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加法教案8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全面的教案,以确保教学内容完整,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技能,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3的加法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3的加法教案8篇

3的加法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结合口算,教材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标准》p13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说明

与义务教材相比,本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

●义务教材(加、减法穿插编排):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退位减

●实验教材(加、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

四、编排特点

本单元在编排上继续了前面数与计算中的一些特点,同时还继承了义务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有下面一些特点: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p57、p61、p67

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样,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相同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p72)

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3、例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义务教材在分析时,给出了条理比较清楚的分析思路(举黑兔、白兔的例子)。这样做不是不正确,但一写在教材里,容易让人误会,一些老师以为这样的思路,一定要让学生条理清晰、完整地叙述出来,结果搞得老师、学生苦不堪言。

●现在我们教材不出那样的分析思路,只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

●目前以这个问题还存在不同意见,我们暂时编成这样,希望老师们能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

五、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的口算只要求学生会进行计算,不作速度上的要求。

3的加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箄理,掌握计筭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迲续进位的加法题。

2.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3.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活导入

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出示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2.交流问题

预设: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该湿池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几种?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二、新课展??

1.探究计箅方法

完整出示例3

某湿地有野生值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这道题同学们会用什么方法计算?

445+298

估算结果并交流

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445+298大约等于750

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介绍计算过程,并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开始算起的?

十位上4加9等于13,怎么会在十位上写4呢?

百位上的7是怎么来的?

简便运算的方法,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因为看作300多加丁2,所以后面要再咸2.

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为什么估箅得出的结果与精算结果不一样?

2.探究验算方法

学生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交流方法

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可要养成及时验笄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38页做一做

反馈交流

提问:百位上的数相加也满十了,怎么办?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笔算万以内的加法

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酲大家注意的?

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三、练习拓展

1.基本练习

啄木鸟治病39页第5题

补充练习

找朋友39页第6题

2.拓展练习

课本40页第10题

四、总结回顾

1.回顾本节课收获

2.计算进位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作业39页第2题

3的加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a、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

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

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4、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

(45+36)+64=45+(□+□)

560+(140+70)=(560+□)+□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

38+76+24(88+45)+12

38+(76+24)45+(88+12)

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3的加法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加法》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四节课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应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依据教材的安排本节课应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运算律,最终熟练地进行整数加法运算,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二、设计理念

七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又刚从小学升上初中三周时间,人人都自信满满,摩拳擦掌,准备大施拳脚,因此我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问题串”引领整个课堂,请同学们通过动脑、计算、分析得出结论,并利用组间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法则,运用法则。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深刻感受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3、 让学生通过研讨、分类、比较等方法的学习,培养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重点: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四、学情分析

1、学生非常熟悉正数加正数,正数加零的情况。

2、有理数的分类、数轴、绝对值的相关知识已经掌握。

3、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

五、教学策略

1、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六个重要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2、由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到运算的作用,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3、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一个环节的要点及时归纳,并准确地表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六、教学流程

1.回顾旧知,启发思维

展示课件上的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有理数是怎么分类的?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么定义的?

(3)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数的绝对值大?

7和4; -7和4; 7和-4; -7和-4

?设计意图】回顾与本节课有关的概念和性质,为新课引入进行铺垫。

2.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一: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答:正+正,负+负,正+负,正+0,负+0,0+0.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明确研究数学问题一般所应采取的具体步骤。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因为在六种不同的情况中,学生们四种都已经熟练掌握,仅剩两种需要攻克。

问题二:你能举出需要运用有理数加法的知识去解决的生活实例吗?

请同学们举自己熟悉的例子:①西安夜间平均气温为16 摄氏度,白天的平均温度比夜间高9摄氏度,那么白天的平均温度是多少?②土星表面的夜间平均气温为-150摄氏度,白天比夜间高27摄氏度,那么白天的平均温度是多少摄氏度?(多媒体展示题目)

师:同学们已经有了研究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准备知识了。今天同学们有信心和我一同当回“研究生”共同研究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吗?

(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同时肯定学生的知识准备,树立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尽快参与到教学中来,进一步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二)分析问题探究新知

问题三:你能根据同学们所举的例子总结出正数+负数、负数+负数的运算规律吗?

