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观看完一部影片后,肯定有不少感想,可以撰写一篇观后感,写好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记录自己观影后的感悟,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华尔街之狼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华尔街之狼观后感篇1
找一个僻静的空间,好好享受一部好电影;再点上一杯美酒,再好不过的感觉!假如你仍沉浸于迪卡普里奥与温丝莱特的爱情悲剧,这个带有痞子气、近乎疯狂的股票经纪人会让你知道——泰坦尼克号上的青涩少年,已随世纪巨轮沉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赚钱天才、一匹华尔街之狼。。
每次看《华尔街之狼》,听到男主角的演讲,都会被那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所感染。一个事业,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人生在世,就要快乐的、自由的活着,将自己的才华和心绪尽情地释放。
影片中男主角的原型——乔丹·贝尔福特,是一位美国的励志演说家、作家,曾经是一位传奇的股票经纪人。30岁时,就被《福布斯》杂志誉为“股市中的罗宾汉”,被称为“华尔街之狼”。他凭借自己的赚钱天赋,从普通销售员成为富翁,后来经历疯狂敛财后,酗酒、吸毒、洗钱后入狱,财富梦碎;他曾经创造过3分钟内赚进1200万美元的奇迹,最后也因为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通过触犯法律的手段大肆敛财,被联邦政府指控犯有诈骗罪而被送进监狱。他在狱中写下了自传《华尔街之狼》,讲述了自己的传奇经历。后来,这本畅销书被好莱坞翻拍成了同名电影,由《泰坦尼克号》男主角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演贝尔福特,贝尔福特本人也在影片的末尾客串了一名活动主持人。
对于这个传奇人物后期的迷失和堕落,我们要用批判的态度去看待。但他从一名没有家族背景的草根股票经纪做起,组建并带起一个狼群一样的团队,驰骋在华尔街,这其中肯定有他的不凡之处。让我们细细玩味。。
对富有的渴望,最初源于“不安全感”
“我最大的不安全感是源于我发育得晚,”贝尔福特表示,“我个头比同龄人小,高中时我很自卑。我当时觉得,如果变得富有,就能得到女孩的青睐。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后来我成功了,身边也有很多漂亮的姑娘,但我发现即使变得富有了,内心的不安依然不会改变。”
只要对一件事感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
贝尔福特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不少,他每天都要练习网球,还聘请了前职业网球运动员杰夫·塔然古为教练。“他是个自我控制能力很强的天才,”塔然古评价贝尔福特称。贝尔福特还会拍下自己练习的视频,晚上看视频研究自己的动作。
贝尔福特对一件事情的兴趣能发展到废寝忘食的程度,这也是他的成功秘诀和人生哲学之一。“只要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完全沉浸在里面,就可能成功,”贝尔福特表示,“如果你想要变得富有,就得拥有富人的大脑。你得去除所有让你贫穷的想法,用富人的想法替代它们。赚钱其实很容易,它并不难。”
