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探讨,实际工作是心得体会的落脚点,只有深入实践才能产生真实而有力的感悟,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看故居的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看故居的心得体会篇1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鲁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现已成为重要的人文博物馆,对于研究和传播20世纪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鲁迅的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事业竭尽心力,辗转流离,因此其居住地也不断变换。鲁迅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四个:北京鲁迅故居,上海鲁迅故居,绍兴鲁迅故居,广州鲁迅故居。
为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让同学们了解绍兴文化,7月23日,利用周末休假时间,同学们在**集团有限公司人事部萧经理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的去到绍兴鲁迅故居。
当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小分队终于从公司到达鲁迅先生的故居大门前。故居的几个大字、鲁迅先生的头像瞬间清晰的呈现在眼前。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找寻入口,想进入故居参观,想看看这个文学大家的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首先进入的是故居博物馆参观,橱窗里陈列着鲁迅先生各时间段写的不同的文章,以及一些古老物品;墙壁上挂满了鲁迅先生生前不同场合的照片;还有一些生动的塑像。同学们都认真的一一观赏着博物馆的物品,结束后,他们又来到了百草园,里面极其简单,仅有一片菜畦,一片花圃,以及一些假山和老树。
但由于天气甚是炎热,同学们并没有沿着预先的路线前行,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实不虚此行,经过此次的游览,同学们对绍兴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事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看故居的心得体会篇2
6月2日上午,我院学生会200名干部代表在思政部老师的带领下,乘校车前往罗江镇张家沟,参观张爱萍将军故居。来到张爱萍将军故居,思政部主任首先跟各位同学讲了这次思想实践的重要意义,大家听解说员详细介绍了张爱萍将军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和艰难的革命战争生涯,介绍了他对伟大祖国的巨大贡献和高尚的人生品德。
张爱萍将军对党忠诚,矢志不渝,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他能征善战,政兼优,是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他尊重科学,勇挑重担,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品格高尚,公正无私,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长期担任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始终艰苦朴素,清廉自律,每次下基层调查研究,他总是强调节约,绝不允许铺张浪费。
张爱萍将军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这是我们学生干部学习的好榜样。他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他能文能武,军政兼优,博学多识,多才多艺。他具有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公道正派,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
他坚持求真务实,不务虚名,不尚空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严谨细致,雷厉风行。他顾全大局,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识才,敢于用才,勇于护才,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为良师益友,与科学家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热爱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他生活简朴,清正廉洁,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听完解说员的介绍后,接着我们观看了张爱萍将军的故居。张爱萍将军的故居,座落在青山环抱的罗江古镇旁,高大古朴的三合大院,全是古式木屋结构,显得十分高雅,静寂。院内两棵桂花树郁郁葱葱,景色迷人。正堂屋上方有原军委总参谋长迟浩田亲笔书写的“达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字样。我们缓缓步入张爱萍将军的旧居,观看室内陈设。正堂屋内左右侧各摆放了两把旧式木椅。左右两间是张爱萍将军的卧室,里面各摆有一张旧式古朴的木床,非常简洁。
这座高雅古朴的三合大院旧居可以看出,张爱萍将军就出生在这片风水宝地上,家乡人民对他充满着无限崇敬,无限怀念的心情。这次参观张爱萍旧居,也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光荣传统教育。
虽然学生会干部只是一个小小的职务,但是却要求我们要对全校同学和老师负责,我们对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像张爱萍将军一样,兢兢业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怕困难,任劳任怨。在院系各部门的工作开展中,要团结同学,以集体荣誉为重,不利用自己的职务搞特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听取广大同学们的意见,代表广大同学的利益,向上级反映实际情况,为同学、为老师办实事。
张爱萍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征程上奋勇前进。我们今天纪念张爱萍将军,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以大局为重,大公无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们更要学习他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勇于创新的优良作风。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张爱萍将军的丰功伟绩。
看故居的心得体会篇3
鲁迅故居包括三个地方:鲁迅家的老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们先来到鲁迅的老宅,哇,鲁迅家还真大呀,我想鲁迅家在当时也算得上大户了吧,家居面积很大,摆设也很气派,家居的材料大都是红木的,很结实也很名贵。穿过大厅来到正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客厅,这里很宽敞,正中是一张八仙桌,两边有两把椅子,我想大概是鲁迅家的长辈坐的吧。穿过客厅再往后走就是鲁迅家的卧室了,卧室分了很多等级,有主人住的也有下人住的,大小不一,但结构都差不多,床一律是带脚踏的,外面有帘子。再往后走有书房、卫生间和厨房。听导游说,鲁迅就是在这间厨房里最初结识闰土的,我能想象得到当年两个小伙伴相见的情景该是多么美好!
