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案7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在老师的教学工作中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教案在起草的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强调联系实际,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案7篇

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

第73、74页“千米的认识”,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建立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一根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前面学过的长度单位

2.出示米尺,你能比划出1米有多长吗?

3.你能猜一猜教室的长是多少米吗?

二、教学新课

1.引入“千米”

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米做单位。但是如果我们用它来量比较长的距离,比如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你觉得用米这个长度单位来量怎么样?

既然“米”小了就必须要用一个新的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1)平时我们也把千米说成公里。大家打开书,看第一幅图,图上的“公里”就是千米。

提问:那么一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首先我们来想一想100米有多长,学校跑道一圈大约是200米!100米也就是它的一半,你能想象出它的长度吗?

几个100合起来是1000呢?

那么1000米就等于把()(板书: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就是()(板书:=1千米)

(2)感知1千米路程

刚才我们了解了1千米到底有多长,那么你能说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吗?

我们同学1分钟大约可以走100米,你们想一想如果要你走1000米要用几分钟呢?

3.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

(1)教学例1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

出示:4千米=()米

让学生看一看,千米和米哪个大,就是由大的换成小的。想一想昨天我们学习的思考方法,这道题我们要怎样思考呢?

教师指导学生想思考过程

提问:1千米=()米,4千米就是()个1000米,也就是()米

(2)教学例2

出示:6000米=()千米

这道题是把小的长度单位变成大的,又因该怎样想呢?

根据书上的提示2人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填在书上。(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先填在书上,指名回答,并说出思考过程。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理清题意。

提示:“1千米是多少米?”

“这条路要划分成多少段?”就是要求什么?

把这道题目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

3.做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先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集体评讲)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千米要比米(),1千米=()米。同时还学会了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五、作业布置

课作:

练习十六第3.4题

家作:

1.练一练第1题

2.练习十六第2题教案

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2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画角。

【教具、学具】

三角尺、多媒体课件、尺子、学具盒、一张不规则白纸,一张长方形纸、三根小棒、图钉和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一张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提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引入课题自然流畅,学生易接受。]

二、研讨互学

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体上有角。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交流,最后展示)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师:今天来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学习角的认识,知道它是谁吗?

电脑出示:小马背着粮食来到河边过河,牛伯伯拦住了它的去路说:小马,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要过河,先看看这些标志物上都有什么?小松鼠跳起来说:角、角、角。小马迷惑了:角在哪里哪?同学们你们能帮小马找一找吗?(同位互相说说,然后电脑演示各种角。)

[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小马学习角)为线索,展开对角这个图形的研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达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

师:小马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牛伯伯告诉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你过了河,要时刻注意发现生活中的角。小马高兴地点点头,就又上路了。它走着走着,突然在地上发现了一张不规则的纸,小马想:这上面有角吗?

2.让学生折角。

3.摸一摸角的感觉,体会角的特征。(板书)

4.用折好的角比着在纸上画角。

5.课件演示怎样画角。

6.说说角的组成。

7.让学生用尺子画角。(强调尺子的作用。)

8.师:同学们,小马继续往前走,这回它更加仔细地观察,所以它又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吗?(电脑出示)

师小结:像这些图形,我们都叫它角。(回顾、强调学生一开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画上的错误。)

[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看一看、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三、拓展练习

1.认一认,辨一辨。

2.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让学生辩论。)

由如何确定一个角的大小,引出做一个活动的角的活动,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从而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这也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3.摆角。(用三根小棒摆出三个角)

4.打擂台。(用三根小棒看谁摆出的角最大。)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题目,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师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1.师: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你是怎样画角的。

2.质疑问难。

[这既是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回顾与整理,又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活动,希望学生能从本节课中受益。]

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师: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可开心啦!(课件播放许多图形在一起跳舞的场景)在这些图形中,数角最可爱了,小朋友想认识它吗?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角。

[评析:新课伊始,通过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建构

1、联系生活实例感知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2、抽象出角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在找角、指角的活动中感知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拿出三角尺,指其中一个角)这是三角尺上的一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学生操作。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评析: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结论,教师没有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而是以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随后的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既巩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又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4、练一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5、感知角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a3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认识(一)》,在课本的2——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并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一些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在观察和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直径和半径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用圆规画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

师:我本想让大家做一个套圈游戏,但对于大家站在什么位置参与游戏更公平,老师一直没有想好,请大家帮我参谋一下。(课件出示三种游戏方式,触控笔画出同学与小旗标志之间的距离。)

导入:为什么圆会有这么大的优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圆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学生对于三种游戏方式进行评价,并说原因。

二、互动探究认识圆

1.欣赏图形。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圆,同时用触控笔“抽”出圆形)

师: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出示以前学过的图形)

(出示一个椭圆和一个凹凸不平的圆)问:这是圆吗?为什么?

2.尝试画圆。

(1)(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画出的失败作品和成功作品)师:猜一猜,为什么有些圆会“咧着嘴”呢?

(2)(实物投影仪)老师示范画圆。

3.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老师在白板上用圆规、直尺等工具演示画圆、圆心、半径、直径及用字母表示的方式。

4.探究圆的特征。

(1)画:在刚才自己画的较成功的一个圆中继续画3条半径、3条直径。

想:a.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b.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怎么发现的?

(2)画:a.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b.在另外一个地方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想: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5.首尾呼应

师:在刚上课的套圈游戏中,小旗标志在圆的什么位置?每个同学站在圆的什么位置?小旗标志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是什么?能解释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队形比较公平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圆:(闯关练习)

(第一关用白板遮盖的方式逐一呈现练习题,在学生回答出结果时,用触控笔及时给出结果。第二关演示圆形、正方形、椭圆滚动过程及中心点留下的痕迹。)

四、史料再现升华圆

(调用电子白板上的“科技素材”)

五、全课总结理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感受圆的历史。

六、课后思考;

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有什么方法吗?

谈收获。

板书设计:

圆心o位置

半径r 圆的大小

直径d

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几何图形.

二、教学新课

(一)圆的形成过程

1.教师叙述:体育课上,教师和明明做游戏,老师固定在操场中间不动,为了保持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不变,明明拉紧一条绳子开始走动,形成这样一个图形,这是什么图形?

2.教师提问

(1)明明拉着绳子围着教师走动,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变的,你知道吗?(明明和教师的距离没有变化)

(2)老师的位置在哪里?(引出圆心)

(二)联系实际

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处处可见,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三)画圆

1.介绍圆规的历史.

2.教师介绍画圆步骤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一点上;这个点就是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3.教师强调

(1)圆规两脚距离不能变;

(2)重心放在针尖一脚上;

(3)起点和终点要重合.

4.学生练习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画圆

(2)学生自己练习画圆

(3)学生按要求画圆(两脚间距离为3厘米)

(四)认识半径、直径和两者间的关系.

1.认识半径:教师在圆内画一条线段,线段的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

(1)教师说明:这样的线段叫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2)比赛:我给同学们10秒钟时间,请你们在自己的圆中画半径,看谁画的多?同时还要说明半径的长度.

(3)学生反馈:你画了几条?长度呢?如果还有时间你还能画多少条?

(4)教师小结并板书: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教师追问:你圆中的半径和老师黑板上画的圆的半径为什么不相等呢?

(5)补充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2.认识直径:教师示范画直径

(1)观察:什么叫直径?直径有多少条?长度呢?

(2)教师小结并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用字母d表示.

3.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出示图片:练习)

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师提问: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案7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除法的教案8篇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参考6篇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6篇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推荐5篇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5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参考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6篇

认识11教案精选7篇

认识11教案模板7篇

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