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写作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个人的教学质量,撰写教学反思能够提高老师的自我批评能力,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零的运算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零的运算教学反思篇1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两道复习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习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零的运算教学反思篇2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能力,观察、分析、判断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一、存在优点:
1、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数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开始由两个学生买糖果引入,让学生计算一共花多少元。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给枯燥的计算题赋予情境。
2、教学设计主要抓住重、难点进行设计。
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也是为后面学习三步一般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运用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为后面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3、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资助探究和合作交流构成中整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还是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方法的归纳,都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自主计算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练习题型多样,层次不同。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后,给学生设计了多样的习题。有对运算顺序得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得改错,还有判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特别是改错中多种解题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敢于向难题挑战的兴趣。
二、不足
1. 本节课作为一节计算课,应用题的比重稍大了些。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运算顺序,以应用题导入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应用题的重量显得有些重了。
2.学生的计算量不够。
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练习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太多,计算得练习量不够。
3.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精彩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对于精彩的发言,老师给与了肯定,但是语言应更加丰富些,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学习,积累经验。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使内容更加合理;提高课堂调控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信息,处理突发事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要学会不断的总结、积累。
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备课和教学中,及时记录和总结,不断提高。
零的运算教学反思篇3
一、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有效教学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9600×25×49600÷25÷49600÷25×4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加强应用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例1、求下列图形“l型”菜地的面积;
9厘米21厘米9厘米
例2、学校合唱团99个学生,每人一套报装185元,后来再加上同等价格的指挥服装一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例3、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羽毛球12个,每筒羽毛球32元。又买了8个篮球。
1、学校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
25×12
=25×4×3
2、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元?
32×25
=8×4×25
3、每枝羽毛球拍多少元?
330÷5÷2
五、加强错例分析,促进有效教学
例1:25×32×125例2:32×125
=25×4+8×125=4×(8×125)
=4×8×4×125
例3:463-82+18例4:9600÷25×4例5:25×(400+4)
=463-(82+18)=9600÷(25×4)=25×400+4
零的运算教学反思篇4
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积极引导,发挥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时,我出示例2,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分数四则运算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精心设计练习。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我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
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
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还参与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输来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零的运算教学反思篇5
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自然地得出其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
首先,课堂上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中的购物的实例,列出算式,并明确应该先算什么,从实际例子中引导学生得出运算顺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计算教学中的枯燥乏味的心理。
其次,课前我是以分类的一种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的知识,不但有助于置学生于问题情境之中,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 中,我仍是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
最后,在本 节课综合练习“计算接力赛”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我想这样做,不但能改变以往部分“好”学生垄断课堂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而且 还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使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也是促进其计算检查习 惯的养成。
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处理“新知感受”与“运用练习”两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导致练习量的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2、是学生的基本的口算能力还比较差,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影响下一环节的进行。看来,还得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零的运算教学反思篇6
点“石”成“金”,错误也美丽
——“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以前,在我的眼里,计算教学是很枯燥无味的;在更多学生的心里,计算学习也是机械乏味的。然而,在今天讲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课堂教学体验中,我分明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新鲜与心动。我惊讶地看到灵动的数学赋予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算式以生命的`意义。计算教学不再是法则的主动授予与被动接受,不再是机械的训练与盲目的练习了。改变教学策略,教师不妨出点错,迎接学生的挑战,给学生更多超越自己的机会。教给学生学会发现的“点金术”,引导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有着点“石”成“金”的成就感,将更利于他们的发展。
首先,在新授的板书时我故意出了“错”,先算了混合运算中的加,再算乘,还装做不知道呢。马上有的小手就举了起来,把正确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点”了出来。我顺势利导,急忙鼓励大家不要犯老师同样的错误。接着在练习中我又出了个“错”,把“用10减去6.9的差去除24.8,求商是多少”的文字题,列成了(10-6.9)/24.8,充分开启了学生们的智慧……如此一来,本来乏味的计算变的有趣起来;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的生动多了。虽然做为教师的我丢了权威的面子,但是学生们却大大收获了点“石”成“金”的成就感的喜悦。
正像沙粒可以变成珍珠,“错误”不也能生成一份美丽吗?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才能拥有这样一种“点金”之术呢?首先,教师在教学前要吃透教材,这是“点金”之术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二是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把学生的错误、教师的“错误”都当成一种教学资源,让课堂充满生成的活力教师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拥有“点金术”对学生来说、对教师来说都是课堂中的精彩!
零的运算教学反思精选6篇相关文章:
★ 绿叶教学反思6篇
★ 西北教学反思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