学生们各抒己见,总结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 的两个数相加得0。

3、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老师总结口诀:“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等距零正好,异号不等‘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

?设计意图】感受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各种情况。用表格的形式展示有理数加法的所有可能情况,使学生体会数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感受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直观感受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法则,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新知深入体会

例1计算(-3)+(-9).

分析:这是两个负数相加,属于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就是把绝对值相加(应为3+9=12)(强调相同、相加的特征).

解:(-3)+(-9)=-12.

分析:这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

解题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后计算和的绝对值.

课堂练习:

1、计算(口答)

(1)4+9; (2) 4+(-9); (3)-4+9; (4)(-4)+(-9);

(5)4+(-4); (6)9+(-2); (7)(-9)+2; (8)-9+0;

2、计算

(1)5+(-22); (2)(-1.3)+(-8)

(3)(-0.9)+1.5; (4)2.7+(-3.5)

3、用“>”或“

(1)如果a>0,b>0,那么a+b____0;

(2) 如果a

(3) 如果a>0,b|b|,那么a+b____0;

(4) 如果a0, |a|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熟悉法则,并养成“算必有据”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渗透了研究一般与特殊关系的思想。

问题四:你能尝试着使用数学语言将有理数加法法则表示出来吗?

(1)如果a>0,b>0,那么a+b=+(|a|+|b|)

(2) 如果a

(3) 如果a>0,b|b|,那么a+b=+(|a|-|b|)

(4) 如果a0, |a|

(5)a+0=a.

?设计意图】有意识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表达的能力,将数学书写渗透到每一节课当中。

(四)延伸拓展敢于挑战

问题五:和一定大于加数吗?和与两个加数这三者之间的有什么大小关系?

问题六:小学学过的运算律是否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

?设计意图】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不仅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五)归纳总结感受思想

(1)本节课所学的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在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本节课你学习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及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1)p56 习题1、3

(2)请同学们回家用有理数牌和父母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比赛。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七、设计说明

1、通过“问题串”的设置,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2、通过“互举例子”、“小组竞赛”两个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3、通过法则的符号化 ,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形成,数学表示能力的提升。

4、在活动中注重运用态势、语言对学生进行即兴评价,在整个评价的设计中安排多维评价:既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又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发展水平、还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的加法教案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数字的加法。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及看图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正确读写加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将加法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纸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利用ppt呈现图片和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师:小朋友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2—5的分与合》,先一起来回顾一下。(ppt呈现图片,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2—5的分与合》进行复习回顾,为学习《1~5的加法》奠定基础。)

二、观察图片,展开新课

创设情境,用ppt展示图片。

师:在公园门口,我们经常看到卖彩色气球的,非常漂亮。我们看图片上就有一个小丑在公园里卖气球(学生初步感知图中有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 下一页ppt,提出问题(图片中小蜜蜂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图中一共有多少气球?

生:四个,小丑右手有3个红色的气球,左手有1个绿色的气球。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纸片代替气球,表示一下图中我们看到的气球。(之后电脑演示用圆纸片代表气球的过程。)

师:大家刚才表现都很好。我们看到,算气球的总个数就是把左手的气球和右手的气球放到一块儿,也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的动作,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

师: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表示合起来的过程(教师板书“+”,并带领学生读一读)。把3和1合起来,我们就能用加法来表示(板书:3+1=4)。 读作:3加上1等于4(强调:“+”为加号)。

[设计意图]:由直观图抽象到数字的加法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写法及读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个式子中“+”和“=”的介绍,希望小朋友能理解并记住它们。(ppt播放小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使学生对“+”和“=”更深入的理解。

师:对“+”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问题(ppt动态呈现小丑交换左右手气球的过程,引导学生用式子重新表示气球个数)。

师:小朋友刚才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副图,看松鼠一共有几只?

