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记录读书后的感悟,大家都是要好好的写读后感,要想加深读书后的印象,你打算怎么写读后感呢,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革命的小故事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革命的小故事读后感篇1
刘老庄对于我来说是很熟悉的一个地方,我是淮阴区人,记得小学时候第一次去烈士陵园,那次的经历记忆犹新,在以后的日子里,有不少次都在每年的3月18日去参观烈士陵园。
参加工作后的这一次祭拜先烈活动,给了我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感受。
首先是新落成造型别致的纪念馆。纪念馆分上下两馆,上馆是八十二烈士纪念馆,有三个展厅,第一展厅陈列着白思才、李云鹏的画像和烈士们的遗物及介绍刘老庄战斗的有关资料。在这里我驻足很久,一件件地细细品读。第二展厅是关于刘老庄战斗场面的图片艺术再现,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第三展厅是朱德总司令陈毅元帅赞扬刘老庄战斗的文章节录,刘老庄连及所在部队、地方各级机关、社会团体的挽联、挽帐和纪念活动的图片资料。再看下馆是淮阴革命斗争史陈列馆,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我党领导下的淮阴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同国内外敌人浴血奋战的历史,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难得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新中国成长的不易,更激发了我的爱国之情。
来到纪念碑广场,远远望去,八十二烈士纪念碑犹如两支架立的钢枪直刺蓝天,顶天立地。看资料介绍,纪念碑主体高19.43米,代表1943年,碑体钢枪架立与大理石底座构成“八二”字样,碑基是三座红色平台,共有18级台阶,寓意3月18日。高耸入云的纪念碑下方是原新四军副师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碑名“八十二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前是宽阔、平坦的广场,每年的3月18日、清明节,这里人海如潮,白花似雪,数万人再此集会进行祭扫、纪念活动,缅怀先烈光辉的战斗业绩。
通向烈士墓的路上,绿树如荫,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走至陵园栽植的82棵松树林、82棵龙柏林和82棵水杉林,油然而生出一种壮烈,一种敬意,一种必须驻足凝视之的心情……一株傲然挺立的青松就是一位勇士,82棵松树就是82位勇士,不怕风吹雨打,巍然屹立,永远守卫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一棵棵松柏就像一个个哨兵守护着他们的神灵,永远永远高高伫立着。
革命的小故事读后感篇2
?革命先烈的故事》这本书是我在前两个星期读的,主要写了12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他们在反动军阀的严刑拷问下,依然是保守秘密,至死也不屈服。这样的同志值得我们敬佩。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夏明翰同志了。
夏明翰同志是毛主席早期在湖南培养和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他是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英勇无畏的战士。牺牲时才28岁。他短暂的一生,闪耀着共产主义的光辉。他同封建家庭决裂的故事让我非常佩服。
夏明翰的爷爷叫夏时济,曾经做过旧政府的大官,因此,他也想让孙子当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但夏明翰一心想为国效力,所以参加了革命。他的爷爷知道后大发雷霆,把他关入了自家建造的大牢里,不让他出来。后来,夏明翰托弟弟带来了一把斧头,破窗跳了出来,走到了院子里,砍掉了桂树。他的爷爷认为桂树是官运享通、兴旺发达的象征。他住到哪里,都要栽种桂树。平时连枝叶也不准攀折。夏明翰砍掉了桂树,就是在向顽固的祖父宣战。他为了革命,宁愿与祖父为敌,这令我我非常钦佩。
革命烈士们的故事,我们应该铭记在心。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永远会爱他们!
但眼睛却一直没有离开过书本,顺手就拿起书桌上的“苹果”啃起来,妈妈突然在旁边笑的前伏后仰,原来我送进嘴里的不是削好的苹果,而是刚好放在书桌上的橡皮胶。其实这书,我早就能倒背如流,滚瓜烂熟,但我还是很喜欢。你说我是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迷?
