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应当包含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思想的一种尊敬和感谢的方式,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篇1
黛玉去见贾赦、贾政,作者对此二人采用了虚写,因为这二人并未正面出场。这样处理,避免了叙述上的重复。
最后是宝玉出场,在宝玉出场前,作者已对其进行了侧面描写,通过王夫人和林黛玉母亲的描述先点出众人眼中宝玉的特点“混世魔王”、“顽劣非常”,然后宝玉正式登场,作者再铺排描述宝玉的衣着及容貌,点出黛玉眼中的宝玉“最是极好”,表现了宝玉与黛玉之间惺惺相惜,此一见面,黛玉便将前番听众人所述的宝玉其人的特点彻底推翻。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我们可以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
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篇2
毛泽东同志曾说,不五读红楼梦,不要作评论。如此说来,我是没有评论的底气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最近的拜读,心里还是有些写文字的冲动,还是写出来罢,免得憋坏了自己。且不作为什么评论,只当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吧。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宿命总是难免要掺和一下。古代的爱情也好,美也罢,似乎都有离合,悲欢,都有残缺,但一切,都难逃宿命。西厢房的张生与莺莺,约出了,梁祝的十八里相送,送出了千古传诵。
红楼梦本来就是一部不完整的社会百科,这种不完整,结局不免扑朔迷离,于是有红学诸位的争论。但在判词中,又似乎都有宿命的交待。红楼梦中人,有人说最漂亮的是秦可卿,但最牵人心弦的,无疑是黛玉。这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痴情女子,无时无刻,不让人为之动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首词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胜西施的姿容刻画的淋漓尽致。宝玉见到林妹妹时,“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比喻更是让人对林妹妹柔弱的娇美以无限想象,。林黛玉非但外表秀美,她才华横溢,对诗对词无不让人钦佩,《葬花吟》以及同史湘云对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尤为经典,在对菊花诗中,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于菊于人,林妹妹的高洁与苦楚都在其中。同时她还坦然,遇事有一说一,而且分寸得体,但寄人篱下的她善感、多愁,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身世遭遇感伤,有时不免还语中带刺、有点刻薄。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正是林妹妹不计较功名、深感世态炎凉的写照。然而,黛玉的泪与病是最让人心生爱怜的。其因离家投亲而母亲嘱其“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而倍加善感,开始她为宝玉的不理解而恼,后又为一些误会而恼。而这些恼,皆因她对“洁”之追求,她追求爱情的洁,但宝玉青春年少,虽然对林妹妹情有独钟,但不拘一格贪玩博爱,让林妹妹心生蒙影;她追求心与心的洁,但贾府上下许多人都城府甚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就连花开花落,她也追求洁,生恐“污淖陷渠沟”。
所以史湘云将其比戏子她恼人,晴雯不开门,她恼人。最为高潮的,是葬花的一段,看小说原著也好,看央视87版电视剧也好,都不免让人落泪。尤其是最后几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让人读了心都跟着碎了。《葬花吟》真实地展露了林妹妹充满痛苦矛盾而又追求高洁、至死不渝的内心,她的壮美与崇高油然而生。原著的林妹妹结局未定,但林妹妹注定要成为那人时代的牺牲品,所以120回版的续集也好,央视87版的电视剧也好,最终结局都是“焚稿断痴情”。有情人终未能成眷属,让人心倍加悲凉。但在那个时代抑或就是现在,宿命,又有谁能改变呢?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篇3
她是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 她幼年丧母,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经常暗自垂泪,身上总有一股忧愁。
也许,故事中的宝钗更加迷人,但是,我就是喜欢她。喜欢她的多愁善感,喜欢她的坎坷人生,喜欢她的眼泪......她是谁?“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林黛玉。
