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32教案5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只有撰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教案,才能对学生有好处,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将教案制定完善,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物理32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物理32教案5篇

物理32教案篇1

一、预习目标

预习光的颜色是干什么排列的,以及什么事光的色散现象?

二、预习内容

1、光的颜色 色散:

(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由条纹间距x与光波的波长关系为________,可推知不同颜色的光,其_不同,光的颜色由光的________决定,当光发生折射时,光速发生变化,而颜色不变。

(2)色散现象是指: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________的现象。

(3)光谱: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按其_______的大小有序排列。

2、薄膜干涉中色散:以肥皂液膜获得的干涉现象为例:

(1)相干光源是来自前后两个表面的________,从而发生干涉现象。

(2)明暗条纹产生的位置特点:来自前后两个面的反射光所经过的路程差不同,在某些位置,这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加强,出现了________,反之则出现暗条纹。

3、折射时的色散

(1)一束光线射入棱镜经_______折射后,出射光将向它的横截面的_______向偏折。物理学中把角叫偏向角,表示光线的偏折程度。

(2)白光通过棱镜发生折射时,_______的偏向角最小,________的偏向角最大,这说明透明物体对于波长不同的光的折射率不一样,波长越小,折射率越_______ _。

(3)在同一种物质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传播速度________,波长越短,波速越_______ 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色散现象

2、观察薄膜干涉现象,知道薄膜干涉能产生色散,并能利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知道棱镜折射能产生色散,认识对同一介质,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同

4. 本节的重点是薄膜干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情况

(二)学习过程:

?导读】仔细阅读教材p56-58,完成学习目标

1、 回顾双缝干涉图样,比较各种颜色的光产生的条纹间的距离大小情况

2、 据双缝间的距离公式x= ,分析出条纹间的距离与光波的波长关系,我们可以断定,

3、 双缝干涉图样中,白光的干涉图样是彩色的说明

4、 物理学中,我们把 叫做光的色散;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 就是光谱

5、 什么是薄膜干涉?请举出一实例

6、 薄膜干涉的原理:

7、 薄膜干涉的应用:

8、 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棱镜的另一侧出现什么现象?

9、 总结本节课色散的种类: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光的颜色由____________决定。

2.一束日光穿过棱镜,白光会分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在屏上出现由________到________连续排列的七色彩光带,称为__________。这是由于棱镜对各种色光的________程度不同而引起的。

3.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则其频率____________,波长____________,传播速度__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一束白光经过玻璃制成的三棱镜折射后发生色散。各种色光中,___________色光的偏折角最大,___________色光偏折角最小。这种现象说明玻璃对___________色光的折射率最大,对___________色光的折射率最小。

5.如图所示,红光和紫光分别从介质1和介质2中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到介质和真空的界面,发生折射时的折射角也相同。设介质1和介质2的折射率分别为n1、n2,则 ( )

a.n1=n2 b.n1n2

c.n1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一束红光和一束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沿co方向入射半圆形玻璃砖的下表面,之后沿oa,ob方向射出,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oa是红光,穿过玻璃砖的时间较短

b.ob是红光,穿过玻璃砖的时间较短

c.oa是紫光,穿过玻璃砖的时间较长

d.ob是紫光,穿过玻璃砖的时间较短

2.如图所示,一束白光通过玻璃棱镜发生色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红光的偏折最大,紫光的偏折最小 b.红光的偏折最小,紫光的偏折最大

c.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比紫光大 d.玻璃中紫光的传播速度比红光大

3.如图所示,一束红光和一束蓝光平行入射到三棱镜上,经棱镜折射后,交会在屏上同一点,若n1和n2分别表示三棱镜对红光和蓝光的折射率,则有? ( )

a.n1

c.n1n2,a为红光,b为蓝光 d.n1n2,a为蓝光,b为红光

4.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紫光分别以相同入射角由空气射入水中,如图标出了这两种光的折射光线a和b,r1、r2分别表示a和b的折射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a为红光折射光线,b为紫光折射光线

