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教案是帮助我们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工具,写教案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一定要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日记两则》
教学目标
1、 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日记的格式,并学会自己写日记。
4、 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培养写日记的兴趣,能按格式写日记。
教学难点:培养写日记的兴趣,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女孩的日记,请同学们跟老师一块儿认真写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师解题:"则"就是"篇"的意思,"日记两则"也就是"日记两篇"。
二、初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划出来。
1. 联系课文理解不认识的字词,然后同桌交流。
2. 师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指名读,并纠正错误的地方。
3. 认完后小组内多读几遍。
4. 读完后学生随教师练习笔画顺序。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读课文,然后思考。
2、这两则日记,小作者分别是什么时候写的?、
3、课文的“我”在六一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什么梦,梦想成真了吗?
4、板书梦裙子 高兴 失裙子 失望
5、小女孩失望了,心中还有太多太多的疑问,谁来帮帮她?板书 见阿英 理解
6、7月22日“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什么了?板书 梦送书 希望
7、学到这里,你喜欢日记中的谁?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四、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两篇日记,你们找下日记格式和平常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 日记比以前学的课文开头多了日期,星期和天气,但没有题目)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将今天所学的生字多读几遍,多写几遍,做到会读会写。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象声词。
情感目标:感受声音带给人们的喜悦,体会人们对春雨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象声词。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象声词,体会人们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词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读新课
放一段音乐:听,这是什么声音?对,是雨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春天的小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用心听一听,春雨都发出了哪些声音?
2、这些表示声音的词语叫“象声词”,把学生找到的象声词贴在黑板上,(叮叮咚咚、嘀嘀嗒嗒、淅淅沥沥、哗啦哗啦、啪啦啪啦、嗵嗵嗵)
三、学习基础知识
1、指名学生朗读象声词。
2、找出这些字的构成规律。指导学生记忆。
这些象声字大多是“口字旁”,而且都是形声字。
3、分析“口字旁”和“-氵”的象声词。
4、学习“伞、顺、森”,注意强调读音。
四、用多种方法识记这些字,并指导书写。“顺”字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五、再读课文,巩固所学生字。
1、大胆质疑,小组内解决不懂的问题,解答不了的提出来。
2、汇报朗读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象声词,体会作者对春雨和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出示词卡)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象声词,你能从这么多生字卡片中把它们找出来吗?指名学生读一读
二、逐段学习每段课文内容
1、轻轻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雨下了很长时间)
2、你听到顽皮的小雨发出声音吗?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
3、听到“叮叮咚咚”、“嘀嘀嗒嗒”这样的声音,你心情怎样?怎样来读更好呢?指导朗读。
4、雨,不大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这就是春雨的特点。你能结合这句话说说春雨还有什么特点吗?
5、春雨就是这样绵绵地滋润着大地,唤醒万物的。你们说,这春雨可爱吗?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
6、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春雨汇集在地上的样子。你知道春雨为什么这么高兴吗?那我们怎样来读?指导学生朗读。
7、走在雨中,侧耳倾听,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读第六自然段。
这声音如此的美,使我们仿佛置身于音乐厅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再次播放春雨的录音,再读这段,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感悟。
8、春雨如果汇集在树叶上会是什么样子呢?读下面的四个自然段。你又听到了什么声音?
多么神奇而美妙。这也是让句子发出悦耳的声音带给读者的快乐。指导朗读。
9、春风看到了,她连忙来凑热闹,这下可好了,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像什么?各种各样的鼓都敲了起来,像是悦耳的打击乐演奏。太美妙了,我们再来读一读。
10、在春天的小雨中,我们聆听了一场美妙的音乐会。作者能把雨中这些声音细腻地写出来,就是他能聆听生活。小朋友们也要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倾听生活中悦耳的声音,并能在你的表达中让句子发出悦耳的声音。
三、完成课后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象声词,还知道了在文章当中使用象声词有哪些好处。你还知道哪些象声词?
