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送的作文7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作文是语言的雕塑艺术,用精准的词汇和句式雕琢出思想应有的模样,优秀的作文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引发共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目送的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目送的作文7篇

关于目送的作文篇1

我年纪虽还小,但在这短短13年中,却也经历了不少,从自我的成长到老人的离开。

寒假,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冬令营。出发那天,清晨6点来到学校集合。天还是黑的,仿佛还能看到星星的踪影。路边,路灯撒下昏黄的灯光,灯下是不愿离去的家长们。把行李拿上车,我和妈妈拥抱告别,为了赶快“脱离”这悲伤的离别场景,我快速上车。我很快选了一个靠窗的位子坐下。妈妈就在我的前方的路灯下,虽然那天依旧黑暗,虽然路灯灯光依旧昏黄,我却也能从她的双眼中看出丝丝缕缕的不舍与担忧。她焦急的目光搜寻着,很快便找到了坐在窗边的我,她对着我微微一笑,我也冲着她傻笑。车开了,我仍不舍地往后看,寻找她的身影。车子转弯,她逐渐变成一个小黑点,然后一点一点消失在拐角处……

九岁那年,外婆离我而去。从她失去呼吸到把她安置进墓里,恍恍惚惚,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场梦而已,但这场“梦”,永远也不会醒了。

回到老房子,看着空荡荡的厨房,没有了她的身影,心中是无言的痛。外婆厨艺高超,总会“研发”许多新菜品。每当这时,我总是会争着去做第一位试吃官。我坐在餐厅的椅子上,用筷子夹起一些放入口中细细咀嚼,然后便开始一本正经地评价菜品的好吃与否,此时总会引来大人一阵笑。我也记得,在那个洒满阳光的午后,外婆总会为游玩归来的我和姐姐准备一杯西瓜汁或一人半个西瓜。西瓜很甜、很凉,我和姐姐每人挖一大勺放入口中,凉凉的、甜甜的汁水流淌在心田,每当饱足后,我和姐姐总会捂着自己圆鼓鼓的肚子然后冲着外婆笑,外婆也总会被我们的姿态逗乐,无尽的.欢乐。

外婆站在家门口目送我和姐姐一次次离去,一次次归来,看着我们从天真幼稚的小孩变成少年。这一次,换做我目送她离开。我不愿哭,因为哭并不是表达思念最好的方式,目送也从不是泪水的堆砌,而应该是对他人衷心的祝福。我希望她能在新的世界幸福快乐。我也相信她会愿意看到一个坚强、笑对未来的我。

生命是送与被送的轮回。“目送”或许会是永别,但请别让泪水成了它的主角。我们可以有所不安,可以有所心痛,有所不舍。但也请记住每一次目送背后的深情与爱。这便足矣。

关于目送的作文篇2

寒冬,冰冷的北风呼啸着,退休在家的外公来我家帮忙做晚饭。

我的外公曾是军人,看到照片上的他,年轻时那飒爽的英姿,爽朗且坚定的笑容,以及强健的体魄,不禁对他产生几分敬佩之意。

晚年的他喜爱抽烟,因而有了一口黑黑的牙齿,但却丝毫不影响他笑起来的那一份亲和力。外公做菜水平一般,可当我看着他苍老的脸上露出丝丝专注的'神情,目光紧紧盯着饭菜,霎时间觉得饭菜的味道已然不重要了,就算是烧焦了我也愿意入口,那是他的一番心意。当我夸奖他的饭菜味道好的时候,他会天真地大笑起来,露出黑黑的牙齿,满脸的皱纹愈发深邃,却未曾影响他的开心,仿佛是一个得到了老师夸奖的学生。

天色很快暗淡下来,尤其是冬天。外公要回家了。外公在门口依依不舍地与我分别,可脸上却挂着笑容。是幸福?是满足?还是留恋?在楼梯间那昏暗的灯光下,我忽然有些看不分明。