再往后走就是百草园了,听妈妈说,我上初中的时候会学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将百草园描写成了一个乐园。其实映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个面积不大的菜园子,里面种了一些菜,有一口井,四面的墙壁上刻满了字,据说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写稿,上面到处是修改的痕迹。当年鲁迅就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耍嬉戏,我还真羡慕他们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呢!
出了鲁迅家,在街对面我们来到三味书屋,那是鲁迅上学的地方,鲁迅的老师叫寿镜吾,是一个品行方正教书认真的老师。三味书屋的正面有一个匾额,写着“三味书屋”三个大字,下面是一幅画,一只肥硕的鹿 伏在古树下,据说是讲读书可以给人带来“福禄寿”的意思。鲁迅的书桌在西北角,当年鲁迅刻在上面的“早”字还清晰可见。
有时间大家也到绍兴来看看鲁迅的故居吧!
看故居的心得体会篇4
星期五,我们六年级参观了陈嘉庚先生的故居。
首先,我们来到了遗物室,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陈嘉庚先生的鞋子,我惊呆了,这是一个富翁所穿的鞋子吗?那鞋子的款式非常的普通,不仅如此,鞋子的面有好几条划痕,而且皮都翘了起来,还打了补丁,十分难看。一个富翁,怎么会穿如此破的鞋子?在想想平时的我们,鞋子的款式五花八门,有很多人穿的都是名牌,而且根本不可能穿到鞋子的皮都翘起来了还在穿。我们恐怕没有陈嘉庚先生那样富有,可穿鞋子却比他还要浪费,实在很不应该。此时,我突然对陈嘉庚先生的勤俭肃然起敬。
接着,我们又来到他的餐厅,我又一次愣住了。他餐厅的桌子是普通的圆木头桌,椅子也是,而且桌子和椅子有些褪色。如果不告诉我是陈嘉庚先生的餐厅,我可能会以为那时普通人家的。奇怪,陈嘉庚先生那么有钱,餐厅怎么会是这样呢?
这时我突然想起他曾说过的一句话:“我的钱是取之于社会,所以也要用之于社会。”陈嘉庚先生对一生社会奉献了不少,据资料介绍,他钱财虽多,自奉甚俭,多用于办学,先后在家乡集美办有男子小学、女子小学、男子师范学校、男子中学、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等。合称集美学校,又独资创办了厦门大学。他为改变家乡教育贫困落后的面貌付出了不少心血。他自己不但不挥霍钱财,还很节省,他尽量不买衣服,他随身带着针线包,哪件衣服破了就脱下来自己补,从不麻烦人。他一生累计为文化教育事业捐款人民币5。4亿元,临终又把银行存款300多万元捐献,未给子孙留一分钱。
陈嘉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自己小气,对社会却很大方。他拿钱出来建学校,却导致了企业经营失败,他一点都不抱怨。可儿子多用了10银元,他却气得不得了。甚至可以说,他只为社会考虑,却很少为自己考虑。
我们应该向陈嘉庚先生学习,要多为社会考虑,多为他人考虑!
