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同事交流教学经验,通过教案的规划,教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认识15和16教案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认识15和16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作用。
3、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多种不同的日历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日历,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日历)
1、和幼儿一起说说日历的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日历师:日历里面有什么?(数字、文字等)
二、深入认知老师这里有一本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秘密?
1、认识年份。
师:这是哪一年的日历?(20xx年)
2、认识月份。
(1)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几月?最后一个月是几月?12月过完后就表示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2)那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这些小数字会告诉你。
一年有12个月,有的一个月31天,有的30天,二月有28天。
3、学习查找日期
1、今天是几月几日?谁能从日历中找出来?(幼儿示范)
2、老师的生日是11月7日,谁能找出来。
3、国庆节是几月几日?谁能找出来?
4、老师说节日,幼儿在日历上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三、活动延伸:小朋友之间互相提问、指认日期。
教学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以幼儿身边的日历说起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认识日历,在操作中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数。对日历感兴趣,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发展推理能力。
这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为了能让幼儿的还子们学的开心有趣于是我以今天是什么年的问题引出主题。果然还子们的积极性一下了高起来了。接着我以小兔子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帮助解决。你带的日历是那一年的?20xx年、20xx年、兔年、龙年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着。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的小眼睛可亮了:我的日历最上面有数字20xx的就是20xx年。我的日历上有好多小兔子的我就知道是兔子年。一年有12个月这一点大多数小朋友知道,可是对于每个月有不同的天数、认识几月几日他们还从来没有学习过。
于是我在黑板上挂了一个大年历,请他们观察一个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样的。孩子们的.发现果然不出意外,他们问:老师,为什么有的30天,有的31天,还有这个2月怎么是29天(28天)。在他们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用"拳头"形象地来区分大月小月,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在学中乐,玩中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寻找日历秘密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了日历上的数字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我把这个球又抛给了孩子,有的孩子就说:"红色是休息天,我们可以不上课。"有的孩子说:"不对,有的红色不是休息天,是节日,你看!"还用自己发现的事实给你证明在接下来的"找节日"环节中,当我说出节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应是几月几日,接着在年历中找出来。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得都对的,而且迅速还很快!可是我发现这样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锻炼了,于是我说:请几个孩子到老师的日历上来找。这下,孩子们更积极了。
整个活动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学得开心,首先老师必须带动学习气氛,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有大家都参与了,老师教得开心,小朋友学得也开心。
数学认识15和16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初步认识线段,会画线段,并能量出它的长度。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厘米有多长,用厘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用直尺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
教具:各种尺子,一些比较短的实物如新铅笔、橡皮、电池、易拉罐、小玩具汽车、吸管等,课件。
学具:1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棒,每人一把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幻灯片讲述故事:阿福的新衣。)
师讲述:古时候有个人叫阿福,这一天,他来到了裁缝店做衣服。裁缝师傅用手量了量,阿福的身长3拃,就让徒弟记了下来,又量了袖长和肩长。正好师傅有事要外出,吩咐小徒弟把衣服做好。小徒弟认真地用自己的手量好了3拃,裁布、缝衣。衣服做好了,阿福高高兴兴的来试穿,结果却很失望,因为衣服太小了,穿在身上,遮不住肚皮。师傅着急得用手量了量,生气的问徒弟:“告诉你身长是3拃,怎么做成了2拃?徒弟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师傅的拃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师:怎样就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呢?
生:让徒弟自己去量。
师:你是说,量身体和做衣服都用一个标准是吗?
生:把师傅的手画下来,比着做衣服。
师: 你也是都用师傅的手这一个标准去测量就不会出现上面的问题了。
生:用尺子去量。
师:你懂得真多,以前的人们为了测量的方便,确定了统一的标准,也就是长度单位,从而发明了专门用于测量的工具---尺子。你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啊? 对,有皮尺,卷尺,米尺,折尺,还有我们用的学生尺(展示各种尺子)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认识学生尺,来学习一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学生尺
师: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展示:直尺)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尺子上有数。
师:都有哪些数啊?从哪一个数开始的。师:我们以前学过0表示什么意思?
