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秀的教案是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内容写的,没有具体的教学思路,我们是写不出完整的教案的,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故事内容。
3 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会用“建议”造句。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讲述故事
1 板书课题:卧薪尝胆。领读课题
简介“卧薪尝胆”的故事: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打败,被围困在会稽山,万般无奈之下屈膝求和。后来,他为了使自己不因为生活安乐而忘记耻辱,夜间睡在柴草上,在自己的住处悬挂苦胆,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尝尝那胆的苦味,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2 从刚才讲的故事里,谁已经想到题目“卧薪尝胆”中的“卧”、“薪”的意思?
(卧:睡。薪:柴草)“尝”呢?(用舌头添一添或吃一点儿试试。)
3 大家再查一查字典,看看“卧、薪”是什么意思,和刚才的理解是不是一致。(学生查字典对照。)
二初读指导。
1 出示内容提要:
(1)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2)勾践战败求和,受尽屈辱。
(3)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4)越国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2 各自默读课文,对照“内容提要”将课文为四段。
(第一、四、五自然段各是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
3 本课生字词主要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让我们重点读这一段,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1)查字典了解:奴仆、谋臣、万般无奈、后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免除、建议、表示、骄傲
(3)一般了解:会稽、勾践、夫差
4 出示生字:吴勾践示谋臣免患议
(1)我们怎样记住这些生字?谁有好办法请提出来!
(2)如有学生提出“谋”是“”和“某”,“践”是“足”字旁加上“线”的右半边,教师可以表扬学生能主动识字。
(3)“臣”书空: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竖折。特别强调最后一笔是竖折。
5 写字指导。
(1)吴、患上下结构,注意让下。
(2)践,左右结构,要写的紧凑。
(3)免,第六笔是长撇,穿过扁“口”下方,最后一笔竖弯勾,弯勾部分要向外延伸。
(4)用钢笔描红。
三作业
1 练习写生字。2 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故事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吴国谋臣后患免除勾践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几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三、精读训练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1)这一段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国家。
(2)教者讲“长江下游”是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东部一带。
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写越王“卧薪尝胆”的有关句子。
(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
(1)指名读:“晚上,总要……尝尝它的苦味。”
(2)找出句子能解释“卧”、“薪”、“尝”、“胆”四个字的词语。
(“卧”,睡;“薪”,柴草,“尝”,尝尝;“胆”,苦胆)
(2)越王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时刻不忘报仇雪恨,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①通过“白天”、“晚上”、“每顿饭前”理解“时刻不忘”。
②理解“总要”,不是一两次,也不是一两天,而是一贯这样做。(板书:卧薪尝胆)
(4)“兵败会稽的耻辱”是怎么一回事?(会稽一仗,越国打了败仗以后所受到的耻辱)
过渡:他所受到的耻辱指的是什么?
3、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复述。
(抓住越国打了败仗之后,越王、吴国的谋臣、吴王三方面的表现说)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写越王勾践受屈辱的句子画出。
(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来推磨,受尽屈辱整整干了三年)
(3)体会:越王勾践在吴国三年所受屈辱一定不少,文章没有详细写,只选了穿、住、做三个方面的事情。
(4)教者指出:一个国王由原来的养尊处优,到听人使唤,穿粗布衣,住石头房,做养马驾车、舂米推磨之类的杂活、重活、累活,这变化是何等的大!
(5)怎么理解“受尽了屈辱”?(程度深:穿的,住的,做的;时间长:三年)
4、“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
(1)齐读第五自然段。(越国转弱为强,终于灭掉了吴国)
(2)体会“终于”的用法: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到最后取得成功或胜利,用“终于”。不能突如其来地使用它。(板书:转弱为强
灭掉)
5、漫谈:学习了“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一些多音字的读法。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3、练习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夫人只好推磨当奴仆要求夫差一只磨难上当总要
2、简要说说“臣薪尝胆”的意思。
二、练习讲故事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1)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两千多年前长江下游);
(2)会稽战败求和(越王表示愿当奴仆吴王答应勾践要求);
(3)勾践受尽屈辱(穿住做三年);
(4)勾践卧薪尝胆(白天晚上睡在挂苦胆尝);
(5)越国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2、自由练习复述。3、指名复述,相机指点。
三、质疑问难
(1)“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是怎么一回事?
(2)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讲越国“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出的是什么奇兵?
