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制订的时候,你们肯定要考虑联系实际,教案是每个人都应该要会写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11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11教案篇1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 m.baihuawen.cn 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课 题 内 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 读含三级的数。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第1单元 大数的认识1亿以内数的认识内容:p2-4例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具:图片和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
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百一百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亿级 万级 个级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1 3 8 1 9 0 0 0↑表示8个十万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 “做一做”的1题数数
2、 “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2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一的:3-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及其意义。
2、熟练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谁能说出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
2、亿以内的数位是怎样分级的?
3、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32680 145800 5205000(要求:说出万级和个级上各有什么数,分别读作什么,然后再合起来读)
1、学生说出计数单位和相对应的数位。
2、学生说出个级和万级。
3、学生读数:32680读作三万二千六百八十145800读作十四万五千八百5205000读作五百二十万五千了解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1、投影出示:分别说出下面每个数中的“2”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72650 5624500 2845000
2、说出下列各数是由几个千万、百万、十万、万……组成的。567000 703500040080000 30200000
1、学生先讨论再回答:72650中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5624500中2在万位上,表示2个万;2845000中2在百万位上,表示2个百万。
2、学生讨论回答。
巩固练习
1、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4050000 90083000 38000400
2、投影出示:
(1)56850549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从左往右起,5分别表示( )请读出万级上的数。
(2)在54后添( )个0,这个数是五十四万。在63后添( )个0,这个数是六千三百万。要把12345变成一千二百三十四万,应该( )。在96中间添( )个0,这个数才是九百万零六。
3、游戏:用0、1、3、5、7组成四个不同的五位数,再读出来。
1、学生先分级再读数。405 00009008 30003800 0400
2、学生先分小组回答然后全班交流。
3、同桌两人组成数,另一人读数。
认识11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设计:
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用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
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识钟面:
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表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相互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小组观察汇报: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2、认识几分:
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几?为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后各是几分?
也就是说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
3、认识1时=60分:
下面请同学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走一圈,时针就走了一个大格。
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
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
板书:1时=60分
小结: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
4、学习读时间:
现在你知道小红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样看出来的?
5、介绍方法:
我们方法是: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分针指着2就是10分,所以就是12时10分,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6、小结: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教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
三、练习: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小红的这些作息时间各是多少吗?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就来做练习,看谁学得最棒?
1、钟面上的时间。
2、连线
3、拨表练习。
4、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试一试我是早上7时45分上第一节课,11时5分下班。下午2时40分上课,5时30分下班。
5、同桌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
五、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怎么样学的?
认识11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学会认整点;
2.知道时钟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做一个守时的.人。
活动准备:
1.大时钟一面。
2.硬纸片自制钟面、操作卡、铅笔每个幼儿一份。
3.分别为六点、八点、十点的钟面图各一张及各种钟表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由故事引入对时钟的已有经验
导入语:孩子们,故事《开闹钟店的老人》中的老人一天要做好多事情,谁来说说,他都做了哪些事情?分别是什么时候做的?
那他怎么知道是几点了,该做什么了?(看闹钟)说说你在哪里见过闹钟?你见到的闹钟是什么样子的?钟面上有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二、基本部分
1.了解闹钟的结构
教师出示大时钟,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数字1~12、长针、短针、刻度)数字宝宝是怎样排队的?(12最上面,6在最下面,从右边向左边依次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的1、2、3、~11、12。)
2.认识时针和分针
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比比看,这两根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是朝着哪个方向转动的。(教师拨动时钟,幼儿观察并自由回答)
小结:长长的细细的针叫分针,短短的、粗粗的针叫时针。转动的方向都是从数字1到数字12从小到大的方向转动,我们叫它顺时针方向。
3.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师:孩子们,时针和分针要比赛跑步了,请小朋友仔细看观察,他们谁跑得快?(老师将分针和时针均指向12的钟面进行拨动,让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上,让幼儿观察分针转一圈时针的变化,说一说时针和分针谁走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
师:第一次比赛时针输掉了,它不服气,还要再比赛一次,看谁跑得快?(教师重复转动时钟,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了12上,时针从1走到了2,让幼儿巩固认识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格的规律)
小结: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格,这段时间就是一个小时。
4.看钟面图,比较认识整点
(1)教师一边复述“一首闹铃响起,老人开始打扫楼下柜子上的灰尘,打开一个个闹钟”,一边出示六点的钟面图贴到黑板上,问:现在是几点?(六点整)
(2)教师一边复述“一首闹铃响起,老人开始为阳台上的太阳花等着他浇水、擦叶子”,一边出示八点的钟面图贴到黑板上,问:现在是几点?(八点整)
(3)教师一边复述“一首闹铃响起,老人和邻居一起喝上午茶”,一边出示十点的钟面图贴到黑板上,问:现在是几点?(十点整)
(4)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三只钟面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分针都指着12)什么地方不一样?(时针指的数字不一样)
小结:当分针指在12上的时候就是整点钟,这时候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整。
5.游戏活动,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1)抢答。老师拨动时钟指向某整点,幼儿抢答说出几点整。
(2)拨一拨。每个幼儿一个自制钟面,教师报某整点,幼儿拨学具钟到相应时刻,在操作中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3)画一画。每个幼儿一张操作卡,根据故事内容,添画时针和分针。
老人在餐桌旁准备午餐的画面。(添画十二点整)
认识11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和生活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三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小尺寸不同的三角形6个。
2.图形组成的实物图片4张。
3.孩子人手3个三角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3的数数
引领幼儿手口一致点数3的物体。
通过点的横排、竖排,及三点随意排的点数让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引出通过三点连线形成三角形。
二.学习三角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图形,幼儿每人一个三角形。
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三.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1.给图形宝宝找朋友,让幼儿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请幼儿一一找出三角形,并说出为什么?
