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师在开展工作之前,都会制定出完善的教案,教案是教师们在工作前需要写的,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松树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小松树教案篇1
近来,一直在想第一课时的巩固复习环节该怎样来设计,于是模仿王老师《雨点》的巩固复习,东施效颦,设计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巩固复习,如下:
先把生字卡片排成一排,编上序号,依次为:
伯愧托摸回低棵松呢多喂答孩惭爷
1、猜字谜:
①树公公——松
几号字?怎么解释?请你领读。
②不讲卫生,一口喝了泥水——呢
几号字?怎么解释?请你领读。(提醒下面“匕”的撇不出头)
③果子长在树边上——棵
几号字?怎么解释?
可以说“一棵()”?(口头说,注意和上学期学的“颗”区别)
2、找找反义词:
①“少”的反义词是什么?几号字?
怎么记?(两个“夕”)领读。
②“高”的反义词?几号字?领读。
3、课文中有一个字,表示小松树对大松树很不礼貌的称呼?(喂)是几号字?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4、课文中表示大松树气量很大,不和小松树计较的句子是哪一句?(大松树没有回答。)
“回答”是几号字和几号字?(教学新偏旁“方框”)
5、课文中风伯伯疼爱小松树的一个动作。
“摸”几号字?你来做做动作。
6、课文中风伯伯对小松树亲切的称呼是什么?
“孩子”的“孩”几号字?(教学新偏旁“子字旁”)
口头扩词。
7、小松树能看得比大松树远,是因为什么呀?(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
“托”几号字?你怎么记?(右边“毛”少一横)领读。
8、小松树明白了风伯伯的话,它心里觉得怎么样?一个词。
“惭愧”几号字和几号字?
这个“愧”右边一个鬼,心里有鬼,表示做错了事。领读。
9、考考你生活中的知识:
①你爸爸的爸爸,你称呼他什么?
“爷”几号字?(教学新偏旁“父字头”)
怎么记?(“节”的“草字头”换成“父字头”)
②你爸爸的哥哥,你称呼他什么?
“伯”几号字?怎么记?
我把猜字谜放在了第一,因为几次试验下来,孩子对猜谜是比较感兴趣的,往往能吸引住几乎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巩固复习是在下半节课,这时孩子的注意力开始不能集中了,此时一说猜谜语,孩子一下就“醒”过来了,兴致很高,而且反应还挺快,我刚一说完谜面,下面孩子的手“哗”地就举起了一大片。我说:“小朋友们现在的状态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在《骑牛比赛》中学到的,兴——”孩子马上接口“兴致勃勃”,嘿,脑子转的挺快。
后面的几个题都是联系词语的理解还有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回顾,暂时只想到这些,还得慢慢摸索,多多讨教。这篇课文还是比较简单的,孩子基本上能一下就找到答案,都争着要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我看到孩子的眼睛都闪亮闪亮的,自己的心里又是欣喜又是感动。这样真好,以后,一定要把“巩固复习”进行到底!
小松树教案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
生:是一座大山。(学生很兴奋)
师:在这座大山里呀,山上的一棵小松树和山下的一棵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教师贴出二棵松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师揭题,指名生读题,齐读课题)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所以我在导入课时,就努力去创设一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简笔画来吸引学生,加之导入语又带着点儿神秘的语气,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给激发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现在,我们就来听一位叔叔给我们讲这个故事,要认真看书、仔细听哟!
(播放课文录音。)
(评析:一年级学生有的不会听课文录音,往往只是听,不看书,这样就起不到范读作用。所以,我在这里提出认真看书、仔细听很有必要。)
师:你觉得这位叔叔读得怎么样?生评。
师:你要向叔叔学习什么?生自由谈。
师:想像叔叔这样读吗?请大家自己试着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一个生字词,读通顺每个句子,遇到难读的生字词或句子时你准备怎么办?
生:我可以读几遍,也可以向同桌的小朋友请教请教。
生:我也可以请教老师。
(学生读课文)
(教师出示生字词)
师:你们看,生字从课文中跑出来啦!这些生字中,哪些字在没学过之前,你就已经认识了。
生:我原来已经认识“棵、松”。
生:我上幼儿园时,就已经认识了“爷、伯、孩”。
生:我早就认识“回”了。
师:小朋友们认识的字真多!还有哪些字现在你通过听读或别的方法也学会了?
