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读后感6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应该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读后感是对作品的再创作,是我们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的方式,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步履不停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步履不停读后感6篇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1

读书以后,时常隔半年才回家两周短暂见面。记得两年前大学毕业,第一次赶上在家过生日,妈妈特地叫了一大家子人去酒店。那一年很奇妙,就我一个孩子放假回家了,突然成了饭桌上的主角,我不安又装乖起来。饭后,妈妈又要带我去棋牌室,听阿姨们夸我,她再谦虚说“哪里好”的样子。我有时候很喜欢妈妈这样简单的小心思,也喜欢和妈妈走在一起,别人说“哎呀,你还有这么高的女儿”,妈妈笑得样子。

和家人都很久不见,很奇妙。在学校会尽量一周一次的频率打电话,有时候看到群里消息没必要不会主动回复,就会收到私信问你在忙吗?我的性格不太会寒暄,我或许也知道家人会惦念,但不知道怎么表达亲切。我会看到父母的白发,意识到他们老了,但是我还没长大,懊悔又难过。我避免看到这些真实,所以我总是拒绝去深思,去听他们说生活。

读书太像象牙塔了,我躲在里面心安理得,但知道现实往往充斥着太多不安与烦琐。可是因为我理直气壮做个孩子,所以不管父母老了,这让我偶尔有些歉疚,但还是没有行动。

我知道我爱我的家人,也知道岁月步履不停,但总觉得自己不够光亮,所以不知道如何坚毅坦承去听岁月的叮咛,一同抵御流淌的时光。我总希望大家自己好,这样就心安理得了。不行啊,还是要主动去爱,去分享。好像错过了彼此的时光,都会小心地不知道如何靠近和分享。如果我愿意清醒就好啦,不等我的话,就期望我快点跑起来啊。

但即便我眼看着父母年华老去,我却什么都没有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2

学会了忍耐就会感觉到窒息和疲惫,所有的纪念也不过是为了安慰生者。

这世上步履不停的是时间,好像时间能抚平一切,其实只是掩盖了真实。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全都没忘,于是那些往日的悔恨,幸福,痛苦,纠结,尴尬……也都后知后觉的一齐涌来,塞在心头。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是枝裕和的书,其实也是目前唯一一本。作者用跳跃的写法把主人公一次次拉回回忆当中。那些家庭里熟悉的尴尬,生气,厌烦的场面给我带来很大的压迫感,是有过体会的窒息的感觉。与家人的相处问题应该是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有的烦恼。父母的期望与自己的想法相左,兄弟姊妹间的比较,父亲藏着关心的冷漠,母亲无数遍的唠叨和埋怨,阴阳怪气的氛围,不幸的婚姻,永远被认为不懂事,对邻居的揣度,退休后的无所适从,失业时的害怕,为了维持体面的欺骗,化解尴尬的冷笑话,孩子的偷听,被偷看的日记……这些,隐藏在和谐外表下的问题,像是随时都会引爆的炸药,在全家人的努力下被视而不见。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家庭现象。中国,日本,欧洲?每个家庭都各有各的问题,各个家庭却不约而同的以“家和万事兴”为处理办法。这不令我感到费解。

和老钱在一起两年有余,我体会到了一件事情: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是很难的事情。与主动选择的伴侣相比,与亲人的关系更像是生来就被捆绑在一起的,你无法选择,或好或坏,或幸福或糟糕都要选择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能与家人和谐相处,一辈子相安无事真的.是幸运啊。

那些从小到大发生过的无数问题,很少会有答案,可都因为“亲情”两个字得到妥善的解决。到最后都没得到解决的事情就变成了遗憾和后悔。就像书里的主人公在母亲病后说“后悔,或说是罪恶感,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消失。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当她倒下的时候,若我在旁边到底能帮上什么忙。但在那之后,我不知道梦到了多少次抱着母亲等待救护车来的梦。这个梦一直纠缠了我三年才终于消散。我从这里面学到的教训是:人生总会犯下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无法挽回的过错。但我真正领悟到这点,又是更以后的事情了。”

