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读后感5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的写作对我们的阅读有着不小的好处,只要认真阅读书籍就行,书写一篇读后感能够深化同学们对书上知识的认识,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5篇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篇1

情调一词,在百度汉语中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基于一定的思想意识而表现出来的感情格调,二是事物能引起人各种不同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当我尝试用这样的解释来理解“情调”这个词的时候,反倒是觉得有些拗口不易懂。相对而言,按字面意思理解更简洁明了一些,情调就是一种感情的格调。

看到《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书名时,就在想,教育应该具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格调?

打开书,开篇顾明远教授对本书的评论语言就给予了这个问题最恰当的解释: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

至此,在初读的基础上细品,蕴含在诸多小故事中缓缓流淌的爱意则是愈品愈浓。那么教育之爱到底是什么?文中用不同事例说明教育之爱就在于教育过程中于细微之处的敏感与机智。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最大的玫瑰花》这个故事:

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一朵开得最大的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任一所中学校长时记录下的一则真实事例。

正如书中所言:教育的敏感性在于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敏感性在于他能从孩子的角度去探究问题,并及时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积极肯定、适时表扬。

同时书中也列举了很多贴切的事例,如:想让孩子练琴的父亲,用自己的音乐才能“引诱”孩子将常规的、单一机械式的练习,变为一种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将教育浸润于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之中。

像这样的小故事书中俯拾皆是,虽然作者分类写在不同的标题之下,但是细细读来,无不体现教育工作者面对不同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智慧,而所有机智与智慧,皆是建立在对于孩童纯粹的爱之上。

那怎样的爱就是一种纯粹的教育之爱?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人沿着海岸步行,他们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沙滩上到处是被海水冲上岸的海星,不少已经死了。烈日将它们窒息在泥泞的沙滩上。剩下的海星还在用它们的臂膀拨开灼热的沙子,以延缓无可逃避的死亡。“可怕的景象,”一个人说,“但这就是自然界。”这时,他的朋友已经弯下身,小心地察看着一个海星,并把它捡了起来。“你在干什么?”第一个人问,“你不觉得这样无济于事吗?只帮助一个是没有用的!”“但对这一个来说是有用的。”他的朋友说,并且不断地把海星捡起来送回大海。

“但对这一个是有用的!”读完故事,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每一个不同个体的独特性给予特别关注,内心常有每一个都重要的敬畏之态,我认为这应该就是教育的纯粹之爱!

“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其实无论对于课堂的教育还是生活中随时随地存在的教育,只要每个人都把孩子看做与成人有着同样人格和尊严的个体,看做一个个有自己见解和思想的生命体,以爱育爱,教育自然就有了应有的情调。

用简短的文字阐释一本书的精髓,实在难以抵达高度。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认知里,做浅显的思考,记之,期待不断努力中的提升。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篇2

?教育的情调》是加拿大教育现象学研究者马克斯·范梅南的作品,由我国教育现象学专家翻译。读完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一下几点:一是教育的敏感和机智。教师要具有敏感性,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同时在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时候要拥有教育机智!二是关注学生的体验。简单点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要能感受到学生的体验,从而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三是教育需要大爱思想。这种爱不是我们所说的爱心,而是对教育对学生从心生的赤诚之爱!三是自我的反思和质疑。

一、教育需要敏感性和机智性

范梅南老先生说: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管理人员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种特殊才能,它与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系,既来自心灵也来自头脑的知识。那这种能力到底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去培养和认知这种能力呢?

作为老师,我们要有一定的敏锐力,在日常生活或者日常教学中碰到的孩子,我们会不自觉的从教育学的眼光去观察他的一切。简单点来说就是真正的师者会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有利于你的长期发展的,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教授知识还指引学生的人生道路,这种思想和想法及其做法都是不自觉的、习以为常的、主动的,这就是教育敏感。而教育机智我们经常说,在课堂上、在与学生相处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经验的老教师或教育家们,他们的方式方法都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能够让学生受教育的,这就是教育机智。机智是学不来的,它和经验有关、它和人的学识有关、它和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关、它和一个人是把教育教学当工作还是事业有关、它和我们是不是愿意为学生奉献有关,归根结底教育机智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学会的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而我只能慢慢摸索前行!