生:我看电视时认识了“答”。
生:我在走路时看广告牌认识了“托”。
生:学数学时,学到了比多比少,我认识“多”了。
生:我看童话故事书时认识了“低、摸、呢”。
(师即时对他们的识字方法、途径给以恰当的评价。)
师请生齐读一下认识的字。
师:(划出“摸、惭愧”)这些不认识的字请大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评析: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点:先自学后教,先了解学生已认识的字,并评价、激励学生多途径的巧妙识字法,在此基础上来教学那些不认识的字。以学定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这样安排既符合识字规律,又充分了解学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师:看,生字娃娃现在又回到了课文中。让我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看书上的插图,自己试着读懂课文,不懂的地方,同桌间也可以互相讨论讨论。(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这一段。原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它俩经常在一起聊天,这一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
(评价:教师通过板画、形象的语言,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学生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它太骄傲了!觉得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大松树却看不到。
师:你不仅谈了自己的看法,还能结合小松树说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一位读书小博士。
生:小松树太得意了!说到“你呢”时说不定都不用眼睛好好看大松树,只瞟了一下大松树!
师:你真会读书,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
生:它太没礼貌了!跟大松树说话时喊“喂”。(边说边做动作)
师:你加上了动作,真形象。
生:小松树太认为自己了不起了。
师:嗯,我也有这样的体会。那我们读课文时就要把小松树的这种傲气、不礼貌读出来。自己试着读读。
(学生读课文。指生读。)
生:我觉得他没读出小松树没礼貌的样子,我来读一读。(学生读得有感情,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师:嗯,真是一棵不讲礼貌、傲气的小松树。我也想来读一读,请大家看老师脸上的表情,仔细听老师读的声音,觉得我读得好的就给我掌声,读得不好的地方请提出来。
(师惟妙惟肖地朗读)学生给以热烈的掌声
师:为什么给我掌声?
生:你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做到了不添字、不漏字。
生:你不仅读得有感情,还加上了表情、动作。
生:你读出了小松树那种骄傲、得意洋洋的样子。
生(读得很有感情的同学):你读得比我还好。
师:谢谢你小朋友,让我们一起进步。想知道我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在读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了一棵小松树,“我”站在高高的大山上,觉得自己可高大、可威风了,朝脚下看去,高楼大厦、我的那群树兄弟们矮小得跟一只小蚂蚁一样;我向远处望去能看到千里之外,可我的树兄弟们说不定只能看到一尺之外!小朋友你说我的心里该多高兴、多自豪啊!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就是这棵大山上的小松树了,对着脚下的大松树来说一说。
(学生兴致勃勃地自由练读小松树的话。)
(评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朋友,在这里学生把老师看成了好伙伴,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习活动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氛围,此时老师与他们同思考、同朗读、同竞赛,师生间互相对感情朗读予以评价,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方式评价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师:大松树听后生气了吗?看看课文中的插图。
生:大松树没有生气,它还在笑呢。
生:大松树不跟它一般见识。
师:嗯,大松树心眼儿真大,宽宏大量,不和小松树计较。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见了,它是怎么说的?(师贴图)
(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指生读风伯伯的话。)
师:风伯伯的话你们听懂了吗?
生: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不让它骄傲。
生:风伯伯说小松树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并不是小松树长得高。
师:对,如果没了大山的帮助小松树不可能有这么高。
师:怎样才能读好风伯伯的话呢?想想当你犯了错误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批评教育你的,就用他们当时的语气来读读风伯伯的话。
学生自读
指名生读,(有的读得很严肃;有的读得很温和;有的读得很慈祥、亲切。)
师:风伯伯真慈祥、真宽宏大量。
(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自己对文本作了个性化的理解、朗读,正是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师:小松树知道错了吗?
(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个词看出来的?(惭愧)
师:惭愧什么意思?