从遗憾后悔到释怀这中间还有一段距离,也许是主人公对母亲三个月自私的挽留,也许是长达十几年的祭祀,不过,所有的纪念也不过是为了安慰生者,让活者的人好过一些。

人类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中重复着同样的快乐与悲伤,“种种事情也许只是换了一个形式,换了对象,但还是会不断地重复下去。那并不是快乐或悲伤这种易于理解的感情。也正因为它是如此难以理解,所以我觉得它说不定与人生这东西十分相近”。

懂得了这些,就要主动营造更多的快乐,尤其是与家人。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3

日本小说总有些淡淡的苦涩和紧张,尤其是描写家庭的,总有些模版化的日本特色—一个严厉不善沟通的父亲,一个宽容的好心的母亲。

而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描写的正是这样一家人团聚的一天日常。

说是日常,其实也不太日常。

这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不管是主人公和父母亲的疏离,还是主人公大哥的离世,都像是一只蝴蝶扇动的翅膀,给家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和大多数日本家庭一样的是,书中的“大家长”父亲有些执拗,坚持着自己作为“家主”的尊严。即使想与儿女相聚,即使想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人生,也会在某个意识到“啊,我居然有这样羞耻的想法”的时候退缩。

而母亲,失去了自己喜爱的大儿子之后,再也没能从记忆里逃脱出来。虽然看上去依然是个善良的老妇人,但是总有些“刻薄”的言论和做法。

这两位老人的形象十分真实,也因此和我们絮絮叨叨、扭扭捏捏的主人公形成了对比。

故事的主人公是这个家庭的次子。

这个内向的、不自信的“还是个孩子”的中年男人,或许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自己和成长的环境。

少年时被父母和周围人拿来和“哥哥”对比,活成了“哥哥”身后那个没有名字的、不值得被关注的平庸的“弟弟”。

即便是这样,在嫉妒着哥哥的同时,也因此不用背负家庭的责任,能够自由地从事自己的事业。或许,原本,他也能够在开展自己的人生之后,与家庭和兄长达成和解。

但是偏偏哥哥在当好的年华,因为救人去世了。

父母亲本来规划好的人生道路突然截断了。再也没有人可以继承父亲的诊所,再也没有能够理解他人生的`接班人,父亲只能落寞地关闭诊所,看着自己半生的心血落在空处。

母亲引以为傲的大儿子,便成了心里永远的痛苦。改嫁的儿媳,被救上来的少年,忌日飞来的蝴蝶,那日的情景,任何可以让痛苦减轻或者深化的人事物,都被拿来反复咀嚼。

主人公,也因此成了家里需要负担责任的“接班人”。面对这个角色和“重担”,他手足无措,慌不择路,只能用懦弱的孩子般的态度,逃避母亲的依靠,和父亲难得一见的软弱。

这样的成长阶段,发生在我自己的二十岁出头,而发生在主人公的四十岁。

那一天,主人公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了老家,依然还是个?“沉浸于阴影”的少年。但是,在母亲尝试的依靠中,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与父亲的争论中,他体会到了试图逃避的重担,并在几年后父母亲的去世中,成长了。

也成为了他一直“不喜欢”的“成年人”。

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4

看过上一本日本文学作品是岩井俊二的《情书》,也是有同名电影的作品。两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简短,但是举轻若重。这种文风我一度很喜欢,但是渐渐的我被这种细腻折磨,无限的联想引起回忆的共鸣,说来都是痛苦不堪。直到学会接受。

跟这本书同时在看的还有蔡崇达的《皮囊》,看这些小而细腻的文字和故事,总是唤起微微的颤抖。就像春天的柳絮,柔软而洁白,风中轻舞,钻进人们脆弱的地方。比如两本书里都提到的父母。抛去关系,其实父母也只是泛泛之众的个体罢了,像你一样的个体,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成长成了父母的样子,我们却迫不及待地想要他们丢掉自己的'身份,同时他们或许会希望我们成为他们希望成为的样子。然后我们成长了,他们衰老了,你开始看到他们的脆弱还有对你的依赖,才发现啊,原来他们也会这样,像孩子一样,其实只是他们又变回了自己。一辈子去寻找自己的样子,真的很艰难。所以不再怪那么多,我们都是因为做自己才如此不相容。

至于烦恼,我希望可以少一点。每个人都有烦恼,而我深知自己的烦恼常来自于对自己深深的否定里,只是还是无能为力。但还是努力走下去,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5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们也要步履不停。

