳的`基本特征,幼儿的参与热情很高。接着,让幼儿猜测,验证,使得幼儿在观察、对比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木耳在水中变大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然后,通过对比膨胀前后木耳的变化,分析其长大的原因,感知了膨胀现象,总结膨胀的概念。最后一环节又回归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从生活中找会膨胀的物体,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以ppt的方式渗透了更多会膨胀的物体。
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由于出现了两样物体同时需要幼儿观察,所以他们的观察注意力不能够全面顾及,所以我想如果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只选择一样白木耳而非两样的话,幼儿观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些。在活动中有的小朋友说不知道杯中的黑白木耳已经变大了,可以让他们参照盘中剩余的黑白木耳,多对比一下、引导一下,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地明了。
科学小班教案及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主动观察、操作,了解各种各样管子的外形特征以及用途等等,知道它们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能用较完整地语言回答问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管子,并了解他们的用途。黄豆、沙子、小弹子若干。管子王国的场景布置。
活动过程:
一、参观场景,引起幼儿的兴趣。
“这是什么地方?”
“这里住着谁呀?”
“它们很想和小朋友做朋友,你们愿意吗?”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管子的外形特征。
“每人找一个管子,说一说你手上的管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小结:“管子是圆圆的、长长的;它们的颜色不一样,有白色、蓝色、灰色等;有的管子粗,有的细;有的管子上面滑滑的,有的有许多的褶皱……”
三、通过尝试操作,了解管子中间是空的。
“看,这是什么?”(黄豆、沙子、小弹子)
“我们用它们和管子来做游戏,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小结:“黄豆、沙子、小弹子都可以从管子中间通过,说明管子中间是空的。”
四、拓展经验,了解管子的用途。
“你还在哪里见到过这些管子?”
“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呢?”
小结:“管子的用处可多了,洗衣机上有,空调上有,抽油烟机上也有,还有下水道管子呢……它们可以用来通水等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科学小班教案及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比较水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特性。
2.在游戏中体验玩水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盆清水,一盆有色水。
2.各种运水工具:有孔的塑料袋、小水壶、瓶子、杯子等;每组一个大盆一个水桶。
3.盛满水、盖上有孔的饮料瓶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水的特点。
1. 教师出示水盆,提问。这是什么?(幼儿回答)
2. 感知水是无色、透明的。这里有一个玩具,如果我把它丢到水里,我们能看见它吗?请一个幼儿轻轻地将玩具放进水里,其他幼儿观察。提问:你们能看见玩具吗?为什么我们能看见?(教师启发幼儿说说水的颜色和透明性。)
3. 教师出示一盆有颜色的水,轻轻地将玩具放进去,请幼儿观察。提问:这一盆水怎样?和我们平时见的水有什么不一样?请你看看玩具放在里面会怎样?为什么我们看不清楚玩具呢?
4. 教师小结:原来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
二、进行玩水游戏、感知水无味、会流动的特点。
1. 运水游戏,感知水会流动的。请小朋友选用一个喜欢的运水工具,然后用它把水盆里的水盛进桶里。
2. 幼儿相互交流水的感受盆里的水都运到桶里了吗?你是怎么运的?你发现水会流动吗?
3. 请你闻一闻桶里的水有没有什么味道路
4. 教师小结;原来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而且没有味道,还会流动呢。
三、户外游戏,看谁的水射的远。
请幼儿一人拿一个装满水的饮料瓶当小水枪,挤一挤瓶子,看谁的水射得运。
科学小班教案及反思篇4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螳螂》含反思
生成背景:
9月20日,户外活动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在玩球,忽然,只听一声尖叫,我过去一看,原来,孩子们在围墙下面发现了一只螳螂。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冯静亭:“这是蚂蚱。”
韩舒宁:“不对,这是蟋蟀。”
单泉:“我知道,我知道,这是螳螂。”
……
小朋友都认为自己说得对,各有各的理由,他们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差一点吵起来。
老师:这到底是蚂蚱,是蟋蟀,还是螳螂呢?