生:惭愧的意思就和我们前面学的难为情意思差不多。
师:对像小松树这样因做错了事,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而感到难为情这就是惭愧。(同学们点头)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这棵知道错了的小松树,这时你可能会脸红了,头低下来了。(学生低头做“惭愧”的样子。)
师:小松树,这时,你想对风伯伯或者大山、大松树说些什么呢?四人小组内商量一下选一个说话对象,练着说说。
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说话对象进行练习稍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生:风伯伯,我错了,谢谢您对我的教育。
生:大山爷爷,我能看得远,那都离不开你的帮助,我要谢谢你。
师:这棵小松树成功了不忘给他帮助的人。
生:大松树姐姐,你比我长得高,我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我托起来的,我不应该瞧不起你,请你原谅我。
生:大松树爷爷,您心眼儿真大,我那么没礼貌地和您说话,您都不跟我生气。
师: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现在小松树已经变成了一个既有礼貌又谦虚的孩子了。老师这儿也有一句话想送给小松树。
(出示):虚心的人,常想已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已之长。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记住它让它时刻提醒自己)
师布置课后作业:课后收集一些关于谦虚的重要性的格言、警句。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老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理解。
老师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有的责备小松树不讲礼貌、瞧不起人,有的忠劝小松树,有的替小松树向大松树道歉、承认错误、俨然就是其中一员。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更加深刻,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
四、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自读课文,要求读好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
2、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读课文,也可以加上动作以及刚才小朋友们的想象。
3、指名小组戴头饰朗读、表演。
(评析:表演是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是一种更为深入的体验。学生戴上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头饰,在表演中去体验、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个性。小松树的傲气、大松树的大度、风伯伯的慈祥和宽容都表现得惟妙惟肖,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
五、总结、谈感受。
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生答不出。
师:再仔细读读课文,读读风伯伯的话,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答案。
(生饶有兴致地再读稍后,纷纷举手)
生: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能盲目自大,看不起别人。
生:犯了错误不要紧,要能知错就改。
生:当别人做错了事时,我对他要宽容。
生:一个小朋友做错了事时,我们要像风伯伯那样教育他。
(评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他们个性化的理解,尊重他们对文本多元化的感悟。)
小松树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大。
3、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对话,理解风伯伯的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座大山,由此导入课文,并板书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欣赏课文。
2、打开课本,初读课文。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识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3、出示生字,让学生再读课文,并找到含有生字的词语或者句子。
4、指名认读,并有重点的进行讲解。
三、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1、再读课文,划出小节。
2、指名读第一节。
出示图片。问:他们是谁?你能把他们送回家吗?
指名贴图。
3、过渡:既然大松树和小松树是邻居,那他们一定经常在一起聊天,着一天,他们又说了什么?
让学生到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问: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为什么?从哪儿看出来?(让学生充分发言)
出示小松树的话,指导朗读。
4、过渡:那大松树生气了吗?他心里在想些什么?(讨论后发言)
随机演示:将小松树拿下,与大松树比较。
5、那我们小朋友你想对大松树说点什么?讨论后发言。
6、你们可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起了,看看他说了什么?出示风伯伯的话,指导朗读。
7、小松树听懂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惭愧”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做出惭愧的表情。
8、假如你是小松树,此时,你想对大松树说点什么?还像刚才吗?(再次出示小松树的话,让学生比较后回答)
四、课本剧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2、选拔优秀小演员,上前表演。
小松树教案篇4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2、这两棵松树,一棵大,一棵小,谁来读读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读后教师做相应的。再齐读课题。
3、课题读得很不错,那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词语)
学生自读,再指名读–一行一行地来读。
一棵松树 回答 惭愧
风伯伯 大山爷爷 孩子
摸着 低下了头 托起来
(1)谁来读第一行?(注意平翘舌音)
(2)谁来读第二行?(注意轻声音节)
(3)谁来读读第三行?——读了这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前面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指导朗读。
1、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大家看,大松树和小松树都长在哪里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小松树写在上面,写小点;大松树写在下面,写大点)
小松树
大松树
(2)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文字: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a 谁能通过朗读来告诉老师呢?(指名读)
b我们大家一起学刚才小朋友的样子来读。——齐读。
(3)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4)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后交流: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呢?(骄傲、得意、神气……)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看,这就是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读完想一想,这两句话里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小松树非常骄傲、非常得意?——学生回答: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小朋友一起读读小松树的话。假如你就是这一棵小松树,你再来读读,可以加上动作。
(5)小松树觉得自己比大松树长得高,看得远,觉得很骄傲,瞧不起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怎么样?(没有回答)
过渡:尽管大松树没有回答,可是小松树的话被天上的风伯伯听到了,他会说些什么呢?