宝钗虽有风情万种,却比不上黛玉一丝忧愁。
我喜欢黛玉的才气。在诗社开办的时候,一首“咏海棠”彻底征服了我。在其他人挥笔写作的时候,黛玉心不在焉的到处玩儿,最后黛玉速写了一首。那诗巧妙的将白海棠比喻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为诗增添了一丝忧愁。可 “潇湘妃子”没能敌过“蘅芜君”,但是,我相信,这不过是黛玉随意应付的一首诗,假如她好好写,一定不比宝钗差。所以,我喜欢黛玉。
我喜欢她的忧愁。她的忧愁似乎是一种独特的气质,这气质,也成了黛玉的标志。黛玉葬花、焚诗,或者说,黛玉做的每一件事上,都带着她独特的忧愁。宝钗虽然漂亮,才貌双全,但她没有多独特的一点。所以,我喜欢黛玉。
可是,黛玉还是含悲而终,这段美好的姻缘也破碎了。贾府也由盛到衰,什么“金玉良缘”,在黛玉眼中,一切都那么遥不可及。似乎一切,都是因为那块“通灵宝玉”。
在宝玉眼中,黛玉是好妹妹;在宝钗眼中,黛玉是普通人;在我眼中,黛玉的一切,都已化作一缕忧愁的轻烟,飞走了。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篇4
黛玉是善良的。这善良里包含着太多——聪慧,才情,善解人意。她因聪慧而知人冷暖,她因有才而“花草总关情”;她因善解人意而乐于向地位低下者予以真情。于是,她真诚地教苦心学诗的香菱作诗,在宝钗劝香菱“你本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得成个呆子了”时,她却笑着鼓励:“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于是她悲吟五美,为她们赞歌为她们叹息;于是她伤怀落红,为它们的归所思虑,苦心护其“还洁去”,不使其“污淖陷沟渠”。难免的,每分善良都伴着十分善感。黛玉的善良有时也更多地出于悲己,转而将这种自怜转化为怜悯他人他物。但这又何妨呢?正是因此,她的善良才显得更真,更无须造作。
黛玉更是痴情的。她渴望爱,因而遇见了宝玉便倾其所有地去爱。然而她又有什么呢?无非是生命与血泪。前世便下定的决心,她是为泪而生的;可这泪便是她生命的源头啊!日日夜夜的思念,青灯照壁,冷雨敲窗,闺中人的泪不尽,滚滚沾袖渍,一滴一滴可是在燃她的生命啊!于是宝玉的病榻前,她无声抽泣;于是在宝玉与其他姐妹嬉玩时,她只是独自饮啜;一次次地,心为他所伤,泪直流,却总不变痴心;一遍遍地,病由他而生,却只有掩门自忍。“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终于一日,泪已尽,生命的源泉亦枯竭。我以心相许,你却最终弃我而去,错错错!只有在香魂归天一刻突出一句带血的悲唤——“宝玉、宝玉,你好……”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黛玉去了,大观园里少了一位才女,仙境重归一位花神。她的泪已还尽,却引人泪流无数。为你痴、为你醉,你的才思,你的痴情,只蓄我满心话,说不出。梦已醒,唯有长叹你芳名——黛玉!黛玉!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篇5
我读《红楼梦》,开始是看不懂什么意思的,只是知道它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它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带着这样的私心,买了本盗版《红楼梦》。这样才有了与红楼的第一段缘分。
看过很多评价,看过很多见解,依然是疑惑的,依然是迷茫的。到底黛宝之间有没有爱情,到底钗宝之间是幸福,还是悲剧。似曾相识,好如缘分天定,终究突破不了时代束缚,冲破不了世俗观念的执着。金陵十二钗,世人之命,似是早有注定。前世因今生果。
青梅竹马的玩伴,日久生情的良伴,一心为主的袭人,宝玉都不懂人情世故,却早早被人看顾,因享尽宠爱,他拥有无数的特权。江南流水人家的剔透,初进贾府的谨慎,似曾相识的偶然,青梅竹马的相伴,外祖母的百般疼爱,除了身体羸弱的牵制,黛玉会拥有幸福的结局。
都是黛玉是个冷性子的人,都说黛玉看不到生活的乐观,何不说黛玉看的通透,看的明白。黛玉葬花,借花喻人,生活就是如此,怎样的时代你的心里话可以向几人诉说,寄人篱下,祖母疼爱才是,没有家庭的依仗黛玉的生活只能依赖贾母。苍老岁月,终究贾母没能永久守护黛宝之间的两情相悦。
痴傻的宝玉娶了宝钗,黛玉泪尽而死,湘云抵不过岁月的残酷,宝玉最后离家远去,晴雯香消玉殒,袭人嫁作他人妇。生活无常,生活万变,昔日再美,终究生活是向未来努力的。
书中写不进的人生百意,说不清的情短义长。《红楼梦》中画出金陵里的世俗与众,更多理解,留待后人观赏。我们如同沧海一粒,在生活中找寻自己的价值,找寻自己的归属,为希望抬头,为明天迈步。
平波如镜的水面不是海,一览无余的生活不是人生。诸多不确定我们不能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能决定生活是否给随自己的安排。这就是生活啊。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篇6
红楼梦是给我震撼最大的一本书,读完这本书之后,应该说,是这本书带我畅游了整个的.中华文学世界,那种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感悟是无法描述的,后来我理了一下思路,将我对红楼梦一书的认识分了一下层次:
一、故事情节上——结构严谨,构思巧妙,人物复杂
红楼梦通过一个石头的回忆来展开故事,利用神话故事开篇(当然这逃不出当时的故事文学特点,四大名著莫不如此),通过小人物的口(假语村言)来描述一个故事梗概(第五回,冷子兴演说宁国府),之后通过林黛玉引出贾府,全面铺开故事情节,可以说,这部书的伏笔用的非常多,构思也非常合理巧妙,人物更是多而关系复杂(据统计,全书共有男495人,女480人,合计975人)这么一个庞大的人物表,就是通过故事一个一个的出场,不能不说作者构思之精巧。
二、文学表现手法上——一本文学百科全书
这本书几乎囊括了目前为止所有的文学体裁,各种表现手法,以及各种叙述手法,对于研究中华文学、学习写作有着巨大的帮助,这方面我想,各位读者都能感觉得到,不详细叙述了。
三、 文学造诣上——集先贤之大成,文学底蕴深厚,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去掉故事,红楼梦就是一本诗集,一本对联集,一本词集,我想这点没人能否认。全书在关键位置均配有诗词以及对联等烘托气氛,而书中所配的诗词造诣,我个人认为已经超过了其他三大名著,直追唐宋巅峰作品,这么一个宏大的古代诗词群内容涉及故事情节、人物素描、情景写真、生活感悟,人生百态,世态炎凉,作者用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赋予了全书深厚的文学底蕴,将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历史贡献——全书通过真实客观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华程度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社会物质生活得反应上,可以将红楼梦一书看做是纪实文学,曹的出身有别于其他三大名著的作者,曹出身上流社会,显宦世家,因此,红楼梦一书表现出来的社会物质生活是其他几个名著所没有的,在贾母过寿的一个章节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当时社会的物质丰富程度,如果有兴趣的,可以翻开这一章节,里边有个地方官员给贾母的贺礼,真实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情况。如果作者没有真实的经历,是无论如何写不出这样一个礼单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红楼梦可以算作当时物质繁华程度的一个纪实文学,而且,其价值超过了任何一部史书。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篇7
?红楼梦》是我在这四大名著中反复阅读品味的一本书,第一遍未读懂,第二遍半懂未懂,直至第三遍我才彻底懂了,或许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红楼梦》给我的感觉一直是悲伤的,或许是因为这个结局,有情人未成眷属,亦或是因为为那个年代人们无法自由选择而感到叹惋!
本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述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和悲剧美。
通过这些人物来预示封建社会终将败落,本书又名《石头记》。依照本书,我想说说我对黛玉和宝钗的想法。
首先是黛玉,从后面其所作的《葬花词》可以知道,黛玉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女,有的人评论说她尖酸刻薄,小心眼,却不知黛玉从小双亲尽失,之后在舅舅家,虽然有了亲人的疼爱,却因为寄人篱下,必须谨言慎行,她外表虽高傲,给人无法接近之感,但是实则内心缺少关爱,宝玉的出现就像是往黛玉生命里照射进了一道光,给了黛玉温暖和希望,于是黛玉便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宝玉,因此排斥宝玉身边所有的女性,因为在乎,所以才会冷言出语,但无奈,因为贾母的掺和,两人终没能在一起,在宝玉娶人的那一天,被活活气死。我很喜欢黛玉敢爱敢恨的性格,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但终究红颜薄命香消玉殒了。
其次是薛宝钗,她处事圆润,博得许多人的喜爱,但是却有几分真心?谁愿意伪装自己?但身在如此大家庭中,如何能毫无保留的将想法完全说出来?
其实初读红楼梦,我以为是宝钗插入了宝玉和黛玉的感情中,使得两人最终未修的正果,所以很讨厌宝钗,但又读了两回后,我却知道了两人所受的痛苦不相上下。那为什么会造成现在的结果呢?宝玉为什么选择体弱多病的黛玉?而不选择聪慧的宝钗呢?黛玉和宝钗都受过教育,宝钗是人们眼中的大家闺秀,才华未必比黛玉少,宝钗和黛玉长相都很好看,宝钗多一分妩媚美,黛玉确是病弱美,两人美的各有特色,在宝玉受伤后,宝钗甚至先黛玉一步来看望宝玉,宝钗给了宝玉建议,而黛玉未说几句话便哭了起来。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命运捉人罢了!
造成二人分别的原因,除了命运,最大的原因就是社会,封建社会不允许有这样的爱情,最终不过是孽缘罢了!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