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一定要学会写教案,教师教案写作中,极为重要的就是教学目的,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3四年级下册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四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演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光盘等。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购书情境,引发除法计算的需要。
二、口算、估算、笔算优化组合,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
教师学生活动:
1、请学生说说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答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60÷20
1、口算
能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吗?
可能有的方法:
(1)20×3=60,60÷20=3
(2)6÷2=3,60÷20=3
那比较两题,你能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笔算:
学生尝试,个别板演。
讲评板演,着重提问: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
3、指导写“答句”
指板书问:我们这个算式是解决了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40÷20
50÷10
80÷40
0÷200
四、布置作业
20÷20
10÷10
60÷60
160÷402
2023四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允、砌”等8个生字,会写“荫、溢”等15个字,会写“洋溢、允许”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小男孩的句子,说说他带给巨人的变化。
3.找出描写巨人花园不同景色的句子,对比阅读,并分析花园的景色变化的原因。
4.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你们喜欢哪些童话故事?为什么?
2.说说看到课题你们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指名说说想提醒同学注意什么。(读音、书写)
指导书写“允”和“添”:注意“允”下面是“儿”;“添”最后是两个“丶”。
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的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新词的掌握。
3.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进行理解,也可以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重点理解“任性”“冷酷”的意思:体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说出自己的理解;说出他们的近义词、反义词;联系生活实际,用词语练习说一句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用几句简短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巨人拥有一座漂亮的花园,但自私的他不准任何人进去,失去欢声笑语的花园变得荒凉,直到有一天巨人从一个小男孩身上发现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于是巨人拆掉了围墙,也最终收获了幸福。)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3.分为三部分:巨人外出时;巨人回来后;巨人醒悟了。
4.巨人外出时和回来后花园各是什么样子的?
(1)巨人外出时的花园是什么样子的?
“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概括为:美丽、四季分明、风景宜人等。)
如果你们是那些孩子,在这样的花园里面玩耍,会感觉如何呢?(幸福、快乐)
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2)巨人回来后的花园是什么样子的?
“不久,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概括为:荒凉。)
指导朗读第3~7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后来,在巨人的花园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再来读读,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同桌间交流感受。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课文中找出写花园漂亮、荒凉和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的段落,想象画面读一读。
二、抓住主线,品读感悟。
切入点:巨人的花园从漂亮变得荒凉的原因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交流,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的句子。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巨人“任性”“冷酷”的句子,并练习读一读。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想象巨人生气、发脾气的样子,然后用对应的语气读巨人的话。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比朗读花园的漂亮与荒凉。
4.后来巨人的花园从满目荒凉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也由原来的孤独变得无比幸福,这要感谢谁呢?(小男孩)
5.课文中小男孩是如何提醒巨人的?(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在树下伸出手触发绿芽和鲜花。)
(1)如何理解“凝视”?
(2)想象小男孩用他会说话的眼睛跟巨人说了什么。
6.说说自己从故事中懂得了什么。
三、对比朗读,体会写法。
1.借助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对比的写法。
2.结合板书,朗读文中多处对比。
四、拓展阅读,唤起兴趣。
1.简介作者王尔德。
2.课文与原文对比,唤起阅读原文的兴趣。
2023四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缺水状况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水的珍视,懂得应该珍惜有限水的资源,并感动于祖孙俩克服缺水困难仍坚持植树护绿的行为。
2、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应该珍惜有限水的资源,并感动于祖孙俩克服缺水困难仍坚持植树护绿的行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在刚过去的五一长假中,也许有许多同学都去旅行了吧,的确,旅行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旅途中的一些见闻还会给我们的生活留下一些启示。一个游人在经历了西北行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出示句子:在我生命里曾经流淌过一碗水,是这碗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
1、指名读句。
2、生读句质疑。(板书:真正的愤怒、一碗水)
3、齐读课题:真正的愤怒
二、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是一碗怎样的水?
2、生交流。(师随机板书,板书预设:珍贵)
三、深入学习课文
1、理解水的珍贵: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不着急,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西北地区的黄河沿岸,水对于生活在西北地区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让我们随着镜头去感受——
(师叙述)这里是大片龟裂的土地,这大概是所有去过的人,最初而又最深的感受,这里的人们饱受着缺水的苦,母亲半年才洗一次衣服,孩子上学之前只噙一口水,如果问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人们的心愿是什么,他们会告诉你,那就是痛痛地下一场雨,于是,在天空响过一阵惊雷之后,你会看到——《美丽的大脚》片段播放。
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隐约感受到了这碗水的分量,请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碗“珍贵”的水,请特别注意课文中描写祖孙俩对待水的句子,划到以后,请轻声朗读。
2023四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学习课文把事物描述得更形象、生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小的天窗是你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通过谈话简要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注意正音。
二、发现文中的语言密码,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1、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景物、动物。
屋子闪电云彩
星蝙蝠夜莺猫头鹰
2、学习比喻句
在文中作者是怎样形容它们的呢?