小松树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字词。
2、分析课文。
3、指导朗读,熟读课文。
4、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摸、托、惭愧,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松树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歌曲《小松树》配有动作,导入新课。
二、 复习字词
先用字卡复习,方式齐读、开火车。
复习字词,方式,利用课件带拼音齐读,去拼音读(学生领读),个别读。
三、 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根据段落分析课文
2、先齐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给大松树和小松树摆位置。(师在黑板上画好大山)指名读课文,注意读的准确性。最后学生齐读。
3、由问题:大松树和小松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设置悬念过渡到第二段。
先让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让学生回答:你听老师读后,如果你是小松树你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语气和心情呢?----骄傲、自豪......
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松树为什么这么骄傲、自豪。
让学生个别读,比一比谁读的最像小松树,再让读的好的说说是怎么读的这么好的?--个别字的重读和语气。(兵教兵)
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小松树这么说,大松树怎样回应的,为什么?如果你是大松树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让学生整体齐读课文,注意语气。
4、大松树虽然没说话,但有人占出来了,是谁呢?--风伯伯 ,好,那故事有怎样发展的呢?
老师范读第三段,让学生整体感知,体会风伯伯的说话的语气。
让学生感受风伯伯的语气,并知道从哪了看出来的?找到关键词:摸。(加上动作深入理解,摸表达的爱意)再让学生个别模仿读。
深入体会风伯伯说话的意思。(小组合作讨论),思想碰撞,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理解托的意思。(动作示范)
拓展思维:听了这样的话,如果你是小松树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样想?
5、由上段结尾的问题引入第四段,让我们来看看小松树是怎样做的?
老师示范读,让学生认真的感受,说说老师哪里读的好?引出惭愧,重点讲解,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第六课我们学过的一个词和它很相近,启发学生说出难为情一次,从而轻松理解。
进而追问怎么样看出惭愧的呢?低下头?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加深感情色彩。
深入挖掘惭愧的原因?
拓展想象,假设你是小松树你会怎么想。
6、升华主题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给你了什么启迪,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7、熟读课文,加深记忆。
先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男女生分角色读课文。
个体分角色读课文。
背诵课文。
8、歌曲结束《小松树》
板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树 惭愧
长的高 比你高
看的很远 大山托
大松树 风伯伯
没有回答
小松树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 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想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 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1-2)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四、教学重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难点:
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六、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彩色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到了我们班,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出示小松树图片)
小松树作自我介绍:小朋友们好!我叫小松树,今年7岁了,很高兴来到一、(2)班,你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愿意)可是交朋友不能盲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小松树,学习一个和小松树有关的寓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2、简介寓言故事。
3、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课题。(要求读时突出小松树的小与大松树的大)
4、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通过色彩鲜明的小松树图片、生动的语言赋于小松树以生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仔细地听一位叔叔给我们讲这个故事。
2、想不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轻轻地打开语文书第8课,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明确的要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读书的效果,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看,字宝宝从课文中跑了出来,你还能认识他们吗?自己读读,想办法记住他!
出示注音词语:一棵空 回答空 松树空 惭愧空 低头
空空空空空空空空 摸着空 孩子空 伯伯空 爷爷空 拖起来
空空空空空空空空 多空空 喂空空 呢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
(1) 自由认读词语。
(2) 指名认读词语。(读准第二组词语中的轻声,并能区分伯伯与爷爷的辈分)
(3) 去掉拼音你还能认识字些字吗?(利用开火车、齐读等方式认读不带拼音词语。)
(4) 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造一个句子。
?初读环节学生肯定会遇到难度不同的障碍,通过多种认读方式,使学生扫清生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并把课文读通顺达到流利。】
过渡:刚才字宝宝跑出来和我们做游戏,现在他们又回到了课文中,让我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看书上的插图,自己试着读懂课文,并标出自然段。(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座高山。)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习第一小节:(投影出示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师在黑板上画一座高山)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弄清小松树与大松树的位置)
(2)出示小松树与大松树的图片:它们长在哪儿呢?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
空 (请一学生到台前,把小松树贴在山顶上,大松树贴在山脚下。)
(3)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
过渡:
(师边描述边画简笔画)大家看,小松树站在山顶上,每天看着太阳公公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白云姐姐在空中自由地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
如果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怎么想?(自由交流)
?充分挖掘课文潜在资源,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为体会小松树因为站得高看得远而得意的心情做铺垫。】
师:是呀,小松树每天都能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心想:我就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它回头一看,看到了山脚下有一棵大松树。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了,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二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
(2)谁来读第二小节。(指名读)
出示句子: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
师:老师觉得“喂”这个字读得还不是很有味道!老师用“喂”来说一句话,你就会明白“喂”应该怎样读?