[设计意图]:数气球个数的例题,是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借助于上一节学习过的4的分与合,引导列出加法算式。数松鼠个数的例题,使学生借助于5的分与合,列出算式。

三、知识应用

1.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在方框中填入正确的数字。

3.先用

摆一摆,再填得数。

4.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p28-29练习五:

第1,2题和第6,7,8加法部分习题;

2. 《同步练习册》 第三单元《加法》练习。

?板书设计】

加法

3 +1=4 1 +3=4

读作:3加1等于4 读作:1加3等于4

3的加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同学们,今天学习新知识前咱们先回顾一下以前学的旧知识请拿出练习本做这两道题:(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283+91=

659+306=

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内容,你认为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呢?指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就向前一位进1,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1。)

不错,以前的知识大家掌握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法,(板书:进位加法)不过,可要仔细观察,看谁能发现,今天所学的和以前所学有什么不同。

二、知识迁移,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3

从题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现在我们先不笔算,先来估一估他们的和大约是多少,请学生思考,思考完后请举手。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估的。

生:把445,估成450,298,估成300,450+300得750,所以445+298约等于750。

师:你真棒!估算是把两个加数看成一个什么样的数

生:与原数最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

师:对!我们在估算时,必须要估成与原数最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

刚才我们估算了445+298的和大约是多少?那你们想不想知道445+298的精确答案吗?那就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用竖式计算,然后看一看估算方法是不是最接近准确的计算结果。

你们算出来了吗?(学生答)谁来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计算的?指名回答,让学生说出算理的同时进行板书。

生:相同数位对齐,先算个位,5加8得13,在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1表示1个十);

再算十位,4加9得13,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在十位上写4,向百位进1。(1表示1个百)

最后算百位,4加2得6,再加上十位进上来的1,在百位上写7。

师:你真棒,你说的又清晰,又准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教师放课件)

那么再计算加法时,个位满十怎么办?十位呢?那百位呢?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生: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他回答得对不对(全班答)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进位加法,谁发现了和以前所学有什么不一样(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完善课题)

我们怎么去判断有没有计算正确呢?要采用什么方法呢?(学生答:验算)

(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拿出你们的练习本,马上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

同学们写完了吗(写完了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在以后的验算中,你最喜欢哪种,就用那一种进行验算。

现在我们学习了笔算加法,那么老师想问一问大家,笔算加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千万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1,不抄错数,计算认真、不算错题。)

三、拓展练习

1.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165+78=

409+394=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马上把这道题解答出来。教师巡视,指名回答。

2.马上完书上的做一做。

(1)啄木鸟治病(教科书第39页第5题)

(2)找朋友(教科书第39页第6题)

学生独立作业后,请学生说一说,在寻找两个数相加得1000时,有什么好办法?

四、课堂小结

你们在这节课中学会了哪些知识,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3的加法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熟练地计算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去大海边上解决问题,是板书课题 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

二、揭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的新本领是熟练地计算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内容,仔细观察图片上有什么?天空上有什么?大海上有什么?海滩上小朋友在干什么?动动脑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5分钟后比谁学得快、理解的透彻,能够解答以上问题。)

四、先学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一比谁看得认真,坐姿端正、精力集中,效率高。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师不能辅导)

过渡:看完的请举手,指一名生(后进生)列举看到的数学信息。(其他同学补充)

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

2、做一做:解决红点问题,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

五、后教

1、更正: 指名学生完成第二个问题,并讲解做题思路。

2、议一议:加几个一和减几个一都在各位上计算。

六、全课小结

生口述小结:加几个一和减几个一都在各位上计算。

七、练一练

11+3=

15+4=

16+1=

14+2=

12+5=

13+4=

过渡: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

八、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

3的加法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1.看课件口算。

8+37+66+58+68+87+58+47+76+67+42.听算。

8+29+49+57+38+39+68+76+410+87+5

二、新课

1.出示例4。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6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①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1,2,3,...,15;一共15只。

②按左、右两群计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数。……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10+5=15(只)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8+4=12(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用9加3

出鸡的总只数。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

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教学反思: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的及时纠正。若出现把10-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和复习

本节课教材首先列出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下面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的排列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安排有“数学游戏”,要求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然后是练习二十四中各种形式不同的练习。

教材的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系统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渗透对知识整理和复习的方法。第二,在观察分析表格,发现规律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三,充分利用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进行练习。

根据以上分析,特制定以下目标:

在游戏中,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进行复习。

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学会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习,并体验对知识的整理过程。

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

培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

对函数思想的渗透,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一题多解的能力。

二、教学情境精品片段与分析:

情境一:

抽礼物游戏:

师:小朋友们,昨天是什么节日?(圣诞节)昨天老师没来,其实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数学礼物,谁来摸一摸,你会抽到什么呢?

