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6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篇有价值的心得体会必然是将个人的内心感悟做好了深刻的分析解读,我们的心得体会证明,态度决定了我们的高度,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6篇

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篇1

20xx年8月2日,我参加了区教育局在实小北校区举办的暑期数学教师培训,接受到老师们对于教育教学的新的解读的同时,我还反思了自己以往在教学工作中的方法和模式。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自己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活动单一,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不足,但是经过学习,我收获颇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我会将自己所学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老师以鲜活的案列和丰富的只是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收获体会。

一、立足小学数学教育,着眼学生未来发展

第一个讲座是郭校长的讲座,我清楚的意识到只关注学生现阶段应达到的水平的教育,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注他们在未来的社会里生产、学习、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训练学生进行研究性的数学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联系生活的意识。数学在社会各个领域中使用非常广泛,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好坏与学生的未来有很大的联系。小学数学教育是否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本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第二堂讲座是陆校长的讲座。陆校长条理清晰的列出了新课标的变化,其中包括:基本理念,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关于数学观的深化认识;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领域名称的变化;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等内容。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培训时,专家的讲述,环节严谨,重点突出,过渡自然,使我深受启发,争取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习题,用行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懂得数学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更乐意接受。

通过参加这次的培训学习,我大开眼界,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了解了自身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会把学到的技能用于今后的教学当中。

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篇2

伴着炎炎的夏日,我们开始了全县教师的暑期培训。我们纯化镇的小学数学教师可谓队伍庞大,教师的年龄也相差很大,有年龄50多岁的老教师,有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不管培训多么累我们都坚持着,在坚持的过程中我们感悟到了很多。

在培训安排中我有幸带领我镇的教师梳理三年级下册的教材。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真没有认真的进行梳理过,更没有在这么多人的场合发言,我的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根据今年的教学经验,认真分析了每一个单元,不仅指出教材中的内容、目标、重点、难点,我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特别是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展开了与大家的讨论,我更是抱着向大家学习的心态与大家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全体教师共同讨论了:

1、428÷4中,“十位上不够商1,怎么办?”你是怎样讲解的?

2、你怎样讲解“轴对称”这个概念的。

3、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怎样讲解第二部分积的位置的?

4、怎样引导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的。

没有想到我的发言带动了老是这么热烈的讨论,从中我受益很多,相信教师们也受益很多。

借着暑期培训的东风,把我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做了,我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展示自己,同时来解剖自己,改掉以前的惰性心理,重新看自己,在痛苦中蜕变。

我感叹:我参与、我收获、我快乐!

今天是小学数学暑期培训的第十天,回想这十天的培训生活,不管是在镇校培训还是在县里的培训,可以说都是:紧张、忙碌而又很充实,有累并快乐着的幸福感!

想想这些天,有好多难忘的'事情,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也让我真正读懂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含义。面对一群努力学习,积极发言的“老花镜”,这些团队中的老教师不正是我学习的榜样?再看刚刚毕业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我真的没有理由不学习,因为他们就给了我一股股动力。

几天的培训,虽谈不上教学道路上突飞猛进,长进多快,但确实对教材梳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技巧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教研室韩老师的精彩发言,培训团队每位老师的专题报告,还有来自各镇及县直各学校的教师代表的发言……都在迫使自己多一些思考,盘点一下自己十几年的盲目。我想: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止,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路学习,一路探索,一路提升!力争让每一堂课都会演绎更多的精彩!

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篇3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名词被广泛应用,它好像是能适应任何一门学科的一种学习风格,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既流行又有效的学习方法。今天的培训又一次提到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们纷纷谈论小组合作的优缺点时,我不禁想到了以往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时的情景:

那是在学习圆锥体积时的事情,正在积极讨论的各组中出现了一个特别的镜头:大家都静坐不动,低头看着自己的教科书。我马上意识到不对劲,询问怎么了,刚开始没有同学回答,过了一会儿,小组长说:“我们都会了,没有作的必要。”但是我很明白,这个小组中还有两个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不可能这么快就明白,眼光调向他们时,也感觉到他们有意的回避。这时我就说:“既然你会了,那就做给大家看看吧!”他毫不犹豫的操作并解说起来。该学生是我们班公认的最聪明的学生,平时任何练习都是最快、最认真的完成,无论正式作业还是平常练习都写得非常工整,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强,小组长评选时也是学生们异口同声推荐的。当然这次他也很成功,起码他做的过程,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也有所体会。课后我了解情况,原来小组内只有他自己会,并反对其他成员做,还在言语上贬低、讽刺学习上不如他的学生。

以后在每次的小组合作中我也特别注意他,一个学期下来,他也不断的给我抛出这样那样的难题(一人包办不与其他学生合作、言语贬低、对老师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等),有时候很想把他调出小组,干脆让他自己一张桌子。但始终没有这么做,只是静静的观察他,寻找不同的能够适于他的各种方法进行慢慢的引导。

现在想一想,我所应用在教学中,班级管理中,与学生交流中所具备的耐心、韧心、教学智慧中绝大多是在教育他的过程中收获的。如果说教材的培训可以使老师在业务素质上有所提升,那么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时,你所提升的是自己的适应现代教育的各方面能力。只有调节好班级内的各方面发展,寻找出适于学生发展的策略,特别是那些特殊的学生,相信他们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篇4