b.a为紫光折射光线,b为红光折射光线

c.水对紫光与红光的折射率n1与n2之比n1∶n2=sinr1∶sinr2

d.紫光与红光在水中波速v1与v2之比v1∶v2=sinr1∶sinr2

5.如图所示,一束复色可见光射到置于空气中的平板玻璃上,穿过玻璃后从下表面射出,变为a、b两束平行单色光,则 ( )

a.玻璃对a光的折射率较大 b.a光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较大

c.b光的频率较大 d.b光的波长较长

6.一束复色光由空气射向玻璃,发生折射而分为a、b两束单色光,其传播方向如图所示。设玻璃对a、b的折射率分别为na和nb,a、b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va和vb,则 ( )

a.nanb b.navb d.va

7.某同学为了研究光的色散,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墙角放置一个盛水的容器,其中有一块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的平面镜m,如图所示,一细束白光斜射向水面,经水折射向平面镜,被平面镜反射经水面折射后照在墙上,该同学可在墙上看到 ( )

a.上紫下红的彩色光带 b.上红下紫的彩色光带

c.外红内紫的环状光带 d.一片白光

8.如图所示,横截面是直角三角形abc的三棱镜对红光的折射率为n1,对紫光的折射率为n2。一束很细的白光由棱镜的一个侧面ab垂直射入,从另一个侧面ac折射出来。已知棱镜的顶角a=30,ac边平行于光屏mn,且与光屏的距离为l,求在光屏上得到的可见光谱的宽度。

预习内容答案:x=(l/d) 波长 频率 单色光 波长 反射光

亮条纹 两次 _下方 红色光 紫色光 小 不同 小

高二物理教案:光的颜色当堂检测答案:

1、频率 2、红,紫,光的色散,折射 3、不变,变小,变小 4、紫,红,紫,红 5、b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2、b 3、b 4、bd 5、ad 6、ad 7、b 8、 -

物理32教案篇2

物理浮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

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

2、创设问题的情境;

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教学设计策略:本课的设计采用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 ml烧杯,50 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 g物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 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状态 漂浮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

g物 f浮

(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 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应用一: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观察自制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放”。学生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被动看实验的惯常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所创新,把自己的三尺讲台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与探索未知,学生自已制作一个密度计来探究密度计的刻度特点及原理的效果,事实证明不知比教师在讲台上再次强调效果好上多少倍)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 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教学设计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调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地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三: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问: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问: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这部分教学设计中,笔者把教材中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必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问题或纲要阅读课文,找出重点、钻研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实验加以解决,笔者在上这节课时,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拟热气球升空实验,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应用四: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布置作业

(1)课外小实验:浮沉子的制作

(2)课外小调查:就我国在长江中打捞中山舰的故事写出一个综合报告,并就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泰坦尼克号”沉船打捞问题写出建议,要求从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台的科学频道和时事频收集信息,从科学书刊、科学杂志了解浮力的知识,沉船打捞技术,过去的打捞案例等。

(设计理念:课外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它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物理32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生展示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7、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水平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8、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同一重锤从_______高度落下,打击小桌,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

9、一个木箱重100n,某人用20n的水平推力推动它前进了5m,则此人所做的功是多少?若把这个木箱搬到5m高的楼上,则此人做功又是多少?

二、目标定向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三、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能量以及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物体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_______,简称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势能。

针对练习

1、下列物体中具有重力势能的是_______________;具有弹性势能的是____________

a、因挤压而变形的气球

b、在水平路面上飞驰的小轿车

c、正在下坠的桩锤

d、停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

e、钟表中卷紧的发条

f、高山上的石头

g、三峡水库中的水

h、被推开的弹簧门的弹簧

i、跑百米的运动员

2、“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3、“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查看课本小资料中表一的内容,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2、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3、你认为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课堂作业

1、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b、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c、速度和质量都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d、动能是运动物体本身的性质,与质量、速度无关

2、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山上静止的.石头不具有能

b、物体已做的功越多,说明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多

c、只要物体能够做功,说明物体具有能

d、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

3、如图所示,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撞地越远,

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数据。

物体质量m(kg)速度v(m/s)动能e(j)