对上述问题,教者不必作答,可以启发学生课外读《史记》(白话本),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详细经过。
三、指导造句
1、找出课文中的原句:吴王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2、理解“建议”的意思。
3、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要用到 .haozuowen.net/ “建议”?
4、练习口头造句。
5、指名造句。
四、作业
1、用“建议”造句。2、继续练习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附板书:12 卧薪尝胆
战胜
越王卧薪尝胆吴王
转弱为强
灭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秘的价值所在。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3、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按不同角度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仿照某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又要到美丽南国来欣赏,地处广东海滨的一座小城的迷人景色。(板书课题:20海滨小城)
2、分析审题:海滨指的是哪里?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同学们,思考一下。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标清段的序号,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滨的,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城的?
2、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1-3)海滨的景色。
第二部分(4-6)小城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海滨的哪些景物?用“横线”标出来。(板书:大海沙滩)
2、自由读1-2节,用“( )”标出体现大海是美丽的词语,加以理解。
3、学生找句子——抓词语——谈体会(板书:蓝棕银白白灰金黄)
小结:这两段主要抓住景物的'颜色进行描写,表现了大海是迷人的,景色异常美丽。
4、自由练读——互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颜色的美,大海景色的迷人)
5、默读3节,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板书:贝壳船队)
6、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1)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2)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7、二人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要分别读出海滩的宁静与喧闹氛围)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刚才学习了1-3节,了解了海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4-6节。
3、投影显示思考题:
(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标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标出。
(2)抓住关键句体会:它们美丽在哪里?
3、讨论板书:
庭院——树多花园——树茂街道——干??
4、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5、指导朗读:作者把小城写得这么美、整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要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情感。
6、自由练读——齐读。
7、根据提示练背5节,投影显示:
小城的公园()。这里栽着()。一棵棵榕树就像()撑开的(),树叶(),可以(),()。树下(),每逢(),()总是()。
五、总结。
1、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2、结合板书,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民谣童谣的内容,领悟二者的内容美、形式美。
3、 学习作者描写母亲歌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2、《月光启蒙》的作者是?介绍作者。
3、设疑:那么,起初究竟是在谁的引导下,让他走进诗歌的王国,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的呢?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2、出示最后一段。指名读。
3、说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一是他用月夜诗情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二是他用智慧和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4、齐读。
5、母亲是怎样引导我走进诗歌的王国的呢?她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6、生汇报并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7、小结:母亲就是通过这些形式,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三、学习第一部分。唱歌谣
1、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什么?
2、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
3、读么美妙的夏夜呀!书上是怎么说的?自由的读一读!
4、愿意听老师读吗?(示范读)
5、听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夏夜多美妙呀!)
6、读出美妙,(指名读---齐读)
7、最美的时辰,就应好好享受母亲唱的歌谣!母亲唱了什么歌谣?美美的读出来!
8、指名读
9、听了它的读,你发现了什么?(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
10、你愿意读吗?给你这个机会,自由读歌谣,想一想,透过歌谣你读出了什么?
a、母亲白天忙忙碌碌,晚上还要洗衣裳。真辛苦呀!再读读出对母亲的深情!
b、要实现理想就要好好努力!齐读
11、夏天的夜晚是美妙的!母亲的童谣是美妙的!现在我们就坐在农家小院,请静心听。(示范读)
12、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用一个比喻句说说!书上是怎样说的?(生述第三小节)
13、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歌谣美、声音美)
14、齐读
15、小结:母亲那美妙的歌谣启迪了我的想象,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
四、唱童谣
1、母亲唱了美妙的歌谣,又唱了有趣的童谣。她唱了那些童谣呢?
2、指名读
3、听了有什么感觉?是呀!童谣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4、再读,你的感受会更深!童谣寄托了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让我们感觉到,那里的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5、一起打节奏读。
6、妈妈心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民谣童谣呢?
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8、读文中的话。
9、过去,黄河常常泛滥成灾,改道之后留下的故道,黄沙沉积,十分贫瘠,从来长不出旺盛的五谷来,所以那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很清苦)。他们觉得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0、家乡的人们勤劳,勇敢的与自然做斗争,最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在歌谣民谣中,使孩子明白了要爱什么?要追求什么?使他那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11、再读五首歌谣童谣。
五、讲故事
过渡:歌唱累了!又讲起了故事,讲了什么故事呢?