看故居的心得体会篇5
聊斋俚曲因何受群众欢迎,其魅力何在,传承发展的现状又如何?当前的聊斋俚曲研究都在关注哪些问题?日前,本报记者走进蒲家庄蒲松龄纪念馆采访,一一寻找答案。
传承俚曲该做些啥
在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的蒲松龄纪念馆里,蒲章俊随口清唱了一段聊斋俚曲《蓬莱宴》,曲牌用的是[银纽丝]。
这么一小段,虽是清唱,并无伴奏,但是听起来音韵铿锵,曲调流转,尽显聊斋俚曲的独特魅力。
聊斋俚曲成为文艺领域的一朵奇葩。蒲家后人更是把聊斋俚曲看成“传家宝”,代代传承。
蒲章俊说:“俺老祖(指蒲松龄)创作出聊斋俚曲后,俺这家门都视若珍宝,学唱也用心。那些即使不能唱全本戏的,至少也会哼上两声。”
蒲章俊介绍,当地不断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扶持聊斋俚曲的传承发展,成立了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既在城市剧院开展常态化演出,也经常下乡举办惠民演出。在蒲家庄,组建起蒲家庄仙乡聊斋俚曲演唱团,十几个人的规模,经常为周围群众演出,有种“文艺轻骑兵”的感觉。
作为蒲氏后人,蒲章俊更是把传承聊斋俚曲看作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是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他现在还带着4个弟子,其中3人是蒲氏后人。这4个弟子也已经开始收徒,目前收了6个弟子。蒲章俊说:“他们都有很强烈的愿望来学唱传承聊斋俚曲。”
“我们还有个小团队,在聊斋城内的‘俚曲茶座’演出。”蒲章俊介绍,“没疫情的时候,天天为游客表演,上午下午各演两个小时,游客几乎都来落落脚。”
聊斋俚曲进校园,蒲章俊也积极参与。从2018年开始,他每周一次到松龄小学教唱聊斋俚曲,每次教一个班,每个课时一小时,非常受孩子们欢迎,也为聊斋俚曲培养起更多的爱好者。
另外,蒲章俊积极学习使用当下年轻人最熟悉的方式推介聊斋俚曲。他在抖音上开设账号,讲唱聊斋俚曲,吸引来越来越多的粉丝。
蒲章俊还担任着蒲松龄纪念馆的名誉馆长。蒲松龄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这里也是聊斋俚曲传承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
蒲松龄纪念馆副馆长杜朝阳介绍:“我们组织开展了形式新颖多样的传承聊斋俚曲的活动。”其中包括加大纪念馆教育资源的开发运用,持续开展“展教相融——聊斋文化进课堂”“聊斋俚曲体验课”等系列研学社教活动。
俚曲为什么受欢迎
蒲松龄纪念馆位于蒲家庄,在蒲松龄故居基础上扩建而成。300多年前,蒲松龄出生在这里,先后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
走在蒲家庄青石铺成的街道上,远远看着蒲松龄故居的粉墙黛瓦,禁不住脑补出一幕幕历史场景:某个夏天,蒲松龄坐在书桌旁,一手摇蒲扇,一手奋笔疾书,正创作着一个新的脍炙人口的聊斋俚曲作品。
聊斋俚曲好听,当地老百姓喜欢。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说:“俚曲雅俗共赏,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民间广泛传唱。”
老百姓为什么喜欢俚曲?
首先,俚曲的故事内容受欢迎。
马瑞芳说,蒲松龄在俚曲创作中,“笔触转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或者揭露黑暗的统治,或者抨击腐朽的科举,或者嘲笑封建道德的虚伪,思想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
她举例,像《墙头记》《穷汉词》等,“揭露地主阶级的虚伪奸诈、狠毒狼贪的丑恶本质,反映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是俚曲的又一重要思想成就。”
在《墙头记》中,大怪、二怪认钱不认爹。蒲松龄绘形绘声地描摹了这“两个不孝的奴才”见钱眼开的丑态,以极经济的笔墨给这两个丧尽天良、泯灭人性的人以鞭挞和嘲弄。这样的戏,群众看了会有一种大快人心之感,能久演不衰也就自然而然了。
俚曲得以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通俗,曲调优美。
从艺术的角度来评价,马瑞芳认为,“与文言体《聊斋志异》清新典雅的语言特点不同,以白话创作的俚曲,广泛运用山东淄川人民口语,大量撷取俗谚、俚语,借助于人民口头生动、形象、准确、明朗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极其确切地雕刻出人们活生生的姿态,创造出鲜明的社会风俗画。”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徐雪辉表示,《聊斋志异》虽可为“学士大夫之针砭”,却无助于破“村庸之迷”,醒“市媪之梦”,“而这种源于民间的俚曲,从语言上拉近了与百姓的关系,特别易于在平民百姓中传播,实现了蒲松龄立意为俗、面向大众的理想。”
俚曲研究都在关注啥
在《蒲松龄研究》编辑部主任王清平看来,关于聊斋俚曲的研究,海内外都越来越热,也为聊斋俚曲更好地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多助力。
王清平介绍,《蒲松龄研究》由蒲松龄纪念馆主办,是我国唯一一部研究蒲松龄及其著作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自1986年创刊以来,每季度出版一期,至今已经出版一百二十多期。