地洞似的屋里
带子似的闪电
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理解比喻词“似的”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说比喻句。
4、出示写夜色的一组
星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蝙蝠灰色的蝙蝠
夜莺会唱歌的夜莺
猫头鹰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男、女分角色读竖着读
5、比一比这两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好的读者还要会问。猜一猜,学习这篇文章,老师可能会问那些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问,教师重点指导
1、什么是天窗?
2、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活泼会想的孩子,怎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
好,课文的那几自然段具体写了透过小小的天窗孩子们从“无”中看出了“有”、“虚”中看出了“实”。
板无有虚实
3、结合课文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的慰藉。”
“慰藉”是什么意思?
句子中的“你”指的是谁?
“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晚上,当他们被逼着上床去“休息”是)小小的天窗又是孩子的慰藉。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
课件出示文章第四、第六自然段。自由读读这两段话,透过字里行间,你能发现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体会孩子们认识外面世界的迫切渴望。
指导朗读
4、这小小的天窗又是怎样安慰他们的?怎么成为了他们的慰藉的呢?
快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a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一段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雪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指导理解朗读
师读: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点在那里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听出了什么?
雨点跟雨脚不一样吗?
对啊,雨点它有脚,它光着脚丫在那儿卜落卜落跳,跳得那样轻快。
“一瞥”是什么意思?闪电它有眼睛啊,它飞速地看了你一眼。
指导朗读,读出想象中风、雨、雷、电的威力无比。
小结:就这样,活泼会想的孩子,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小小的天窗成了他们的慰藉
b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夏天的夜晚,孩子们又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了什么呢?请默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看到的,用……。.画出想象到的。
汇报
看到想到
一粒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一条黑影灰色的蝙蝠
会唱的夜莺
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夜的美丽与神奇,就这样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亲爱的孩子们,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仰望头顶的星空,你会想的什么呢?
训练说话出示图
秋天来了,当你透过小小的,看见飞过的一只大雁,你会想到
北风呼啸,当你看见一朵洁白飘逸的雪花,你会想到
活泼会想的孩子就这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小小的天窗成了他们的慰藉。
四、总结升华,体会情感。
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指名汇报
小结:是啊,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引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想象(板)
理解文中第八自然段的“天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
天窗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天窗是孩子们想象的窗口,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口,揣着一颗向往美好的心,才能打开想象的窗,让心灵通向更多更广袤的美好世界。
2023四年级下册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2023四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
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学单元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2023四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7--38页,例4、例5、例6。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3.在经历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挖掘数学内涵,感悟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小数性质中不变与变化的数学辩证思想,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数学王国中数字“0”去做客的情景,发现数字“0”引起整数的变化。
二、自主探究。
1.以数字“0”前往小数家中做客的情景,引出问题:0.4是不是等于0.40.
2.在独立验证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0.4=0.40?
3.借助:0.4=0.40=0.400,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4.深入研究小数的性质:
(1)从小数末尾添上“0”的情况去推断与思考去掉“0”的情况。
(2)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是小数的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先讨论,在交流举例。
(3)质疑:为什么在整数的末尾每添上一个“0”,整数就要扩大10倍,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若干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5.添上两笔,让4、40、400三个数相等。
6.探讨:从0.4到0.04,小数的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小数的末尾”这一关键词眼。
三、练习应用。
1.出示超市里某些食品的价格表,上面哪些小数里的“0”可以去掉?为什么?
总结: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质疑:为什么有些小数能化简,但是价格表中仍然写成两位小数?
