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让自己的文字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观后感是对影视作品的一种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观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观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

观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

以前,我在书上看到过“徐霞客”这个名字,知道他的故乡在江阴,但对他的生平事迹了解甚少。这次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记录片,才对徐霞客有了更深的了解。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大丈夫早上在大海边,晚上便去往苍梧之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豪迈洒脱呀!而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双脚,走遍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用生命履行了这句话。

徐霞客小时候受父母的影响,立志要踏遍祖国各地,寻访长江源头。徐霞客长大后,初心未变,便开始游历各地。没有先进的仪器,他就用脚丈量,用眼观测。腿疾复发时,即使爬他也要爬到长江源头。路上遇到强盗抢劫,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损失辛苦得来的.数据。徐霞客生命最后几年的西南“万里遐征”,纠正了“长江源头是岷江”的说法,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徐霞客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文章,如《游天台山日记》、《游黄山日记》......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被徐霞客热爱祖国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奔走于中华大地,途中的艰难险阻没有吓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坚定。徐霞客的事迹让我明白:坚持铸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坚持诞生!

观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2

一声惊雷忽至,万千典籍破壁而出,被冠以“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得以舒展,在幽黯中熠熠生辉,隐遁千年的文化密码得以破译,在挣扎沉浮的文学史上汇拢交织。

?典籍里的中国》首期节目的主角,选取了《尚书》这部文化元典。通过现代读书人撒贝宁与优秀演员倪大红饰演的浮生一角跨越时空的对话,带领观众一同走进尚书。看完这期节目,很难不为之动容,我不知多少文物没能躲过战争、盗窃的毁坏,在寂静无声的岁月里慢慢被人遗忘,多少古籍难以跳出盛极而衰的宿命,荒芜的沙漠里、清冷的殿宇里藏着多少流传千年光华璀璨的中华文明瑰宝,又是否有人听见他们的哭泣。所幸《尚书》遇到了浮生,与其说是浮生不顾一切保《书》,不如说他与尚书相互救赎。幼儿时代的浮生出口成诵:“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对《书》绵延出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在烽烟滚滚战角吹响中,用尽一切护《书》周全。他的儿子因保书,以命拼搏后被乱兵杀死,他的妻子不肯燃书取暖,最终倒在丈夫怀中病亡,永远地留在了那片荒野。“我妻、我儿我全家舍命护《书》,伏生先生发此慨论当之无愧。

记得在伏生先生听闻汉文帝派晁错前来学习尚书时,只短短几秒钟,先生眼神中流露出来的真情,我却切身的感知到。他听到自己读了一辈子的尚书能够被当今皇帝重拾时,他的心中就盈满了泪水,往昔豪情流涌,踽踽独行于世”的苦恨在刹那间都被化解;当他邂逅当世后人尊崇这部典籍的字字句句时,“不绝如缕,薪火相传”便有了形状,他看得见摸得到历史的厚重。那忧愁一生的心头肉被如此尊奉着,老泪纵横,只扶着鸠杖跪地掩面叹息,颠簸不破的历史压满他的心枝。

表演结束后,蒙曼女士提出她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我想,中国是五子之歌中咏诵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青石刻经青史永存的坚守与传承;是几经波折离厄重重后“荜路蓝缕,创造文明,开天辟地”的勇气;更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披山通泽决河定州的信念、是周武王“称尔戈,比尔干,立尔戈,予其誓”的为民立命的仁心和浮生先生究其一生让历史脉络,历历重现逆流而行一段文化苦旅的笃定。

“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朝代兴废之由,个人修身之要。”可“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愿浮生与《书》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观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3

长江的源头在哪儿?为了探寻这个问题,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仅凭一双脚走了两年。

三百多年前没有现代先进的测绘手段和精密仪器,没有国家人力物力支持。仅靠着一具血肉之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团在心头的谜,徐霞客毅然走上一条漫漫追寻的长路。

小时候,徐霞客的理想就是追根溯源,千百年来所有人都说长江的源头是岷江,可是否真实,无人证论。探寻长江源头,走遍祖国河山,是他的初心;纠正谬误,向世人证实“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是他走出的第一步。两年,万里长江,沿路全靠步行,这使得徐霞客的脚落下病根。

他走遍祖国河山,绘制地图,详细记录真实数据,不怕苦难,初心不改。这些文字后来汇聚成中国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写后半部分《万里遐征》时徐霞客已入晚年,双腿不能行动,病入膏肓,许多人劝他不要走了,他不假思索地摇头,声声铿锵:“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我的理解是:大丈夫应把心血和生命倾注于国家,朝朝暮暮,与山川湖海作伴,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徐霞客游记》实实在在是用双脚走出,用心血沥出的。这是一条悲壮的路,为后世地理学做了厚实的铺垫,推动了中国地理学发的进步发展。

观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4

读《天工开物》有感偶然的在购物中,选中一本历史课中背过书名的书,《天工开物》。本是随意的买来翻翻,但开卷之后,赞叹不已。实在没有想到,我国在明代,就有这样的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在理学占据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的当时,《天工开物》既是对古代科学传统的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各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反权威意识,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