牛约600约0、5约75

中学生约50约6约900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_________,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1、物体所具有的能的判断

例1、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请写在空白处。

(1)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__________(2)竖直上抛的小球在最高点时________

(3)静止在空中的气球_______________(4)从空中降落的雨点_________ _

(5)被压缩了的弹簧_________________(6)飞流之下的瀑布______________ _

2、动能、势能、变化的判断

例2、直升飞机在空中匀速上升过程中,它的()

a、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b、重力势能和动能增大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和重力势能减小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1、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实验,然后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反映小球的动能的大小的?

②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的?

③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的?

④这个实验是用什么方法探究的?

⑤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把结论填到课本上。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

2、阅读课本的探究实验,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的?

(2)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的?

(3)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的?

(4)这个实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

(5)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把课本上的结论填写完整。

五、答疑解惑

1、如图,小明在做哪些因素与物体的动能有关的几次实验中,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是()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丙

六、反馈评价

1、有一辆汽车和一列火车,若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则_______具有的动能大;处在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飞行的子弹和炮弹相比较,_______的重力势能大。

2、洒水车匀速行驶在平直路面上洒水,则在此过程中洒水车的动能逐渐______。

3、跳水运动员从最高点向水面下落的过程中,他的速度逐渐_______,所以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大,它的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

5、下列物体中重力势能最大的是()

a、放在一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石块

b、放在三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陶罐

c、放在五楼窗台上质量是4kg的一盆花

d、晾晒在五楼窗台上的质量是1、5kg的球鞋

6、下列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a、在轨道上行驶的火车

b、从坡顶向坡下跑的运动员

c、江河中的流水

d、空中静止的飞机

7、空中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正在向灾区空投物资,在空投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a、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

b、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七、知识整合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八、课外作业

1、练习册每天1练。

2、教材课后经典习题。

中考宝典

1、打木桩的重锤自由下落时,关于它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

b、动能增大,势能不变

c、动能增大,势能减小

d、动能减小,势能增大

物理32教案篇4

物理学

学科:理学

门类:物理学类

专业名称:物理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接受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训练,获得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初步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

2.掌握坚实的、系统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及较广泛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

5.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物理学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结构和物性、计算物理学入门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开设院校

全部高校>> 北京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辽宁大学 北京大学 云南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内蒙古大学 长安大学 武汉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河北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西北大学 湖南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物理32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有三种状态,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3、初步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教学重点】

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观察冰的熔化过程,认识冰的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

1、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了解结构特点。

2、能够初步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存在的形态

我们在小学的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教师出示各种物质,铁钉、雪糕、水牛奶等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它们各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些形态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并归纳出三种状态的特点:像铁钉、雪糕这类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像水和牛奶这样的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像气球中的空气这类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其体积取决于容器的几何尺寸。

二、物态变化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有关水状态变化的事例。先让学生回顾,描述这些现象。如夏天吃冰棒—冰熔化成水;肉类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结成冰;烧开水,水开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教师: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有几种状态存在?下面我们实验来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用图中实验装置进行)

先指导学生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不能吹灭,只能用盖子熄灭)

(1)从保温杯中取出碎冰块放入烧杯中进行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冰变成水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观察水沸腾后从玻璃管中冒出的“气”,这“气”在管口处看不见,离管口处稍远,可以看见雾气。

(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气”看见水滴从勺子上落下来。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加热冰,冰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

根据生活经验: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会结成冰。

学生归纳水存在的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形态呢?我们可以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来解释。(教师出示动画“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结合微观模型,并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的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物理32教案5篇相关文章:

做物理题心得体会参考6篇

物理老师工作计划范文8篇

做物理实验的心得体会优秀7篇

做物理实验的心得体会7篇

新课程高中物理心得体会6篇

初中物理组实验教学计划8篇

d拼音教案大班教案5篇

小班安全教案电的安全教案最新5篇

小班安全教案电的安全教案5篇

5的教案乘法口诀教案7篇

物理32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7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