1、这些故事,都发生在“高深莫测”的夜空中,能引起孩子无限的遐想。所以在孩子眼里,母亲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母亲和它的故事一样,都边美了!!
2、齐读讲故事的部分。
六、说谜语
过渡:歌谣童谣唱完了,故事也讲完了,他还不想睡!他还要听谜语!
1、谁来分角色读一读?
2、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3、母子间的亲情令我们感动,愿意读吗?集体分角色读!
七、小结
1、母亲的歌谣、童谣、故事、谜语,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美妙。
2、出示最后一节,引读。
3、现在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做题目了吧?
4、是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的启蒙教育。我母亲充满了感激之情。
5、带着这样的感情读
八、延伸
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什么帮助?你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
母亲的恩情是我们无法忘记的,让我们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让我们深情的说一声:妈妈,谢谢您!(出示:齐说)
九、作业
1、收集孙友田的诗文
2、收集家乡的民谣、童谣。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蹊”、“恰恰”等词的意思。
3、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其他情况?
二,学习古诗
1理解词语
把你自学的内容讲给大家听。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蹊:小路。压枝低:把花枝压弯了腰。留连:舍不得离开。自在:自由自在。)
2理解诗句
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感情朗读
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读,评)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春天的欣欣向荣。
4理解意境
三,拓展
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请大家闭上眼睛,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条小路,小路两旁繁花似锦,蝴蝶 .niubb.net 在飞舞,黄莺在歌唱,望着这一美景,我们真想把他画下来。(画画,展示)
四,课后作业
积累描写春景的古诗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爱如茉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潜心读书,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关注语言文字中的细节,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2、感悟、理解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读题。
2、读文,找出些茉莉的三段文字,答(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二、品味细节,感受“爱如茉莉”
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关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感受其中流露出的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感受描述的语言。
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词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之间深厚的爱
1、那么平淡无奇的茉莉与真爱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认真读课文6-18自然段,你从课文的哪些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并在句子边上写写你的感受。
2、组织交流(相机出示)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不然他会吃不下肚的。”你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小结:爱是出差归来的一碗(饺子)。
(2)、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你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小结:爱是一份(焦急)的牵挂。爱是(彼此的心心相印)。原来爱就像这平淡无奇的茉莉般,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板书)正如课题所说,爱如----
(3)、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你体会到什么?
(4)、“你爸爸伏到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你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这一夜,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度过的:半夜,爸爸还没睡着,他___________;夜深了,妈妈刚想翻个身,可_________;小结:(爱是心甘情愿的付出)。这样的爱是多么真切无私,就像茉莉般洁白纯净。正如课题所说,爱如-3、文中就有一段淡如茉莉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感人的场景,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静静地感受。仿照大屏幕上的语句,结合所读内容,说上几句爱的感言,并说说理由。这么温馨的画面,我们忍心打扰吗?
指名读
1、读课文6-18自然段,想想从课文的哪些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并在句子边上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
(1)抓住“虚弱”“等他吃完了……”体会妈妈对爸爸的关心与了解,同时爸爸也很关心妈妈
感情朗读
(2)抓住“没吃、没听”“直奔”“谎话”“每天”体现了爸爸心中只想着妈妈,一心挂念妈妈,对妈妈也很了解。
接读-----茉莉。
(3)、抓住“一动我就惊醒”
“边打哈欠边说”
“不肯叫醒我”等体会爸爸妈妈都为彼此着想。
(4)抓住“怕惊动他”“手脚麻木”等体会妈妈为了让爸爸休息好,不敢动
填空
接读-----茉莉。
3、有感情地朗读那一段交流并说明理由
(1)爱是一声轻轻的叮嘱。
(2)爱是紧握的双手。
(3)爱是妈妈脸上恬静的微笑。……(抓住“悄悄”“探”阳光也有感情,怕打扰、惊醒这美好的一切。)配乐齐读三、情感升华,体悟“爱如茉莉”
体会课文最后连用两个“爱如茉莉”所表达的情感,在感叹中理解爱的真谛,真爱烙于心间。
1、映子从妈妈住院这件事中,亲眼目睹了这样一种平平淡淡却那么令人回味的爱。此时,她不禁感叹道——引读“病房里……”
2、再好好读读这一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3、小结
这样真爱就像茉莉般散发着缕缕幽香,是那样的情意绵绵,感人至深。(板书)她终于深切地体会到了——“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引读。
1、接读——“病房里……”
2、(体会用“钻”字好处)
3、接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三、回味生活,领悟爱的真谛给予学生书写内心,表达情感的机会
1、出示爱的小诗
2、你觉得“爱是什么?”
