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心得5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宝贵财富,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得到的宝贵收获,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离骚的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离骚的心得5篇

离骚的心得篇1

记得第一次读《离骚》是在高二,那时面对着这长长诗篇中的小小一截,听老师说要求背诵,全班都闻之色变。因为那诗句既不具音律美,通篇下来都是“兮”啊“兮”的,又不具画面美(其实是我们还没读懂),索性老师也不深入讲了,直接就让我们记名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要插说一下,有读者可能会认为是“路漫漫”。其实“曼”乃《离骚》中本字,“漫”是通假字。

现在认真地读过一次,才恍然,原来《离骚》是这么美的。诚然,它仍旧是难以背诵的。但如果了解了诗人胸中满腔无人理解的悲愤与无奈,理解了他对故国故土万死不变的深情眷恋,还有那“美政”理想被埋葬和绝望也摧折不了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孤傲与自信,那么它的背与不背,已没那么重要。与此同时,全诗蕴含着的浪漫意象和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浑茫气象,读来也让人深觉悲怆。

其中有很多我钟爱的意象。比如,香草。诗里面提香草的别名很多,比如——江离、白辟芷、木兰、杜衡、薛荔、艾、蕙……每每读到这些,我都会想到——柔软、清雅、干净、纯粹、圣洁……这些美好得让人忘了世俗的名词。我喜爱“香草美人”这个意象,不知为什么,念到这个词时,我会不自觉的想到一位女子——赵雅芝。岁月仿佛偏爱她一般,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沧桑好像也跟她沾不上边。多少年过去,她依然美得从容,美得令人心醉,如雨后清莲,如遗失独立,静静地,她走来,风姿优美。

另外一些喜欢的,是带着神话主义色彩的。

比如:羲和,诗指太阳下山之处,乃一神山;咸池,太阳沐浴的水池;若木,神话中的树名;天津,银河;西海,传说中极远的海;望舒,神话中月神的驾车人;飞廉,风神。宓妃,相传为伏羲之女,溺死于洛水,遂成为洛水女神……很多很多,所有这些奇特瑰丽的想象,总让我不由自主地心潮汹涌,神思渺远。真想不到,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诗人屈原,已向亘古遥远的上苍发出了赞美并且还能在理想与现实中穿梭自如了。而今天的我们,也许想象力不会太差,会设想ufo,会预想到月球生活,能发射火箭,也还能奔向太空。但再多的奇思妙想,再突破性的“飞天”,也再不比屈原!因为,在所有的这些还未实现以前,我们的诗人屈原,已遥想千千万万遍了。

回到诗中的主题,我认为,它是多元的。首先关于《离骚》的题义就有多家之言,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班固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虽然各有争鸣,但大体上的理解都是差不多的,我个人比较赞同的是王逸的说法,即“离”为别离,“骚”,为忧愤,这里的忧愤就是诗人的愁,诗人的苦。诗作于诗人壮盛之年即惨遭迫害,报国无门,痛苦无诉之际,因而才会这般怨愤,这般激烈,这般悲怆而感人。另外诗中还多次提到了祈求,寻找神话中的女妃,即洛水女神宓妃,帝喾之妃简狄,夏侯少康之妃二姚。“求女说”又可谓全诗的奇中之奇,正因如此,对于它的喻义历来也是众说纷纭,大体说尽。在这里我就不再引述,只是三次“求女”皆以失败告终,就如屈原心心念念想让祖国“举贤能,施美政”一样梦想破灭。唯有理解了“求女说”,才能深切体会到屈子的一片深心。

最后摘抄一段我很喜欢,同时又很好地表明了屈原心志的一段话——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离骚的心得篇2

目前,我们国家的企业普遍认为提高产品的质量会增加成本,认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必然会降低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那么产品质量与利润真的不能成正比么?

在分析上述疑惑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质量。在本书中指出质量是为满足客户(消费者)明确需求和默认需求的产品需求。以我们公司的印刷品来说,客户的明确要求就是印刷的颜色、版面正确,默认需求就是我们的产品要满足客户的一切生产要求、不能影响客户生产效率。

其次我们要知道利润从什么地方来,影响利润的因素有哪些方面。利润=销售-成本。在销售额一定的前提下,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提高产品的利润。生产成本可以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项。直接成本主要是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成本;间接成本主要是运输成本、工人福利待遇、售前及售后费用等等。而其中的售后费用大部分可以归纳为产品的质量费用。

在本书的第八章《质量经济性和质量管理》中明确了质量和利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质量和利润的平衡点,并努力降低产品的运输、设备、生产等费用。而不是一味的为提高生产效率而牺牲产品质量。从我们印刷部来讲,显性成本就是涂料、油墨、天然气及各类辅料的原材料车本,工人工资、待遇等的人工成本,提货、送货的运输成本。隐形成本则有返工、返修、废品、不良品及客户投诉的费用。一味的降低显性成本,尤其是是原材料成本,就会增加产品的隐形成本。,比如:前几天我们生产杀虫小骑士600罐,素铁原材料厂家质量不稳定,铁的幅宽边大小不一导致报废30张铁,并影响车间生产0.5小时,当然这30张铁可以找原材料厂家索赔,但是产品存在的隐形风险确实我们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我们在陈本控制方面,应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返工返修的次数、提高产品的良品率,而不能一味的降低原材料成本。