外公又瘦又小的背影在楼梯间缓缓地挪动着。他的腿曾经骨折过。未曾打扫的楼梯扶手显得肮脏而破旧,可他却不得不伸手紧紧抓住。一个阶梯要分成两步走,一步,一步,又一步……只有一层的楼梯,但外公走起来是显得那么艰难,仿佛要用尽用身的力气,这可是受过伤的腿啊!我不禁鼻子一酸,眼角微微有点湿润。刚准备上前去扶他,他却回过头来,发现我还站在门口。

“快回去吧!大冬天的可别着凉了!”他仍是笑着对我说。那你呢,你穿得也不多,还要在这夜晚的刺骨寒风中行走、等车。于是我下意识地回应到:“外公你坐出租车吧,公交车太慢了!”虽然我知道他是无论如何舍不得坐出租车的——年轻时候的他节省惯了吧。他已走到楼梯的尽头,听到我的话,依然笑着,朝我摆摆手。这次隔得远,可我却清清楚楚地看见了,那是幸福而快乐的笑,也许这份笑容包含着欣慰,欣慰他的小外孙女懂事了,懂得心疼外公了。

本以为外公的体质一如从前那般硬朗,却未曾想岁月磨人,谁也躲不过时光流逝所带来的一切,更何况是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呢!目送着他的身影在夜色寒风中一瘸一拐,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拐角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有一日,我将目送身边亲人的远去,恍若隔世,凝望,在那拐角处……

关于目送的作文篇3

我与外婆已不相见半年多了,使我最不能忘记的她和蔼可亲的笑容。她那满头的银丝下象砂纸一般刻着道道皱纹的脸,一口泛黄的牙齿和一套老土的的红褐色大褂,一直都烙印在我记忆的最深处。唉,真不知何时才能与她相见。

时间如白驹过隙,四千多个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初中,我从双屿到温州求学。我们的功课日益增多,别说什么学习压力,更别提那些频繁的考试,就连假期都少了许多。自然地,我很少能与外婆见面。半年多来,我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梦见她,或欢喜,或忧伤。记得在九月,我心血来潮,从百忙中抽空赶到了外婆那儿。她依旧亲切地笑着,粗糙的手抚摩着我的.头发而我却总是低着头,不敢正视外婆的双眸。我只感觉到她满心的欢喜,就像见了宝贝一样开心。也许是由于我离开她太久的缘故吧,我内心不由得一阵愧疚,在牙缝中挤出了一丝苦笑。

在我们整个大家族的孩子里,外婆最疼爱的莫过于我了。在我还很幼小的时候,我跟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对我的爱绝不少于我父母,每当妈妈要教训我的时候,外婆总是护着我。我因此跟外婆十分亲昵。但是不知怎的,我跟外婆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了。小时候,我与外婆形影不离;上幼儿园,也是常回去看看;进入小学,大概是一个月见一次外婆;谁能想到,直至现在,一次离别竟有半年之久!时间精灵给外婆刻上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家里除了年迈的外公,无人相伴,这次,我好不容易才赶到这里,一定要多陪陪她才好。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只可惜时间过得飞快,我无法挽留住它的脚步。我和外婆只相处了短短的一天,又要挥手告别。由于学习紧迫,我不得不走了。一听到这个消息,外婆脸上写满了失落,我心里明白,等我离开之后,我留给外婆的只有一屋子的孤独……

我沉重地走在大街上,双腿仿佛灌满了铅水。那速度比爬还慢,我回头一望,看见外婆站在阳台上微笑着目送我们离去,可我看得出来,那上翘的嘴角包含着一丝酸楚。此时,她除了目送,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了解外婆,她一定明白下次相见会在更久之后吧。

“她要的是陪伴……”这是《外婆》中的一句歌词。是的,外婆目送我们的眼神,象深深的潭水,里面有孤独,有留恋,有伤感,也有美好的记忆,可惜我不能多陪她一会儿,再多陪伴她一会儿……

我知道,此时有一位满脸皱纹,手皮粗糙的老人在远方思念着一个人;而她思念的那个人,就是我。

关于目送的作文篇4

“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然后,他用他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目送》

