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送经典心得体会参考8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写好心得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很多的好处,一定要认真写,大家在写心得体会时一定要写出自己内心的最真实的感受才行,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国学送经典心得体会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学国学送经典心得体会参考8篇

学国学送经典心得体会篇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这是儒家最经典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人,只有不断地学习,自己才会完善。在社会不断进步、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的今天,你不好好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会被社会淘汰。“学”要学的精,“学”要学老,学到底。只有坚持到底才会得到胜利;只有学以致用,为我所用,才算是真正的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师德是师业之魂——教师一定要修好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科学严谨、认真求实;为人坦荡、光明正大、诚实守信,先人后己;廉洁奉公,端庄稳重,平易近人;知识丰富、语言生动、仪表整齐、举止文明,以实际行动感召、带动和影响广大学生,要以大爱之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迫别人干;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更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出气筒。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树立师表形象。师德是师才之本——“师德养人,师才育人;德才兼备方为社会栋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怎样处事,怎样做人。师德是师风之根——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一喜一怒都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师德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保证我们教育百年树人最重要的根。

学国学送经典心得体会篇2

今年我有幸前往深圳参加《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聆听了几位教师为我们上的精彩讲课,而最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钱教师与龚教师的两节课。

来自深圳田心小学的钱爱萍教师为我们上了一堂《昔仲尼》,她的课例设计新颖,整堂课以课前谈话、课件领读、学生诵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借助教材注释,自主感悟。让学生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入情入境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熟读成诵。整堂课以“读”贯穿,真正体现了只求诵读,不求甚解的.原则。钱教师以自我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的氛围,让学生领悟悬梁刺骨和z萤映雪两个典故的真谛,让学生没有一点压力地学习了祖国的精粹文化。

而同样来自田心小学的龚白羽教师的示范课很精彩,她为我们上了一堂《弟子规》,龚教师的课堂是让学生在简便、愉悦的氛围中素读;让学生在欢乐的诵读中学习了古诗词,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读书进取性,让学生轻简便松地学习了祖国的精粹文化。龚教师经过不一样的朗读方式的设计,让孩子们在琅琅的书声中体味到国学经典,感受我们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龚教师的课例,让我又一次亲身感受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

国学课到底怎样教钱教师和龚教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其实,我们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借助教材,自主感悟。我们只需要求学生读通了读顺了读出美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熟读成诵,而不求甚解,让学生没有一点压力地学习祖国的精粹文化。

这次培训会,让我明白了国学的教学,是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诵读活动中培养情趣,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口、耳、脑并用,以习得知识,训练本事,开发潜能,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深读课文过程中能熟读成诵。国学经典的教学就是要“以读为本”,并读悟结合。仅有经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学国学送经典心得体会篇3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的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学国学送经典心得体会篇4

9月18日,在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又一次聆听了两节精彩的国学经典阅读课。此次活动是县局教研室朱红甫主任对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又一次深入推进,自从去年的金秋九月,国学经典教育在赣榆县安了家,一年多以来,国学经典已经在赣榆大部分学校开了花,国学经典已悄悄地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上午,一共有四节国学经典阅读课,因为是两节并列进行,所以,我只聆听了韦惠华老师的《论语.学而不厌》和陈学壮老师的《庄子。北冥有鱼》。课堂上,老师们把国学经典的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陈老师教的《北冥有鱼》这一课,深厚的教学功底,浑厚的嗓音,听着听着就陶醉于课堂上那纯粹的'美啦!陈老师把国学经典的教学形式展露于老师们面前。让听课的老师明白了国学经典是教学模式。就如朱红甫老师所讲的国学经典怎么上的三点一样,第一是兴趣大于强制,第二是意向大于主导,第三是积累大于理解。最后,张丽老师对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的开题作了一个简要的报告,朱老师对课题的实施等过程性进行了指导。

我一边听课一边就在思考,孩子们学习国学经典有何好处呢?朱红甫老师大力推行国学经典进课堂,对孩子们的思想、品格的形成有何重要作用呢?在学习中,有句话让我深受感动,“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育人”。是啊,做人比成才更重要。很多学校现在将德育放置一边,殊不知德才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没有德育的教学是可悲的,没有德育的教学是缺失的!学生可以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因此,大力推行国学经典进课堂是一件有利于新一代成长的好事!我衷心希望国学经典教育之花在赣榆县所有学校绚烂的盛开!