活动:学生从礼物盒里抽取算式卡片,口算,并选取其中较难的两三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算一道就让学生拿一道算式放在实物投影上。

[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特别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因此创设了从派送圣诞节礼物这个情境导入

,这样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孩子们都想从盒子里抽一张卡片礼物来算一算,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口算变得有趣,好玩,乐于去接受。在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中,对20以内的加法口算方法进行了练习和巩固,也让他们感受到口算练习也是很有意思的。]

情境二:

师:刚刚小朋友们算的这些算式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实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还有?

生:很多

{师抓一把放在实物投影上}

师:这么多的算式摆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

生:很乱

师:那怎么办?

生:把它们理一理

师:真是个好办法!那如果让你来整理,你打算怎么整理?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让学生记住某种方法,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面对某种问题,体验某种事实。所以在上一环节后自然地引导创设出一个很多算式摆在一起的乱糟糟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体验到对知识整理的必要性,孩子们的兴趣也在体验事实的过程中萌发。]

三、教学重难点精品片段与分析

活动设计??

讨论摆法。

生1:按得数整理。

生2:按9加几,8加几,7加几这样分类整理。……

2、师: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整理一下?

生:想。

师:老师已经给小朋友准备好了算式卡片,小朋友轻轻地把它拿出来,摆一摆,贴一贴。记住,只有8分钟的时间哦,最快完成的小组可得一颗星星。开始!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教学反思: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拿出书上的表格让学生观察,而是充分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自己整理出20以内的加法表。学生经历了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复习整理的方法。

活动二:

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

(1)师: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这组的作品。

活动:学生介绍自己这组的作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引导深入。如:为什么和相等?渗透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和也一个比一个大;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加数小一,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加数大一,和不变。

(2)师:现在我们不介绍自己的了,我们讲一讲其他组的,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让学生发现和自己摆的不一样的组的规律)

(3)师:老师发现有几个组没完成,你们组为什么没完成?(渗透合作的重要性)如果他们组摆的是有规律的,就问:你们猜猜看他们接下去会怎么摆?你为什么这么猜?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通过生生评价,既交流了整理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并适时的渗透了合作的重要性。在分析表格中,通过教师适当的提问引导,初步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思。]

三、练习设计精品片断与分析

练习设计一:

抢答游戏:

1、师生抢答

师指算式,生抢答。

2、生生抢答

以小组为单位,有一人指,其余三人抢答,然后轮换。

[这个抢答游戏把这节课整理的表格的规律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融汇其中,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使孩子们更好地巩固知识,学会应用。而且这个游戏能反馈出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对这张表格的规律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环节。]

练习设计二:

教材112页“数学游戏”:

教师报一个得数,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个练习较上个练习而言,思维上的挑战性更强一些,通过这个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而且又一次地应用了表格的规律,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练习设计三:

走迷宫:

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刚刚对这么多的算式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板书:整理和复习),摆出了一张像楼梯一样的图,其实这幅图还蛮好玩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玩?

我们来玩一个走迷宫的游戏,迷宫的入口在这里,要求是我们走过的算式的得数一道比一道多1,你能走出迷宫吗?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么走,再在自己编的表格上画一画。

2、小组合作

3、汇报教学反思: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他们进行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在练习中,教师努力挖掘教材潜力,精心设计了富有童趣的走迷宫的练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这样一个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不在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发现者和研究者,学生不再是学数学,而是“做”数学,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3的加法教案8篇相关文章:

班级前3的心得体会模板8篇

小学3年级语文教案优质6篇

教师3分钟的演讲稿优秀5篇

教师3分钟的演讲稿6篇

3-5分钟的演讲稿7篇

3分钟的介绍演讲稿5篇

竞选3分钟的演讲稿模板5篇

竞选3分钟的演讲稿5篇

3分钟的礼仪演讲稿精选6篇

善良的3分钟演讲稿5篇

3的加法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