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通过认真写读后感,我们才能够培养自己的写作潜力,读后感是对书中故事结构和情节发展的分析和评价,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给孩子读后感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给孩子读后感篇1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题记
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习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习,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习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习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给孩子读后感篇2
一放暑假,,妈妈就给我推荐了一本黄蓓佳的书———《我要做好孩子》。只读了一遍,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一个月来,我对她爱不释手,只要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一眼,每看一遍,心里充满了感动。
这本书讲述的主人公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女学生金铃,她虽然成绩中等,但却是一个非常善良、有爱心、有思想的女孩。她为了能做一个让老师和家长都满意地的“好孩子”,不停的做着努力的`故事。
每次一想到金铃,我就忍俊不止,因为我仿佛隐隐约约从金铃身上看到了我自己。仔细想想,我和金铃真得有着许许多多相似的经历。就拿养蚕来说吧,我和她一样,也为了一小袋桑叶跑好远的地方去摘,也曾经火急火了的打电话向同学求救,也曾跑到学校门口的小店去买,我总觉得作者写的金铃就是我。
数学成绩一直是金铃的烦恼,其实数学也是我的烦恼,我粗心的毛病和金铃简直一模一样:我也常常看错+、--、*、/,看错数字,看错题目,把+号看成-号,把83看成38,……。尽管我也不想这样,但不管我怎样小心,怎样努力我照样出错,偶尔能考95以上,便是我天大的喜事,我会乐的合不拢嘴。
书中最让我不能忘记的就是:金铃那套“猫和老鼠”的理论了,之所以让我佩服,是因为这个理论很特别,她也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按常理说,一般人都喜欢猫,而金铃却特别喜欢老鼠。真是奇怪,可一分析,我就非常的认可:可能我就是老鼠(学习一般的同学),学习好的同学或许她们就是讨人喜欢的猫。
金铃一心想做个好孩子的心情我特别能理解,也有亲身体会,因为那也是我的心声。金铃的成绩虽然不是特别的优秀,但她身上有着太多太多的优点:爱帮助同学、不斤斤计较、乐观、善良、胆子大……我非常喜欢金铃,也很崇拜她。
不管怎样,我也会和金铃一样,努力去做一个好孩子!
给孩子读后感篇3
昨天我看了一篇非常好的童话,这篇童话叫《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童话。童话主要讲的是:一个快要死的国王,要在他临死之前找一个孩子当国王。谁能种出最美的花谁就能当国王。于是,四面八方的孩子都来领花种。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小男孩也来领花种。他在家里细心的照看着那棵小花种。但是花却一直没有开。很快到了比赛的那一天。大家都来到了皇宫。国王看了这些花都说“好”。但是却没有说谁能当国王。就在这时,国王看见一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国王问:“你的花呢?”那个男孩说:“我的种子没有开出美丽的花。”国王高兴的说:“找到了!找到了!这个孩子就是国王,你们都不诚实。其实我发给大家的是煮熟的种子。”那些捧着花朵的孩子都很惭愧,因为他们偷偷换了花种。读到这里让我明白了诚实的可贵。
我也经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恰恰相反。星期二中午的时候,我们全家都在吃饺子,妈妈把饺子放在了锅里,过了一会儿,饺子就熟了。妈妈把饺子盛在了我们每个人的碗里。我跑到厨房里去端饺子。我一看,我的碗里的饺子最少,只有3个。我一看,爷爷碗里的饺子最多。于是我就拿起了筷子,趁妈妈不注意到爷爷的碗里快速夹了一个饺子放到了我的碗里。妈妈扭头看到我的碗里多了一个饺子,而爷爷的碗里少了一个饺子,于是就问我:“你是不是从爷爷的'碗里夹了一个饺子放到你的碗里?”我吞吞吐吐的说:“不是我……我没有……”妈妈听了我的回答说:“不许说慌,到底是不是你?”我看瞒不过妈妈,就把整个事情一五一十的全告诉了妈妈。本来想妈妈一定会打我的,但是妈妈并没有,而是给我讲道理。我听了以后,惭愧的低下了头。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诚实是每一个人拥有的一笔无价财富。
给孩子读后感篇4
读了这篇文章,槐花给我的印象是,槐花开了,一串串白色的槐花挂在枝头,风一吹槐花就像铃铛一样,在枝头晃来晃去。看起来是美的,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
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因为槐花可以做香喷喷的蒸饭,槐花可以当零食吃,槐花还可以装饰自己,槐花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槐乡的'孩子是勤劳的,他们从不找家长要钱,总是自己拿槐米来换学费。
槐乡的孩子是热情的,他们会热情的接待到槐乡做客的小朋友,给他们做一桌槐花饭,临走时,还会送他们一袋子蒸过的晒干的槐米,外加一罐清凉清凉的槐花蜜。
我见过槐花,闻过槐花的香味儿,就是没有吃过,到了五月,我也要尝一尝啊!
