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5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带着问题去读书是促使我们思想进步的关键,书看完记得写读后感哦,其实读完书后写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5篇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篇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李清照十六岁时所作的《如梦令》。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也许是良好的家境让她年少时可以饱读诗书,有了后来的“千古第一词女”。十八岁前的李清照有着对未来良人的向往,从她前期的诗中可以看出她的少女情怀。她是个不受世俗约束的自由自在的少女,哪怕是后来的与张汝舟离婚,也有着不属于当时女子的霸气。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18岁是人生中最好的年纪,对于李清照来说也不例外,因为她遇见了二十一岁的赵明城。对于李清照来说赵明诚是个很好的良人,婚后与赵明诚在青州居住10余年,生活美满、琴瑟和鸣。真想让时间停留在此刻,可是该来的还是要来,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病死南京。

49岁时李清照辗转多地,留在临安(今杭州),那一年国破家亡。乱世之中她遇见了张汝舟,可婚后发现那张汝舟竟是无赖,对李清照拳脚相向,于是她不顾当时的礼法跟张汝舟离了婚。之后李清照便一直居住在临安,一住就是二十年。

后半生的她如浮萍,写的词里大多都是离愁,没有了年少时的情怀,只是在这乱世中安定。后半生的她大多数的时间在关心国事,直至去世前,她都没有再嫁,也无子嗣。

这就是李清照,有着女子的贤淑,却也巾帼不让须眉!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篇2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鉴赏一首词。往往要用:心,眼,耳,鼻,舌,身,意,七种感官交叉感悟。心是最难说的一个字。佛经用三藏十二部都没全说清。词人往往只能用‘心’字。心比‘意’高。意如虚空。手通意。所以如来之手连孙悟空都跳不出。人的七种感官感物不同,不仅有高低,各职不同。一般人都丧失俩至三根,每一根或多或少都还不很健全,所以感悟不准确。

常记溪亭,是心与意识,溪为心记住的物,是不磨灭。亭为意造,在一段时间不磨灭。溪对人与万物来说,是最珍贵。作者的心也是这么认为。可以说刻骨难忘。沉醉是五根随心而高兴,还希望心时时带它们去玩。五根感觉要差些,只能用醉来形容。所以不知归路。这里‘归路’是比兴,是心所感觉的路,这里作者感觉身体太放纵了,忘记心来世间的目的。

兴尽晚回舟,一个晚字,当然有后悔之意。舟是渡人与万物的。

误入藕花深处,藕花是长在郁泥里,艰难突破水层。这里只佛看见人们生活艰难而忧郁。

全句是说李清照进入佛门感觉晚了些,但她还是如溪水高兴得很。

争渡,争渡。是一争一渡,再争再渡。争是万物再生存中竟争,万物难逃这个法则,这叫命运。渡是自己生存下来还得舍身躯救别人,这叫生命。比如人在船上,已经危险,明知危险还去驾船渡人。有人在火中,明知去救会死,但还是跳进火中。这时命运与生命就容入一体。.所以争渡四字是人们几千年都没搞清的问题。一般人难以协调。这时受惊得是鸥鹭。鸥鹭是一种能飞但又不肯飞的鸟,有能力救人但又不去救人。清照对这部分人太失望。它不仅学佛。还学易。这首词还包含易经河图与洛书。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篇3

初冬凉风吹来,夹杂着微微细雨,索性打开窗,任凭南来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黄昏似有风雨要来,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读李清照的词似乎看到这位女词人带着忧伤的微笑慢慢走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绰约轻倩的词句里,女词人正在帘内低吟。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天生聪慧,妙解音律,这些用惯了、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词人的手里极轻巧地便缀成了清新鲜丽的词句,以极寻常语创造出了不寻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叹女词人从早年的幸福生活经历战乱、家亡,历尽生活沧桑,在凄切的生活旅程中寻寻觅觅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伤绝唱。以独到的功力创作出了南宋词史上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更令人慨叹的是如此妩媚柔婉的女词人尚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诗句蕴含着的豪迈之气。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 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篇4

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要知晓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折”。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篇5

往事随影,挥手便散,瞬而凝形。夹扶着清风,伴随着欢笑,忧愁,伤苦,渐渐消失在风的衣角之后,但又随着风窜上衣领。

即使你无法握住风的衣边,但是它会在你的身边久久盘旋。

记忆中的溪亭就像一根弦缠住她的脚腕,让她在繁华中,伫是。时一时,年一年的落日很平凡,在她的眼中却化成了一轮红月挣扎着最后的余晖。被落日烧红的天空与悠悠的浮云在红光中摇曳。她,也只有她,这平淡无奇的一幕在她的眼前回映。

完美的落幕下,举一杯清酒在船头畅饮。余晖下,长长的影子被拽的很长很长。她沉醉在这时分,杯酒如同杯水不觉地饮下,微微醉意,心醉,身也醉,忘记了回归的路。

小舟在湖中荡漾,摇摇晃晃,泛起圈圈波纹,湖中的荷叶也随之起伏。星光披着夜行衣,踏着悄悄地脚步来到夜色之下。她心中的情致不得不收敛,划动着小舟,漂浮在宁静的湖面上。

缓行的小舟停止了前行,水花溅上船头,打湿了夹板。藕花拦住了归路,醉意下慌张地划动着小舟,惊起鸥鹭。来自被拦住的慌张化成了一片欧鸣,她笑了,笑自己是那么地失措,放下手中的浆,看着惊飞的鸥鹭。

回忆在我们的脑海回荡,我们不知道这一份属于她的,又会占有多么的地位。

历史已经流淌而过,也没有书籍可以供我们考证,只有这首诗还在夜幕下徘徊。

品味她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地清新,自然,也不会有一杯清茶比它还清。在日暮下她就如同失路之人感伤着余辉,在星辉下她是那么的无助,但短暂的失态却没有破坏她浑然的气质。

无限的落幕,也许会让她饮醉天明,也就是星辉点醒了她,但没有点醒她的内心。

她就如同一个谜,很近,在我们眼前,是这首诗;很远,有千年,已经离我们而去,很近很远只是一个念,在日暮下一直有着她的背影。

也许她只活在那个日暮下,那一个日暮记载了她的全部。

也许她也活在那个星辉下,那一点光照醒了她。

也许她也活在那首诗中,那一篇流淌了她的回忆。

而我,宁可相信她只活在了那个日暮之下,她的背影是那么地失落,手中只有一杯清酒独饮,也只有饮醉才能释怀,消愁。借酒消愁,愁更愁。

惊起一滩鸥鹭。

惊起的鸥鸣是一杯醒酒茶吧。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5篇

巴金《秋》读后感5篇

关于坚持读后感5篇

鲁滨逊读后感300字5篇

鲁滨逊读后感100字5篇

鲁滨逊漂漂流记读后感最新5篇

鲁滨逊漂漂流记读后感参考5篇

鲁滨逊漂漂流记读后感5篇

鲁滨逊读后感600字5篇

工匠精神的读后感800字5篇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6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