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写申请书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好自己申请的理由,面对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写一份申请书来表达我们的诉求,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申请拆迁房屋申请书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申请拆迁房屋申请书篇1
尊敬的上级领导:
ze: 16px">您们好!
ze: 16px">我是xx县xx镇xx村xx组村民xxx,金融危机后众相,现郑重的向上级领导提出危房改造这一申请。
ze: 16px">我家住房为老式的木结构瓦房,是父母遗留下的,至今已有80余年,新专业,引领女性新时尚,农村小本买卖什么赚钱。由于建造时期资金短缺,房屋质量欠佳。如今,农村小本买卖项目,对农村闲置房的`思考。,由于xxxxxx因此房子长时间无人看管,房屋损坏更加严重,现在房子已倒塌了一半,农村小本买卖推荐。剩余的墙体本身经历风雨,也已百孔千疮,岌岌可危,农村小本买卖什么好,不敢住人,以至每年回家过年都只能寄宿舍在亲戚家,农村小本买卖。
ze: 16px">我知道,上级政府部门及有关领导时刻关心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和人生安全,但我家的危房状况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了供孩子上学,家里经济变得十分困难,暂时无法重新建房,村里有些住房情况较好的村民由于有关系也已得到相应的建房补贴,而我家这种住房条件比较恶劣却迟迟得不到批准。为保障政府有关农村危房改造的惠民政策的公正实施。
ze: 16px">真正做到惠民,恳请有关部门核查灾情,以便及时给予危房的经济救助为盼。无论怎样,我们深信上级主管部门会正视我家的危房改造问题,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申请人:xxx
ze: 16px">20xx年xx月xx日
申请拆迁房屋申请书篇2
xx镇人民政府:
我是xx市xx镇xx村xx社x巷x号村民xxx。男,现年xx岁,于xx出生。本人现居住的房屋是上世纪解放前修建的老式泥砖木结构的瓦房,是父母亲留下的遗产。面积约xx平方米,自建房至今已有xx多年房龄。
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屋顶上的瓦片经常出现漏水现象,目前已经摇摇欲坠,险象环生,危及生命安全,经过长期的简单加固和修理现在暂时可以居住。但是前几年的风雨自然灾害影响,损坏程度更加严重,剩余的墙体自身经历许多个春秋,现已百孔千疮,岌岌可危,已存在安全隐患,不再适合住人。因此,该自危房改造逼在眉睫,刻不容缓。
但作为一名农民的我,加上年事已高欠缺生产劳动力,又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生产队的集体收益每年收入几佰元来解决朝不保夕的生活。如今我的住房已经成为危房,逼于无奈只能暂时居住,我都知道如果把住房改造一下就可以住得较为安心,不必每天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可是由于家里真的十分贫困,自己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来改造危房,所以暂时无法重新建房。
现欣闻上级政府部门及有关领导时刻关心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和人生安全,先后出台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农村危破房改造的惠民政策,为了让自己住得安心,所以恳请政府有关部门核查房屋的险情,将我户纳入危房改造项目,以便能得到危房的经济救助之后可以尽快拆除重建为盼。有了这些补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人目前的住房问题。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申请拆迁房屋申请书篇3
申请人:李启才,男,59岁,住址: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大杨
村柳叶大郢76号。
申请事由:
请求政府给予拆迁安置补偿待遇
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原户籍所在地为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户胡镇,20xx年,申请人全家四代共七人迁入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大杨村居祝同年购买本村村民阮常青房屋宅基地并签订了购买协议。协议约定,申请人以4000元的价格购买上述宅基地,同村村民阮永江、郑志才等人均在协议上签字确认。随后,申请人又在宅基地的基础上修建了房屋八间,共计前后四间,占地面积为252平方米。目前因政府要求需要拆迁房屋。然而全家七人自20xx年以来,一直长期持续居住于此,在其他地区均无任何住处或宅基地,符合无房户的相关标准。同时,目前申请人尚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需要赡养;儿子在20xx年响应国家号召,前往部队服役并荣立集体三等功以及“优秀士兵”等荣誉,复员后,因户口无法迁入父母处,所以户口暂时在大杨镇派出所;媳妇没有正式工作,此外还有几岁的小孙子需要抚养,家庭条件实在极为困难。对此,恳请政府主管部门能够充分考虑到我们家的实际困难,给予相关拆迁安置补偿待遇。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xx年xx月xx日
申请拆迁房屋申请书篇4
村委会:
我是xx村xx社的社员。全家人口xx人,现居住结构的房屋为xx,由于该房屋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已成危房,但由于我家经济困难,建房资金不足,属于(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农村贫困两女户、贫困单亲母亲家庭、困难退伍军人家庭、困难归侨侨眷家庭、成年孤儿家庭、一般贫困户),特申请国家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予以援助。
敬礼!
申请拆迁房屋申请书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
申请拆迁房屋申请书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