没人知道贝尔福特有多少财富,他出版自传、出售电影版权得到的收入超过200万美元,他还是职业演讲人,拥有5位数的收入,此外,他在澳大利亚也有投资。但贝尔福特不能留下所有的钱,根据法官的判决,他还有1.1亿赔偿金要付给1500多位曾受他欺诈的投资人,因此他所有收入的一半都要用于还债。贝尔福特透露,出版自传、出售电影版权的收入他一分钱都没拿,他已经签署了协议,所有的收益和利润都归美国政府。“我希望在还债这件事上做得无可指责,”贝尔福特告诉《纽约杂志》记者,“我不想人们认为,这个人通过描述自己犯罪经历的电影赚钱。”
渴望受到关注,甚至不惜代价
贝尔福特的自传中曾写过这样一件事:某天他跟一位朋友在泳池里游泳,朋友突然溺水,贝尔福特将他从泳池里救了出来,并实施了人工呼吸,他的朋友渐渐恢复知觉,当急救医士赶来后,一名医生对贝尔福特说:“你是个英雄”。
“这句话令人心旷神怡,”贝尔福特写道,“我太想再听一遍了。”贝尔福特认为,这件事体现了自己极度想获得认可。贝尔福特的商业模式也建立于这种渴望之上,他的股票公司并没有雇用经验丰富的股票经纪人,而是雇用了一些天真的、20多岁的职场新人,为了激励这些年轻人,贝尔福特每天都会到公司发表两次富有激情的演讲,灌输他们狂热的销售信条。
“从道德角度来说,贝尔福特应该受到谴责,”负责调查贝尔福特一案的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格雷格·柯乐曼表示。“虽然他的做法不值得欣赏,但从控制市场方面来说,贝尔福特的确是最擅长此道的华尔街人之一。”柯乐曼还十分擅长行为学分析,他表示:“贝尔福特的深层作案动机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关注,他非常渴望受到关注。”
出色的演说能力,很会讲故事;强迫自己,凡事都做到最好、完美、第一
柯乐曼花了6年调查贝尔福特,柯乐曼表示:“贝尔福特是个杰出的煽动者,他用花言巧语控制了身边的每个人。”贝尔福特还跟柯乐曼等联邦官员合作,起诉背叛他的合作伙伴和助手,希望法官能减少他的刑期。前联邦检察官丹·阿隆索曾负责贝尔福特的案件,他对贝尔福特的演说能力印象深刻,后来阿隆索成为了曼哈顿区检察官,还邀请贝尔福特到检察官办公室演讲。“他是个推销员,”阿隆索评价贝尔福特称,“他很擅长推销自己。”由于阿隆索等人对贝尔福特在调查期间的合作称赞有加,贝尔福特只在监狱里呆了28个月。
柯乐曼对此感到不满,他表示:“这相当于在我脸上打了一巴掌,犯罪就应该得到惩罚。”但这并不表示柯乐曼很讨厌贝尔福特,事实恰恰相反,柯乐曼很喜欢跟贝尔福特相处。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只要时间允许,就常常相约共进晚餐。“他很会聊天、讲故事,”柯乐曼表示。
贝尔福特在监狱里跟狱友汤米·钟成为了好朋友,他们还偶尔聚会。《纽约杂志》记者参加了他们的一次聚会,在晚餐时贝尔福特讲述自己的故事,总能让汤米的妻子希尔比哈哈大笑。希尔比表示:“贝尔福特总是强迫自己什么事都做到最好、完美、第一。”汤米则认为,贝尔福特“简直是个伟大的作家”。后来,话题转移到了贝尔福特的失眠问题上。希尔比问他:“你为什么睡不着?”“我讨厌像个孩子一样睡觉,”贝尔福特说,“我之前几乎训练自己不睡觉,最终已经形成习惯。”晚餐后记者陪贝尔福特回到住处,贝尔福特问他:“你喜欢那些故事吗?”记者告诉他,故事很精彩,他很会讲故事,每当他开始讲话,在场的人就会像受到感染一样欢笑。听到这些话后,贝尔福特自豪地笑了,但很快他脸上的笑容就褪去,看上去苍白而虚弱。。
对于这个传奇人物后期的迷失和堕落,我们要用批判的态度去看待。但他从一名没有家族背景的草根股票经纪做起,组建并带起一个狼群一样的团队,驰骋在华尔街,这其中肯定有他的不凡之处,让我们细细玩味。
华尔街之狼观后感篇2
“华尔街之狼”所讲诉的故事,发生在八十时代末,九十时代初,这已是二十年初的事,二十年后的今日,华尔街上的金融诈骗不惟没有收敛,反倒变本加厉,其手眼更增添变,扮饰更加华美,掩饰更加大深度邃,影响更加很大。和今天的骗人圈套相形,belfort当年的骗人圈套只是小巫见大巫。在货币和欲念的指示下,更多的不合法之徒设播种种活局子,骗取投资者的财富。“华尔街之狼”的编剧terence winter在接纳洛杉矶时报寻访时指出:“我们不拥有汲取教诲,事物并没有变更”。这意味着,华尔街上的诈骗,还将正常地接着施行下去(business as usual)。怎样杜绝华尔街的蛀虫,影片儿没有供给解答,这是由于,事实生存中也没有现成而容易的解答。不过,影片儿从文艺作品的角度,揭发了华尔街上这些个丑恶的传统,环节和内部情况。为许多人敲响了警钟。到此而言,我感到这是一部值当观赏的影片儿。