革命的小故事读后感篇3
暑假的第一天,一个多么令人兴奋的日子,它不仅是一个假期的开始,还是我们伟大的gcd的生日。在那天,我读了《革命历程》,有感而发。
1920年的一天,为解放中国四万万同胞,革命先驱在上海秘密召开了中国gcd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由于中途被侦探捣乱,会议不得不转到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上举行。就这样,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锋队——中国gcd诞生了。读到这,我心里不由兴奋起来,中国的四万万同胞终于得救了。
1920年,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北伐出师半年内,从珠江打到长江,声势震动全国。但在北伐胜利进军途中,蒋介石等人突然叛变,导致了轰轰烈烈的国民运动失败,国共合作也破裂了。读到这,我不由得感到惋惜。他们让胜利又晚来了几年,唉。
1920年,在中国gcd领导下,革命前辈周恩来等人率领革命军发动武装起义。虽然其中也有过挫折,但经过革命军的不懈努力,毛主席与朱总司令终于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了。会师之后,全国各地也纷纷掀起了革命潮,已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读到这里,我感到很高兴,中国人民离解放之期不远矣。
1935年,遵义会议后,中国gcd由毛主席领导,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其间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过草地。终于红军三大主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胜利会师,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读到这,我很高兴,中国人民离解放之期又更近一步了。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终于,蒋介石妥协了。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双方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城里进行了大屠杀,有的人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人则被捆起来活埋,更有日军少尉进行“百人斩”。读到这,我恨不得到那个时代,将他们打退到自己的本土。
1945年,美国向日本长崎、广岛投掷了两颗原子弹,苏联也派兵参战,与此同时,中国抗日也进行大反攻,眼看革命将要胜利,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重发内战,在中国gcd的英明领导下,国民党被打退到台湾,革命终于取得胜利了。
没有gcd,哪有现在的美好生活。现在的我们,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长大为中国gcd效力,报效祖国。
革命的小故事读后感篇4
今天,我看了一篇《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这篇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曾经五次被捕入狱,屡受苦刑,坚贞不屈。1939年在东北地区反“讨伐”作战中,他率警卫旅转战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人周旋五昼夜。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吞一口棉絮或树皮。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当敌人将杨靖宇割头刨腹后,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竟无一粒粮食。
杨靖宇,革命的战士、人民的英雄,他的革命精神、抗日精神还有保家卫国的精神是千古不朽的,是抗日事业中的一段抹不掉的记忆,就如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中的一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一个对人民,对国家,对事业有贡献的人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活在我们心中,活在这个十三亿人口的心中。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国家的财产,不惜以“头颅不惜抛弃,鲜血可喷洒”的意志为抗日战争努力奋斗。五次被抓捕,受尽各种酷刑,他就是不屈服,不向日本鬼子低头。在一次任务中,他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五昼夜,可是在这漫长的五天里,他又是怎么生活下来的呢?渴了就从地上抓一把雪吃;饿了,就把树上的树皮扯下来吃,没有树,他就把棉絮或枯草一口吞下。他就是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艰苦战斗,最后被残忍的敌人割头刨腹的时候,胃里只有树皮和枯草,没有一粒粮食的踪迹,谁看到这一幕后不会泪流涕下,泪流不止呢?
抗日英雄杨靖宇,我们永远记住你!
革命的小故事读后感篇5
前辈们留下的那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自从看了《红色革命经典故事》之后,我感觉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红色教育观后感。电影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与鼓励,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心血与力量。我们必须珍惜眼前的一切,向那些革命家努力!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民如此聪明,而现在的中国人却如此地脆弱无能,就拿诺贝乐奖这个事例来说吧,在外国已经有很多人得了诺贝乐奖,但我们中国却只有几个人获得了诺贝乐奖,真是天壤之别啊!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为自己争权谋利。我们回想一下《地道战》吧,如果他们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吗?如果他们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吗?
所以我呼吁大家不要再争取权谋利了,你倒不如把争取谋利的时间来为国家作奉献,这样也许对你会更好。
亮剑
历史证明,英雄往往以集体的形式出现。二战时期苏联一个飞行纵队涌现出20名王牌飞行员。无独有偶,苏军某部飞蛇大队涌现了21名特级战斗英雄。究其原因,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性格和气质,承传同样的优秀传统,凝聚无畏的战斗意志。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都敢于亮剑,哪怕是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坚持到最后一秒。一个优秀的集体,应该具有培养英才的土壤。大到这个团队的整体,小到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一种豪气当头,势不可挡的爆发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从而铸就成这个团体亘古不变的灵魂。亮剑精神讲的团结的力量。
亮剑是一种团结。历史证明,英雄往往以集体的形式出现。二战时期苏联一个飞行纵队涌现出20名王牌飞行员。无独有偶,苏军某部飞蛇大队涌现了21名特级战斗英雄。究其原因,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性格和气质,承传同样的优秀传统,凝聚无畏的战斗意志。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都敢于亮剑,哪怕是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坚持到最后一秒。一个优秀的集体,应该具有培养英才的土壤。大到这个团队的整体,小到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一种豪气当头,势不可挡的爆发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从而铸就成这个团体亘古不变的灵魂。亮剑精神讲的团结的力量。