由空谈走向实践,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反思,这种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开始散发出近代的气息。《天工开物》经翻译,走向世界之后,获得极高赞誉,并且影响深远。《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评议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日本现代科学史学家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

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他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

观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5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当听见《典籍里的中国》开始的声音,我总会有万分激动与期盼:这一次会是哪本典籍呢?主人翁是谁呢?他会有怎样精彩的故事呢?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央视一台播出的文化类节目,它演绎典籍、传承文化、诠释知识,用一个个动人而不枯燥的故事诉说典籍里的人和事,其中有催人泪下的悲欢离合,有令人惊叹的古今对话,有气势磅礴的.千军万马,有诗情画意的高山流水……因此我十分爱看《典籍里的中国》。

看《典籍里的中国》,我不仅能看到一部典籍是如何写出的,更能体会古人为著典籍呕心沥血的伟大情怀。看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我明白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看司马迁受刑而书《史记》,我感动于“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看屈子在《楚辞》中感慨“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倾慕于他对国家的一片赤胆忠心,与推行大道的坚定信念;看孔子周游列国,我明白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持不懈;看宋应星写出《天工开物》,我明白了求知、探索的精神,以及“此书与功名利禄毫不相关也”的淡泊名利。

古人写下这些典籍是为了抒发情怀,阐明真理,造福后世。“古人今人若流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唯有典籍仍在熠熠生辉。今天,我们能识读经典,品味中华,何其幸也!能生在华夏大地,身为华夏儿女,何其骄傲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决心从典籍里收获知识,从圣贤言行中感悟精神,从优秀文化中汲取力量,将来去传承中国典籍,发展中国文化,发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6

到底什么是中国?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名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傍晚,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里的中国》。这是大年初一刚推出的综艺节目,也是刚刚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说,节目的进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是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

当然,这第一期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由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叙述了他如何保护《尚书》传授《尚书》。秦末楚汉相争,民不聊生,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颠沛流离,其间伏生的爱子为了保护《尚书》与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烧《尚书》取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荒野。而当战乱结束,伏生回到家乡,凿开墙壁,却发现被他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传授尚书,希望尚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浮生活了90多岁,有90多年一直在读尚书,20多年的颠沛流离,只是为了保护尚书,若不是因为尚书,伏生的儿子和妻子也不会死去。可是伏生却不后悔,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

其中还有几个片段,是属于尚书部分的禹贡还有牧誓。其中大禹划九州,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至今还使我的眼中含有泪花。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直到唐代,还有人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了尚书,为开成石经。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观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7

央视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对话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解读《楚辞》,了解屈原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一生。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屈原是当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托。节目播出当晚,全县掀起了观看热潮,大家情绪高涨、反响热烈。

县文联主席秦晓梅说:“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国》,我觉得有三个空前的肯定:一是对屈原积极光辉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对屈原故里是秭归的空前肯定,三是对秭归柑橘的空前肯定。这一期节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内核——不惧艰难、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家国情怀,怜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对屈原故里是秭归,央媒这次是一个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这个观点。”

秭归实验小学学生李子炫说:“我在节目当中,看到我们秭归的特产上了央视,我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大学生郑智露说:“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国》刷屏了。‘屈原’看到秭归的风景之后,发出赞叹;品尝了秭归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开学后,我会跟同学分享关于我的家乡秭归、关于屈原的一些文化历史,把屈原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观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8

?尚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综合性史书,古称《书》,也是儒家经典的五经之一。历来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华文化体系的源头。它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该集以伏生向晁错传授《尚书》的历史故事为主线,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两千多年,与西汉的伏生交谈,形象传神地阐释了《尚书》的文化内涵。

例如,《禹贡》篇记载了大禹治水,吸取父亲堵塞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治水的方法取得成功的故事,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画面演绎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禹治水的场景,解释了华夏九州从何而来,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坚强不屈,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华夏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六千年而不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而这种精神却是只有不到三百年的美丽贱日已洛帝国所不能理解的,在当今强大的中国面前,仍然用炮舰来中国家门口炫耀,企图来震慑吓唬中国人民,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吗?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周武王牧野誓师,以五万精兵一条心面对殷纣王七十万七十万条心的离散大军,一举胜之,深刻地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今日中国能够经过改革开放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国力强盛,让那些西方列强忌惮,让美丽贱帝国极力遏制,不就是得民心,得到多助的结果吗?所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电视画面以伏生自述的方式,叙说了徐生一家为保护《尚书》舍生忘死,失去亲人的艰难经历,他这种高尚的品格令人震撼垂泪,肃然起敬。后人曾这样评价他的功绩: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意。历代学者称其为尚书再造。

观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最新8篇

窝子里的青蛙读后感通用6篇

宝葫芦里的秘密读后感6篇

宝葫芦里的秘密读后感5篇

草房子里的读后感7篇

草房子里的读后感模板6篇

草房子里的读后感通用6篇

宝葫芦里的秘密读后感推荐7篇

观信仰的力量读后感6篇

观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篇

观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8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