“华尔街之狼”作为一部好莱坞大片,比之其它大片,其最大的独特的地方是它贴近生存,揭发了华尔街隐秘不宣的一面。很多好莱坞大片,涵盖“指环王”,“哈比人”等,距离当今的事实生存,真的是太远了,尽管这些个大片浪费巨资,有精巧的经过,宏伟的场景,有卓然的特技导致的令人惊叹的效果,不过,他们难于真正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我不知另外的人怎么样,就我而言,我甚至于不可以记取这几部大片的基本经过。我更愿意欣赏“华尔街之狼”这么的影片儿。
值当一提的是,leonardo dicaprio在影片儿中的演出颇为特别好。我们最早想的起来的他,是“titanic”中那一个略带青涩的大男孩。而这部影片儿中,他展出了成熟的演技,把一个金融蛀虫的心理,塑造得栩栩如生,尤其是醉酒和吸毒品后的发疯状况,表达得痛快淋漓。他被提名儿为最佳男演员奖,的确名副实际上。
当然,有人会觉得,在片中,遭到杀害者绝对未显露出来,联邦调查局探员的形象也显得单薄,惨白,正义未获得扩大。不过,假如在影片儿中展出人心大快的场面和最终结局,反倒会消弱影片儿的现心意真实义。在事实中,belfort被法院审理决定赔款遭到杀害者1。1亿美圆,但他只付出了一千百万元。在他出狱后,他靠出版两本回想录又赚了一百七十万(电影版权还能挣钱),但只有一小局部款子用于付出遭到杀害者。金融欺诈,荫蔽复杂,查处此类违法案件,消耗时间费劲,取证困难,往往欺诈者不易于获得应有的惩罚,遭到杀害者最后不可以获得应有的补偿。2008年的金融危机,成千累万投资者亏损惨重,但华尔街上,只有非常少几人关进监狱,而大多投资者的亏损也没有办法追回。事实生存,就是这么凶狠冷酷。
华尔街之狼观后感篇3
华尔街之狼又是一部三个小时的电影,可能因为自己平时就足够啰嗦,我还是更喜欢长电影。总觉得一定要足够的时间才能把事情说得够清楚,况且这还是部无尿点的电影,虽然有三个小时可一点也没觉得长。
金钱、背叛和性永远交织在一起,性需要金钱做基础,终结于背叛,金钱和背叛更是好兄弟,华尔街之狼算是将这三个表现到了极致。
在我眼里真正串起剧情的就是背叛。背叛客户、背叛家人、背叛朋友。
jordan进入华尔街的第一天,他学到的不是交易的技巧,而是对待客户的态度,在和上司聊天的过程中,上司一直在告诉他我们做生意的意义在于让自己赚得更多,才不用管客户的死活,当jordan胆怯地说同时也可以让客户赚到钱时,上司一脸的不屑。
而当他真正成为有钱人,jordan的爸爸将同样的问题抛给他的时候,他愣住了。
这让我想起12年高盛执行董事gregsmith在纽约时报上公开发表的辞职信,他眼里高盛的文化腐烂了,高盛人不再思考如何可以为客户带来更多的财富,而至在乎可以从这个客户身上赚多少钱,他们甚至称客户为提线木偶。他不再相信这所公司,所以离开了,并希望他的离开可以给高盛以警醒。
这就是华尔街。
与家人的背叛则来自于他的两次婚姻,第一次是背叛妻子,第二次是被妻子背叛。
他是爱他的第一任妻子的,只是在外面鬼混惯了,你可以看到他在给父亲描述外面的姑娘有多狂野时的表情,他已经沉迷于这种生活无法自拔,平淡的夫妻生活已经不再满足他。他的第一任妻子一直相信他可以成功,但当他真正成功的时候,他却不爱她了。
他的第二任妻子在影片中的出镜机会更多,而这个女人究竟是为了什么和他在一起又为了什么离开他,她到底爱不爱这个男人呢?或许只有她自己清楚。他们的第一次约会jordan动了真情所以紧张反而是她最后勾引jordan,她脸上最喜悦的表情是看到游艇的那一刻,最后在jordan最低谷甚至可能一无所有的时候离开了他,即便那个时候他已经戒毒两年也没有那么鬼混了,当jordan最后崩溃重新吸毒的时候,她说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
但两年前他吸毒吸得那么疯狂她不也都见到了吗?