师对着学生说: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用!你愿意借铅笔给我用吗?(不愿意)
师:这是为什么?(没有礼貌)
?这一环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体会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神态,为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师:那小松树这样对大松树说话,你觉得小松树怎样?(小松树对大松树没有礼貌。)
那请你再读读这句话。(“很远”这个词学生读得不够到位)
师:小松树看得还不够远,你能让小松树看得再远些吗?
学生读完了这个小节。
(3)面对没有礼貌的小松树,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自由说)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大松树没生气?(在图上看到的)
师:真了不起,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4)学到这儿,你还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吗?(不愿意)
(5)齐读第二小节。
?本环节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感悟。】
过渡: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3、学习第三小节:
(1)谁来读第三小节。
(2)理解:摸着。在生活中谁摸过你的头?(妈妈)
妈妈摸着你的头是什么感觉?(舒服)
空空 请你舒舒服服地读这句话。
(3)学生自读,指生读,师范读,生练读,指生读。
过渡:风伯伯的话,小松树听懂了吗?
4、学习第四小节:
(1)齐读第四小节。
(2)谁来表演一个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的动作?
(3)此时的小松树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师:如果我现在就是大松树你想对我说什么?
师:小松树为什么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
如果我现在就是大山爷爷,你想对我说什么?
?在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尤其重要。教师创设了一个把自己当作大松树、大山爷爷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4)师:从此以后,小松树改正了缺点,再也不骄傲了, 变成了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同学们你愿意和它成为朋友吗?(愿意)
老师送同学们一句话:(出示句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松 多 呢 回 答 伯 孩 爷 托
(1)齐读生字。
(2)你能认识这三个偏旁吗?(口字旁、子字旁、父字头)
(3)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也可以说字谜。(学生自由说,如:
(老公公栽树。(松)一人咬一口竹子。(答)白胡子老爷爷。(伯)……
? 如何让学生记住这些字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能,开发学生右脑,让学生更加喜爱汉字。】
(4)学写生字:松 多 呢
交流:这三个字,你想提醒别人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
空空 学生描红,注意刚才提到的注意点,教师巡视指导。
?写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一条龙”贯穿小学阶段各年级的始终。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时,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作业:分角色读课文。
小松树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向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课文语言材料,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情感与态度目标:
不要自我夸耀,不能无视实际,盲目自大,要知错能改,谦虚谨慎。
三、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四、教学难点:理解风伯伯语重心长的话。
五、教具准备:小卡片 天字格
六、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设计: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教学松,领读。
2、板书课题:8、小松树和大松树
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
3、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渎情况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多 你呢 回答 风伯伯 听 孩子 比 低头 一棵 喂 摸
托起来 惭愧
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出示课文中的词语读。
自主学习,交流记住生字的办法。
指名朗读课文。
三、作业
1、练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写字,学会观察,能正确书写。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松树 比多少 回答 孩子 听 低头
2、说说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口头填空;
( )有一棵( )松树,( )有一棵( )松树。
2、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起初,小松树怎么样?/(板书:长得多高 看得多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各自练习朗读,同桌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朗读、评议。教师示范,学生再读。
5、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板书:比你高 大山托)
讨论: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6、讨论:小松树会怎么想呢?
(谢谢风伯伯,不然,还真的以为自己最高呢。)
(刚才太不礼貌了,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7、教师小结:小松树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多 你呢 回答 风伯伯 听 孩 比 低
2、自主学习,提出书写的注意点。
四、作业
1、按笔顺描红。
2、朗读课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9篇《8《小松树和大松树》》,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小松树教案7篇相关文章:
★ 小白兔作文7篇
★ 小助手演讲稿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