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的理解和认同,每次观影后,我们都会用观后感来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校园暴力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2024校园暴力观后感篇1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校园暴力》,它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保护好自己,免受他人的侵害。
?校园暴力》讲述的是一位叫祥翔男孩的故事。一天,妈妈叫祥祥出来吃饭,叫了半天,却没有看见他出来,走进房间,发现祥祥昏倒在地上。妈妈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祥祥是因为暴饮暴食才昏倒的。”妈妈觉得很奇怪,在妈妈一直追问下,苏醒后的祥祥只好向家人说出了自己遭到敲诈的真相。原来祥祥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敲诈,每天都要给他们钱,而且一次比一次多。每次祥祥给他们钱后,回到家就猛吃东西,不敢告诉父母和老师,才造成今天的后果。
同学们,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上,你们会怎么做呢?有的同学说:“我可以抓住一切机会,撒腿就跑”。假如跑不掉呢,难道像祥祥那样,乖乖的把钱奉上吗?有的同学说:“我和他们拼了,就是不给他们钱。”这样一来,可能自己的生命安全就要受到威胁了。有的同学又说:“告诉爸爸,让爸爸狠狠地揍他们一顿!”
……
那么到底哪一种方法才是最可取的呢?我觉得最正确的做法是,当遭到第一次敲诈时,假装妥协,把钱给他们,记住他们的相貌,佩戴的校徽,然后告诉班主任或家长,甚至可以告诉警察叔叔,让他们保护自己!
我们一定要牢记祥祥的教训,要学会保护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健康康地成长!
2024校园暴力观后感篇2
今日,我们在校园观看了一则新闻报道,讲述了受害者小燕被群殴的校园暴力视频。这件事情的主使者是初中身为班干部的小雯,根据网上的那段视频,我们清楚地看到小燕穿着一件牛仔服跪在地上,旁边的人时不时用脚将她踢倒在地上,还一个接一个扇他耳光,这真是令人惊心触目!使人不觉联想,她们之间到底是有多大的'深仇大恨啊!
随着案件渐渐浮出水面,我们才得知:那是几年前的一些小矛盾,小燕到小雯的班级管纪律,小雯是班干部,却带头吵闹,小燕不经意说了她一句,多年以后她仍耿耿于怀,所以才有了那段震惊网友的报复性视频。
案件发生后,小燕被送到医院进行治疗。我想,即使身上的伤全愈了,留在她心灵的创伤却是永久的,参与这次殴打的孩子的家长纷纷来医院道歉,受害者家属情绪失控,换在谁身上谁能接受的了?
这不仅仅是一次暴力事件,据媒体报道,参加这次群殴的孩子,全部都是未满十八周岁,有的仅仅才十二岁,她们与小燕素不相识,却对她大打出手,这难道不是人性的扭曲吗?
看完这段报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故事令人深思,是什么导致校园暴力频繁发生?我想是有多种因素的,主要是父母和孩子沟通太少了,小雯最终没露面,但警方察明,小雯的父母离异,她是跟着爷爷一起生活的,爷爷耳朵几乎丧失听力,也许是这个原因使小雯渐渐走上歧路。
警方这回解决了这个校园暴力,还指不定会有多少类似的暴力事件发生呢?治标不治本,是没有用的,主要还是在于家长的教育发面,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差,需要家长们跟他们多沟通,多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言正道,做个社会文明人!