韩业达:“这是蚂蚱,因为它会跳。”
崔鹏:“这是蟋蟀,蟋蟀会叫。”
单泉:“这是螳螂,我在电视上看见过,它有两把大刀。”
……
幼儿非常喜欢小动物,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兴趣浓厚,更愿意到饲养角去研究。但他们又受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限制,在倾听讨论的过程中,看问题片面,局限,缺乏全面的研究。《规程》中也明确指出要爱护小动物,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老师也考虑到有研究价值。鉴于此,老师和幼儿一起共同生成了“螳螂”这一主题。
生成过程:
(一)了解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把螳螂高高兴兴地带回教室,在饲养角给它安了一个家。在观察时,他们又展开了议论。
陈智超:“它喜欢吃什么?”
史丽媛:“它是好的还是坏的?
李璇:“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马友成:“为什么它是绿色的呢?”
崔鹏:“它到底叫什么名字?”
……
孩子们议论的内容越来越多。
老师:“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是好的还是坏的?今天回家你们想办法找出答案,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孩子们开始商量了。有的说问爷爷、奶奶,有的说问爸爸、妈妈。有的说查《十万个为什么》,查《百科全书》,有的.说用电脑上网查。
(二)探索发现
1、问家长
第二天,第三天,孩子们陆续带回了答案。有的说是螳螂,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告诉的,是益虫。
2、查资料
马有成说雌螳螂在生小宝宝之后会把雄螳螂吃掉,是《十万个为什么》上写的。有的小朋友是请爸爸、妈妈用电脑上网查的,那上面介绍螳螂是益虫,吃害虫。韩业达还拿来了vcd,说可以让小朋友一起看,上面的螳螂本领可大了,它身体的颜色是保护色。
3、喂养
孩子们在吃午饭、加点时,也用面包、米饭、馒头喂它,结果螳螂毫无兴趣。孩子们又在散步时拔了一些草,发觉螳螂对草比较感兴趣。张天启的爸爸还抓了两只蚂蚱,我们一起放到小盒里,螳螂马上用两把大刀抓住了其中一只,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孩子们高兴地跳起来,嚷到:螳螂吃害虫,它是益虫。
4、自我保护
李小朋和许多小朋友在一起讨论起来:“螳螂遇到敌人怎么办呢?”“我们试一试吧。”胆子较大的韩业达把手伸到盒子里,还没等碰到螳螂,它的两把大刀就举了起来,韩业达吓得连忙把手缩回去。
通过这个小实验,小朋友们明白了:螳螂是用大刀来防御敌人,保护自己的。
5、让幼儿了解自我保护方法并表征,同时进行知识的迁移
我适时进行知识的迁移。:小动物都会保护自己,你们会怎么保护自己?
潘敦浩:打110。
战海涛:大声喊,救命啊。
臧元晟:不跟坏人走。
唐雯:赶快跑,找爸爸、妈妈。
马佳奕:不单独自己走。
潘绍文:不往耳朵里、鼻孔里塞东西。
……
6、提出新的矛盾点
好提问题的李璇问我:老师,青蛙、熊到了冬天会冬眠,螳螂冬天到哪儿去了?这个问题小朋友帮李璇找到答案,好吗?
过了几天,孩子们陆续找到了答案,螳螂在秋天把卵产在向阳的山坡上、树枝上,有一层硬膜包着,所以里面很暖和,而雌雄螳螂就冻死了。到了第二年春天天气暖和了,卵就孵化成小螳螂了,它们又可以捉害虫了。
7、表征
马佳奕把螳螂产卵的情景画了下来。韩舒宁把螳螂捉害虫的样子画了下来。战海涛还画了一只大螳螂带着一群小螳螂。
8、经验分享、交流
孩子们把了解到的知识用各种形式告诉小伙伴。有的拿来了vcd;有的拿来了《十万个为什么》讲给小朋友听;有的把螳螂吃害虫的动作画了下来;有的在“悄悄话”角谈论着螳螂的秘密;有的在父母来接送时拉着父母看螳螂的各种图片;有的在美工区粘贴、涂色螳螂,他们都在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体会与反思:
活动内容的产生来自幼儿,幼儿探索兴趣很高。教师有机地引导幼儿在饲养角探索、发现,不断丰富已有经验,又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从螳螂的自我保护迁移到自身的自我保护。在此次活动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建构新知识的同时,丰富了认知经验,掌握了许多学习方法,而且能有顺序地连贯描述螳螂的外形特征。对以后描述小动物奠定了基础。
科学小班教案及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用摸、闻、观察等方法,感知水果的外部特征。
2、能用相应的词汇描述水果的颜色、形状及味道。
3、品尝水果,喜欢吃各种水果。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水果实物、神秘箱(自制)、ppt课件。
配套课件:《水果点点名》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礼物盒
宝贝们,今天老师给宝贝们准备了礼物哦!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礼物盒图片)
1、展示所有水果图
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水果?
