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教案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设计优秀教案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设计优秀教案篇1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知道司马光吗?你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③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②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在?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设计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
二、初读课文
1、快速默读:
⑴扫除字词障碍。
⑵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⑶齐声朗读课文
2、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
⑴ “我”劝母亲散步;
⑵全家一起散步;
⑶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⑷ “我”决定委屈儿子;
⑸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⑹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三、再读探究
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⑴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⑵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⑶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品读一组奇字(体会它们的巧妙、精练)
──“分歧”、“决定”(大词小用,透露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的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挺”、“熬”(流露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3、品读一个精段(最后一段)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象征着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感悟一种亲情:
两个假设:第一,如果把老母亲冷落在家里,就带着妻子、孩子去散步,那会怎样?第二,母亲在走大路,独生子要走小路,如果“我”顺从了独生子那会怎样?
──体味: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注意:
──“我”这个人怎么样?
──妻子的性情怎么样?
──母亲的性情怎么样?
──儿子的性情怎么样?
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
5、学习一种妙思
⑴ 本文寓理于事,一滴水见太阳,有情节,强调可读性。
⑵这篇文章以《散步》为题好不好?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小组为单位讨论;标题拟好后,小组互相交流、评判,不求统一,鼓励创新)
四、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就好。)
参考: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是孝顺第一,《三代》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
设计优秀教案篇3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
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
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
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设计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
(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三、学
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四、析
1、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谈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围绕这两句来写)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请2—3个学生谈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关键词句,语言流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屏幕,明确——
景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全体朗读课文,可利用屏幕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吴均:(496-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其诗多为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被人称为“吴均体”,其文传世的大多是短小书信,如《与顾章书》、《与施从书》和本篇。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结
1、(多媒体)五读:借助下列画面,发挥想象,再现作者所绘美景。
提问: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段话表明自己的感受吗?
(师)《与朱元思书》一文所绘景色真是美极了!读着吴均的文章,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历富春江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
(生)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既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与朱元思书》一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愉悦。
六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2、小结
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六、练
(多媒体)1、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请结合课文及上面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富春江的游记。
设计优秀教案篇5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导学过程 批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 复习
小结
设计优秀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9
【教材分析】
为学生提供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学习空间,尝试解决新的知识,鼓励其用巧妙的办法去解决未知的内容。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引起学生的心理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新的求知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中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他们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0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流程】
1.课件出示:
聪聪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电视机。电视机的价格如下:940元、1899元、1350元、2365元。
你知道哪种价格贵,哪种便宜吗?
2.引导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
板书课题: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探究新知】
1.现在你们可以任意选择两种商品,比一比,看看谁贵,谁便宜。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能不能用“( )<( )”或“( )>( )”的形式写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
2.引导比较不同位数的数的大小。
预设:
生1:我选1号和2号,940元和1899元比,94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这个数不够1千;1899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所以940<1899。
师:还有谁像这位同学选择位数不同的两个数进行比较的?
生……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三位数小于四位数;位数少的数较小。
师小结:数位不同的两个数,数位多的数大,数位少的数小。
3.引导比较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
师:同学们,那么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大小呢?请同学们从这些数中任意选两个位数相同的数,比一比它们的大小,说一说比的方法。
生1:我选3号和4号,1350元和2365元比,它们的位数相同,都是四位数,1350最高位上是1,表示1个千;2365最高位上是2,表示2个千,所以1350<2365。
生2:我选2号和3号,1899元和1350元比,它们的位数相同,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上都是1,一样大,我就看它们的百位。1899百位上是8,表示8个百;1350百位上是3,表示3个百,所以1899>1350。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大的数较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后面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师:大家同意吗?同学们真棒!
4.引导总结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汇报、交流。
小结:不同位数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从高位比起,这一位上的数相同,往下依次比较,直到比出大小。
【巩固应用】
1.完成第90页“做一做”。
2.完成第92页“练习十八”第1~4题。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回忆一下都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方法是: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下一位上的数,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
【板书设计】
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数位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大;两个数的位数相同,就从高位比起,最高位也相同,再比较下一位上的数,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
设计优秀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记住自己亲人的生日、爱好和年龄的重要性,并让幼儿记住亲人的这些重要信息。
2、激发幼儿尊重长辈和孝敬长辈的愿望,学会关心别人。
活动准备:《生日歌》录音、彩色卡纸、画笔、剪刀、胶水、眼镜、拐杖、生日蛋糕切切看玩具、桌椅等。
核心要素:长辈归 须问好 长辈忙 勿打扰
长辈倦 能自处 长辈寿 应恭祝
基本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播放《生日歌》录音,引出生日话题。
(二)关键步骤:
1、提问:“你们要在在什么时候才能听到《生日歌》?”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你今年几岁了?家人是怎样给你过生日的?”
“你知道家人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他们有多大岁数了?”
2、教师对知道父母及家人生日的幼儿给予表扬,并且引导其他幼儿要注意关心长辈,记住他们的生日和年龄。
3、小朋友知道自己家人的爱好吗?
让幼儿说出:爸爸喜欢下棋,妈妈喜欢唱歌,爷爷喜欢听评书,奶奶喜欢养花等。
4、引导幼儿讲自己的家人是怎样关爱自己的?
启发幼儿说说怎样爱自己的家人。
(三)动手操作:
自制生日贺卡。
活动延伸:
生活中,幼儿可以在日历上标注家人的生日,为家人设计不同的生日小标记。
家园互动:
1、家长园地展示幼儿活动照片及核心要素内容。
2、父母和孩子一同给长辈过生日,并制作个性生日贺卡或送上小礼物。(见《礼仪教育幼儿用书》第三册第45页)
设计优秀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4.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5.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难点: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峡》。
二、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下面老师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已掌握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评价:同学们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音、停顿掌握得也不错。请大家看屏幕,来做两个题。)
哪位同学来说说下面几句话的含义?
(对他们的答案,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吗?
(1)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2)既然写四季的景色,那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3)的确,郦道元写文章正是为了突出三峡的特点。那这篇文章到底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征呢?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看出来的.?
(4)郦道元抓住特征,仅仅用155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这篇《三峡》被称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先导,被誉为千古美文!今天我们就要反复朗读,来品味它的美,最后要有感情地背诵它。
(过渡)要想品味文字之美,就必须学会运用想象,领略文中美景。做到“目中有景”。(板书:目中有景)
2、品读三峡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色,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1).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三峡?
(2).如何描写三峡山的?抓住了山怎样的特点?
(3).如何描写三峡的水的?
(4).概括三峡不同季节的美.
三峡的水美。三峡的秋色美。哪位同学来说说?
三峡的春冬美。你看,雪白的急流,回荡着粼粼的清波;碧绿的深潭,晃动着秀美的倒影。还有那绝壁上的怪柏,苍劲嶙峋;还有那 “悬泉瀑布”,水声阵阵,细沫飘洒,让人心驰神往。
3、赏读三峡:
三峡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请同学们带着对美景的想象,出声朗读课文。
(1).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在写山、水、四季的时候,文中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知道本文动静结合.摇曳多姿的写作风格
(4).体会语言准确,精炼,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4、吟诵三峡:
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不过,要想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读的时候,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用心体会山的高峻,水的湍急,春冬的静谧,秋的凄凉,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背课文。
三、拓展练习:
水是三峡的灵魂,请仿照文章写景方法描写你见到过的最美丽的水。(50字左右)
设计优秀教案参考8篇相关文章:
★ 教案设计模板7篇
★ 课程设计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