2.请幼儿从图形拼图中找出三角形,将图片一一出示。
请幼儿观察说出这些图象什么?
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3.请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找出象三角形的东西。
延伸活动:
在区角里添置冰糕棒、吸管供幼儿拼三角形,巩固认识其三角形。
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数学课,就是让孩子们认识三角形,难点就是让幼儿如何区分三角形和正方形。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孩子们数3 根小棍拼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了1、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2、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认识11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教材把倒数的认识编组为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最后独立一节,其意图就是突出这个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倒数的概念是学习分数除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乘为乘这个数的倒数。教材还注意突出倒数是表示两数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倒数不能孤立存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通过对乘法算式的观察,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找出规律。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口算下面各题
640
380
活动二:教学倒数的意义.
1、上面的两组题有什么不同?
2、像第二组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3、举例说明什么叫做互为倒数.
4、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第二组算式中两个数的关系.
活动三:教学例题(求倒数的方法).
观察上面第二组算式,发现规律进行归纳.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互相调换位置的.
怎样找出的倒数呢?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找出来吗?
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
0为什么没有倒数?(因为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
活动四:做一做书第24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
活动五: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2题.学生完成。
2.做练习六的第3题.学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下理由.
3.做练习五的第4题.
活动六:质疑总结
通过对倒数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认识11教案篇6
幼儿发展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初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
2、区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点。
教师指导要点
(一)兴趣导入(教师和学生用卡:形状卡片)
游戏:"哪个图形宝宝不见了?"
1、教师在黑板上逐一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指导语:现在呢,我们要玩"那个图形宝宝不见了"的游戏,玩游戏的时候陈老师要请宝贝趴在桌上(学生常规好,可让闭上眼睛)
教师取走一张圆形卡片,请幼儿说一说"哪个图形宝宝不见了"。
2、游戏反复进行,可集体或个别。
(二)新知学习(小挂图、正方形,长方形卡片)
名称:学习长方形
玩法:
1、幼儿初步认识长方形。(小挂图)
出示画有长方形实物的挂图,让幼儿命名。教师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
2、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正方形,长方形卡片)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将正方形与长方形重叠放置,直观地让幼儿感知并说出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异同点。
3、教师小结:"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长方形四条边不一样长,面对面的两条是一样长。"
(三)操作巩固(p13、学生用卡:形状卡片)
1、名称:圈一圈(p13)
玩法:找出是长方形的物品,并圈出来。
2、名称:分一分(学生用卡:形状卡片)
玩法:将不同颜色的卡片按照形状(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两类。
(四)游戏体验(形状卡片挂饰)
名称:"萝卜蹲"游戏
指导语:现在呢,我们一起玩《萝卜蹲》的游戏啦,请宝贝们出来
教师给每个幼儿发各种图形挂饰。
指导语:宝贝们看到自己的图形宝宝了吗?这就是代表你自己啦。我们一起念儿歌《萝卜蹲》:萝卜蹲,萝卜蹲,陈老师先说萝卜蹲完,挂正方形的小朋友蹲;这时候挂正方形小朋友蹲下,再请那个挂正方形的小朋友边蹲边念"挂正方形的小朋友蹲,挂正方形的小朋友蹲完**蹲",做错了,要表演"动物叫"节目哦。
交换图形挂饰,游戏若干次。
(五)练习提升(p14、p15)
1、名称:送图形宝宝回家
玩法:用连线的方法分别将正方形和长方形宝宝送回家。
2、名称:涂一涂,数一数
玩法:找出每一个物体中的长方形涂色,并数一数正方形和长方形各有几个。
3、名称:找一找、说一说
玩法:在教室中寻找与长方形相似的物体.
