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写观后感都是一个磨练表达能力的机会,只有认真对待才能够不断进步,观后感让我们认识到电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传播工具,能够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校园参观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校园参观观后感篇1
今天,我们来到了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和清华大学并列在中国,所以去了清华大学就去北京大学看看,进了北大,就看到一栋栋的教学楼和草坪。
接着就看到了一个湖,这个湖叫未名湖,是钱穆起的1930年他到燕京大学任教,该校监督(相当于校长)是司徒雷登,即《毛选》第四卷中提到的那一位。有一天,司捷雷登设家宴招待新来的教师,询问大家对学校有什么印象,钱穆直言不讳地说:“我听说燕大是中国化的教会大学,但是来了之后却发现并非如此。比如一进校门,就有一座“m”楼,一座‘s”楼。这是什么意思?我以为,所谓中国化,应该从名称开始。”一席话说得大家面面相觑,十分尴尬。事后,从善好流的司徒雷登专门召开校务会议,决定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与此同时,由于大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名字,便只好用“未名”二字为校园中的那一泓湖水命名。
接着我们就到了一个塔前面,这个塔既叫水塔,又叫博雅塔,博雅塔的设计参照了通州的燃灯塔。燃灯塔初建于北周,后几经毁坏,几经重修。因塔内供奉燃灯佛石雕像一尊,故称燃灯塔。博雅塔 “塔级十三,高二百八十尺,围百四尺,中空” ,高仅三十七米, 井深 164 尺,喷水高于地面十余尺,喷水量达每小时 16000 加仑 ( 合 60560 升 ) 。内部结构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顶,除基座外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筑,设计精良。据说当时的建筑施工单位因估工不准造成亏损而倒闭,不得不三易其手。由于当时燕京大学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这座博雅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当时居住在美国)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 “ 博雅塔 ” 。
我们还去了很多地方,最后念念不舍的回了宾馆。
今天真难忘!!
校园参观观后感篇2
为了锻炼我的独立能力,假期里妈妈给我报名参加了小记者旅行团。这一天我跟随着小记者团队的脚步,一同来到了我国名门学府之一---清华大学。
站在清华大学门口,觉得自己是那么渺小,又那么自豪,因为我现在还小,但我渴望有一天也能成为那些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抬头仰望,“清华园”三个大字十分醒目,老师告诉我们,这三个字是由清朝要臣那桐1911年题写的。虽然一波又一波的学生都已毕业,可是清华园那高大雄伟的建筑却依然默默的守候着……清华大学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为学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清华大学是知识汇聚的地方,是美景的天堂。往里走,是一片大大的草坪,向远望去只看到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朗,向上望去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耸立在草丛上,红砖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严谨肃穆。但令我最难忘的还是“荷塘月色”——朱自清老先生当年描写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美丽极了,学生们有的坐在岸边读书,有的在岸边写生,处处都充满着书香诗韵,真是“天堂”啊!由于昨晚刚下过雨,泥土的芳香从地下飘出,钻进了我的鼻子里,清风拂来了岸边的柳枝,伴随着风的节奏飘动起来,好像在跳着优美的舞蹈,又好似欢迎我们,在和我们招着手,风吹来也仿佛夹杂着一股书香。眼前的景色好似一幅嵌在框里的画。看到如许的美景,我心生向往之情。
听着带队老师的讲解,感受着清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不胜收的景色,我想,我一定要刻苦学习,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争取有一天也能走进清华的校园,在这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清华,我一定会走进你,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们的约定!