看过电影四年后再来回味这本小说,又是一番滋味。如果说电影囿于时长,难以将家庭这个小世界中的喜怒哀乐和分分离离尽数呈现,那么这本小说则可说是用散文一般轻盈的语言,“肆无忌惮”的将家人间的各种小情绪和家庭里的各种琐碎之事倾泻而出。

?步履不停》中糅合着自我的成长、亲人的逝去、父母的衰老,一代人接替着一代人艰难的迈步在人生路上,这种遗憾感和无力感,真实的令人痛心。回首我的这四年,春风依旧,韶光流逝,我从课堂步入社会,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无论是“当初若是听父母的话去做也许就不一样了”还是“如果换成现在的我就能做的很好”之类的.感伤,至今也仍会不时袭上心头,这是我对自己逝去光阴的执念。而四年弹指一挥,父母们却已渐入退休,最近不断向我感慨“这人啊,一到50岁,身体就大大不如以前了”。父母们无意间的感叹总会让我陷入阵阵恐慌,这是家人间的羁绊。

在衰老面前,孩子们也是手足无措的应对手足无措的父母们的。是啊,尽管人生路上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但我们依旧要含泪微笑,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6

总是在错过之后,才会想起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许得到了却又放弃,又或许还未努力就已经选择了放弃,但时间总是不等人的。白驹过隙,身边的亲人总是会不断的老去,他们陪我们长大,而我们陪伴他们慢慢变老了么?

或许没有,等到体会随风而逝的生命脆弱时,才明白了什么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许是的,我们在陪伴他们的时候渐渐的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力和对未来的期望。

看着黄色的花粉蝶飞入家中,母亲想起了那个说是已逝之人的灵魂会化作蝴蝶与家人重聚,主角也渐渐意识到长兄的死亡不止给家庭带来了悲痛,还有那道过不去的坎,母亲会一次次的叫被救的孩子来家中做客,纵然那人会十分窘迫,会在一次次的来访中不知所措,但母亲会叫他来参加每年兄长的祭奠。在孩子离开后,她像一个小孩子一般,对我提出的建议‘希望人家不要再来了,这只是对每一个人的惩罚’,回答说:“只是过了十年唉,怎么可以让他就这么忘了呢?如果他不在过来,那你兄长死去的痛苦,全要由我们自己一家去承担了,我又该如何去度过剩下的岁月呢?”

饭桌上,我不会去和死去的哥哥争强到底是谁的点子才让过去的一切光彩四溢,我不会再去回忆过去与哥哥一同崇拜父亲的历史,更不会再去因为仅仅一篇小学的作文而与姐姐生气。我和谁也不争,我有能争抢过谁呢?哥哥永远是父母眼中的神童,他的死是我们全家都陷入了痛苦,回家前的我因为与上司的吵架而丢失了工作,以我自己的条件只有一个带着拖油瓶寡妇愿意与我度过余生,活在痛苦与希望之间,甩不掉过去的阴影,又满心期待着明天的到来。就这样浑浑噩噩的活着,慢慢地父亲离我们而去,母亲独自住在乡下的老家,被救的小孩子也不再来了,我和姐姐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时间,没时间回到家中。母亲独自承担的哥哥死去的痛苦,她也随着时间不断的慢慢变老。后来啊,母亲她也病了,我这时也成立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家,在医院里,他会像小孩子一样和护士们开玩笑,也会向我吐槽着护士手法不好,她如同一个顽童一般,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不再被过去所束缚,却也不在对未来怀有期望,渐渐的,她停留在原地,而我却步履不停,依旧向前。

每个人的人生都如同一段路,我们只能往前走,没有办法后退,渐渐的走在我们前面的人,停下了,而我们自己却只能不断向前。人生的路上步履不停,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的向前走,无法驻足观赏途中的风景,无法回头去不断地缅怀过去,只能不断向前看,走好自己脚下的路,做好自己面前的事情,不让未来的自己去后悔。人生的路上,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红色故事读后感作文6篇

包身公读后感6篇

关于地震的读后感6篇

阅读名著写读后感6篇

读后感1700字6篇

《西瓜》读后感6篇

特别的鞋读后感6篇

秘花园读后感推荐6篇

《斑羚飞渡》的读后感6篇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6篇

步履不停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