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能够展示教师对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体现教师的创造力,教案是教师规划教学过程和内容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河中石兽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河中石兽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自主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河干()门圮()船棹()曳( )湮没()啮沙()坎穴()溯流()臆断()【朗读课文,翻译】
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第2、3、4题
3、理解重点词。《学辅》p86第5题。
4、重点理解的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试归纳总结。
经过
人物
寻找地点
原因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这说明了什么?(《学辅》第12题)6、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把握文章主旨】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辅》第11题)
【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小结】
?随堂测试】
1、课后第五题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4、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a.但知其??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事例?
7、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有何不同。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
2、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幻灯片出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三、教学过程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幻灯片出示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
(a)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b)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
(a)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b)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c)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幻灯片出示
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年)
曳铁钯(牵引,拖着)湮于沙上(埋没)
尔辈不能究物理(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如是再啮(冲刷)不更颠乎(荒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
(4)、教师强调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b)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d)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e)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
第二课时
一、小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
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2、解释通假字: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3、翻译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二、再读课文——探究问题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幻灯片)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幻灯片)
理由
寺僧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幻灯片)
结论:(幻灯片)
寺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4、这个故事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拓展延伸——感悟道理
1、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明确: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2、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炼能够使它成熟。 ——莎士比亚
(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4)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5)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3、推荐阅读《纸上谈兵》的故事。
河中石兽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一、作者引入新课
1、讲一小故事:
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自由发言,分散回答)、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4、组织学生讲一讲《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5、引出《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
1、范读、领读课文、跟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掌握字的读音:圮棹曳湮中最重要的手段,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
3、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形式,来解决疑难
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后分小组讨论: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关键词: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阅已
①圮:坍塌②曳:牵引
③湮:埋没……
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
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有问有答的: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掌握: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冲刷。上所学的知识进行
溯:逆流而上。巩固,强化训练。
课后作业:
a、b级学生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写一篇小短文,说明能够在上游找到石兽的道理。
c级学生抄写并翻译课文。
河中石兽教案篇4
一、积累运用
1.“斗酒诗百篇”是指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__________请你写出本学期你学到的他的`一首诗。
2.短文修改。
①人活着要吃饭,人活着也要读书;吃饭是人的本性,读书也是人的本性。②读书可以有目的地读,也可以无目的地随便翻翻。③书海无边,只能有选择地读一些代表作。④读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实验、实践、实力)。⑤读死书,死读书,结果造就了两脚书橱,“百无一用是书生。”⑥但是如果是个“读书种子”,带着乐趣读书,就能兴味盎然地吸收书中,长成大树,成为栋梁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方法。
(2)从第④句的括号内有三个备选词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
(3)第⑥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题。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④术:方法。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l)农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则不达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6.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河中石兽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部分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部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课时课型:
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学者。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三、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听范读课文录音。要求:
(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标出疑难字词。
合作共赢
(1)学生齐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分小组解分段落解决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互相提问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及句子(被提问方答对问题,提问权交给该方,循环往复。)
文本探究
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河中石兽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2、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轶闻】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这位首出当阳的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略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四、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2、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河中石兽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河中石兽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四、评价赏析
五、谋篇立意
六、写作特色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