二、时刻关注学生的体验

我们不能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去教,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在具体情景下什么知识技能,什么解决方法是他们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也就是我们要时常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

我觉得一个人真的热爱教育,喜爱学生,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时时刻刻为孩子着想,比如备课时备学生学情,教育学生时考虑学生的体验,教学时以学生终身成长为目的,同时常常会不自觉的营造一种“共情”世界,用尽心思的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道理!

三、教育需要大爱思想

什么是大爱思想?很简单就是爱,这种爱具有包容性、宽泛性。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影响很大,其代表人孔孟主张“仁爱”,我的大爱是由此发生的。而孔子不仅仅是儒家代表人他还是我国第一位教育家,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都是仁爱思想的表现。教育需要大爱思想,在于范围的宽泛性,作为老师的我们要爱教师这一职业、爱我们可爱的学生、爱所教的科目、要爱学习爱反思、爱教育所衍化的一切!这种爱还具有内容上的包容性,包容学生的错误、包容工作的繁琐、包容微薄的薪资······。这种爱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是要行动起来的,在实践中不断地让学生成长、让自己成长、让教育开花!

四、自我的反思和质疑

范梅南说: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种反思的能力,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去质疑自己的立场,时常想一想,这样的体验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不论是做什么工作,反思能力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它在我们人生道路上起着决定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古已有之“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我也时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自己。

当老师将近两年,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常都在反思。例如我每上完一堂课我会想这堂课不可取的地方在哪里?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记录下来,想想有什么解决办法,然后试着去做出改变。每次处理学生矛盾时,时常会想我这样做对么?我这样做问题解决了么?我还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有时候会写班主任日记,有时候会思考便铭记于心!一直以来我很庆幸自己有反思的习惯,因为反思让我收获很多。在工作中有时候很浮躁,面对很多事情都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面对学生常说要有教无类,可教着就变成有教有类了;常说要爱学生,可时常会对他们的错误没有忍耐性;常说也常买书可最后又没看多少本;常说要教学反思可又懒惰忘记反思……是啊!常反思是很好,但是我却在反思的路上忘记了我要反思。也时常会问自己,我爱教育吗?我爱学生吗?我爱这份工作吗?仔细一想……我认为我是爱的!

教育的情调是什么?我觉得教育的情调是用我们的爱在教中让孩子成长,在育中让学生成人,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成长,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更好的老师!用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来结束吧,“教和育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篇3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惊艳到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居然有如此高的颜值,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大概翻阅了四次就读完了,书上满是能引起我共鸣的语句,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榜样。作为一位教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自习课,由于第二天要考试,我就没有讲课,而是带着这本书在讲台上看,下了自习课有几个学生就跑过来问我,“老师老师,你看的什么书啊?讲的啥内容?”这突然让我意识到,其实在自习课时老师的言行还是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机或者无所事事,那课后学生来找我的话,我该跟他们说些什么?难道说我很无聊不知道干嘛?以后学生再有闲暇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我自习时看了会书想到原来可以这么度过课余的时光,哪怕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我,我也会感到很欣慰。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注意。那些难相处的或“成问题”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烦扰的行为,往往与这些孩子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相关。当然以我现在的经验还不能准确判断哪些行为真的是因为求关注。我会尝试去“看”一些平常比较容易被我忽视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无闻从来不问问题,成绩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试,我就用提问的名义喊出来一个女生,简单提了几个问题,帮她分析哪些知识点她还需要巩固,后来她居然会主动来问我问题了,虽然成绩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不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吗?有时候下课从她身边走过时我也会问问她今天听懂了没有。

回想我们的教育,当大人过急地催促孩子了解对他们来说还为时尚早的事物时,就出现了早熟的问题。一个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实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而已。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大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读完这本书我回想起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也许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诗歌或数学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诗歌或数学。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篇4

