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课后反思5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不同的学科制定的教案内容也是不相干的,写教案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案中课后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教案中课后反思5篇

教案中课后反思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执教三(1)班、三(2)班体育

(一)生理发育的特点

1、三年级学生一般为9_11岁,属于人体发育的童年时期,总的说来,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阶段,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等指标男生均自9—10岁开始突增,女生均自8———9岁开始突增,女生均早于男生。三年级学生相对比较是属于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 2、三年级学生安静时脉搏均值比二年级相对减少;女生血压指标10岁时增长迅速;肺活量均值男女生都有递增但差异不大,男生稍大于女生。

3、三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均有提高,50米、立定跳远和50米乘8往返跑男生优于女生,差异不明显;立位体前屈女生优于男生且差异明显;速度、腰腹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素质指标为三年级学生的敏感期,既关键发展时期。灵敏素质发展也极为敏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较快。

(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三年级学生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身体练习时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经常忘记练习的主要目的。兴趣十分广泛,几乎那项体育活动都喜欢,感知动作的要领比较笼统,容易把相近的动作混淆起来,时间和空间感较差。

2、三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有意注意虽有发展,但还很不完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较好,交换练习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内。

(二)、学生知识现状

1、学生通过两年的上课基本了解上课的要求,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根据学生生理特点来看,灵敏和柔韧性是这段时期重点发展的项目,同时有必要辅助速度练习。

2、三年级的测试项目是身高体重和坐位体前屈,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侧重学生的柔韧练习。

3、根据前一学期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柔韧成绩还可以,学生的体形练习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为更好的服务于四年级,要多做些速度练习。

二、教学内容和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

2、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3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

4、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5、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及积极分子的作用并且经常做好对他们的培养

6、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7、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8、教学中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与要求,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伤害事故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作好妥善处理。

(二)、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上体育课,着装要轻便,整齐,做到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带钢笔,小刀等提前按教师要求,在指定地点等候上课。站队时要做到快、静、齐。

3、不得无故缺课,不迟到、不早退,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课堂各项规定。

4、在课堂上严格执行教师的各项要求,不经允许不得随意移动器材教具要严格执行教师规定的各项保护措施。

5、要爱护体育器材,不得有意损害各种体育设备和用品,课后要按教师的要求如数送还各种器材。

6、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四、教学进度表

第一节 课堂常规

一、教学内容:小结上学期体育课的情况和本学期对体育课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本学期的要求。

2、进一步强调体育课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明确体育课堂的要求 难点:每堂课都能做到,做好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略)

2、宣布本课内容

3、点名,检查人数。

(二)小结上学期体育课的情况

1、表扬每个班认真上好体育课的前10名同学,从纪律、服装、考勤、积极回答问题方面进行小结。

2、并给前10名的同学颁奖,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努力争取获得本学期的奖品,激发同学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3、小结上学期同学们在技能考试中进步较大的同学和存在的不足。(双脚原地跳绳动作及个数上、正面向前和侧向投沙包的动作缺少蹬地动作)

(三)本学期体育课的要求

1、体育课有哪些要求呢?请同学们举手发言。(服装、课堂纪律等方面)

2、请三名同学负责登记迟到、不穿鞋子和请假情况,同学们自由申请,原则是班上没有任何职务的同学担当。教师准备好记录本。 3、选出体育委员并对体育委员提出要求。

(四)本学期体育课考试的科目

(五)下课常规

反思:这节课是开学的第一节课,学生的兴致很好,在轻松学习的基础上,我加强对学生的要求,为今后课堂教学和课堂安全做好准备。

教案中课后反思篇2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科学知识课文,读着本文,仿佛回到了儿时,也像张衡一样,偎依在奶奶的怀里,与天上的星星一齐眨眼睛:那是牛郎星,那是织女星,那是启明星,那是勺子星……它们怎样总能挂在天空?一共有多少颗?数也数不清。并且本文的语言生动、简洁、优美,处处透着童趣,显着童真,又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体会星空的美,感受张衡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需要教师引导下的深入阅读,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获得愉悦地享受,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时,我和孩子们一齐对着课件“明朗的夜空”数数“天上的星星”,再到课文里找“星星”(生字),这样,会感到教学是多么的富有情趣,孩子们也会感到学习是多么的简便!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作以下几点反思:

一、识字教学与阅读结合,充满情趣,体现识字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二年级的孩子的识字量已有近两千字,他们有自我的识字方法,识字教学是重点,但已不是难点。所以在课堂上要提高识字的效率,力求扎实有效。在初步感知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采用多种阅读的方法,体会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本事。

1、图文结合,多元感悟,感受星空的美。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洒在碧玉盘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句子教学时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我先让学生读读,谈谈你感受了什么?让学生理解“珍珠”是怎样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样“碧玉盘”是怎样的,在文中“碧玉盘”指什么然后经过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夜空的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们在朗读中体验,又将体验融入朗读中,将这句话读美了,读出感情了。

2、自读、自悟、自得,在主角体验中感受张衡数星星的决心和对星空的认识。

在进行二、三两小节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自我去读,去体会奶奶对小张衡的疼爱,学着奶奶的语气笑着劝劝张衡。从中他们体会到了张衡不是第一次数星星,体会到奶奶认为星星是数不清的。

整堂课中,我运用了精美的课件,将孩子们带入到了真实的情境中,所以孩子们看到了,感受了,也投入了,整堂课中,他们的精神是饱满的,情感是愉悦的。他们跟着张衡,学着张衡,感悟着张衡,相信他们对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必须会有更新的认识。正如课堂总结时那样,也许,真有一个孩子因为认识了张衡,数了星星,学会了思考,研究,而成为一个天文学家呢!

教案中课后反思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乞、霄”2个生字,并书写相关生字。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 导语导入

1、第八组整组课文都是关于有关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请大家读121页导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民间故事引发想象(师述神话传说的由来)*本组课文都与神话传说有关、可感受古人想象的丰富 *课文可阅读相关书籍

是的,这些神话传说流传深远,古人许多诗词中都有描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此有关的29课,古诗两首(师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每个字的字音。

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一生读第一首,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老师正音、指导读好。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齐读古诗。

a、作者都是唐代)

b、都是关于神话传说的(乞巧——牛郎织女、嫦娥——嫦娥奔月)

3、小结:是的,这两首诗都和神话传说有关,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代。乞巧作者林杰,李商隐河南沁阳人。第一首主要描写了古代的人们过乞巧节情景,第二首诗主要通过嫦娥奔月的古诗展开想像。

4、今天,我们先来重点学习第一首《乞巧》,板书课题,并指导“乞巧”二字的读音、书写。乞与气区别提示巧的最后一笔,书空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谁来说说题目《乞巧》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资料袋、注释读好今宵、碧霄、渡河桥三个词,我们把生词再放回到诗文中来读读整首诗吧!

一、 初读古诗、感知质疑

1、指名读后,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学生自由练读,要求字正腔圆。

2、正音识字: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

3、古诗词都讲究节奏韵律,因此读诗词仅仅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谁能读出节奏来吗?(指2名)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读出了节奏,下一步就要读出诗的韵味了,这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下面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 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神话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前预习读过这个故事吗?