生:0表示没有。
师:在这里0表示测量的起点。
生:尺子上有线,这些线有长有短。
师: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数在哪些线的下面?
师:你发现尺子上还有哪两个字母?
生:cm
师: cm是厘米的国际单位符号。师:你从尺子上找出哪一段是1厘米吗?
2、认识1厘米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地看看我们的尺子。0到1之间的一段是1厘米,你还看出那一段是1厘米。
生:尺子上1和2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生:尺子上15和16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生:尺子上20和19之间的长度还是1厘米。
(课件:1厘米)
师:同学们都知道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从老师发给你的学具中找到长1厘米的东西吗?
生找1厘米的小管。
师:请你用拇指和食指这样把它捏在手中,然后轻轻的抽出,拇指和食指保持不变,它们之间的空就是1厘米。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多长?
师:在尺子上比一比,看看你的哪根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生:食指。
师:你能想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
3、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同学们对1厘米的长度已经有了认识,你能找出哪段长度是2厘米?(课件:2厘米)师:5厘米呢?
师:为什么从0到5 是5厘米呢?
生:因为是5小段
师:你用手比划一下5厘米大约多长?你能从学具中找个5厘米长的东西吗?
师:对,彩色的小棒。
师: 刚才故事中有的同学说师傅的拃大徒弟的拃小,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拃到底分别是几厘米。(课件展示:师傅的拃18厘米、徒弟的拃12厘米)师:师傅的一拃是多少厘米?徒弟呢?
4、学习测量:
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几厘米了,你想用直尺自己测量物体吗? 好,请拿出学具白色小棒,自己测量一下它的长度,(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到前面把你的测量过程展示给同学们?
生:我量的是10厘米
生:我量的不到10厘米
师:为什么他俩量的不一样?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说说你的看法。师:量东西的时候,物体的一端一般要对准0刻度。测量数学课本,学生展示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测量物体了吗?谁来给同学们提个醒,说说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生:?
5、学习线段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一边画30厘米的线段一边强调象这样直直的,一边各有一个端点的线叫线段。)谁能测量出它的长度?
师:同学们用直尺自己画一条线段,不要告诉同桌是几厘米,让他测量一下,看他测量的对不对。
三、利用游戏,应用知识
仿照幸运52中的看商品猜价格栏目做“猜长度,赢奖品”的游戏。
师:老师有几件物品,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摸,摸到什么,你估一下它的长度,组员可以给他出主意,然后拿回去一起测量,看哪个小组量的准,估得也准,就能赢得奖品。生估计,测量。
(课件出示物品的准确长度)
四、借助故事,检测知识
师:有一天,蟋蟀和蝈蝈两个好朋友进行跳远比赛,跳完了之后,他俩都认为自己赢了,请你来当小裁判,看看到底谁跳得远。(课件:用断尺测量的练习)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请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从你家里找几件物体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是通过认识1厘米—感知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三个环节来让学生建立了1厘米的表象,然后又让学生充分认识了5厘米,测量了10厘米的长度,这也是为了让学生在估计物体的长度时有自己的依据,不胡乱猜测,通过游戏环节我觉得这一目标达成的不错。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如果时间允许,建议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动手测量,那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数学认识15和16教案篇3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发现孩子对电线杆、饮料罐等类似圆柱体的东西颇感兴趣,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常常把它称做棒。因此,在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认识圆柱体的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像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下圆面一样大)。
2、 提供多种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并用语言表达操作结果,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加深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
3、 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易拉罐 一次性杯子 毛线 彩带 橡皮泥 铅笔 白纸等
四、过程活动
(一)、组织教学
1、 教师:(出示罐子和杯子)看看它们长的一样吗?我要把它们放在地上滚一滚,用手轻轻一推,它们滚动的轨迹怎样的?
2、 幼儿尝试,发现轨迹。
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也放着两样和张老师手上形状相似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也和老师一样,放在地上滚一滚,看看你们滚动的轨迹是怎样的?