2024校园暴力观后感篇3
“别人欺负你,是忍让还是反抗?看到同学被欺负,是明哲保身还是告诉老师?面对校园欺凌,该怎样有效保护自己?……”10月20日上午,一场“向校园欺凌‘说不’”的专题讲座在惠州市科技馆三楼举办,来自惠城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张阿姨首先向我们50多位东时小记者们发问,让小记者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中。
张阿姨用朴实亲切的语言,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法律知识,结合发生在校园真实的欺凌案例,引导小记者们思考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教导小记者们正确应对校园欺凌。同时通过一个个小视频和现场演练进行讲解,让小记者们直观地感受到校园暴力的危害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上这节课以前,我还以为只要肢体上的虐待才是校园欺凌,其他的一些行为只是小孩子闹着玩儿的。经过今天张阿姨的详细案例讲解后我才明白,原来语言上的攻击、给同学取侮辱性外号、集体排挤同学等等也都属于校园欺凌现象。听到这里,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起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我也曾经给同学取过外号,我们班几个同学也有联合起来侮辱过别班的几个同学……我不禁为我们做的这些校园欺凌事件惭愧起来,我还向爸爸妈妈保证以后我不再给同学取外号不再跟同学们一起侮辱别人了;如果看到同学被欺负,我也一定不退缩,要勇敢地报告老师,就像张阿姨告诉我们的一样,我们一定要有正义感,要有明确的态度和行动,对校园欺凌“说不”。
张阿姨就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分别给家长和小朋友们支了很多招。她还让全体小记者们起立一起大声宣读倡议,呼吁同学们自觉抵制校园欺凌,正确保护自己。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我们与检察院的检察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拍照合影。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拒绝校园暴力,共创和谐校园,从你我做起,从大家做起,从现在做起。
2024校园暴力观后感篇4
校园本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在如今信息发达的社会,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事件公诸于世,校园这座象牙塔,更是清净难复。
校园暴力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者放学途中或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校园暴力,主要表现为: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有时还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
对于校园暴力,我们要做的是遏制。如果校园暴力是偶发事件,那么我们大可不必谈,但是今天我们所谈的校园暴力,它往往不是偶发的。我们并不是光要做到事后处罚,还要提前预防,如何做到提前预防,便是通过法律手段。
首先依靠法律明文规定参照依据便于学习
由于道德是每个人心中自己衡量事物事件的标准,是自然演进生成的,所以水平高低不同,很难形成统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颁发的文件,具有至高无尚的权威性。但是法律手段不同,法律明文规定便于作为参考依据,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颁发的文件,具有至高无尚的权威性。法律手段,并不是一味的处罚打击。法律的规范作用有指引、评价、教育,强制、预测作用。针对成阶梯状的校园暴力,法律手段可以从民事调解、民事赔偿,甚至刑事处罚等来进行遏制。既可以公平有效的限制了校园暴力的主体,又可以教育更多的青少年。
其次依法治园
现在我国强调依法治国。在此基础上,各个校园需要贯彻依法治理校园,增强青少年的知法守法意识从而降低校园暴力发生频率。有了法律,校园才能有序化、条理化。而道德是凭借舆论批评、良心谴责来遏制校园暴力实施者。不能对其进行强有力的制裁,且为受害者提供有效的救济。没有了法律,善良的人们在邪恶的屠刀下只能是沉默的羔羊啊!
最后,保证公正,确保个案的合法性。当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大多数人依据自己的道德,没有标准流程,处理方法的不一致,就导致相同情况不同结果,有失公平。然而正义,确保结果公正。正是司法,法律手段所强调的。
法律是预防针,可以防患于未然,使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悬崖勒马,雷池止步。综上所述,法律在维系社会秩序时,既可以未雨绸缪,又可以惩治罪恶,也可以保护良善。
我们都知道关爱,呵护青少年是我国共同珍视的基本理念,但是如何做到宽容而不纵容,在社会道德层面还缺乏共识。从近几年处理的校园暴力事件看,许多人认为这只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主要强调道德教育,并未意识到青少年暴力行为对于校园社会乃至国家的影响。
--总理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需要加强学生们对法律法规法制教育的认知,坚决遏制对人的尊严权利生命侵害的行为。
所以,遏制校园暴力主要依靠法律手段。
2024校园暴力观后感篇5
校园欺凌是当下热门的议题之一,不做校园欺凌者,不做被欺凌者都是我们学生应该重视的问题。今天我们上了一节不一样的思想品德课,在课堂上看了一部关于校园欺凌的电影《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讲的是两个小少年相知相识以及互相救赎的故事。陈念是一名在复读学校的学生,她成绩优异,家境一般,甚至有些窘迫,母亲被卷入一场传销风波,每当母亲回家时,总有人上门讨债。她在校园里受到魏莱等同学的欺凌,虽然报警了,但是由于法律在校园欺凌中的漏洞,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刘北山是一个辍学的社会不良小青年,但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某一次遭到其他小混混毒打时,善良的陈念路过报警,让他第一次有被人关心的感觉。
从此刘北山走上了保护陈念的路,两个人相互关心,一起成长。
但是好景不长,总有一些社会的毒瘤唯恐天下不乱,魏莱不甘心陈念被人保护,过上平静的生活;虽然刘北山走上了正途,但是他的朋友依旧为非作歹,做上了杀人放火的这档子事。
陈念在魏莱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失手把魏莱推下楼梯致死;刘北山为了保护陈念,替她揽下了这件事。但是随着警察的一步步深入调查,秘密逐渐浮出水面。
刘北山为了保护陈念,不惜替她去坐牢,“我这个人什么都不是,没脑子,没钱,也没有未来,但我喜欢一个人,我想给她最好的结局。”看到这句话,我这个泪点超高的人,竟然留下了眼泪,教室里也隐隐约约的有抽泣声。原来每个人心里都有温柔的一面,不管你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世。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所有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024校园暴力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