3、齐读爱的小诗
4、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爱如茉莉”的句子。
2、围绕“爱是什么”写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16、爱如茉莉
简简单单
平淡无奇
真切无私
洁白纯??
感人至深
缕缕幽香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3、激发对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听,孩子们,欢快的音乐响起来,小手拍起来,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听《春晓》)
2、听完这首儿歌,你能感觉到哪个季节的气息扑面而来?(春)
3、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春天的面纱,走进春天。(欣赏图片)你能用一个词来描绘春天吗?
4、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天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课题)指导“惠”字书写。
5、作者是谁?(简介苏轼)
6、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请同学们轻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7、认识画家,引出全诗
(1)关于这幅画,你想知道些什么?
(2)引导质疑:这幅画是谁画的?
(3)简介惠崇
过渡:苏轼就以《惠崇〈春江晓景〉》为题目作了一首题画诗,他是怎样写的呢?
二、岀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放声读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到自己满意为止,开始。
2、检测生字,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全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4、读出诗的节奏感,听老师范读,画出停顿来。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七言律诗用二二三的节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5、齐读。(指名读,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课件)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师:知晓诗人,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
一读:读景物,把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二读:读诗文,把诗文的意思读到心里。(根据课文插图和课后注释,小组内讨论交流诗句的意思。)
三读:读自己,把你的情感读出来。(课件)
3、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
4、交流前两句
师:诗歌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①诗中描写的景物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思考: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诗中那句诗写的,读出来。春天江水温暖,我们看得见吗?诗人又是怎样感受到的呢?
理解“三两枝”“鸭先知”
②作者站在江边,看到这春意盎然的美景,心情怎样?假如你就是诗人,你会说些什么?
师:孩子们,画中清波漾漾,有青青是的翠竹,三两枝的桃花,江面上有戏水的鸭群,诗人由远及近向我们展现了这么优美的画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它的没读出来吧!
5、交流后两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
(出示后两句)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
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可以食用。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师:诗句中“短”能否换成“壮”?(春天刚到,芦苇才抽出嫩芽,用短突出芦苇是春天才生出的,用壮显然不合适。)
师:哪些景物诗中有,画中没有?(河豚)这是作者的想象。
为什么作者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河豚呢?苏轼不但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美食家。听老师讲个小故事,就明白了。(出示小故事)
过渡:孩子们,后两句多有趣味,这三种景物蒌蒿,芦芽,河豚配在一起就是一道美味佳肴,想必苏轼写完这首诗已是垂涎三尺了,让我们把这种趣味读出来吧!
6、指导朗读:
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眼前这情景,鸭子陶醉了,河豚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加上表情、动作去感受春天之美!)
(出示课件,整首诗)生齐读。熟读成诵。小结(板书)体会作者的情感?
9、古时候,诗、歌、音乐、舞蹈是融为一体的,诗配上好听的音乐就可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一起唱起来,用歌声来感知春天的美好!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篇7
?矿矿的研究》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矿矿是怎样查阅资料完成他关于“蓝鲸”的研究的,了解矿矿写的论文的大致内容。
3、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教师和学生提前准备黄全愈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首先向孩子介绍黄全愈,而后过渡到他在国外上小学的孩子。
黄全愈,美籍华裔教育的学者。2000年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成为当年国内非文艺类的第一畅销书。2003年,黄全愈又推出了“新书”《生存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其他的请学生介绍。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比如:“纠缠”;另外“迈阿密大学”可以看图片或由教师介绍;
(除了要求认的字、词语外,学生还有可能提出“抱怨”等,教师给予及时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3、我明白了矿矿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爸爸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4、矿矿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矿矿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爸爸也学到许多知识。
5、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爸爸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体会矿矿的认真和执着,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可以补充矿矿在美国学习的一些常识。(见参考书)
6、讨论:读了课文,你有过矿矿这样类似的研究成果吗?
7、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8、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本课要求认识11个生字,要求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教学中注意比较“介——分”是“人”字头,不是“八”字头。
2、用形声字比较字形的方法记忆“订、攻、吨、矿”等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孩子领到图书室,或者把孩子引导到丰富的生活,去问父母、大人或者街坊邻居,或者某些专业人士,让孩子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也像矿矿一样完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