刚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时,觉得它很难得看下去,没有章法,没有逻辑,倒像是一个教育者积累的零散的随笔,看到后面,我才领悟到,原来,它研究的就是一些教育现象啊!很多教育学著作都试着归纳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能够解决类似的教育问题,而《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这需要我们克服生活的惯性与身体的惰性,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我自己的孩子现在一岁多,现在很喜欢问那是什么,即使是对于她认识的东西,她也反复地问:那是什么?以前我一直以为她是在玩重复的游戏,现在想想,其实她是想问:这是什么?这有什么用途?这个能吃吗?我能用它干什么?她想知道的不仅仅是事物的名字,还想知道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想知道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成人与孩子的世界不一样,而如果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体会孩子所处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有什么困难?

研究孩子不像研究植物,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种子都会发芽,在高温下,植物都会死亡,当我们试着去寻找教育的普遍规律时,很容易忽视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既要学习教育学理论,更要有热情,要看到个体。

我们要看懂眼神。眼神不仅能传达整体情绪,还能反映一些微妙的意味,语言可能骗人,但眼神很难掩饰。观察体会眼神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教师也要运用自己的眼神,而自信的眼神往往是由于丰富的学识,热烈的眼神必然是出于对孩子真挚的热爱,你的眼神传达了你的经历、态度、能力、气质等,所以,丰富自己,才能拥有优秀教师的眼神。

学会反思。反思是我们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的必经之路。教学的机智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无法通过技术性的培训而获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样做才更好,在脑中产生各种平行时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作出机智的应对。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篇5

?教育的情调》一书中有句印象深刻的话:“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在共同成长中享受教育的情调。”这既是对书名的完美阐释,又提点我们教育要处处体现敏感和机智。

书中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呈现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不是死气沉沉的重复性工作。

当孩子提问“那是什么”不只是想知道一个简单的名字而已,他们期待得到更多,期待成年人谈谈这个世界,与一个空间去对话,去思考,去惊讶。因此,成年人不应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所指的东西是什么,而应该详细讲述那个物体的特征及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不同方面。提问是思考的结果,寻着思考探索下去,孩子会一路思考,一路收获。

在机智的老师这个故事中,提到这样一位学生,他的自尊心很强,拿到分数很差的语文测验试卷,悄悄把一个错误答案擦了,填上正确答案,然后去找老师改分数。老师看穿了他的心思,但没有点破,而是在他的试卷上加上分数,说:“哦,也许是我错了,有错就改嘛!”还附加一句话:“人就该诚实,对吗?这句点到为止、意味深长的话让孩子不安了好一阵子,最后孩子向老师坦白了事情的原委。教师明明洞察了孩子的内心,却若无其事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抓住契机借用一句不经意的话,使孩子良心发现主动认错,对学生来说,没有伤害却有启迪,这就是教育的情怀和智慧。

书中反复强调教育者应带着敏感、机智的爱进入孩子的世界,打开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因为即使有时我们的举动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为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完全对不上号。所以我们要时常保持这种敏感和机智,第一时间看到孩子的内心,用真爱和孩子们共同创造优雅和谐的教育情调。

老师和学生在一起,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教育的智慧不是用来“摆平”和“搞定”班级的手段,更不是用来“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待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育智慧,拥有这样的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情调”。

书中的观点之所以带给我们触动,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想当然的主观思想,机械僵化的管教方式来实施“教育”。即使我们只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做一个内心丰富的智慧教育者,多读名家的教育著作,做一个教育的观察者、思想者、实践者、记录者。也许我们无法做到教育的完美,但我们必须为更好的教育全力以赴。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宝葫芦里的秘密读后感参考8篇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200字8篇

杨来西的故事读后感最新6篇

不抱怨的世界2读后感6篇

杨来西的故事读后感优质7篇

初中教育的心得体会优质5篇

方与圆读后感500字5篇

朱自清《秋》读后感5篇

忆读书读后感400字5篇

关于诚信教育的演讲稿5篇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