青岛版教材留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由“情境串”引出“问题串”,要想完成这一转换过程,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在今天的培训会上,成玉丽老师就“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作了专题汇报,在报告中她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引导孩子会思、会问、会答,让我倍受启发。其实对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孩子会思、会问、会答,关键要靠教师的引导。对此,我也有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分清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教一年级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出示情境图后,问学生: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孩子就会把情景图上的数学信息读出来,如:有3条红鱼,有4条黄鱼等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分不清什么是数学信息什么是数学问题,这时我们教师要及时告诉孩子,刚才说的是数学信息,老师能根据你说的数学信息提一个这样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几条鱼?你能像老师一样提一个数学问题吗?教师做榜样引导孩子提出数学问题。我想孩子只有分清楚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孩子就会问了。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们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出示情景图后,希望孩子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可孩子总会提这样的问题:红鱼有几条?什么颜色的鱼最多?等等这样的问题,提不出教师想要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觉得提出的只要是数学问题就好,而不明白教师的意向,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提示孩子: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给孩子指明方向。

三、灵活应用情境图。

我们都有这样的发现:青岛版教材一幅情境图包含的数学信息太多,容纳了2到3课时的内容。这就使得孩子在观察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时,就比较的费力,这时我们就可以把情境图分开用。记得我们在上连加连减时,我们就把与连加有关的情境图放在一起,把与连减有关的情境图放在一起,这样孩子就会非常轻松的用观察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会思、会问、会答。

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篇5

7月17日,通过学习培训,想法很多,我认为学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思考。如果把数学比作一把锁的话,那思考就是一把开锁的金钥匙,为你打开这把数学之锁。例如有的.同学上课认真听,能把老师讲的内容全部吞下去,却不去消化,不会吸收,最终还是“营养不良”。这是因为他没有养成思考的好习惯,不能将老师讲授的东西,再加工,不能进行分类、整理、更不了解道理的来龙去脉,当然就无法掌握知识的真面目了。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蜜蜂那样的工作方法,既会采蜜,又会酿蜜。在上课不仅要专心听讲,而且积极动脑,还能发现老师从没讲过的知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多,却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善于思考,他们在老师讲某一题的解题方法时就思考,思考出这样解的道理,然后再推出解这一类题的方法。这样就把老师交的融会贯通了。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要足注意培养自己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成绩。

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篇6

经过几天的培训,我收获很大,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产生了很多疑惑,下面就简单谈一下:

一、谈收获:

培训使我进一步了解了青岛版教材的特点:精心选取素材,构成“情境串”和“问题串”,把一个单元的内容串连在一起;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机地整合在“双基”的教学过程中,将评价过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位老师对每册教材的分析,让我对每一个知识点及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每一个练习题的把握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以后自己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次培训也解决了我的很多疑惑,如果再用多一些时间来答复老师们的疑问,少一些理论的东西我想会更好。

二、谈问题:

我发现青岛版教材对于知识点的呈现不是很集中,练习中新题型太多;表现在很多知识点分布在课后的自主练习中。练习题类型不集中,太散;也就是说,一种类型的题不是顺序出现,而是交错出现,这样学生做起来,容易产生解题方法混乱,而不容易掌握新知识。而且有些题的设计不合理,看似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是情景图却不符合实际情况。课本情境太本土化,有些情境脱离学生认知,本土化主表现在,课本的很多情境都是以青岛本地的一些风景名胜或是特产来引入新课,还有一部分情境,是以学生对青岛的情感引入的,那么不是青岛本地的学生就产生不了这种情感,学习起来就没有很大的兴趣。还有一小部分情境,专业术语太强,学生不宜理解。

三、谈疑惑:

关于0的问题。0表示一个也没有,也表示开始或者分界线。那么2-0=2、0÷3=0,0×3=0这三个算式的意义还大吗?是不是可以直接让学生得出结论:一个数减去0得原数,0乘(或除以)任何数得0呢?学生都知道0不能做除数,老师给学生的解释是0做除数没有意义。那么0做被除数呢?把没有的东西来分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有就是如果0能做除数那么0能做分数的分子吗,也就是说分数的分子能为0吗?

我的观点是:

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因此,分数的分子最小应是1而不能为0。

对立面的观点: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子,因为“被除数可以是0”,所以“分数的分子可以是0”。

试问:0除以5能等于0/5吗?

在五年级做的练习题中就出现过这样的判断题,那么到底分数能不能为0呢?如果不能为0,在以后学习分数的时候是不是要给学生指出这一点呢,或者在教材中直接指明?

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2023年教师暑期培训研修总结5篇

教师暑期集中培训总结7篇

小学数学培训体会心得体会精选6篇

小学数学培训体会心得体会模板6篇

听数学培训课心得体会优质6篇

听数学培训课心得体会参考6篇

数学网上培训心得体会6篇

2023暑期语文培训心得体会6篇

2023暑期教师研修工作总结7篇

数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5篇

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