2.把下面物品的价格写成用“元”作单位的两位小数。
总结:利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或者整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3.初步感知小数改写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2023四年级下册教案篇8
【教材简析】
?凤仙花的一生》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8课。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种植凤仙花活动的总结课。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同学们亲历了从播下一粒凤仙花的种子,到收获更多的凤仙花的种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凤仙花进行栽培、管理、观察、记录,形成了对凤仙花的一个生命周期的认识;知道了凤仙花的几个阶段所要经历的时间,以及凤仙花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周期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课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一)展示并交流种植的凤仙花生长变化记录,说一说对凤仙花生命周期的认识。
(二)将我们记录的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按生长的顺序排列。
(三)根据观察记录,了解凤仙花在一个生命周期中的几个阶段所要经历的基本时间。完成计算凤仙花从播种到子叶出土、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果实开裂、植物枯死所需的时间,填写出每两个相邻的阶段间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基本时间。
(四)根据记录的不同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分析凤仙花生长高度变化的规律。
(五)研讨: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水、阳光、空气温度对植物的影响;说出凤仙花的各部位的作用;总结凤仙花的生命周期。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究实验,但缺乏长期观察的耐心。在经历了种植凤仙花的整个过程后,学生通过亲历栽培、管理凤仙花的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精神,对于整理分析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绿色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绿色开花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
植物根、茎、叶为其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其繁衍后代。
植物维持生命需要水、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表格、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观察记录的信息。
能基于观察记录有依据的描述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能够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及生命需求等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以事实为依据陈述自己的观点、接纳他人的观点。
能继续保持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变化影响植物的生存和繁殖,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理解种子是多种多样的。
2.运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比较种子的内部结构,了解种子的共同特征,理解种子中孕育着新生命。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表、照片、观察日记等。
教师准备:各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教学课件、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交流分享
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亲历了栽培、管理凤仙花的过程,观察记录了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在开始种植凤仙花的时候,老师就鼓励大家用不同方式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同时完成观察记录总表。
现在,请同学们来展示各自的观察记录情况,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还有什么发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汇报。
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有照片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形式、绘画的形式、作文的形式、手抄报的形式等,汇报在种植凤仙花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二、探究凤仙花的一生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
根据我们的观察记录,同学们可以将上面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按生长顺序排列起来吗?
学生排列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共同判断,最后排列出凤仙花正确的生长顺序。
2.提出问题: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有多长呢?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计算凤仙花从播种到结出新的种子需要多长时间。最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凤仙花的生长变化,从播种到子叶出土、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果实开裂、植物枯死,凤仙花大概要经历140天左右。
3.我们从凤仙花生长的不同阶段,分析了凤仙花的生长周期。大家看看,凤仙花每个阶段植株的高度有什么变化?
上课前,教师请同学根据记录的不同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完成活动手册凤仙花
高度变化统计图。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当植株处于生长初期的时候,土壤里面会有充足的养分,可以供给植株生长,所以植株的生长高度就会很快。等慢慢到了生长后期,也就是开花结果的时候,土壤里面的养分会变少,而且多用于繁殖,因此它的生长高度就会变得很慢。
三、研究讨论
1.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情况?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种植凤仙花的过程,结合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分析光照充足的树,会长得更大、树叶更多;森林里的树因为水分充足长得更快;南方的树比北方的树多,这些都证明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阳光、空气、温度。
2.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哪几部分?每部分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凤仙花的根茎部分是整个植株的主要部分,为其他部分的生长提供所需要的水源和养分;花和叶具有观赏性;果实和种子主要起到再生繁殖的作用。
四、课堂拓展
1.在组织学生制作模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凤仙花或其他植物的实物模型或模型照片,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凤仙花模型图。模型的制作的材料可以选择扭扭棒、彩纸、胶带、橡皮泥等,可以建议小组成员分别制作不同时期的凤仙花模型,然后按生长顺序摆放展示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2.想一想,不同植物的生长变化,与凤仙花相比,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理解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生长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植物生长的不同点是:不是所有植物都是用种子繁殖后代,也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会经历和凤仙花一样的生长周期。
五、课后延伸
学生通过种植、观察、研究凤仙花的亲历活动,对种植观察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能自觉开展种植、观察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从而丰富对植物一生生长变化的认识。
【板书设计】
凤仙花的一生
播种→发芽→长出茎叶→长出花蕾→开花→结果→形成种子
凤仙花的一生:要经过140天左右
凤仙花的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手册有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的统计图。制作时,教师要先指导学生一起描出2~3个点,并用直线连接起来,其余的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部分是做凤仙花模型图。学生先在活动手册上写出制作模型准备使用的材料,再画出凤仙花模型设计图,最后用文字标出凤仙花植株的各个部分。要求学生课后按照设计图亲自制作凤仙花模型,教师要在适当时候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2023四年级下册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