在本书的第九章《六西格玛管理和精益生产》中,我着重读了关于精益生产的有关内容。精益生产是由日本丰田公司提出的,其背景就是自身需求不足、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特点就是多品种、小批量、高效益、低消耗。其中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益指有收益性。精益生产认为在任何企业都存在品质、成本、周期这三个生产要素,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缩短周期。对我们印刷品来讲、印刷一般属于大批量、多批次生产,我们可以从益上下工夫,所接生产单必须有利润,并在生产中尽一切手段降低成本、提高品质、缩短生产周期,从而达到精益生产。

以上就是我读这本书的体会,对于书中所罗列的全面质量管理、设计成本管理等内容也有所得,但我却觉得第八九章却是我们所欠缺的。

离骚的心得篇3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

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离骚的心得篇4

读了三遍《离骚》,总体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充满幻想和浪漫主义的神话诗篇。虽然看参考书中对第一段的“余”有非常多的考证,也由此而推测了屈原的名、字和出生年月,但我总认为《离骚》中的“我”并不是屈原的“本我”。换句话说,《离骚》在我看来不是抒情诗,而是一部诗歌体裁的小说,屈原塑造了一个能代表自己意志的“我”的神话形象,来驾驭自己梦想中的神话世界。屈原把这个“我”极度地完美化了,不仅是从人格、外貌、家世,甚至连出生年月也是寅年寅月寅日,这个“我”的一切都完美无缺,高贵正统。这也许正是屈原内心自我的完美形象,但如果以此来推断屈原本人,我便总是怀疑其真实性。

读《离骚》,经常会有些语句让人深有感触甚至被推为至理名言。像“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这些语句表现了屈原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舍生取义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渝,这不仅仅是屈原的意志品质,更是千百年来一代代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和境遇。屈原是他们的代表,他们的楷模,更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离骚》中我最为欣赏的一句是“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这句和其它句相比写得格外倔强而有气势,不再是那种“怨而不怒”的含蓄的表白,而是近乎于呐喊的对黑暗现实的鄙夷。与其它让后世极为推崇的名句相比,这句更像是屈原内心深处的独白,是他高傲不羁不落世俗的真实写照。

?离骚》中的神话场景写得格外精彩。从“驷玉虬以桀鹥兮”到“蜷局顾而不行”,读来颇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飘飘然之感。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人物和事物,“我”的形象也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文中的“我”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岌岌,长佩陆离;朝引木兰之坠露,夕残秋菊之落英;饮马于咸池,总辔于扶桑;驷玉虬以桀鹥,溘埃风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从这些形容看来这无疑是一个神的形象,至少也是一个具有神的力量之人。此人能够在人神间进行沟通,既能够驾驭神物,也能聚集贤才。但这样一个神通广大的能人却被小人谗言所害,却被朝野上下所抛弃,却只全心全意地为了一个楚怀王而高丘求女、上下求索,唯恐“皇舆败绩”。

这样就造成了我读《离骚》后有了很大的心理落差,甚至觉得屈原有点儿眼高手低,为了如此完美的形象,他完全可以给他更高的追求和理想。而且如果《离骚》中的“余”真的代表了屈原对自己的认识,那也会觉得写得太过了,让人想起:“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同时也联想到,屈原最终自尽也可能同他的这种自我认知程度过高有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同,这也许才是屈原痛苦的根源,绝望的理由。

带着些许遗憾去谈谈我对《离骚》的看法吧,因为还没读完,读懂了就更少了......

屈原,是个伟大的人,也是个悲剧性人物。他具有中国文人的典型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文人心情多为不快,结局也多为悲惨。也不知道用“悲惨”一过不过分。他的孤独,无奈,清高,敏感,也是中国历代文人所共有的,这些就注定了他们的命运是坎坷的。他是忠臣,这是公认的,有人说他是愚忠,说他的死不值......但我要说的是,他的死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代文人身上也多有体现。我们看待屈原的死我想应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看,屈原在面对自己君王“不可理喻”,那么多的“小人”,自己的“怀才不遇”等等,他的内心上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他来说,死可能是作好的解脱。当然,我们对他的忠深表怨愤,我连《离骚》都没读透,又怎能读懂屈原的内心世界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着多少现代人奋发向前,也是我的座右铭。他的执着,不羁,让我钦佩!他的不容世俗,让我惊叹!他就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矗立在我的面前,一座永远也无法翻越的山峰.....

?离骚》在中华民族文学发展星光灿烂的银河里足以和《诗经》媲美,它就像一颗流星划破夜空,绽放出独有的光芒!它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屈原是位浪漫主义诗人,纯洁高大的诗人。

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我想,从《离骚》中去认识屈原的人格才是重要的。

离骚的心得篇5

?离骚》,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的心得5篇相关文章:

交通的心得推荐5篇

孟子的读书心得推荐5篇

友情的心得体会5篇

策划活动的心得5篇

关于母爱的体会心得5篇

爸爸的心得推荐5篇

房产销售的心得5篇

秋收的心得体会5篇

《庄子》的心得体会5篇

到学校的心得精选5篇

离骚的心得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