亮剑是一种气魄。一个有魄力的果敢领导者,才能带领团体无惧无畏,勇往直前。魄力是面对困境是的果断抉择,是永不言败的信心,是锲而不舍的执着。魄力让敌人望而生畏,让队友充满信心。具有这种魄力的人,
才是真正的战士,真正的军人,真正的领导者,是国家、民族、团队真正的不屈的脊梁!亮剑精神讲的就是惊天骇地的气魄。
革命的小故事读后感篇6
柯察金这一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并以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苏联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这本书写出了苏联时期斗争的艰苦和那个时代的美好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他的确是一个顽强的人,当他负伤不得不退出战场之时,他仍然在后方不停地为社会的发展做着贡献。当他被诊断出神经中枢有毛病时,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想方设法的工作,争取多为社会做事。最后,他两腿瘫痪、双目失明,不得不放弃工作。但他仍然坚决的拿起笔,再次顽强地与命运做起了斗争。正如贝多芬所说:“人应该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应该屈服于命运,应该奋斗终生,顽强拼搏。
在小说中,我最欣赏其中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认为这话很对,准确地说明了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难道不是这样吗?一个人不应虚度年华,也不应碌碌无为。一个人总应该为社会、为大家甚至为自己做一点事,那怕是一点点,也不能虚度此生,才能算得上是在“活着”。
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早年丧父,12岁被母亲送去车站食堂洗碗,饱受苦难。后到发电厂烧火,认识了朱赫来。红军撤走后,德军进攻保尔的家乡,加上阶级斗争,人民的日子很艰难。布尔什维克朱赫来被追捕时,暂住保尔家,给他讲许多革命道理,对他很有影响。后来,朱赫来被捕,保尔打倒押送兵,放走朱赫来,自己却入狱。出狱后,他住在冬妮亚家冬妮亚找到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让保尔参加红军。一次激战中,保尔头部受重伤,但最终死里逃生。出院后,不宜回前线,便做团的工作,修筑铁路等,以后他参加工业建设和边防战斗,入了党。由于他多次受伤生病,忘我工作等原因,1972年他几乎完全瘫痪,双目失明,他在忍受极大痛苦的情况下,决心帮妻子达雅进步,并开始文学创作,以另一种方式生活。保尔能成为英雄主要在于他的追求和努力的塑造。他从小就有一身正气,反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反对官僚主义。他佩服朱泽培?加里波第,在朱赫来的教育下,他更加明白他要做的是什么——就是将个人事业与祖国的需要相结合,做一个能尽一切力量奉献于祖国的革命者。为了这个理想,他经受住了生活和战争的考验,的确称得上是一名坚强的革命者。在他的心中,革命事业与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任何情况下,他的革命信念总是坚定不移的,所以他才有力战胜死亡与病痛,将毕生投入事业中。这就是保尔这个革命者的崇高精神,钢铁就是在这如同烈火燃烧的斗争考验中炼成的。
从小说中,我们也看到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保尔瘫痪失明后,想到自杀,但自杀就等于背叛革命,于是他又极力鼓励自己振作起来,想办法活下去。对待挫折,不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办法,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没有什么比坚强地活下去更有意义了。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想到目标,你还有多少没有完成,你应该从痛苦中走出来,重新为它努力奋斗,理想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即使破坏了,还可以再树立一个,像保尔那样的处境,都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你为何不可呢?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由小事起步,努力锻炼自我,你也会是一块钢铁,相信,你一定有抓住“风筝”的一日。
革命的小故事读后感篇7
从1931年那个刻骨铭心的“九一八”,一直到“对日寇最后一战”的1945年,在这场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战争中,为着民族大义与救亡真理,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董存瑞1929年生于河北省怀来县的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解放军攻打中华民国政府军驻守的隆化城。董存瑞所在连队负责守军防御重点隆化城,据说,在冲锋时,遭到一个桥型暗堡的猛烈火力封锁。
董存瑞便抱起炸药包,准备进行爆破。冲至桥下后,发现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也没有地方可以旋转炸药包。董存瑞便用手托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与暗堡同归于尽。他的行为,使得他成了中国共产党宣传的著名战斗英雄。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有董存瑞的墓地和纪念碑,碑上刻着朱德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赵一曼1905年出生四川,原名李坤泰。1926年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1932年春,她被派到东北地区工作,更名为赵一曼,先后在奉天(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斗争。翌年,为掩护与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假称夫妻。1934年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一度被抗联战士误认为是赵尚总司令的妹妹。
1935年秋,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群众亲切地称她为“瘦车”、“李姐”,被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日伪报也为之惊叹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1935年11月,因养伤而不幸被捕。1936年8月2日,31岁的赵一曼英勇就义,把一腔热血洒在了远离家乡的白山黑水间。被捕期间,敌军对她用尽了酷刑,也没探露出半个字!赵一曼的精神永垂不朽!
逝去的不会再回来。点燃一支蜡烛寄托随风飘去的思念。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无数革命行列,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战争的胜利,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热土上。先烈用自己的身躯铸就了中国的铁长城,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因而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人民永远怀念他们!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我们的祖国做出贡献。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每当唱起这首歌,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感慨!
此时此刻我只想说一句话:“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你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革命的小故事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