给学生几个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一些象声词来。
比如:夏天下大雨时;新春联欢会上;除夕的夜晚等。
四、布置作业
看看妈妈做饭。你能听到哪些声音?你能感受到什么?画上一幅或几幅图画,并为妈妈做的事情配音。还可以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看到这些时的感受。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识字1》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是1个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本课所介绍的事物,初步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懂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臼”笔顺。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田字格黑板。
主要板书:识字??
作业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口头组词、说话。
课外:默写词语、朗读字词。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春天”、“夏天”的归类识字,韵文还记得么?谁来背给同学听。
2.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秋天”的归类识字。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课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一看图上画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自由读课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
出示挂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这是一幅秋天的美景图。我们首先来看看天空中有什么。
2.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早晨起来,我们常常会看到地上落了一层白白的东西,你知道那是什么吗?(秋霜)
3.秋天到了,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棉花、稻子、高粱)
4.果园里,果农们正在做什么?(柿子、苹果)
5.看图引导说话,相机贴出“丰收”,领悟意思。
秋天到了,一望无际的农田里棉花(),稻子(),高粱(),庄稼丰收了。果园里,果树上挂满了()的柿子,()的苹果,水果也丰收了。
四.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五.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并加以指导
1.认读生字,正音。
2.用“霜”、“稻”、“丰”、“收”扩词。
六.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三组词语,第一组词语与秋天的什么有关?第二组词语属于哪一类?第三组呢?
七.指导书写
1.学生看清笔顺,记忆笔顺。
2.重点强化“梁”、“稻”的笔顺。
3.学生描红。
4.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在习字册上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按“梁、稻”的笔顺书空。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秋天到了,什么花开了?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菊花、桂花)
2.体会“飘香”的意思。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以上生字词。
4.指名认读。正音。
5.小结;这些词和什么有关系?
三.指导读韵文。
1.按要求归类读。
2.各种形式练读,读出秋天景色的美好。
四.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看图说话。
五.指导书写,检测效果。
1.先说一说“桂、飘”的笔顺,然后在书上描红。
2.在习字册上练写。
3.认读课后词语。听写词语,检测效果。
教学反思:
为了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本课识字我重在让学生学会“读出画面”。虽然由于孩子的生活积累不够丰富,语言表达得不是特别到位。但画面感还是在孩子的想象加模仿中产生了。“读成电影”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因为要通过朗读让相对静止的画面流动起来,这不仅需要朗读技巧,更需要孩子有生活经历作为背景。但经过此课的教学,我觉得词串识字教学确实要不断训练学生“读出画面,读成电影”,让孩子自己投入进“词串识字”的留白境界中,去想象,去感悟。
?识字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2个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尸”旁。2.知道大街两旁有哪些营业单位,警察叔叔是怎样指挥车辆及行人的,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识字二。
作业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说出汉字的偏旁部首、口头组词、说话。
课外:阅读韵文,默写生字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投影,指导学生看图学字词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
(1).这是什么地方?谁在指挥交通?
(2).马路上有什么?
(3).马路边上有什么?
2.学习生字新词。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父亲》
一、教学目标
1、 感知父亲形象
2、 把握作者感情
3、 体会父爱
二、导语
学生演讲杨丽娟的故事。
(学生讨论对此事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杨丽娟父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认为杨父是一位不负责任的父亲,他对女儿的爱不是真正的父爱。)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呢?