目前,《蒲松龄研究》拥有12个国家和地区4181个机构用户,包括清华及哈佛、耶鲁、牛津等世界名校,成为我国多个大型科研机构数据库来源期刊,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大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聊斋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王清平说,近几年,《蒲松龄研究》编辑部先后出版了《纪念蒲松龄诞辰375周年专刊》《纪念创刊三十周年出版一百期专刊》《纪念蒲松龄诞辰380周年专刊》《聊斋诗词研究论集》《聊斋杂著》等专刊及聊斋学研究专著,“在俚曲研究方面,专门出版了《聊斋俚曲集》《聊斋俚曲论集》。”
山东大学教授、聊斋俚曲研究专家邹宗良在为《聊斋俚曲论集》所写序言中提及,经过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聊斋学重要一翼的聊斋俚曲研究,已经走在了聊斋学研究的前列。”
邹宗良教授的结论是有扎实的数据支撑的。就聊斋俚曲文本的整理而言,不同版本的《聊斋俚曲集》已经是较为易见的出版物了;出版的聊斋俚曲研究专著已经有十几部之多。截至2019年,已经发表的聊斋俚曲研究论文,粗略统计达到600篇左右。
邹宗良特别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在视野开阔、数量众多的语言学研究论文中,博硕士论文占了较大比重。我作了一下相关统计,截至2019年,聊斋俚曲语言研究的论文约有百篇,占全部论文的1/6左右。而在语言学研究的论文中,博硕士学位论文有28篇,占语言学论文的近30%。预计今后数年,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比例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聊斋俚曲研究已经渐入佳境。”邹宗良认为,对聊斋俚曲的版本、创作、思想、艺术、人物、语言、校勘、注释、辨伪、分篇、传播、接受、改编、文化、文学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都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聊斋俚曲研究将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海外研究也在趋热。王清平说,蒲松龄和《聊斋志异》都是文化ip,早早就受到海外关注。以前,海外主要从事《聊斋志异》作品的译介,而且主要是在英语世界里传播。近年来,早已从英语扩展到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研究视野也在不断扩大,从作品翻译延伸到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相关包括聊斋俚曲在内的广泛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比如,美国汉学家蔡九迪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聊斋研究专家;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是一位地道的俄罗斯人,出生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对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很感兴趣,曾经写过一篇学术论文《〈聊斋志异〉在俄国——阿列克谢耶夫与〈聊斋志异〉的翻译和研究》,并于2001年4月带着这篇论文前来淄博参加了国际第二届聊斋学讨论会,其不同视角的解读引发学界关注。王清平表示:“这种趋势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海外学者对聊斋俚曲的更多关注和深入研究,并与国内形成良好的学术互动,这自然也有利于聊斋俚曲的传承发展。”马景阳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看故居的心得体会篇6
早上吃完自助餐后,爸爸开着车把我们送到了鲁迅故里,我们跨进大门,看见了鲁迅爷爷那庞大的石雕矗立在大门口,走进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先来了到了第一景点:鲁迅祖居,我们怀着着急的心情走了进去,听旁边的导游小姐介绍道:“鲁迅的祖父是个做官的,所以鲁迅的家境在当代还算是比较好,怪不得看上去他们的餐桌,家具都用的是上好的木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我们又跟随导游小姐去了鲁迅的故居我们参观了书屋,卧室和他们家的德寿堂和思仁堂,······
不远就是鲁迅的纪念馆,首先呈现在我眼前的是鲁迅爷爷的雕像,下面标着1881—1936年,屈指算来,鲁迅爷爷的寿命才五十五岁。通过纪念馆的资料,图画显示,我得知鲁迅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其中有一段话,每天鲁迅在学习中要做到三到,这三到分别是:心到,口到,眼到。这就是他给自己订的学习方法。在纪念馆里,展示了鲁迅爷爷生前的许多文学作品,有很多我都读不懂。我稍微能理解的是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在广阔的天地里》:“我生在都市的大家庭,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看到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和许多农民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和花鸟并不一样了。”我读完这段话后,隐约的感觉到,当年的鲁迅虽然出生富裕的家庭,但思想上没有一丝瞧不起穷苦农民,并富有同情和怜悯之心。