虽然这一切都只是站在jordan的视角,但我永远都无法理解女人。
当jordan刚听到fbi需要他去rat的时候他觉得一切都不可理喻,所以他选择了告诉danny他在被监听,因为他始终是相信他的这群朋友的,正如他打算quit是发表的演说,这群朋友让他有了今天。但当他发现自己被自己最信任的好朋友背叛的时候,我相信他真正崩溃了。
steve背叛他的时候,他选择了报复,瑞士人背叛他的时候,他选择了面对,而当danny选择背叛他的时候,他选择背叛所有人。让世界毁灭吧。
都说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当这一切都发生在眼前的时候,还是那么血淋淋地不敢相信。
最后站上法庭的他,失去了妻儿,失去的朋友,只能在临行前最后一眼望向父母。
华尔街之狼观后感篇4
圣诞期间,又有一部好莱坞大片“华尔街之狼”(wolfofwallstreet)上映。这部由派拉蒙(paramount)公司制作,martinscorsese导演,著名演员leonardodicaprio主演的影片,耗资一亿多美元。在此同时,“华尔街之狼”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的提名,leonardodicaprio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华尔街之狼”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jordanbelfort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华尔街上的一名股票经纪。九十年代初,他创立了strattonoakmount公司,以大力推售廉价分币股票(pennystock,在华尔街这类股票被称为“垃圾股”)而大获利润。在strattonoakmount公司鼎盛时期,它有超过一千名的雇员,股票出售总价超过了十亿美元。但是,这种所谓的廉价分币股票完全是一场骗局,它造成了投资者两亿美金的损失。jordanbelfort于1998年因交易欺诈与洗钱被起诉,在他与联邦调查局(fbi)合作并提供他人犯罪的证据之后,他被轻判,只服刑22个月就出狱。在狱中,他起了写书的念头。出狱后,他的两本回忆录“华尔街之狼”(wolfofwallstreet)和“抓住华尔街之狼”(catchingthewolfofwallstreet)先后出版。电影“华尔街之狼”就是根据belfort的回忆录改编的。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华尔街的批评不绝于耳。而“华尔街之狼”是自那以后第一部最为真实,深入地挖掘华尔街丑闻,披露华尔街蛀虫的影片。
“华尔街之狼”全片长达3小时,大大超过一般影片的长度。但我在观看过程中,丝毫不觉得影片沉闷,冗长。全片结构紧凑,情节起伏,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灵。
“华尔街之狼”上映后,引起了一阵批评之声。有人认为,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受害者,即那些买进廉价分币股票而损失惨重甚至是终身积蓄的投资者,没有展现这骗局给他们带来的苦难,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那些受害者绝不会有心情观看这样一部电影。有人还认为,影片不但没有谴责belfort的丑恶行径,反而将他作为影片的主角,美化和渲染了他的敛财能力和奢侈生活。有人更进一步认为,今日的青少年看这部影片,会崇拜剧中的主角,羡慕他的成功和生活方式。
这种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能尽然同意。毋庸置疑,全片对豪华奢侈,挥金如土,美女加毒品的生活方式,确有过分渲染之处。但这些描写,毕竟与剧情和人物有关,同时,这也是多数好莱坞大片的共同特点。一部影片,毕竟不是一部明确地告诉观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道德教材。影片,是用艺术的手段和方式来表现真实的生活,让观众自己来作出判断。我觉得,“华尔街之狼”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全片描写了belfort是怎样从一个尚带几分天真的年轻人,在华尔街的“教育”下,变成一个贪婪,狡诈的金融业蛀虫。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belfort初进华尔街,和他的第一个老板吃饭时,还带着几分稚嫩,一点都不懂华尔街的规则。当belfort应聘廉价分币股票公司,听到出售这种股票的佣金高达50%时,大为惊讶。但是,渐渐地,他学会了华尔街的规则,再加上他巧舌如簧的才能,最终他成为了华尔街的顶级蛀虫。他不但会骗顾客,也会骗员工,还会脸不红,心不跳地和联邦调查局探员周旋。这种演变的进程,令人震惊。这使观众看到了在金钱和欲望的驱使下,在华尔街这样的环境里,从人变为魔鬼是多么容易。我觉得,作为成人观众(顺便说一句,这确实是一部“青少年不宜”的影片),我们能通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到这一残酷的现实。
