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观后感是对电影情感共鸣和情绪渲染的认同和感动,想要写出让读者产生共鸣的观后感,我们就要认真看影片,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典籍里的中国第1季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典籍里的中国第1季观后感篇1
今天上午我回看了央视的一档文化栏目《典籍里的中国》,本期选取的典籍是《尚书》。《尚书》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祖,的确堪称典籍。这个节目采用了让现代读书人穿越的方式,实现了现代人与西汉时《尚书》护书人讲书人伏生对话,以此来诠释《尚书》里边的经典要义。其中有两个主要场景,一个是通过王维的画作《伏生授经图》,引出项羽放火烧咸阳,使得许多珍贵的书籍被焚毁,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内,若干年后已经有部分竹简被毁导致内容散佚,又恰幸汉文帝重视文化,派晁错向伏生学习《尚书》要义,也为《尚书》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话说回来,《尚书》何以会成为经典?最主要是思想上意义深远。比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民本思想,它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相同的,都在强调人民在一个国家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主旨的表现是通过对《尚书》里边的《牧誓》演绎诠释的。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其中突出了以民为本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另一个内容的展示是《禹贡》,这个故事是通过大禹治水来告诉后人划分九州的史实及意义。那是我们中国最初的疆域划分,在此基础上,我们中国经历了千年的疆域演变,分分合合之后形成了统一的大中国。
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是通过对典籍的诠释,来告诉今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及沉淀出的民族精神。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但同时,我也觉得,观赏这样纯文化节目的观众还很有限,毕竟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解是极不到位的。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对《尚书》进行独立阅读的人,恐怕在学历上至少要高中学历,能够理解精髓就需要专业能力较强的知识分子甚至专家教授了,所以《典籍里的中国》能够像《百家讲坛》那样,使历史文学在一个节目里获得普及和推广,这是比较有意义的。尤其在娱乐泛滥的今天,我还是比较希望主流媒体能够多一些这样的节目,努力扭转一下青少年过于关注娱乐八卦的不良形势。
典籍里的中国第1季观后感篇2
长江的源头在哪儿?为了探寻这个问题,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仅凭一双脚走了两年。
三百多年前没有现代先进的测绘手段和精密仪器,没有国家人力物力支持。仅靠着一具血肉之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团在心头的谜,徐霞客毅然走上一条漫漫追寻的.长路。
小时候,徐霞客的理想就是追根溯源,千百年来所有人都说长江的源头是岷江,可是否真实,无人证论。探寻长江源头,走遍祖国河山,是他的初心;纠正谬误,向世人证实“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是他走出的第一步。两年,万里长江,沿路全靠步行,这使得徐霞客的脚落下病根。
他走遍祖国河山,绘制地图,详细记录真实数据,不怕苦难,初心不改。这些文字后来汇聚成中国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写后半部分《万里遐征》时徐霞客已入晚年,双腿不能行动,病入膏肓,许多人劝他不要走了,他不假思索地摇头,声声铿锵:“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我的理解是:大丈夫应把心血和生命倾注于国家,朝朝暮暮,与山川湖海作伴,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徐霞客游记》实实在在是用双脚走出,用心血沥出的。这是一条悲壮的路,为后世地理学做了厚实的铺垫,推动了中国地理学发的进步发展。
典籍里的中国第1季观后感篇3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中华世纪坛序》烫金的字样深深烙在国人心中。五千年的文明圣火,在风雨飘摇中亦燃未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中华民族这片桀骜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近日,综艺型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大放异彩,以独具一格的方式向国人讲述不绝如缕的华夏故事。节目第一期介绍了“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一一《尚书》。“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华夏经典,弦歌不辍。沉重的'语句无一不使国人内心澎湃,华夏文明的精髓绵延至今,溢散出无穷的光辉。传承文化基因,镌刻华夏文明!
斗转星移,王朝更迭;青石刻经,青石永存。抚摸传承千年的典籍,翻开古老泛黄的书页,一个个沉重而又饱经沧桑的文字浮现在眼前,那是文化之典藏,那是华夏之渊源。品读经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品读经典,领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蕴;品读经典,感受“民惟邦本,本同邦宁”的力量。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熔铸于字里行间,镌刻于时代青石,它们并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在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热血传承中与时代接轨,推陈出新,千年繁盛。
风风雨雨,沧海桑田,华夏儿女血液中流淌的责任心和文化情却未消逝。从爱子护书,以命相搏,用热血传承圣火,讲授《尚书》的耄耋老人伏生,到今日《典籍里的中国》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映,粼粼历史长河中倒映出来的正是华夏儿女守护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护得文学精髓千年周全、千年繁盛的豪情壮志与坚定决心。
仰望历史的天空,华夏文明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华夏文明绵绵不断。一片片竹简本木牍,不只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滋养文化血脉的“甘泉”。与千百年来遗存下来的经典对话,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也能让更多国人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这是何等的幸运,这是何等的享受。追溯华夏文明,使其不绝如缕,薪火相传,为培育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奠定深厚基础,传承民族祖先不朽的智慧和无穷的魅力。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传承文化基因,镌刻华夏文明!