参观完鲁迅纪念馆后,我们来到了鲁迅幼时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棵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听导游说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裂在四面,,我看到鲁迅的那一张书桌在东北角上,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的。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已经到了中午12点,通过了参观鲁迅故里,我今天认识到鲁迅爷爷是一位多么伟大了不起的人,甚至在世界上都闻名远扬。我敬佩你—来自绍兴的鲁迅爷爷。
看故居的心得体会篇7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
一个声音高叫??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我深知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里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这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这是叶挺将军在狱中留下的诗《囚歌》,这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语文课本读到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对叶将军坚强不屈留下很深的印象,三十多年过去了,这首诗在我脑海里仍记忆犹新。
去年夏天,我有机会来到惠州惠阳区秋长镇,离叶挺故居只有四、五公里,我决定去参观。
驱车大约十来分钟,来到叶挺故居景点不远处寻找车位停车。车位紧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竟然要三十元,没办法,这是景点门前。
叶挺故居是不售门票的,免费供游人参观。因在疫情期间,需要佩戴口罩,扫码进园。
沿着林阴道往前走,穿过一条小溪流,那里有一口水塘,对面的山脚下有一片砖瓦房,那便是叶挺故居。房屋边的山坡上有一片龙眼树,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
从外面看故居,并不显得有多陈旧,故居保存完好,已修缮一新。进门一看房樑,屋中的家具,才显示故居已有些年头。看到屋里的摆设,我倍感亲切,因为在我小的时候,老家几乎每家都有这样的家具,八仙桌、水桶、扁担、石磨、砻、床、蚊帐等等,何其相似。看了这些东西,幼年的生活画面又浮现脑海中。故居旁有一新建的房屋,则展示着叶挺将军广州起义、南昌起义的画面,还有在烽火岁月时的物件,配合昏暗的灯光,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观完叶挺故居,已是下午五点多了,我心潮澎湃。看着马路穿梭的车流,看着挂满笑容的行人,看着远处高楼林立繁华的城市,我在想,现在的年轻人是很难体会到先烈烽火岁月的艰辛。每一处伟人的故居都是一爱国主义大课堂,使人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通过参观故居,了解那段抗战的历史,更加体会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看故居的心得体会篇8
经过了长达一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鲁迅故里。
就在入口处旁边有一堵墙十分引入注目,上面写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还画了一条古街和鲁迅的上半身画像。只见鲁迅身着古装,一只手垂直,另一只手拿着香烟,双目炯炯有神。
鲁迅故里大致可分成四部分,有三味书屋、鲁迅故居(百草园和笔下风情园)、鲁迅纪念馆和鲁迅祖居。
我们先去参观了百草园。百草园其实就是鲁迅家的大菜园,里面有桑葚树、皂荚树,覆盆子、石井栏,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菜。在花坛旁还竖着一块写着“百草园”的大石头,很多人都在石头前面拍照。
接着我们去了三味书屋。教室里最角落的那张桌椅是鲁迅的。那张桌子的右下角有一个“早”字,据说是因为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先生批评了他,因此鲁迅刻上了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不能迟到。
然后,我们去了鲁迅祖居,所谓鲁迅祖居也就是鲁迅的老家。我们刚进院子,客厅里的那些古家具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我赶紧跑了过去,好奇的看来看去。往里走就是一间一间的房间,有公子房、小姐房、幼童房、绣房等,那里不但房间很多,而且每间都宽敞明亮。可想而知,当时鲁迅的家族是多么的显赫。
参观了鲁迅祖居,我们又去参观了鲁迅纪念馆。那里主要就是向我们展示了鲁迅的家族背景、童年生活和他的作品。
四个景点都参观过了,我们又在热闹的古街上逛了逛,吃了一些臭豆腐,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多么快乐的鲁迅故里游呀!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的!
看故居的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