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仅是简单地概括书中的情节,更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的冲突和矛盾的思考和分析,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目送》读后感6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目送》读后感600字篇1
目送?目送什么?为什么要目送?
我也不确定我有没有找到答案。
时间总是在悄悄地流逝,有些事我们没法控制,只能静静地在一旁目送着,比如时代的变迁,孩子的成长,还有,父母的离世。在目送这一方面,我特别欣赏龙应台的做法。
作为一个在五十年代出生在台湾的人,龙应台的人生经历一定不凡,目送着时代的变化,她的感触一定很多吧,不知道为了适应这变化要付出多少。现在的她回想过去,一定会惊讶,这变化也太大了吧。就像我们现在想象未来,谁知道到时会发生什么,谁知道到时我们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因为我们没法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时代,没法决定未来。我们能做的只有目送。
论变化就得谈到成长。从天真懵懂的童年到朝气蓬勃的青春,这或许是最让父母头疼的阶段了。儿时的不懂事总是给父母添很多麻烦,一定有很多父母以为长大了就好了,不用操心了,可他们忽略了青春的叛逆。她想像以前一样牵着儿子的手过马路,可他拒绝了,她问他为什么,他只说我已经长大了。她想,对啊,长大了啊,他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他了,我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了,我要做的只是目送就好。
看着孩子一步步成长,父母也在渐渐老去,离别的时候总要到来,这谁都知道,但每个人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总是会想,这一天怎么那么快就来了。最煎熬的时候或许就是看着父母一点点“退化”,慢慢的听不清了,慢慢的不爱说话了,慢慢的不会走路了,慢慢的,没有一声再见就走了。这能怎么办呢,即使心里有万般个不愿意,也不能阻止这注定要发生的事,最好的方式就是静静的目送吧。
不必追,只需默默地目送,就够了。
《目送》读后感600字篇2
我读了龙应台所写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觉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归》跟“目送”有些关系,其余都很杂乱,几乎与“目送”没有关系,所以,大致内容我也概括不出来。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他的父亲的时候,明摆她和他的缘分也就终止了。
原来,龙应台的“落寞”与儿子、父亲有关。儿子逐渐得长大,离“我”愈来愈远,机场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儿子都不愿意回头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当龙应台大学教授的那一天,父亲开车送“我”,但是父亲并没有把“我”送到大学的大门口,而停在侧门的巷边,因为他认为,这种廉价的小货车不是送大学教授的的车子。父亲生病住院,“我”每个礼拜都去看父亲。有一次,龙应台帮父亲清理排泄物,结果让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父亲对“我”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愧歉都告诉了“我”:不必追。
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600字篇3
如果按一本书的要求来说它,那它可能只是由一篇篇散文组成的。
买回家来,我并不是它的第一个欣赏者。因为它对我而言,只是作业的一部分,以后什么时候看也是一样呗。所以将它放在书架上,不再理会。
没成想过了几天,回到家时,只见这本书已到了母亲手中,而她的眼睛红红的。我十分惊讶,她在我印象中,从不软弱,十分强势才对。她看我回来,对我一笑:“回来了呀!”连忙把眼一擦,我便也不再追问。倒是对这本书好奇起来。心想这本书有什么神奇之处,使我妈妈如此感动?
当我把书翻到最后一页时,我知道了感动她的是作者母亲的那份对女儿朴素的爱与一位母亲的胸怀。
这本书里,最让我心酸的,就是那简单却也残酷的母子关系。是的,就是这样,我的母亲可能看到这一段也非常认同吧!我这个不孝的女儿,是否也让她如此心寒。想着想着,不禁惭愧。我也推走过母亲给我的伞;我也曾以为自己长大了,不需要父母的照顾了;我也曾认为他们唠叨……
因为我从没想过他们有一天也会老去,有一天有可能连我都不认识……
家是什么?我每听到这个问题,都会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富翁醉倒在街边,警察跑了过来恭恭敬敬地说:“先生,我送您回家吧。”富翁问:“家?我哪有家?家在哪?”警察指着一幢大房子说;“那不是吗?”富翁一看:“哦!那只是我的房子。”
有亲人的地方就有幸福,很多人,只有在失去了,没有了,不再回来时;哦!没有了,才知道后悔,珍惜。你可知道最应该珍惜的就是你身边的亲人,你的父母。
可能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子一场或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600字篇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对于父母,总是觉得那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风港,从未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的依靠。因为初中就开始住校,所以对于家的眷恋也逐渐减少。毕业后,最终也是选择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过着一年回家两三次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自己并没有觉得不好,甚至是觉得充满了自由。与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电话,可是就是电话联系也是老妈打电话居多。每次与老妈打电话,总觉得老妈很罗嗦,大大小小的琐碎事都要一一报告,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或许能静下心听。
可是,对此,老妈却乐此不疲。有时候,老妈打电话过来也会哭诉一番,大约是工作的不顺心或者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又或者,老妈打电话过来就一些事情慎重的问我的意见甚至有时希望我能做决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来我们的位置已经“互换”了。
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我总是饭桌上最后一个吃完的,因为总是在饭桌上不停的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妈一个人有耐心听我讲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样边哭边倾诉。现在的老妈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当年的自己。原来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强大的,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们倾诉的时候,也有需要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这样的转换,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目送》读后感600字篇5
?目送》是一篇饱含亲情、感人肺腑的散文。文中那一幕幕生活场景,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作家龙应台,是用眼睛和心灵去发现和记录美的。人生旅途中的喜怒哀乐,谁看到的真实越多谁就越痛苦,她认为最睿智的做法就是学着温润地面对人生无常,即使知道前方“山重水复疑无路”,也要披荆斩棘地另辟蹊径,用自己领悟到的人生哲学,去谋求内心的释怀。
“古今胜文,都是以情纬文。”《目送》能强烈地撩拨读者的心弦,也就是在于作者在朴实无华而又清丽温婉的文字中,倾注了人们久已漠视的真爱——对父母老去的“伤逝”和对儿子长大的“不舍”。
龙应台感受了父亲老去的“伤逝”,但这只是忧伤情愫的初始,而由此及彼的心情感受,渴望永远定格在美好时光的愿望让她对孩子的感情更为“不舍”。但儿子却从刚上小学第一天“小小的手,圈在爸爸、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的极端依赖,到十六岁时“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的照例拥抱,再到上大学时“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的巨大落差。这样的时间跨度,对于龙应台而言,异常痛苦,既不能永远陪伴父母,又不能和儿子一直共度美好时光。
任何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且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无法改变或转嫁。但是在“逝者如斯”的短暂人生道路上,为人“父母”的一群人总是义无反顾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给予了他们的“孩子”——另一群暂时不能理解自己的人。周而复始,然后“孩子”长成“父母”,也会独自面对衰老,面对疾病,面对孤寂,面对最后的“逐渐消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也许,在作者和儿子,作者和父亲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时光中,他们目送一个背影,目送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懵懂无知的少年岁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而黯然失色,看着我独自走下去而爱莫能助。他们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无论顺境与逆境,我只能一如既往地独自前行。
?目送》描写的都是人们经历的或即将经历的事,所以能激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让人总有想流泪的冲动,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那忙碌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永不磨灭记忆;读《目送》让人明白了对于亲情,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了《目送》让人获得了人生的真谛: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长河的一瞬,我们应该大步向前,用时间来抚平过去的心灵创伤,带着爱让内心坦然。
《目送》读后感600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