朱自清的《背影》,使我们从父亲困顿前行的背影中,体会到父亲的那份深沉厚实的爱;而刘鸿伏的《父亲》,又为我们刻画了父亲的那份苦涩而温馨的爱。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刘鸿伏的《父亲》
三、进入文本
1、 理清思路
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写了三个生活片段,分别是:
接通知书的中午;送行途中;父子分别
2、 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大家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父亲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把你的感动写下来。
a、 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乡邻朋友……
父亲以儿子为荣
b、 第二自然段
全体朗读。
作用:用了五个排比句,写了父亲几幅劳动生活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气氛。赞美了父亲的勤劳、坚强、容易满足和质朴,同时,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赤着脚在大雪里跋涉,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披蓑戴笠地在风雨中劳作,仅仅表现他的勤劳吗?这里面有着穷苦和艰辛啊!
c、 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
明确:爱这片土地,他生于斯,长于斯,劳动于斯,乃至长眠于斯。土地赋予了他坚韧和深沉自信的性格。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臧克家的那首诗《三代》:
爷爷在土里埋葬
爸爸在土里流汗
孩子在土里洗澡
“土性”已经融入进了劳动人民的心中,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特点。
d、父亲头上裹着青头巾,腰间围着黑包袱,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
明确:重视这趟远行,郑重其事,然而我们还是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寒酸。山里人的好的打扮在城市人严重有的只是好奇与惊讶,感动与怜悯。
e、 在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父亲的两鬓已钻出丝丝白发,而他曾经扛过竹木、扛过岩石也挑过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此时已显得佝偻了。望着青头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一阵战栗。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衰老感到难过和心疼,同时心中感受到一种重担。
此处可以与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片断相比较,让学生找异同。
3、 那么如此伟大无私的父爱,作者感受到了吗?作者的感悟是不是也引发了你的共鸣呢?请找出有关作者感悟的语句,各抒己见。
a、 父亲啊,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你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b、 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
c、 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
父亲的生活经历、故乡的点点滴滴、父亲对我的爱都是翻开的日历,都是我奋进的动力,我将凭借这些动力珍惜每一分钟来提升自己。
四、谈了这么多父爱,说了这么多作者的感受,让我们也表达一下我们的感谢吧
请以“感谢父亲”为开头表达你对父亲的感谢,每个人说一句,准备一分钟。
也可以仿写第二段
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他和父亲的故事
五、总结
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伟大的父爱!铭记父爱,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更有动力,我们人生的篇章会写得更加清楚和完美。
让我们在这首崔京浩的《父亲》中结束今天的课程,祝天下的父母健康平安!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探究探究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squo;每逢佳节倍思亲squo;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squo;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squo;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squo;少年不识愁滋味squo;,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七)把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八)比较赏析:请阅读席慕容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交流后面的问题。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席诗共用了哪三种意象表达乡愁?这三种意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两首诗有何异同?
(九)想象和联想是诗歌创作最基本的要素,请同学模仿《乡愁》以实写虚,以具体表现抽象概念的想象方式,就下面的句式作一下想象练习。
乡愁是 (也可以写“友谊”“母爱”等。)
(十)课外延伸:可以改写成散文,可以谱曲歌唱,有条件的还可以尝试用flash制成动画。
?作家作品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日积月累】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 声 声 慢 》 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丑 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 》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写在黑板上。(学生朗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
二. 深情地朗读:
1.听读。播放《乡愁》的配乐朗读。
教师提示: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2. 试读.学生选一段展示朗读才艺,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
幻灯片出示:
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 (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 (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3.练读、展示。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配乐朗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 细腻地品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 (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 (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幻灯片出示:
(1)从整体结构上,
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
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
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
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四.优美地解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 (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 (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 (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五.丰富地联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
1、《乡愁》在体裁风格上的“模仿”(承继和借鉴)。
虞 美 人 [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讨论:《乡愁》相对这首古词,有哪样一些“模仿点”?
2、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后,我好象也沾上了几分诗情,突然间诗兴大发--师作诗:“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 啊!我发现同学们好象也跃跃欲试了!好,你们也来试着表达心中的那份浓情诗意吧!请展示你们的才华吧。(多媒体出示:乡愁是…… 母爱是…… 友谊是……)
六、结束语:
1.通过补写,大家更好的了解了诗歌所包含的感情,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吟诵,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乡愁吧。
2.听啊,这样一曲时时在耳边萦绕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让我们静静地聆听一分钟吧。
七.布置作业:
学习《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创作一首小诗。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