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1(每年的七月初七)

2、出示一二行。(指1名读1)宵什么意思?(晚上)七夕今宵:七夕这天晚上。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抬头仰望“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浩瀚的天空。)

出示课件:夜空图。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

诗中哪句话提到了这个动人的传说?1读

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感动了我们,读——

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传说牵动了每个人的心,读——

我们仰望星空、想象着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激动和喜悦,读——

此情此景,诗人林杰也忍不住吟诵着,读——

3、多美的故事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三、四行说。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自由回答)

出示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

想看看云锦图吗?(出示图片)她们羡慕什么呢?你们羡慕吗?你们羡慕什么啊?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出示乞巧节画面

教师解说:其实古人在过乞巧节时,从初一就开始购置奇巧物品了,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临近七夕时,乞巧市上更是车马难行,场面非常壮观,观其风情,绝不亚于我们最大的节日——春节。

(2)联系三四行诗想像:乞巧节这天又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反馈

a、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人多吗?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读,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三、 品读成诵

1、我们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谁想完整读读这首诗?那就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试着背吧!指名读,男女生赛读(这么短的时间内,背诵的又快又准确!咱班的同学果然不简单。)老师背、齐背。

四、 拓展延伸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她送给我们一首《乞巧歌》想读读吗?现在,乞巧的心意更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还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同学们,你们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乞取些什么呢?(生自由说:为老人乞取健康;为老师乞取健康;为朋友乞取快乐;为外出的人乞取平安;为残疾儿童乞取健康的身体;为灾区儿童乞取美好的家园……)

2、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一起背着古诗,在心里静静地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生齐背)

3、看着同学们专注的样子,我相信大家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实现,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看来今天这节课,大家都得巧了。

五、 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乞巧

乞——气

宵——霄 天上传说 乞取智巧

渡——度 人间企盼 追求幸福

七、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安排,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快乐中去,《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

1、借画面互诵 。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3、扩展延伸,丰富积累。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教案中课后反思篇4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

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根本没有思考问题,因为只有默读才能真正思考问题,这种主体的实质就是假的——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或者由于老师提的问题太浅,学生根本无需过多思考,只好装模作样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没有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那这种主体就是肤浅的。另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脆弱的主体性。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采用奖罚的方法(如小红花、罚站或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跃跃欲试,想一想,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的和谐热闹并不是来自于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是在教师奖罚下所获得的一种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既然是暂时,就不具有长期性,最终肯定会夭折。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自主、合作、主动、互动。

比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教师首先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观察后自己概括梯形的定义,学生由于思维不严密,这样概括: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显然,这个定义不准确,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其他同学,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修改: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个定义仍然不严密,教师这时巧妙引导,发挥了主导作用,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是不是梯形,为什么?”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发现,最终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一方面弄清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区别,同时又明确了梯形定义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和四边形)为判定梯形做好了铺垫。

显然这一环节的设计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种主体性的发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

教案中课后反思篇5

素材积累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代,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作“序”。但它和“序言”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写下这篇赠序,结合自己的实践说明“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

(1)字音

嗜学(shì) 俟(sì) 衾(qīn) 容臭(xiù)

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

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

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

(2)词义

以:

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至: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矣(忧患)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路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

2、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

?交流点拨】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

3、大家对作者的既知足又不知足的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会怎么想?怎样做?

?交流点拨】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4、本文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太学生和作者当年求学之路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我 太学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吃——日有廪稍之供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穿———岁有裘葛之遗

寓逆旅——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行深山巨谷中——行——无奔走之劳

未尝稍降辞色——师——未有问而不告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2、拓展延伸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交流点拨】首先学习古代文人求学的谦卑态度,虚心求教,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当遭到批评时,要勇于承认不足,不要频频地找客观理由。但同时,老师和学生平等的关系,我们要尊师,但不是畏师。

3、布置作业

(1)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交流点拨】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日有廪稍之供”对比;穿的方面,“缊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在学习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比……这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对比,在对比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说在教学重点上有所突破。

教案中课后反思5篇相关文章:

狼来了教案反思推荐5篇

美术教案桥反思推荐5篇

手工树教案及反思5篇

大班数学教案反思7篇

科学活动电来了教案反思7篇

小班语言水果教案反思7篇

亲爸爸教案反思7篇

大班梦教案反思7篇

大班梦教案及反思8篇

科学油和水教案反思7篇

教案中课后反思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3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