典籍里的中国第1季观后感篇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优秀文化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典籍,我何时真正的崇敬?何时真正的潜心学习?这些都是世间大道,而我却在“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环境下,没有对他们引发崇敬之情,没有用心去体悟,在茫茫人海中,犹如浮萍,随波逐流,向细枝末节处找寻人生的答案,愧对古圣先贤,愧对列祖列宗。
?典籍里的中国》的热播,是中华之幸,民族之幸。经典犹如大树之根,不知其根,也就不知其意,不知其意也就肆意妄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来得多么不容易,来得多么坎坷,又来得多么深沉。这一份厚重的礼物,让多少中华儿女为之汗颜,我们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古圣先贤,但是古圣先贤却记得我们,记惦着他们的子孙!通过《典籍》的方式对我们谆谆教诲,让大家追根溯源,回归人生的大道。
在《论语》述而篇中:“志于道、据于德、行于仁,游于艺”,这就是我们人生的脉络。但我们在忙忙碌碌地工作、生活中,忽视了根本,只是在“游于艺”,向钱、物而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人生价值排序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很多家庭有了钱后,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层面出现了的问题,随着社会物欲的影响,不断地摇摆不定,人生找不到方向,这就需要我们重回经典,在经典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以道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不需要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古圣先贤们在宣传大道的时候,有多少君王和百姓不认可他们,他们仍然道心不改,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因为他们懂得“大道不孤”。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向他们学习,坚持维护社会和谐和服务广大人民之大道,初心不改,不用抱怨,不用悲伤,不要让负面的能量侵入内心,而要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人。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具体,甚至有人在某一方面的建树而沾沾自喜,我们当有“君子不器”之心,包容万物,合二为一,以他人之长处,滋润自己内心,长养自己的`德行,克己复礼,严于修身,养一身浩然正气。像古圣先贤一样,为道可以忘我、忘躯。
向道而行,踏芒而歌!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已经在古圣先贤们的身上得以体现,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让自己内心的良知越来越升发,心境会越来越开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我们的人文自信。
典籍里的中国第1季观后感篇5
近日,央视综艺《典籍里的中国》正热播,第一期节目有关《尚书》。翻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发黄的史册,阅读经典,知道我们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读“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品百味人生。
翻开《尚书》,我品味到其历史悠久,尧舜禹夏商周;翻开《尚书》,我品味到古代先贤筚路蓝缕创造的丰富文明;翻开《尚书》,我品味到青石刻经,青史永存的文化传承……当然《尚书》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此。
翻开《尚书》,品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了解《书》的人,必定会熟知“伏生护书”的感人故事。绝不仅浮生墙壁藏书,此可谓,一家其心护《书》周全——爱子因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军杀死;妻子一路挨饿受冻仍止其烧书取暖。他们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赞歌。才能有后世“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的高度美誉。中国文化不绝如缕,薪火相传,正是因为无数先贤拼了命也要护其周全的坚定信念。上有玄奘西行“宁可向西走一步就死去,也绝不向东退一步以求生”的信念,使佛教在中国文明史上熠熠生辉;下有七十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味诗词之美的叶嘉莹“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使古典诗词,在今天为人熟知,广泛传诵。这一系列灿烂光辉的文明史,离不开一代代文学家们的传承。他们以血肉之躯铸就文化之屏障,以卓然之姿增补历史的璀璨辉煌,以坚定的信念,让文化之花灿烂的绽放在祖国的沃土上。吾辈青年更要以这种坚定的信念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翻开《尚书》,品味其蕴含的`治国理念——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中如是记载;孟子曾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连历史上著名的明君李世民都在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作为“民本”思想源头活水的《尚书》蕴涵着如此深刻的哲理。读上《尚书》,体悟大禹定九州,奠高山大川的气魄;品《尚书》,感悟武王“称尔干,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英勇。而这都源于对百姓的爱,源于心中的大义。学习尚书,传承经典,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尚书的深远影响,吾辈青年更要在这最美好的年华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读《书》而知先贤政治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之要。《尚书》之正气,像星星一样奔流在那漫长的岁月间,镌刻在了未来的璀璨星河中。我们更应细读《尚书》,让《尚书》之正气,在遥远的未来奔向经久与不朽,绽放万丈光芒。
典籍里的中国第1季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