校园参观观后感篇3
提起雁江一小,大家都赞不绝口。如果你想了解雁江一小,就请你跟我去参观吧。
我们的学校座落在百货大楼对面,蔬菜公司旁边。
远远望去,校园壮观,美丽,几幢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来到学校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不锈钢大门,大门上面是用红漆书写的“资阳雁江一小”几个醒目的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非常耀眼。
走进大门,两幅巨画展现在眼前。右边一幅叫《心曲》左边一幅叫《世界人民的爱》再朝前走去就是一个小操坝。来到操坝中间,雄伟壮丽的两幢楼房就把你吸引住了。右边一幢是综合楼,分别是舞蹈室、乐器室、电脑室……左边一幢的2至6楼分别是二、四年级的教室,底楼是校长室。
校长室外边的过道两边都挂满了获得各项奖励的奖牌。两个玻璃窗里面还贴满了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时拍下来的照片,来来往往的人都要停下脚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番。
穿过过道,来到了一个宽阔的大操场,大操场四周种着茂密的榕树和高大的梧桐树。它们在春风的吹拂下,正发出嫩绿的小叶子,远看榕树真像一朵朵绿蘑菇,近看又好象一把大绿伞,树杈上长着许多小根,这些黑色的小根就像老爷爷的胡须一样,好看极了。在操场左边的矮墙上,画着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
大操场是同学们玩耍的好地方,每当课间休息时,同学们便在这踢毽,跳绳,丢手绢……整个校园呈现出一派龙腾虎跃的景象。
大操场旁边还有一幢教学楼。踏着台阶登上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教室宽敞明亮,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就看见一块长方形的黑板,这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地方。黑板上面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旗帜上有一颗大五角星和四个小五角星。天花板上有八盏日光灯和四把吊扇。教室中间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排桌凳,右边有两幅美丽的画,左边有两句名人名言。后面是办板报的地方,上面的画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我们的校园给同学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学校培育了许多人才,所以我们应该爱护这美好的校园。我爱我们的校园!
校园参观观后感篇4
讲到课程,同学们一定会想到语文、数学还有那些做了一遍又一遍的题目。可你们有没有想过电影也能成为一门课程。你瞧,我就报了一门英语电影课。
今天我们看的电影叫做《摇滚校园》。电影主要讲了男主人公杜威是一名狂热的摇滚爱好者。可因为和自己的乐队意见不合,则被踢出乐队。回到公寓,好友内德和他的女友又给他下了最后通牒,要么付房租,要么走人。好友内德原本是乐队的一名吉他手,因女友强迫,现在是一名代课老师。一天,一所小学打来电话,本来是想找内德代课,碰巧是杜威接的电话,在高酬劳的诱惑下,杜威便冒充内德来到小学。杜威原本想不上课,蒙混过关。可在一次音乐课上,杜威知道自己的摇滚梦会在这实现。杰克是个电吉他高手,还会自己创作乐曲;艾丽莎、玛塔、托米卡她们唱歌的技术和杜威不相上下;弗莱迪是个激情的小伙子,杜威让他在乐队里打鼓。剩余的人也都有职务:干冰制作、保安团队、服装设计……可好景不长,杜威的计划被识破了,杜威只好再回到公寓。“摇滚不只只是一种音乐,去比赛并不为争取成绩,而是一种自我享受。”这句原本是杜威用来鼓励孩子们的话,现在却被孩子们拿去振奋杜威。在孩子们的劝阻下,杜威决定参加摇滚比赛。
他们来到赛场,当台下呼喊:“摇滚校园,再来一个!”的时候,杜威知道,这一次他成功了。
看完了电影,感受从我心底油然而生。正如杜威所说的:“摇滚并不只是音乐,而是一种奋斗、团结、自强不息的精神!
校园参观观后感篇5
今年寒假我有机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了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
北大的校门古色古香,朱红的大门和绿色的琉璃瓦显示了最高学府的特色,真是不同凡响,“北京大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据说是毛主席的题字。
北京大学校园分为燕园校区、医学部校区、昌平校区、大兴校区、无锡校区和深圳研究生院校区6个部分,其中燕园校区是北京大学本部。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校园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北大充分利用了这一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校园内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我觉得如果能在这里上大学的话,肯定特别的幸福。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北大最有名的未明湖畔。未名湖山水相依,湖边的小山上矗立着一座十三层的宝塔叫博雅塔,博雅塔和未名湖交相辉映,成了北京大学著名的景观。在未名湖的湖心岛东岸有一艘石舫。听爸爸说,石舫已有200余年历史,价值珍贵,于是我兴奋地跳到石舫上玩了一会儿。