(葡萄、梨子、西瓜、猕猴桃、杨桃、菠萝、火龙果)
2、分别出示水果图片,说出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像什么)。
三、探究水果的吃法
宝贝们,刚刚我们认识了,观察了,也触摸了这些水果宝宝,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水果宝宝的正确吃法(出示打开水果的图片)。
四、活动结束,品尝水果
一起品尝,说一说水果的味道。
活动延伸:
宝贝们,在我们生活中除了蔬菜,水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哟!我们在家里面也要多吃水果哟!它可以让我们的皮肤会变得白白的,眼睛亮亮的,我们身体长得高高壮壮的。?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小班教案及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鼻子可以呼吸和嗅气味。
2、教育幼儿要保护好自己的鼻子。
3、培养幼儿积极运用感官的习惯。
活动准备
不透明的容器,分别装有香水、大蒜、麻油、醋、酒、橘子等,最好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
1、出示大象的木偶。小朋友你们说大象的鼻子有什么用处?
(大象的鼻子能卷东西)
出示狗的木偶。小朋友,狗的鼻子又有什么用处?
(狗的鼻子最灵)。
2、讨论人的鼻子有什么用处。
⑴、动物的鼻子有这么大用处,那么我们人的鼻子有什么用呢?(呼吸、嗅气味)
⑵、桌上有许多小瓶子,用我们的小鼻子来闻闻,看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⑶、说说你最喜欢什么气味,不喜欢什么气味,为什么?你以前还闻过哪些有气味的东西?
小结:不同的东西有不一样的气味,鼻子能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气味,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的东西。
3、讨论怎样保护鼻子。
启发幼儿回忆以往碰伤鼻子或感冒的感受,进行讨论,谈谈保护鼻子的方法。
讲卫生,不挖鼻孔;注意安全,不把异物塞入鼻孔,活动时注意不撞击鼻子,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等。
活动总结
1、人的鼻子可以呼吸和嗅气味。
2、人的鼻子的用处很大,小朋友要讲卫生,注意安全,保护好鼻子。
科学小班教案及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简单区分小鸡、公鸡和母鸡的外形特征。
2、了解鸡的生活习性。
3、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饲养角里有小鸡、公鸡(录有公鸡、母鸡叫声的磁带)
2、图片:小鸡的一家
活动过程:
1、听一听,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
2、认识小鸡。鼓励幼儿看一看小鸡的眼睛、腿和翅膀,摸一摸小鸡的绒毛,找一找小鸡的耳朵、鼻子在哪里?,!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学一学小鸡的叫声。
3、比较公鸡和母鸡的不同之处(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
4、 小结:公鸡和母鸡一样的是他们都有翅膀、两条腿、鸡冠,不一样的是公鸡的羽毛比母鸡的羽毛漂亮。公鸡头上有高高的鸡冠,每天早晨打鸣,而母鸡的鸡冠比公鸡的鸡冠小,会咕咕叫,会下蛋。
5、讨论: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母鸡生下的蛋经过一定时间的孵化就变成小鸡了(帮助幼儿理解小鸡一家的关系)。
活动反思:
我班幼儿很喜欢小动物,我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精心设计了本次主题活动,给幼儿创设一个可自由探索的空间。从本次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够认识鸡的一家,知道鸡蛋从哪来的,而且从中还会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科学小班教案及反思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