喜欢龙应台不是因为她含蓄,细腻的写作手法吸引了我,而是在她的书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目送》,就深有感触:也许只是一种行动,一种目光,一点念想,冥冥之中却包含着意想不到的深思熟虑。“目送”看似简单,但它连带着父母对你的爱和那些无法言说的心酸。

我记得她在书中提到过:自己送儿子前往美国,在检票口处,她抱住儿子,觉得自己成了儿子的阻碍,他不再像刚上小学的那样依靠自己了。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父母常年在外,只有春节时才会回家一趟,并待上几天。每次,他们又要外出时,我便感到深深地不舍。可是看到龙应台这样想,我便明白:我何尝不是他们心中的负担呢!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在目送与被目送中度过的呢!只是我出生到现在还没有感觉到被目送的滋味,向来都是我目送别人离开。有些事情,你不想,但就那样发生了。大人们经常不接送

我上学,只有我上幼稚园的时候,会接送我上下学,不过,是我看着他们走出幼稚园,直到他们的背影消失在我的视线里。还有现在,爸爸妈妈虽然每年都会回来,可是陪我的时间都很短。他们的假期只有几天,又要忙这忙那的,陪我的时间就过滤得所剩无几了。他们每次走都是“偷偷摸摸”的,不想被我发现,但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每次我都在窗前看得一清二楚。我可以体会到,龙应台当时的感受——送走孩子时的心情,那种“有话说不出,有泪流不下”的感觉。

人的这一辈子,无非就是在一次次目送中留下今生今世的证据。

关于目送的作文篇5

我和爸爸妈妈挤在排队过安检的长龙中。队伍移动得很慢,像一只蠕动的大虫。我百般无聊地东张西望,这时,一连串语速极快的声音吸引了我。

偏头一看,原来是一对母子。母亲穿着一身并不时尚的棉麻长裙,嘴里不知在说着什么。队伍拐了个弯,我离他们近了些,这才听清她的话:“到了那边要好好学习啊,晚上别熬夜,记得按时吃饭。一周要打5次电话回来,不顺心的事和爸妈说,别压着。和同学好好相处”也许是激动的吧,语序上有些颠三倒四。”她身边那个靠在行李箱上的少年是她儿子吧。“我猜,”他要到外地念书去了,家里人来送他。“

队伍又往前挪动了一些,于是,我便依在行李车上看着他们。

儿子从母亲手中接过背包,拉起行李箱,对她说:“我走了。“母亲点了点头,没有说话。走没几步,忽然,他像记起了什么,转过身,往回跑了六、七米,俯下身,抱了一下比自己矮小得多的母亲。

一瞬间,我看到她的眼中迸出了泪水。泪水顺着她的双颊,滴落在了儿子的t恤衫上。

过了安检门,我又回头看了一眼。儿子已经排进长龙中了。他的母亲还没走,眼眶红红的,双手拉着隔离带,其上挂着的“送客止步“的牌子轻微地晃了起来。

我回过头,拾起自己的小包。这时,我又听见那位母亲的声音了,她喊得很大声,声音有些沙哑:“到了给妈打电话呀!“儿子回首,轻点了一下头。

儿子的身影渐远,母亲还没走,她还是拉着隔离带,朝儿子的方向眼巴巴的望,眼圈依旧泛红,睫毛微颤,向前伸的两只手轻轻兜着,从儿子逐渐模糊的背影中她仿佛看见了儿子的未来,看见四年之后的他,微笑着,手捧毕业证书,站在礼堂中央;看见毕业后的儿子,事业有成,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龙应台的《目送》文中龙应台和华安不也是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机场分别的吗?但华安要走时,他没有回头,而是默默地用背影告诉母亲:不必追。我想,这个儿子想告诉他母亲的话一定和华安不同,他的背影也许传达着::妈,我已经是个男子汉了,我能照顾自己,不用担心。

离别时分,儿子能给母亲的,只有一个温暖的拥抱,在心底告诉她,不必担心我,而母亲,只能远远的目送着他,目送他走向自己的未来。虽无声,但也足够了。

关于目送的作文篇6

其实,不光是父女母子,亲人之间的情缘,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渐行渐远。人的一生,需要经历多少次的离别、目送、伤怀,才能懂得珍惜与放手呢。