认识11教案篇7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心、半径的含义。学会使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策略:
1、通过现场操作和录像、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有意观察,感知圆的定点、定长的本质特征,以此达到教学重点。
2、组织学生多层次的操作,通过现场展示操作过程,操作成果,录像展示错误操作及其导致的结果,以正误对比,以及对操作成功或失败的反思,感悟用圆规画圆的动作要领及其深层内涵,以此突破难点。
技术应用特色及整合点
以电子幻灯片和实物投影为主要展示平台,集成录像、动画等多种展示方式。
1、以大量配音图片出示生活中的圆,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并让学生了解圆的文化内涵。
2、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圆的定义化过程和半径的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以此动态表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强化学生记忆。
3、将难以集中观察到的各种画圆的方式和适用个别指导的教师用学具圆规画圆的动作细节用录像的形式进行放大展示,有助于学生观察,掌握规范的使用圆规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联系生活导入
联系生活,出示课题
展示大量生活中的圆的图片,引出课题
观察图片,唤起生活经验,了解圆的文化内涵。
利用电子幻灯片展示大量图片,通过配音旁白,带领学生进入圆形的世界
第二环节模仿、思考、尝试
1、了解圆的形成过程
2、感悟圆中定点和定长不能变,定长决定圆的大小。
展示绳栓小球成圆,绳栓铅笔成圆,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数学老师在黑板上画圆等使用简单工具画圆,多种成圆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有意观察,思考圆在形成过程中的不变的是什么?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观察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思考圆在形成的过程中什么不能变(定点和定长不能变,定长决定圆的大小)。在讨论中将不连贯的思考点加以系统化,连贯化。
利用动画、录像展示生活中使用简易工具成圆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有意观察。
第三环节:建立概念、学习技能
1、学习使用圆规,学习画定圆。
2、知道圆心半径和概念,知道同圆半径的特点。
3、展示各种不同形态的圆规,帮助学生了解圆规相同的结构组成。
4、展示使用圆规画圆的规范操作过程。
5、在画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定点和定长的作用。出示圆心、半径概念。
6、组织讨论思考同一个圆的半径具有什么特点。
7、展示画规定大小的圆的方法。
8、展示各种由大小不一的圆组合成的图案。
9、了解圆规的结构。
10、尝试操作圆规画不定大小的圆。观看错误操作录像,找出错误动作。
11、在操作中感悟定点和定长的作用。观看动画,知道圆心和半径的概念,交流讨论得出圆规的针尖脚即圆心,针尖脚和笔芯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12、通过猜想和验证得出结论:同圆半径相等以及圆的半径有无数条。
13、模仿操作,画规定大小的圆。
14、模仿、创新设计由圆组成的美图。
15、通过录像、实物投影,清晰放大展示画圆的过程,辨析错误的操作。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有明确而细致的指导作用。
16、以动画形式表述概念的形成过程,动态的表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第四环节:课外拓展
1、了解中国古代对圆的有关论述。
2、学会使用网络工具查找相关知识。
3、出示“圆,一中同长也,引导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讨论理解句子。
4、为什么生活中圆形应用如此广泛,推荐学生电子读物。展示相关页面。
5、交流对句子的理解。上网搜索相关答案。
6、阅读网上文章“为什么轮子的侧面是圆形的”“圆规是谁发明的”
认识11教案篇8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教育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爱科学的意识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4.可以用来自制钟面的有关材料(如长短针、1~12的数字、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只钟时针拨到1上,分针拨到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到12和l的中间,分针拨到6上。
2.提问:
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
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半点时,分针指在哪里?
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1点半时,时针指在哪里?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在6上。
4.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
①按老师的要求拨整点、半点;
②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教师总结时钟的有关知识内容
六、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的用途)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七、出示时钟演变过程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知识的兴趣
师:古时候没有钟,人们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随着科学的发展,聪明的叔叔阿姨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延伸活动: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模型。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游戏作引导,以掌握概念为目标,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使操作精,在动手和观察过程中认识时钟的结构,运行规律和整点,同时又渗透了时间观念教育,将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为趣味盎然的活动。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看时钟及关注时间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有小部分幼儿在学习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这个环节时刚开始时有点不理时针和分针的关系,还有的幼儿是理解之后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我相信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小细节,让整个课程活动更加活跃,效果更好。
认识11教案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