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制定教案可以激发老师们的教学兴趣,写好教案是每位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语文微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语文微教案篇1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就可以了。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朝阳区父母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们的妈妈都很爱我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有关妈妈们比儿子的故事〈三个儿子〉
二、识字
1。识字指导。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当中,借助拼音自主识字,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读音方面注意"躁"是平舌音;"拎"是前鼻音;"晃"是多音字,在本课读第四声;"甸"在"沉甸甸"一词中应读一声。
出示带生字的词句,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
如:(1)嗓子、晃荡、沉甸甸、拎着水桶
(2)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三。写字指导。
(1)写正确。本课要写的字中有些容易写错,特别是诸多的"点",最容易被忽视。如,"拎"字最后一笔(点),"桶"字右上的一点,"膊"字右上的点,都容易漏写。"荡"字也是易写错的字,学生往往写成左右结构,指导时应特别强调。
(2)写美观。写"桶"字时,右上的"横撇、点"不宜大;"晃"字中间的横不能太长,下面的撇、竖弯钩要写舒展。写好"停"字的关键是写好右边,右边部件多,要写紧凑,口尽量扁,给下边的秃宝盖和"丁"字留出位置。"膊、荡"二字笔画多,不容易写好,要加强范写指导。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二、朗读感悟
1。听全文录音,想一想,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2。听课文第二、三、六自然段的朗读。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样说自己的儿子的?在听朗读的同时做上记号。前两个妈妈说话时很得意,读时语速稍快,语调稍高。第三个妈妈说话很平淡,读时语调平稳。
(2)自由模仿朗读。
(3)请三位同学分虽读一读三个妈妈的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3。听课文第八至十一自然段的朗读,说一说,三个儿子见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时,分别是怎样做的?读时语气应有什么区别?
4。听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想一想,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正确读出老爷爷说话的语气。
5。分大组朗读并评价。
(1)请一半的学生跟着录音读一遍课文,另一半学生仔细听,指出哪些句子读得好,哪些句子需要改进。
(2)两组交换朗读,并互相评价。
6。集体朗读全文,请老师配上音乐,老师评价应该改进的地方。
7。指名朗读课文。
8。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写一篇日记。
三、积累运用
1。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定会打电话吧!请你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再实践一下,看看你填的对话合适吗?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小强:"喂,你好!小华在家吗?" 小华:"____"小强:"我是小强。" 小华:"____"小强:"____" 小华:"____"
2。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的练习。练习说话时,应允许学生使用"个"、"只"以外的量词。
四、实践活动
分角色表演本课的故事。
小学语文微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踉、跄”等生字,理解并积累“防不胜防、跃跃欲试”等生词。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激励学生要不畏艰险,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用第二人称叙事的好处,欣赏本文亲切委婉、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结合自己学步时的真实的体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感悟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旅途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的资料,向父母询问自己学步时的情形。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学会生字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1)(播放孩子学步视频)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作家赵丽宏就将他儿子学步的情形写成散文《学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步》板书课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课件2)赵丽宏照片及赵丽宏简介: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协副主席。1951年出生于上海,其散文创作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雨中的鸽子》《学步》。板书课题(齐读二遍)
过渡:课文写些什么呢?我想听听你们预习后的看法。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说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的儿子学步的情形,文中寄托着作者对儿子的期望。)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课件三
3、理解词意:
跃跃欲试乐此不疲防不胜防踉踉跄跄心如刀割
4、汇报朗读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评议纠正读音
三、读文理清层次
1、请同桌两人一起读文,读完一个自然段议一议本自然段的内容,之后理一理本文的层次。
2、指名交流分段情况,课文分为三部分:
(一)(1-3自然段)详细写儿子刚学步时的神态、动作,带给父母的兴奋,惊讶和思考。
(二)(4、5自然段)写在儿子懵懂无知的情况下,父母发现儿子在学步时遇到的种种坎坷,却不知疼痛,不知退缩,乐此不疲,由此祝愿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要失去学步时的勇气。
(三)(6自然段)议论点题。在心中叮嘱儿子,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
四、自读自悟,写上批注,找出疑难点。
提出疑点:
1、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
2、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3、你的额头留下难以消退的疤痕,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4、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五、播放课件,帮助解疑
放课件,学生看课件,听课文,理解内容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文章所写内容,学习了字词,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同学们还自读了课文,写出了个人的感悟,找出了疑难点。下节课我们深入理解课文,解决疑难点,学习课文的写法。
2、询问父母自己学步时的情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激励学生要不畏艰险,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用第二人称叙事的好处。欣赏本文亲切委婉、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初读了赵丽宏先生的《学步》,知道课文讲述了作者回忆自己的孩子学步时摇晃、踉跄、摔倒的情景,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嘱咐和期望。那是怎样的嘱咐和期望呢?请看大屏幕(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然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板书:学步————————寻路)师:初读课文时,有的同学觉得“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这句话很费思量——生命的过程非常丰富,为什么作者却说“大概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呢?
二、品读第一部分(1—3自然段)(5分钟)
过渡:首先,我们细细研读,体会父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着儿子学步的呢?引读第一部分。(大屏幕出示句子)
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妈妈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
师:从沙发到房门不就四五步路吗?父亲为什么如此欣喜?出示:
从沙发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这几步路对你可是意义不凡,是你人生旅途上最初独立行走的路。
师:是怎样的行走?(独立)这就意味着:(出示句子)
靠自己两条腿,就能找到爸爸妈妈,就能到达你想到达的地方,那是多么奇妙多么美好的事情!