学国学送经典心得体会篇5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持续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礼貌的人吗当今社会,礼貌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礼貌上去了,精神礼貌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礼貌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务必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务必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构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能够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用心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十分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超多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齐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齐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学国学送经典心得体会篇6

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如同给心脏病患者做搭桥手术,那是要慎之又慎的。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的文明古国,其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有目共睹,但中国的近代文明却落在了西方的后面,现代性赖以生存的科技革命,中国没有发生。原因何在?这道据说是“李约瑟难题”,本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国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清末民初,20世纪头一二十年,东西方文化冲突剧烈,传统和现代的整合漫无头绪,当时第一流的知识人士如章太炎如梁启超如胡适之,遂倡国学以激发种性的文化自觉。

回观整个20世纪,如果有国学大师的话,章太炎先生独当之无愧。

王国维以51岁的盛年自杀于颐和园鱼藻轩,80年后的今天仍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未解之谜:作者缕析斯人精神世界的十重矛盾,试图为其结局追寻种子熏习的宿因。

国学精髓,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精神食粮。从中我们能看到一定的历史背景,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先辈有怎样坚强的心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性的力量与唯美。

就《像聊斋志异》,它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有趣的故事,我们不能拿它当成无聊烦闷时解忧的料资。它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认真研读,国学给我们的会是洞天的澈明!

学国学送经典心得体会篇7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作为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带着崇敬的心情,我认真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国学送经典心得体会篇8

从一三年开始,也就是癸巳年,笔者开始接触传统文化,起初因为对佛学感兴趣,把基本的几部佛经读完,然后被《药师经》中的东方世界吸引,经常反复诵读体悟,感悟出生命中很多奇妙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和佛理。

笔者带着佛经中的疑问进而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看传统医书时,顿时对中医养生的神秘震撼,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规律,进而开始接触并学习有关命理方面的传统文化。

经过三年的学习实践,发现各种术数书中有很多思想观点以及结论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为了找到可靠的证据说服自己,继而翻阅过很多关于原始五行解说的书籍,发现古人对天文方面的研究成果竟然与当今的天文学成就高度吻合,惊叹之余,为了弄明白古人是怎样发现日月星辰运转规律对生命产生影响的奥秘,看了很多传统书籍,虽然没能找到合适的解释,但是发现,从魏晋以后隋唐以前有一种外来学说被吸收进来,那就是古巴比伦的星座文化。

我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入了西方世界的星座学说,不同的文明带给人不同的文化体验,两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也很精彩,西方文化的直观表述加之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让我很快学会了绘制星盘并对星盘进行解读,对于同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用东方传统文化衍化和用西方星座文化解读的结果竟然高度相似,当然侧重有所不同,那就是,东方重客观体用,西方重自我感受,让我瞬间化解了学习传统文化中产生的很多疑问。

于是笔者又返回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逐渐清晰的生命画面出现在眼前,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平时看三维立体画一样,瞬间突显出来,结构严谨,无懈可击,只要不过多的注重某些细节,始终会保持全局的完整,然而,这个结果却令笔者更加迷茫了,为什么会这样?

宇宙中存在了何种能量在操控着万事万物的规律?这种规律象征始终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自从新冠疫情开始,笔者开始对道家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放弃了其他自媒体平台中财经领域和星座领域的创作,3月22日正是甲子日,也是一个新的开始,笔者注册百家号成功通过,开始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老子的道德经说了个什么道》并开始体悟老子的思想。

这就是笔者八年来学习传统文化走过的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微小心得,希望能够对想要学习或是正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有一点帮助。

首先,您学习传统文化想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您仅仅是因为国学热,想要弘扬传统文化,那么很难深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去,还会感觉枯燥乏味,并坚持不了多久。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有目标,有追求,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顺其自然地把自己代入到传统文化的玄妙之中。

传统文化并不都是精华的传承,其中,也有很多让我们感到困惑的观念,也会遇到古人有意无意间挖的陷阱,如果把这些当成糟粕,那么您会少走很多弯路,如果把这些当成经验去实践,您将学会更多识别真伪和爬出陷阱的技能。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精华与糟粕的共同存在,在老子看来是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都会有用,但非只有好作用。