当然,有人会认为,在片中,受害者完全未出现,联邦调查局探员的形象也显得单薄,苍白,正义未得到伸张。但是,如果在影片中展现大快人心的场面和结局,反而会消弱影片的现实意义。在现实中,belfort被法院判决赔款受害者1。1亿美元,但他只支付了一千一百万元。在他出狱后,他靠出版两本回忆录又赚了一百七十万(电影版权还能赚钱),但只有一小部分款项用于支付受害者。金融诈骗,隐蔽复杂,查处此类案件,费时费力,取证艰难,往往诈骗者难于得到应有的惩处,受害者最终不能得到应有的赔偿。2008年的金融危机,成千上万投资者损失惨重,但华尔街上,只有寥寥几人入狱,而大部分投资者的损失也无法追回。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残酷。
值得一提的是,leonardodicaprio在影片中的表演颇为出色。我们最早记得的他,是“titanic”中那个略带青涩的大男孩。而这部影片中,他展现了成熟的演技,把一个金融蛀虫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醉酒和吸毒品后的疯狂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被提名为最佳男演员奖,确实名副其实。
“华尔街之狼”作为一部好莱坞大片,比之其他大片,其最大的特点是它贴近生活,揭露了华尔街隐秘不宣的一面。许多好莱坞大片,包括“指环王”,“哈比人”等,距离当今的现实生活,实在是太远了,尽管这些大片耗费巨资,有精致的情节,宏伟的场景,有卓越的特技造成的令人惊叹的效果,但是,它们难以真正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我不知别人如何,就我而言,我甚至不能记住这几部大片的基本情节。我更愿意欣赏“华尔街之狼”这样的影片。
“华尔街之狼”所讲诉的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二十年后的今天,华尔街上的金融欺诈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其手段更加多变,装饰更加华丽,隐藏更加深邃,影响更加巨大。和今日的骗局相比,belfort当年的骗局只是小巫见大巫。在金钱和欲望的指使下,更多的不法之徒设下种种圈套,骗取投资者的财富。“华尔街之狼”的编剧terencewinter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指出:“我们没有吸取教训,事情并没有改变”。这意味着,华尔街上的欺诈,还将正常地继续进行下去(businessasusual)。怎样杜绝华尔街的蛀虫,影片没有提供答案,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现成而容易的答案。但是,影片从文艺作品的角度,揭露了华尔街上这些丑陋的传统,环节和内幕。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就此而言,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观赏的影片。
华尔街之狼观后感篇5
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几乎是美国社会的缩影,也是美式资本主义在银幕影像中的诠释。纵观其作品序列,从70年代的《出租车司机》开始,到80年代的《愤怒的公牛》、《盗亦有道》、《纯真年代》,90年代的《赌城风云》,再到近年的《飞行家》和这一部《华尔街之狼》。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资本主义神话般社会的光鲜靓丽外表下的罪恶、暴力与疯狂。他的镜头语言与叙事风格简洁、沉稳、成熟,没有花哨的技巧,一切以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为取舍标准,如手术刀一般精准地切开社会的皮肤,露出早已感染溃烂的内脏器官。
从电影艺术细节的角度去分析斯科塞斯作品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他的电影几乎让观众感觉不到摄影、剪辑、音响等艺术或技术细节的存在。他的电影是直接取材于现实,同时深切关照现实的。脱离开美国的社会现实欣赏他的电影是枯燥而且毫无意义的。《华尔街之狼》对美国社会现实的指向是十分明确的。
