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酒的读后感5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阅读故事后,我们心头涌现出复杂的读后感,我们在每本书中寻找知识,也感受读后感,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李白与酒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李白与酒的读后感5篇

李白与酒的读后感篇1

该书上篇讲李白,下篇讲杜甫。郭沫若以其卓越的考据功底和敏锐的诗人感受,生动还原出一代“诗仙”“诗圣”的真实生活。书中诸多观点极富创见,随手援引资料更是妙趣横生。

初版于1971年10月的文史巨匠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曾让二十多年前的笔者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现存的2400多首诗作,在郭老那里就如常人脑中的乘法口诀一样烂熟于心,为了佐证自己的某一观点,他可以信手拈来,而且是旁征博引,动辄十几条乃至数十条,这让我惊诧于郭老深厚的考据功底和超人的记忆力!须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网络与搜索引擎尚未问世,而郭老却已近耄耋之年。此其一。其二,巨著熔文史于一炉,郭老以诗人的笔触,史家的慧眼,将李杜的身世婚姻、生活状况、政治活动、宗教信仰和文学创作以及二人的交游,兼及他们与贺知章、严武、岑参、苏涣等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以及唐玄宗李隆基、永王李瞞、节度使哥舒翰等要人的交往等等,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新见迭出,别开生面。一幅幅李唐王朝由鼎盛辉煌转至衰败凋零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了读者眼前,既波澜壮阔,又流光溢彩。

大文豪苏东坡曾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李白与杜甫》这样的信息量丰沛、学术底蕴深厚而又“一扫从来因袭皮相之论”的力作,真是让我等文史爱好者大快朵颐。读《李白与杜甫》,其快感犹如读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随便翻开其中的一页,读者都可以“眼前直下三千字”,随着郭老滔滔大河般汪洋恣肆的探析与阐发,与作者共振:或者百感交集,或者唏嘘不已,或者茅塞顿开,或者慷慨激昂。

“杜甫应该肯定,我不反对,我所反对的是把杜甫当为‘圣人’,当为‘它布’(图腾),神圣不可侵犯。千家注杜,太求甚解。李白,我肯定了他,但也不是全面肯定。一家注李,太不求甚解。”这是郭老的夫子自道。茅盾则说:“郭老《李白与杜甫》自必胜于《柳文指要》,对青年有用。论杜稍苛,对李有偏爱之处。论李杜思想甚多创见。”窃以为,将两位大师的这两段话结合起来看待和评价《李白与杜甫》,庶几接近客观。

入选《中国图书商报》“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首批书目的《李白与杜甫》已经于2010年5月再版。经典,不但是百读不厌的,而且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李白与酒的读后感篇2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文学史上,大概没有哪个文人所受的关注和喜爱能与李白相比。喜欢他,不仅是因为他盛满世间万种风情的诗,还因为他“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更因为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

读罢随园散人的《李白传》,我再次感受到了大诗人李白的豪情万丈、意气飞扬,但那份豪放里分明有郁郁不得志的悲伤。李白终生为理想奔走,他相信,那个清明盛世不会让他的才学埋没;他相信,天高地远,总有鹏程万里的时候;他也相信,即使前方是断壁残垣,他也能以凌云之笔,画出日月倾城。可他的夙愿始终难了。他多次像达官贵人推介自己,介绍自己的经历、才华和气节,都以失败告终。天宝元年(742年),玄宗在长安金銮殿召见李白,等了十年,他终于如愿走入了庙宇之堂。再入长安,李白颇有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心境。唐玄宗对李白厚爱有加,李白以为他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气,像管仲、诸葛亮那样大展宏图,谁知玄宗看重的只是他“笔落惊风雨”的才气,从未想过让他成为辅弼天下的政治家。李白手中的那支笔,本想描摹宏图大志、壮丽山河。可现在,却只能描写盛世的歌舞升平,只能描写君王和妃子的风花雪月。他的赤胆忠心无人过问,年华盛世湮没了他所有的雄心壮志。他不甘心,却也不愿苟且。他选择离开长安,把自己交给了一壶酒、一帘月、一首首诗。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出走多年,归来仍是少年。历经岁月沧桑的李白依然保持着狂放和天真,所以他的诗才能那般飘逸洒脱,或许也正因如此,曲意逢迎的官场,注定不适合他。李白的人生可谓落寞,晚年还经历了牢狱之灾和流放之苦,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以诗人的姿态立于岁月之上,把酒吟诵,长啸仰天,衣带生风。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像李白一样有想要抵达的彼岸,但往往拼尽一生,也未能如愿。即便如此,那又怎样!我们都要在风雨兼程中渐渐老去,最重要的是,我们以何种姿态走过,那才是生命的质感。