师:从那时起,你的生活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这里的“全新的内容和意义”指什么呢?难怪父亲发自肺腑的惊叹:(出示句子)
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指导感情朗读
师:再看看儿子呢?(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竟然推开包围着你的椅子,然后不依靠任何东西,自己走到了门口!我们看到你时,你正站在房门口,脸上是又兴奋又紧张的表情。看到我们注意到你时,你咧开嘴笑了。你似乎也为自己能走路而感到惊奇呢。想象下,如果儿子会说话的话,他此时会说些什么?
小结:是啊,这可是你迈出生命中的第一步!你也将从这里踏上你的人生旅途,这一步留给父母和孩子多大的快乐呀!
三、品读第二部分。
过渡:学步仅仅给父母和儿子留下了快乐吗?请默读4——5自然段,边读边想:学步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留下什么样的纪念?(自读4、5自然段)
第一次,你摔倒在地上,膝盖上乌青,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第二次,你撞到桌角上,头上起了个大包,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第三次,你绊倒在石块上,额头被戳出一道血口子,血沿着脸颊直往下流,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第十次,你滑倒在水中,衣服全湿了,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第一百次,你踩空台阶,摔得鼻青脸肿,但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师:已经数不清你曾经多少次摔倒,数不清你头上曾被撞出多少乌青和肿块,每次你都哭叫两声,然后脸上挂着泪珠——(齐读)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
师小结:学步让儿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儿子身上的块块疤痕,不正是学步留下的纪念吗?而这种在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勇气,不就是学步留给我们最最珍贵的纪念吗?
说说看,你学步时付出了什么代价?或者留下了什么纪念?
摔跤摔得冷你渴望学步的热情吗?是啊,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结合课文,联系自己学步的实际,想想“此”指什么?什么样的路?(高低不平、杂草丛生、水洼泥泞)
师:用一个词概括.(坎坷、曲折、危险……)
师:这样的路,孩子却走的乐此不疲。(指导朗读)
小结:任何事情都是兴趣始,毅力终。这种对学步乐此不疲的勇气、热情和坚持正是学步留给我们最最珍贵的纪念。(板书:勇敢地走)这是怎样的勇气啊?(不怕失败,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大勇气)难怪父亲会说:
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小结:在如此平常的学步中,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说“人生亦如学步”太恰当不过了,这也是父亲想告诉孩子的。
再次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四、从寄语中体会父亲的期望。(12分钟)
自然过渡:为什么作者还说“生命的过程就是寻路的过程”呢?再次出示最后一段,指名读(2名)边听边思考。
1、联系上下文理解,相机板书小结。
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然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点评:这句话,意味深长!蕴含着什么意思呢?(学步和走人生之路是一样的,也要付出代价,也需要热情,勇气,坚持不懈,但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得多。)这句话,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父亲期望儿子怎样地走?(板书:勇敢地脚踏实地)其实,天下父母对儿女都有着这样的期望,(齐读)
读着父亲意味深长的话,感之于外,受之于心!你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2、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用简明的语言写一写你对父亲这几句话的理解。3、交流所写的感悟,师适时点拨、提升。
五、结语:读课题,同学们,这篇文章,作者用第二人称叙事,其间夹杂着自己的看法,既让我们觉得特别亲切,又让我们明白了父亲想告诉我们:人生亦如学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独立、勇敢、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你们即将告别童年,踏上人生旅途的新征程,希望你们带着学步时的勇气,热情,带着这位父亲的寄语,独立的,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吧!
六、板书设计
代价纪念
学步————(人生之路)——————寻路
(难)(更艰辛)
勇敢地走
脚踏实地地走
小学语文微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
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二、初步了解课文1、生字读音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板书:钓鱼放鱼启示)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
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2、指导与交流(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微教案篇4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五个生字。
能力目标:能速读课文,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
1.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学习人物独立生活的意识。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1.速读课文抓住大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能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同步练习半张。
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思考:乌塔是谁?课文讲了她的什么事?请画出写她旅行线路的句子。
3.你觉得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故意写错课题“乌塔”。(学生惊呼)表扬学生的专心与质疑精神。
2.这里的乌塔不是指福州的名胜古迹乌山脚下的乌塔,而是?(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
3.课文写了她的什么事?(独自一人游欧洲)
4.[多媒体出示预习要求]谁在预习中画出了写她旅行线路的句子?师相机介绍欧洲及其旅游资源。[多媒体出示欧洲地图及旅游景点。]
二、速读训练,抓住大意。
1.过渡:大家一定对这篇课文感兴趣吧!我们来做速读训练,看谁先抓住文章大意。
2.先来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生字词出现]
3.学生独立速读课文,并完成同步练习: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以时间为提示可以将课文分三段,先写 再写 最后写乌塔与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三、深入读文,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
1.过渡:读到现在,我们已经抓住课文的大意了,但课文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介绍这件事?编书的老师有为什么要选入这篇课文呢?我们还得深入读文。
2.你对乌塔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乌塔是个怎样的同龄人?你从哪看出来?请一边读课文,一边做记号。[教师师范]。
3.学生默读并做批注。
4.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5.小结:乌塔真是一个独立能力很强的孩子。
6.那么,你对她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请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小组讨论)
7.全班汇报。
四、总结。
我想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要启发读者要向乌塔那样勇于锻炼自己,但至于以什么方式锻炼自己,国情不同,个人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五、作业练习:
给乌塔写一封信,与她交流自我锻炼的体会。
板书设计:
乌塔
生活自理能力强
热情活泼会与人交流
做事有计划性
自我保护意识强
有责任感
会学习
会理财
小学语文微教案篇5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微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