给孩子读后感篇5
读了《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这本书后,我感慨万千。
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一个叫做棉花糖的实验。主人公珍妮佛听了爸爸给他讲了棉花糖这个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后,也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所以她爸爸给她介绍了几种“棉花糖”,比如提供学习动力的红色棉花糖、掌控时间的黄色棉花糖等。
吃着这些五彩缤纷的棉花糖,品着书里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你可以学到很多大人们都梦寐以求的“成功法则”。
这篇文章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习惯。我的习惯是离成功越来越近呢?还是与成功背道而驰呢?我想起了一个关键词——自律。
在生活中需要自律的地方可不少。
在学校时,课前准备,需要自律,让自己不讲话;考试时需要自律,让自己拥有真实的分数;上课时需要自律,让自己更好的吸取知识。在社会上也是这样,如果每个人都自己管好自己,每个人都懂法、守法,每个人都安居乐业,那么带来的就不是你一个人的成功了,而是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和平了!
大家记住一句话,成功,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千万不要等到幸福来敲门的那一天,你才突然发现自己忘记给们装上把手。而良好的习惯就是这个把手。
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优秀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学会自律!
给孩子读后感篇6
孩子很喜欢阅读,但我始终没有闲下来能亲子共读,享受探讨阅读带来的乐趣。今天信手从书架上拿了一本由中国著名作家黄蓓佳倾情所著的长篇小说《我要做好孩子》,感受颇深。只言片语,希望给日后的自己起到鞭策作用。
书中的主人公金铃,是一名小学即将毕业的学生。她是一个活泼可爱、善良正直,可是学习却马马虎虎、成绩中等。特别是她的数学,因为粗心,计算一直是最头痛的问题,导致成绩不理想。她的母亲文科出生,是一位杂志社的编辑,她望女成凤,一心盼望着孩子能考入当地重点中学——外国语学校。为了女儿的学习,她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但女儿的成绩都未能如愿。在金铃的想象中,因学习好而被老师夸奖,受家长喜爱的好孩子就是猫,而那些学习一般,不被看重的孩子自然就是老鼠了。不幸的是,金铃是这样一只老鼠,而且还是一只“胖老鼠”。金铃为了做一个让家长、老师满意的“好孩子”,她作了种种努力,并为了保留心中那一份天真、纯洁,和家长、老师作了许多“抗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金铃碰到了一位当地著名的退休教师,在她暗暗地帮助下,她树立自信。最后,和同学们一起充满信心地走进升学考试的考场……
在现实生活中,书中的金铃不是我家孩子的真实写照吗?贪玩、马虎、有始无终地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但家长往往追求分数,一味地批评孩子的缺点,使本应充满童真的孩子增加了几分对分数的`徨恐。有时,孩子并不无知,他们幼小的心灵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也追求上进,只是没有足够的自信与毅力,导致学习不能出类拔萃。静下心来的时候与孩子沟通,或许会欣喜地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是十分美好的。只要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与帮助,相信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习道路上获得更多的知识。
给孩子多一份鼓励,多一份信任,多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共同努力下,展翅翱翔。
给孩子读后感篇7
今天,我读了巴金爷爷的一封信,心里涌起了许多的感受。
巴金爷爷在信中告诉我们小朋友,他有病,写字很困难,提笔的手不听使唤,可为了不使家乡的孩子失望,他终于拿起了笔,给家乡的孩子写回信。读到这里,我心里是多么感动啊!同时,我也深深地知道,巴金爷爷是多么的关心祖国的下一代呀。他在信中说,他虽然不能回家乡,可是,却多么想看见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孩子们歌唱般的话语。可见,他和家乡的孩子感情是多么深啊!
巴金爷爷在信中还说,他不是什么杰出人物,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写作不是他有才华,而是有感情,对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他只是用作品来表达了这种爱。我想,他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写出了那么多的有名的作品,还这么谦虚,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我想,有时考试成绩稍好一点,我就有点得意洋洋,不思进取,与巴金爷爷相比,真是太惭愧了。今后,不管在学习上取得多大的成绩,我都要一如既往地努力,要想到学无止境,知识是人永远也学不完的。
给孩子读后感推荐7篇相关文章:
★ 孩子话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