3、小结:一个直着往前滚,一个绕着圆圈滚。(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轨迹的'方向)
(二)、引出概念“圆柱体”,在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的具体特征。
1、 请幼儿找出两个物体的不同之处:请你们把直着滚的放在左边的桌子上,把绕着圆圈滚的放在右边的桌子上。再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边的东西都是直着往前滚的?而另一边却都是绕着圆圈滚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 幼儿结论:杯子的一个圆面大一个圆面小,而罐子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
3、 通过测量,引出圆柱体的具体特征:你们凭什么说罐子的上下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今天刚好带来了绳子,我来测量一下。(教师测量)你们真棒,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杯子的圆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圆面是一样大的。要不我再到小朋友直着往前滚的地方随机抽取一个来检测,看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的。(教师边演示边和幼儿一起说)
4、 数学里面,这种象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面圆面和下面圆面一样大的形状就叫做圆柱体
5、 判断圆柱体与非圆柱体。
1)出示小鼓: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2)出示圆面一样大而中间凹进去的实物: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6、 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众多的物体中,寻找圆柱体:
1) 老师的桌上有很多的材料,我提供了毛线、彩带、橡皮泥、纸和笔。请你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将是圆柱体的物品找出来放在箩筐中。
2) 教师每组抽样检验,小结:这是谁测量出来的?你是用什么材料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它是圆柱体。
(三)、自制手拉车,并在游戏中结束活动
教师:圆柱体还可以变成好玩的手拉车呢,看!我用绳子一穿。手拉车就完成了。绳子一拉它就跟着我们走了。哦,出发喽!
五、反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学很强的学科,但它又无时无刻的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一片树叶、五个好朋友、马路边的广告牌是方形的、小朋友的铅笔很多都是圆柱体的……既然它如此贴近我们,我们为何就不能让孩子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其中能自己解答的奥秘呢?因此,我设计了《认识圆柱体》这活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带班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难有跳出来思考的时间。观摩却给了我们更客观、更冷静地了解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了解自己的机会。今天作为一名学习者的我,觉得自己拥有这样的机会而感到庆幸。庆幸的是有那么多的名师和同盟姐妹给我指点弥经,望各位多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数学认识15和16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角,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实践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
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难点:
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突破重难点。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红领巾,一本童话书和一个五角星,(闪现这些图形的一个角),抽象出角: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图形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种新的图形—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上面这些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你们能找出来吗?
二、 实物操作,探究新知
(一) 找角
1、 学生找身边,周围和生活中的角(分小组找,指名回答)
2、 师小结:(叉开手指,让学生观察,这是角吗?又弯曲肘关节,这又是角吗?)可见,我们的身体,身边,周围角处处可见。
(二) 折角
1、 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折出一个角(以小组折,组内学生互相帮助,老师个别指导)
2、 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折出的角(同时老师示范:先摸角的顶点,再摸角的两条边)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得出:有一个尖尖的地方,有点刺手,两边平平的,直直的,
(三) 认识角
1、 抽象出角的概念
师引导:同学们,你们折出的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相同的地方(都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课件显示:角的顶点,让学生说出还有两条直线。
得出:角尖尖的地方叫做顶点,角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师展示角,让学生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三、 比较角的大小
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下面我们来考考你的眼力!出示课件:谁能判断出这两个角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说说为什么?
课件演示:把角重合,让学生探究比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 课件演示:增加角的两边长度,让学生判断角的大小是否改变?
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 比较刚才折出的角,同桌合作,看谁折的角大,谁折的角小。
四、 规范角的画法
师边说边示范:用直尺画出一个角,具体画法:
1、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任意方向画一条线。
2、 再从这个点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线。
3、 两条线中间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五、课堂小结:
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有关资料,了解角的有关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数学认识15和16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用尺各一把,一分硬币一枚,纸条若干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一、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 )和( )两种长度单位?
(2)一米=( )厘米
(3)13厘米-7厘米=( )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 )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 )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 )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 )毫米、铁钉长( )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 )毫米 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导语:在“求知园”中,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也有我们没有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只知道分米是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关于“分米”的其它知识,还要同学们在游完了“求知园”之后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夺奖识分米”(补充课题,使本节课的课题完整)。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 )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 )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三、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数学认识15和16教案最新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