读完龙应台的《目送》,我的感触不浅。这篇文章写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这一辈子,我们往前走,不断地遇见,可当我们回过头来的时候,有多少人还陪伴在左右?蓦然回首,留下的只不过是一片空虚与寂寞罢了。

我内心触动最深的就是作者目送他的孩子出国的情节。脑海里不停地回放这令人心酸的画面:母亲望着儿子一步步离去的背影,不舍,痛楚,内心波涛汹涌,似有万般语言想要表达,却只有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母亲的心,宽广得像一条大江大河,纵然有汹涌澎湃的暗浪不可收拾,也只是微笑。儿子长大了,有自己的路,纵然不舍,母亲能做的也只能是目送。

这样的经历,我也亲身体验过。

寒假时,我回老家与奶奶一起过年。我拒绝了和奶奶一起挤被窝的要求,我挑剔奶奶置办的零食,我口口声声的.辩诉是:奶奶,我已经不是小孩了。奶奶只有怔怔地看着我。分别时,奶奶粗糙的双手,不停地抚摩我的手、我的背,成串的泪水不断地往下流,划过指尖,又隐忍在眼眶里。我缓缓地拉开了她的手,一头钻进车子里,心像被针扎了那般疼,真的很疼。车子发动了,车窗里奶奶的面容渐渐模糊。隔着车窗,隔着风沙,奶奶的嘴巴还在抽动着,可是我一点也听不到。在我的心里,只有奶奶的叮嘱,和着凛冽的风,唱着一首悲伤的分别曲。奶奶,再见了。

生命如流水,不知哪一天,我们会目送谁离去,又不知道,我们将会被谁目送?所以,在这相聚的时间里,请珍惜。

关于目送的作文篇7

整理卧房抽屉的时候,偶然看见里头角落里有一本书,摸出来一看,是《目送》。

初一的那年盛夏,我曾去过一次英国,那次旅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是因为我到达的是一个陌生的国度,而是因为那里的人很爱读书。寄宿家庭里,那个中英混血的姐姐很爱看书,她不会在空闲的时间拿出手机玩,她会捧着一本英文小说安静地看,一杯咖啡,一份甜点,她可以在房间里度过一个下午。与她交谈,你会发现她的阅历很深,即使一直身处英国,她还可以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和我对话,对比之下,我发现我们两人的差距很大。虽然我只是和她一起生活了短短的几天,但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可以由一开始的坐不住到后来自己主动捧着书看了。后来返回中国,我也跑去书城买了一本《目送》,因为她告诉我,她深爱着中国大陆,一如龙应台一样,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

自此,那个盛夏,我会宅在家里,捧着《目送》读了一遍又一遍。

也许是因为年龄问题,刚开始读时,我不能理解文章的内在涵义,读书也只是浅尝辄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明白的越多。“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文字,她似乎道出了天下无数父母的心声。不过,这就是一个事实,孩子会成长,他们会步入社会,会亲自经历许多家长们已经历过的事,有痛苦,有喜悦,但你不能替他们承受痛苦,不能夺走他们的喜悦,更不能只将喜悦留给他们,将痛苦留给自己。他们需要长大,只有这样,他们的阅历才会更加丰富,他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犹记得作者在书中描写她与儿子华安的相处场景,即便和儿子同一个大学,儿子也不愿意搭乘母亲的车,他的世界对母亲关闭着。我们也许和她一样,在现在这个特殊的时段里,不愿与父母交流,觉得他们太无趣,不懂我们,或许,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一下,有时,也许真的是我们的过错呢?

抽取一张纸巾,擦去书上的灰尘,对着那两个字,仍在思索……

关于目送的作文7篇相关文章:

关于防火安全的作文7篇

关于安全的作文模板7篇

关于古筝的作文7篇

关于想念的作文7篇

关于书的启示的作文400字7篇

关于森林防火的作文7篇

初二关于诚信的作文7篇

关于栽花的作文7篇

关于遇见的作文优秀7篇

关于守望的作文7篇

关于目送的作文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