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级上数学教案优质5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案应根据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进行编写,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3年级上数学教案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3年级上数学教案优质5篇

3年级上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圆柱展开图和探索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2、认识圆柱展开图,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建立展开图与圆柱侧面、底面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圆柱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表面积公式计算实际图形的表面积。

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知识。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2、复习相关知识

(1)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它们是怎么计算的?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圆柱,揭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说说应该要求出圆住的表面积,必须哪些条件吗?并说说理由。

生:因为圆柱的表面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所以用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

2、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1)师:(课件出示上堂课中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上堂课,我们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以及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讨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谁还记得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拿一个圆柱形的纸盒,指出它的侧面和两个底面。然后展开,使学生直观看到圆柱展开图是两个同样大的圆和一个长方形。

(4)议一议: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学生讨论。

学生:圆柱的表面积就是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

(4)教学例题:

出示教材中圆柱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圆柱的高和半径,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5)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如果出现列综合算式的,要给予表扬。如果没有。提出兔博士的话,鼓励学生尝试,老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练习

试一试

(1)提出试一试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

(2)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注意本题中给出已知条件是圆柱的底直径。

四、巩固

练一练1:则由学生独立完成。

练一练2:此题是一个半圆柱体,应该怎样理解它的表面积,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再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练一练3:先指导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自主解答。

五、家庭作业

自己找一个圆柱体的物体,来测量它的数据并计算出它的表面积。

3年级上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教学重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等于1的假分数。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1)观察比较下列每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大小,并试着按一定的原则把这些分数分组。[课件1]

1335553/5

457510515/5

①板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请说出3个真分数,3个假分数。

②观察比较:a,说一说第二组中的两个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分数等于多少

b,再请观察第一,三组的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分数值

与1的关系,你发现有没有规律

板书: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2)在下面的线段图上,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真分数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假分数[课件2]

(3)揭示课题:

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分数,假分数实际上是以1为界,把分数分为了两类。所以这节课我们看上去研究的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而实质却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①下面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课件3]

13566613/6

②把上一题中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看一看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课件4]

2,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观察下列分数,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课件5]

35105

提问:a,这些假分数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b,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分子除以分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p99。例3:把3/3,8/4化成整数。

板书:3/3=3÷3=1提问:a,3÷3表示什么

8/4=8÷4=2b,8÷4表示什么

c,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3)练习:把8/2,9/3,4/4,12/6化成整数。[课件6]

二,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3,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

4,把下面这些分数化为整数。[课件7]

245726100/25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课件8]

(1)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6,分数a/b中,当a,b分别是什么数时,它为真分数什么数时,它为假分数

三,全课总结,抽象概括

提问:怎样将真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

四,家作

p101。1,2,3

板书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例:1/2,3/5,11/12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例:5/3,8/8

假分数≥1。

3年级上数学教案篇3

教案示例一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1图.

(2)启发学生说明图意.

使学生明确:从12个圆片中,去掉7个,还剩几个?

(3)启发学生回忆:十几减9、十几减8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十几减9、十几减8都是想加算减的.

(4)例1应该怎样想?

分组交流,并填书;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明确:像十几减9、十几减8那样,可先想7加几得十几.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读算式: 12-7=5.

2.【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组交流.

(2)指导学生独立填写.

(3)订正时,读算式11-7=4, 15-7=8.

3.【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独立填写.

(2)订正时,读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口算.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组一组地出示,做减法时说一说都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学生无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课题: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2.使学生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步骤.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3.通过比较例4和例5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灵活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1.口算:

14-8= 15-9= 12-7=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1) (2)

二、教学例4.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出示例4.

(2)正确读题.

(3)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教师在原题上画批.

(4)根据条件和问题出示兔图.结合图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出结果.请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列式计算 7+5=12(只).

(6)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体订正后师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养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解答)

2.教学例5.【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由复习题3(2)引出例5.

(1)学生读题.

(2)指名叙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的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比较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问:求黑兔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算式为12-7=5(只).

3.比较.

师:这两道应用题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结果:

相同的地方是:学校养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一个不同,问题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师:什么时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时候用减法解答?(求两数和,用加法.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三、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汇报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小明家有7条白金鱼,8条红金鱼,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2.小明家有白金鱼和红金鱼一共15条.白金鱼有7条,红金鱼有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布置作业

练习三10、11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复习20以内的减法.

游戏准备

教师制作如下的数字卡和算式卡:

游戏过程

1.教师发下数字卡和算式卡.

2.游戏过程举例:拿着 的同学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 卡片的同学就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并立刻走到拿 的同学身边.其它的同学一起读:10减3等于7,对对对,请上位.

3年级上数学教案篇4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3年级上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问: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3.小组派代表介绍测量方案。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学生的测量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取一个正方体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块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块的体积了,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的水的体积与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是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可以用细沙代替水,方法类似于方法一、方法二。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测量方案。

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实验

让学生按各自小组制定的方案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小组代表领取所需测量工具,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且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

三、试一试

1.在一个正方体容器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3.小结。

师:通过实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的测量方法去测量其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学生听老师讲述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3年级上数学教案优质5篇相关文章:

高3数学心得体会优质6篇

3和4的分解与组成教案优质6篇

我想看3年级作文5篇

3年级学生演讲稿5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优质5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质5篇

4年级语文教案优质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质5篇

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工作总结优质5篇

我上幼儿园小班教案优质8篇

3年级上数学教案优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