如果您对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兴趣,笔者的观点是最好读原著,不加任何注释的那种。您可以看一下笔者百家号中对《道德经》的体悟,也许你会嗤之以鼻或者咯咯大笑,甚至笔者写完后过段时间再读也会深感肤浅,即使这样,丝毫不会改变笔者对《道德经》的继续体悟。虽然幼稚,甚至体悟出的涵义距离《道德经》原著思想已经十万八千里,但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体悟,这就是学习的过程,把别人的解读临摹得再好,终究不是最真实的自己,我们寻找的是自己生命中的需要而不是和自己玩皮影戏。

如果我们一味的阅读传统经典,甚至可以背诵,但是从来不用,那就毫无意义。如果想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玄妙之处,就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一定要用,要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感悟出古人的大智慧。

无论学习哪方面的传统文化,保有认真求实精神显得非常必要,但前提是得学会挑选书籍。比如专注中医术数类,那就从基础开始看起,循着问题找书,不要随着兴趣宽泛涉猎,集中精力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证据,毕竟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书籍汗牛充栋,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把所有书统统看完。

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个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态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世人厌倦了外在物质享受,逐渐追寻内在精神满足,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但在学习、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的进入很多思想以及认识上的误区。

由兴趣引导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之初,难免会对古人及其思想或者某种信仰产生崇拜心理,而盲目相信其中的思想表现出的大智慧,也难免会主观片面的夸大某派贤人、某种术数、某种信仰在传承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作用,从而极度主观的评价这些内容,对自己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产生过多干扰,以及屏蔽了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持有的怀疑精神,那么这样就会产生迷信思想,所以对初学者来说摆正自己的价值观和认识论很重要。

文明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是文明的传承,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进步的思想,同时也有糟粕的经验,我们不能把古人失败的经验当成认识事物的法宝,更不能错误的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所以掌握古人思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在阅读传统经典书籍时,笔者再次建议最好阅读古人的原著,而不是后人对原著的注疏。因为后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带有自己的思想对原著进行解释,难免会遵循历史规律偏离原著思想,我们需要的是自然规律而不是社会经验。

有人说,阅读原著时由于自己认知限制,会偏移古人的逻辑和思想太多得不到真实解释,那也不能因噎废食,毕竟这是一条自我体悟之路,他人爱莫能助,也是一条必经之路,这种最肤浅的解读,是您此时此刻的体悟,不受任何解释的扰乱,是内心对自然规律的体验,即使前人的解释非常完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鉴但不能接受,除非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因为只有自己的思想认识才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我们不能失去宝贵的自我思考能力。

但是在自己理解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讲不通的地方,这很正常,毕竟有些经典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更何况有些经典已经被后人篡改,但不要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也不要为了把经典思想讲通,而把很多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硬生生的安放在原著之上,这样会把我们应该面对的问题错误的解决掉,从而失去原著真实思想浮现出来的机会,所以不要为了自圆其说而生搬硬套,这样的解读既不符合原著思想,还会违背学习传统文化的初衷。

不要过度纠结某句话,甚至某个汉字的解读之上,每个汉字可以解释出多种涵义,但是经典之所以传承至今,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古人认识事物的正确思想,如果实在无法解释某个字或者某句话时,那么就放过,当做完通篇理解,基本可以体会出古人思想时,您会发现,那些不懂的字和句子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基本思想而不是古人经验的制作过程,有时候我们根本就没能读懂一本经典,但只要弄明白经典中的逻辑思想,也算是一种进步,毕竟我们不是专门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

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逐渐深入的时候,要培养出学习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辩证取舍。如果认为传统文化全部是智慧精华的人,那么他就是在迷信,如果认为传统文化全是愚民思想和糟粕的人,甚至为了验证西方文化先进性而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那么他就是无知,这些态度都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善于学习传统文化的人身上。

我们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对待西方文化,即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抵制抛弃。每一种文明都会有相应的文化传承,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所在。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阐述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礼教影响下的先人尚且能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更应该放下偏执。

所以任何文化中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权衡利弊,吸收实践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总结转化糟粕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学习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以后笔者会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不足之处请朋友们多多指教。

学国学送经典心得体会参考8篇相关文章:

学课程标心得体会参考8篇

经典周工作总结参考7篇

工作总结经典范文参考6篇

送粮食教案参考5篇

五一送活动方案参考5篇

学物理工作计划参考8篇

学工程部工作计划参考8篇

学校学工作报告参考8篇

社会实践送快递心得体会8篇

爱经典的演讲稿参考7篇

学国学送经典心得体会参考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