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鼓教案优秀5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写好首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无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案是没有意义的,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认识鼓教案优秀5篇,感谢您的参阅。

认识鼓教案优秀5篇

认识鼓教案篇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1.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2.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认识鼓教案篇2

活动设计背景

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五官的作用。最近,我发现班里有的幼儿喜欢用手抠自己的鼻子、耳朵,有的幼儿开始对自己的五官感兴趣,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五官的作用,并懂得保护自己的五官。

活动目标

1、认识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称和作用。

2、学习保护五官的方法。

3、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五官的作用和方法。

2、难点: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五官卡片。

2、每个幼儿主题活动图画一张,铅笔各一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个好朋友,想跟他们玩玩吗?

2、师分别出示五官卡片,幼儿回答并跟五官打招呼。

3、小结:刚才老师给小朋友介绍的好朋友称为五官,请跟老师读:五官。

二、找五官

1、过度:五官朋友说:“我们藏起来了,知道藏在小朋友的哪里吗?”

2、教师说五官名称,幼儿在小脸上找。

三、五官的作用和保护

1、过度:刚才小朋友可能干了,把我们都找出来了,我们很有本事,会做很多事,你们知道吗?

2、让幼儿分别说说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会做什么?

3、让幼儿说说怎样保护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4、小结:五官很有用,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四、五官练习

指导幼儿找眼睛、嘴巴、耳朵相对应的事物。

教学反思

在活动预设时,考虑到科学领域的特点,也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更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这节科学活动课《五官》。这节课的目标是:

1、认识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称和作用。

2、学习保护五官的方法。

3、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首先通过谈话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认识五官的名称,接着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知道五官的位置,再用提问法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发言也非常踊跃,但由于小班幼儿知识面较窄,经验较少,经常会重复同一个问题,听到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的现象较多。如在讨论五官的作用时,这个说:眼睛能看人、看电视,那个也跟着这么说,只有在老师的提醒下才会说出还能看书、看路、看到各种东西;谈到鼻子,除了说能闻香味就是说能闻臭味;当讨论到如何保护五官时,幼儿回答很好,有的说:不用脏手揉眼;有的说不用手挖鼻孔、抠耳朵;还有的说不把手、脏东西放到嘴里。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进一步让幼儿明白五官的作用,更加清楚要好好保护自己的五官。不过,在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时,尤于心太急,有时忘记引导了,在指导幼儿做练习的过程中,我如果能多请几个幼儿上去为眼睛、耳朵、嘴巴找到相应的答案,效果也许会更好。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幼儿园的纲要》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认识鼓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半圆形联想出多种物体,激发其想象力。

2、能用点、线、形进行添画表现其主要特征,发展幼儿的绘画能力。

3、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半圆形若干、勾线笔、画纸、教师范画

活动过程:

一、出示半圆形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对半圆形进行想象。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

这个半圆形看上去像什么?那半圆形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

三、对半圆形想象并添画,教师指导

四、展示幼儿的作品

认识鼓教案篇4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看过猴王分桃吗?听说花果山上有一位猴王准备今天给小猴子们分桃呢,想去看一看吗?”

(课件演示)猴王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们会算吗?”只见小猴们连连摇头,表示不会。

二、教学新知。

1、学习例1

⑴谈话:“小朋友们,关于猴王分桃的事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课件演示)。你能帮小猴们分一分吗?”

⑵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结果。

⑶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⑷师生归纳: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4。

2、学习“想一想”

⑴谈话:“如果把4个桃平均分给只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⑵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⑶小组合作,交流分法。

⑷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

⑸师生归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填写,再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写。汇报交流。

小结:这两幅图都是把12个小方块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用来表示其中一份的份数也不同。

3、想想做做3

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平均分一分。

让学生看每份是几个,然后在图中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

集体评析。

4、想想做做4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拿出相应根数的小棒。

5、想想做做5

学生直接完成在书上后集体交流。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想用哪些简单的分数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认识鼓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购物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3、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已知道用钱才能买到东西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接下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打下基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文字补充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件出示:在碧绿的青草地上,喜羊羊和它的同伴们为即将举行的联欢会而忙着羊村长要发东西奖励大家:喜羊羊要尺子、沸羊羊要铅笔、暖羊羊要橡皮、美羊羊要小本本,可把羊村长难住了。)

1、谈话:每只小羊要的东西都不一样,该发什么好呢?

2、交流钱在生活中的用处。

3、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很快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为新课的探究**了动力。】

二、 自主探究、引导点拨

(一) 认识人民币

1、 元、角、分

(1) 小组合作:拿出学具人民币,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小组同学听,并说说你是怎么认的?

(2) 人民币单位:元

(3) 爱护人民币教育

(课件闪动人民币左上角的国徽)

(4) 介绍人民币的种类:新币、旧币、纸币、硬币。

(课件出示不同的1元)

(5) 单位:角

( 课件出示纸币1元和1角各一张:这张纸币上也有数字1,为什么它是1角而不是1元?)

(6) 认整套人民币:谁还想当小老师,上台介绍你所认识的人民币?

认识鼓教案优秀5篇相关文章:

认识15和16的教案6篇

认识11教案6篇

认识11教案精选7篇

认识11教案模板7篇

认识11教案通用8篇

认识11—20教案模板7篇

认识11—20教案优质8篇

认识11—20教案推荐7篇

认识11—20教案8篇

认识1教案通用7篇

认识鼓教案优秀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