它直接指向整个现代美国资本主义大厦的根基——华尔街所代表的金融资本。虽然我们都明白乔丹贝尔福特是华尔街中无数金融从业人员的特例,他的人生经历与生活环境不可能代表大多数华尔街人士,但他却是当代美国金融资本的化身。
他的疯狂、糜烂、堕落无不彰显着资本本性中阴暗的一面。他是一个社会对马克思所论述的对神化了的资本的宗教式集体崇拜的缩影。他是金钱这个能够打开人性之恶的潘多拉盒子的钥匙。他是当个人陷入集体的疯狂之中,理性完全丧失之后所形成的集体意识的化身。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金融资本所能激发出的人性中最疯狂的一面。或者说此时人已经展现出了原始的动物本性。没有对错,没有善恶,没有法律,没有道德,影片展示的华尔街似乎是一片原始的“无人区”。在这片“无人区”里,弱肉强食,物竞天择,对金钱的追逐是原始的求生本能。性、毒品、爱情、友谊都是为实现存活目标所能借助的工具。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马克思所论述的对资本的“拜物教”式崇拜。马丁斯科塞斯镜头里的资本主义就像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只是将对上帝的宗教崇拜转移到了对“资本”永恒积累的崇拜,是“一种宗教替代另一种宗教”。在影片中,我们看不到上帝的踪影,但却能够处处看到金钱的特写镜头。人们对着金钱顶礼膜拜,而不是上帝。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丧失个性,丧失理性,淹没在集体中,深陷入集体中的群体。莱昂纳多再次奉献了他早已驾轻就熟的神经质的.、疯狂的、歇斯底里的表演。他站在员工面前,仿一般的呐喊,煽动。人们的脸上的表情消失了,所有人都共享着同一个表情——向往,盲从。集体无意识在对资本的崇拜中被毫不保留地展示出来。集体对个体理性思想的泯灭在影片中被强化展示。
从各方面看《华尔街之狼》与《飞行家》都极为相似。如果可以忽略两者在色调上的差异,甚至可以将它们的一些段落拼接组成一部新的电影。因此,这两部导演与主演都一样的人物传记片就构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文关系,共同描绘了美式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动力——企业家精神与金融资本市场。
如果说“飞行家”霍华德休斯是美国二战后产业资本的典型代表,那么“华尔街之狼”乔丹贝尔福特就是20世纪后期美国金融资本的象征。如果再加上“了不起的盖茨比”所代表的靠黑市商业发家的阶层,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几乎已经饰演过了缔造美国资本主义神话的所有重要角色。(从这个意义上也应该给人家一个影帝吧!)
按照《了不起的盖茨比》——《飞行家》——《华尔街之狼》的顺序排列三步影片,我们看到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致脉络,也看到了美国20世纪历史进程在银幕上的投射。从胸怀“美国梦”的拓荒者,到具有非凡企业家精神的产业资本代表,再到当今的,光辉和罪恶同样多的金融资本的代表。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影视作品似乎只对金融的害处情有独钟。于是充斥在我们眼中的是对资本罄竹难书的罪恶。《华尔街之狼》用尺度极大的写实性的直白镜头再一次地教育我们了“资本从诞生的一天起就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莱昂纳多大胆的卖肉演出与全片的500多次粗口以其难以抵抗的冲击力让其成为此类影视作品中的佼佼者。斯科塞斯也许正是想通过这些赤裸裸的、不加修饰的镜头将乔丹贝尔福特这一形象塑造成华尔街——美国金融资本的象征,从而完成其一直以来的创作目的——对美国社会的精准描绘。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没有像乔丹贝尔福特这样的以追逐利益为目标的华尔街饿狼,如果我们的经济体制不能产生这些饿狼,我们也许就无法享受我们身边资本主义文明为我们创造的一切。华尔街并不是一匹在荒原上的狼。它是一匹身处资本主义生态系统中的狼。
它用散发着寒光的锐利双眼注视着周围,准备着捕食猎物。在这个过程中,年迈体弱、身患重病的动物会被它吃掉而走向灭亡,而年轻力壮的动物则将继续奔跑在原野上。正是因为有了这匹饿狼,我们才拥有了一个完整的、能够自发运转,源源不断为我们提供消费品的经济食物链。
华尔街之狼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