李白,已去千年,但他的诗还在,他的精神还在。他的璀璨夺目,将永远被岁月典藏。

李白与酒的读后感篇3

他,把生命化作一曲乐章,乐章华丽的戛然而止后,动人的韵律却久久缭绕……

——题记

年少气盛的他,提着一把剑,带着治理天下的狂气,告别了“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来到了长安。

他的才情很快震动京城,皇帝把他留在身边作翰林。他以为自己的报国忠心很快就能实现,可皇帝只把他当成消遣是写诗的工具,他又一次沉醉在酒中。

一个春日的午后,他又在长安街的酒铺里喝醉了,几个宫里的人匆忙来找他,七手八脚的把她抬进轿子。他揉了揉双眼,见天子正微笑着磨墨,贵妃正亲自调着醒酒的羹,带着几分醉意,他请旁边的一个宦官帮他脱下靴子,便提手写道:“……莫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池月下逢。”天子贵妃大臣们相互传看无不点头称赞。

这三首《华清宫》却被小人当做把柄,他只得辞别了长安,虽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可他真的对政治生涯失望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既然“人生在世不称意”,就去“散发弄扁舟”吧。

还是一把长剑,一身白衫,可心里有的却只是看透凡尘的念想。轻舟一日便飘过万重山的快乐,月下花间一壶浊酒的惆怅,汪伦踏歌送行的悲伤,见胡姬压酒劝客人品尝时的思乡,遇杜甫这位知音后的欣喜……站在盛唐风尖浪口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他!

一个月冷风清的晚上,他又醉了,一个人走到湖边,沿着湖前青青的蔓草,他恍惚看见月亮就掉在他眼前……民间都传说他是抱月而去,只有自称是“酒中仙”的他才配得上如此华美而又哀伤的离去。

他,就是李白。繁华的长安城不留他,他就归隐到山岳河川中;残酷的现实不留他,他就沉醉在酒之中。他本身就是盛唐最绮丽的乐章,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歌!

醉人的乐音在人们心里缭绕着,缭绕着,已有千年了……

李白与酒的读后感篇4

李白,字太白,盛唐时期的诗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我来谈谈我看到的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看到的,是一个不媚权贵,不涉足于官场之人,一个高洁,一个孤傲的李白。命令高力士拖鞋,让杨运忠为其磨墨,除了他,谁还可以这样?不肯屈服于人,心直口快,面对不平敢于出手相助,这注定了他的一生与官场无缘。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我看到的,是一个洒脱,放荡不羁的人,一个仗剑走天涯,一个浊酒行千里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自命不凡,孤芳自赏。难道他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吗?不!“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他的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政治抱负。他之所以不去追求,是因为他洁身自好,不想同流合污,想过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生活。

唐朝兴起的科举制成就了李白的名气,但自古的封建官僚扼杀了李白的未来。这样一个放荡不羁,一个豪情壮志的人,就是古代思想的牺牲品。不过,李白终究是成功了,他名字会超过所有的帝王,永载史册。

这就是我读到的李白。

李白与酒的读后感篇5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白与酒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优秀5篇

木偶奇遇奇遇记读后感优质5篇

木偶奇遇奇遇记读后感5篇

冰心我的童年读后感5篇

杜甫的诗读后感5篇

教育名著读后感800字5篇

不高兴和没头脑的读后感5篇

母亲读后感300字5篇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300字优质5篇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5篇

李白与酒的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