现在,北京大学成了我的目标,我觉得上北大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只要付出努力,就有可能实现。北京大学之旅,不仅给我带来了快乐,还带来了勇气和很大的启发。
校园参观观后感篇6
下午,在参观奥体中心回来坐地铁的途中,我看见地铁站牌上有一站叫“北京大学东门”。我想,这一定是到北京大学的。早知道北京大学是百年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于是我要求爸爸带我去北京大学参观。
果然,出地铁站没走几步就是北京大学的东校门。我们在门口身份登记后,就走进了校园。
北京大学不愧是百年大学,校园里随处都是高大葱郁的古树,一颗颗古树簇拥着一幢幢或旧或新的教学大楼,形成了一道别有风味的美景。
听爸爸说,来到北京大学不看未名湖是遗憾。我们急匆匆地绕过几幢教学楼,走到未名湖边。已是傍晚,夕阳照在清澈的湖面上,波光粼粼。未名湖山水相依,湖边的小山上矗立着一座十三层的宝塔叫博雅塔,博雅塔和未名湖交相辉映,成了北京大学著名的景观。在未名湖的湖心岛东岸有一艘石舫。听爸爸说,石舫已有200余年历史,价值珍贵。石舫上,有许多孩子在那儿跳上跳下,玩得起劲。岸边的石椅上,坐满了大学生,他们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背英语单词,还有的在讨论数学难题。
看过未名湖,我们又去参观了巍峨雄伟而且被称为亚洲学校图书馆中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为纪念北京大学百年办学历史建造的百年讲堂。我和爸爸一边漫步在宽阔的校园马路上,一边欣赏着北京大学一幢幢各具特色的建筑。宁静的校园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他们都是跟我一样,是被老师带着来参观北京大学的暑假夏令营学生。
时间不等人,不一会儿,太阳只剩下半边脸了。我们从北京大学的南门出来。在北京大学的南校门口,我叫爸爸给我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道:“要是我在北大读书该多好!”爸爸听了,笑着说:“只要你努力,北大的大门就永远为你敞开着。”
校园参观观后感篇7
来美已近三个月,我除进行研究工作、旁听课程与学习语言之外,还以访问学者、外国人、志愿者等多种身份,参加各种会议、演讲、聚会、宴会、体育、慈善活动等,力争多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其中对怀俄明大学的美国校园文化印象最为深刻。
来到学校不久,我就有幸参加学校新员工全州参访之旅,这是学校组织的新员工适应性学习活动。在3天半时间里,我们参观了州内的一个国民警卫队空军基地、一所中学、一所职业学院、一座女子监狱、一个工矿企业、一个农业研究基地和一个西部移民文化博物馆。基本上对全州的工业、农业、教育、司法、军事制度与历史有了一个形象的了解。其实对美国人来说,他们从小就以打工的形式接触社会,这种社会实践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而对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来说,由于是从校门到单位门,这种社会实践是有必要的,尤其在新的职业生涯开始之际。只有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社情民意,才能尽快融入所在地区的社区生活,同时也能产生对学校、社区与地方的归属感。有必要提一下,学校组织者真的是很细心,日程表上连着装要求、天气预报都一一标出。
校园里面的体育文艺活动体现出多元性。如在体育设施使用上,体育馆专门为喜欢羽毛球运动的亚洲学生每周提供一次场地。在文艺演出方面,不久前刚刚举行了澳洲土著音乐会、印尼巴厘岛音乐会等,非常具有异国情调。学生会也在中国的中秋节,专门为中国学者学生提供庆祝活动场地。学生会的放映厅,在9月开学之初,连续举办过中国、印度电影放映周活动。在图书馆,时值8月底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人们似乎是意犹未竟,还专门举办了介绍中国文化的展览。
我在11月4日投票日的见闻同样值得一提。在一个设在市公共图书馆的投票站里,我发现一些选务人员都是大学生志愿者。我注意到他们非常辛苦,早上5点多到位,布置投票站,调试机器,晚上8点多完工,工作却一丝不苟,非常敬业。而在投票站外,许多人都是耐心地排着路,人们非常安静,与我想像中的热闹场面一点也不同。中午我看新闻时了解到,在加州有选民早上4点多就到投票站等候。在等候的选民中,有人带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有人坐着轮椅,有人自己带着椅子,情景非常感人。而在校园内,一直到晚上投票快要结束时,还有学生志愿者主动提醒路人有无投票,相当热情与耐心。在我看来,美国选民热情高涨背后,是与从中学到大学的公民教育密不可分的。如何培养一位好公民,当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记得在投票日前一天上课时,讲授美国史的教授特地在下课前留出10分钟,向学生介绍美国的选举史,鼓励大家踊跃投票,行使自己的权利。
总之,美国大学校园文化体现出的归属感、认同感,尊重学生的自治与权利,鼓励多元性,以及人本主义的精神,是值得中国大学学习与借鉴的。
校园参观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