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形成教案教案6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有了准备好的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效果,教案应该与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7的形成教案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7的形成教案教案6篇

7的形成教案教案篇1

设计意图:

基础阶段的数学教育要求幼儿能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在利用和运用数学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数数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技能,而对于有一定数概念的大班孩子有必要探索、学习群数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群数方法来解决生活中数数问题。本次活动根据孩子对糖果很喜爱这一特点,并充分利用了罗山的糖果资源,以让幼儿当"小工人"帮忙数、装糖果的方式,积极践行《指南》精神,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幼儿快乐、自主地学习群数,并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探索群数的方法,找出自己喜欢的群数方法,以便应用到生活中。

活动目标

1、用糖果探索和发现按群数数的方法。

2、尝试用不同的数数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乐于参加数数活动,体验不同方法数数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已有按数取物的经验。

物质准备:糖果图片、糖果、盘子若干;记录表、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有吃过糖果吗?糖果厂的老板找不到工人来帮忙装糖果,他很着急,想邀请小朋友当小工人把糖果装进盒子里。

(二)提出要求,初次探索

1、教师出示糖果图片(10个)引导幼儿观察点数。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几个糖果?你是怎么数的?

2、引导幼儿猜想两种不同的数数方法哪种较快。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一个一个数比较快,还是两个两个数比较快呢?为什么?我们动手试一试就知道了。

3、提出操作要求师:糖果厂的老板帮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糖果和一个小盘子,等等请用你想尝试的数数方法把糖果装进盘子里。(1)在数糖果时,要注意控制你的音量,不要打扰到旁边的小朋友。(2)要积极开动脑筋,用多种办法来装糖果。

4、幼儿集体操作验证,教师分别观察指导。

(1)幼儿操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数数的方法并进行个别指导。

师:你是怎么数的?那这样数快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集中分享数数方法,教师记录并归纳小结。

师:王老师准备了一张记录表要把你们分装糖果的方法记录下来。现在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数数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结:因为一个一个数要数10次,两个两个数只要数5次,所以用两个两个数比一个一个数的方法来得快一些。

(三)再次探索,提升经验师:老板看到刚刚小朋友都做得很好,所以又给我们新的任务啦,你们看这次老板给了我们一张糖果的卡片订单,要求我们用很快的速度把糖果数出来。

1、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数数方法装糖果更快。

师:除了按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的方法装糖果,还可以怎么装更快呢?

2、介绍记录方法师:老师已经把糖果都画在纸上了,请你把你数数的方法用笔圈在一起,比如:你是用两个两个数的办法,就用笔把两个两个的糖果圈在一起,然后,在后面写出总共圈了几次,并看看,哪种数数的办法最快。

3、幼儿尝试记录,教师全面观察指导。

师:你们看,每个小朋友的位置上已经准备记录表和笔。等会装糖果的时候,请小朋友控制好自己的声量,并在记录纸上记录尽量多的办法。

4、集体分享记录的方法和结果。

师:请已经完成的小朋友带着你的记录表回到位置上与同伴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四)活动延伸,迁移运用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用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来数数。以后在我们的生活中,小朋友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来继续数数量更多的数。比如100、200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数会更快呢?小朋友可以把这个问题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来想一想!

教学反思:

能将物体以2、5、10单位进行按群数数。让幼儿当糖果厂的.小工人,在数糖果的过程中,幼儿也初步了解了按群数数的含义,本次活动我以设计糖果厂的场景切入主题,幼儿都能积极回答,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游戏形式幼儿很感兴趣,提供的让幼儿操作的糖果幼儿都很感兴趣,在操作探索的时候积极性都比较高,但是在让幼儿操作环节前提的要求不够详细,常规的要求也是要提,比如我没有说操作完的糖果要排整齐放框框里,个别幼儿就开始玩,虽然是大班但是我发现常规的要求还是要求,有时就因为小小的环节,以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常规又慢慢的松散掉,本节课还存在着一点不足是:我没有把握整个环节的重点,让幼儿的知识经验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也是数学活动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接下去我会观摩平行班的数学活动,思考我设计的合理吗,考虑周全了吗?

7的形成教案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在玩中学的快乐。

2、能正确点数7以内的物体,提高点数能力。

3、学习7的形成,认读数字7。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重点:

知道7的形成,正确点数7以内的物体。

活动难点:

理解7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白雪公主及七个小矮人的图片、圆点卡片、苹果卡片、数字7卡片、环境布置七个的物品、幼儿操作学具:小花,苹果卡片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带幼儿跟音乐《十个小矮人》进入活动室,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复习6的形成和数数师:瞧!小矮人真的来了!

出示5个小矮人卡片,问:来了几个小矮人?(5个)又来了一个小矮人,现在是几个小矮人?(6个)问:5添1是几?一起数一数。

二、新授7的形成和数数

1、师:一个小矮人用一个小圆点来表示,六个小矮人用几个小圆点来表示?

出示相应的圆点。

又来了一个小矮人,现在是几个小矮人?

6个小矮人添上1个小矮人是几个小矮人?数一数(7个),后来的一个小矮人用几个圆点表示?出示一个圆点。

6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几个圆点?6添1是几?

小结:6添1是7。

2、师:小矮人去摘苹果了,依次出示6个苹果问:摘了几个苹果(6个)齐数,又摘了一个苹果,现在是几个苹果?

6添1是几?

3、师:小矮人把苹果送给白雪公主了,我们小朋友也给白雪公主送礼物吧!

每桌都有一盆花,请小朋友先送6朵花,幼儿取出6朵花摆好。

可白雪公主有7个小矮人呀,怎么办呀?请小朋友再送一朵花,现在是几朵花?6朵花添上一朵花是几朵花?6添1是几?

小结:现在好了,7个小矮人7朵花,每个小矮人都有一朵花了。师依次给小矮人戴上花。

4、师:白雪公主也有礼物送给小朋友请小朋友取出苹果卡片,有几个红苹果?

6个红苹果添上1个绿苹果是几个苹果?6添1是几?

三、理解7的实际意义,认读数字7

1、师:7个小矮人、7个苹果、7朵花、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出示数字卡片7,7象什么?

2、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小结:凡是数量是7的东西都可以用数字7表示。

3、请小朋友和白雪公主一起找一找教室里那些东西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集体验证。

四、活动延伸和白雪公主一起到院子里找找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的物体,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活动内容“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在设计“7的形成”活动中,考虑到能引起孩子的喜爱、认同的教学具是吸引孩子的基本,以可爱鲜艳、夸张的幼儿熟悉和喜爱的动物、人物作为教学具,是符合中班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枯燥、抽象、严谨的数学让孩子掌握,还要有新颖有趣的环节和语言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并让孩子们积极的.去想、说、做。我依据《纲要》的要求,遵循中班幼儿的认知发展学习规律,将数学活动与有效的故事情景互为整合,让幼儿学会把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这次活动设计中,为了能更加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在教具的制作方面,用了小朋友熟悉的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活动过程中引用简单对话等语言来吸引孩子,贯穿始终的情景创设使活动充满童趣,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晰,从情景激趣——送给小矮人礼物——送给幼儿礼物(幼儿操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在活动中由于材料的丰富,使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不再是抽象的数学,而是乐意的学习。

第一环节我先出示了幼儿喜爱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让幼儿很自然地点数小矮人的人数,这个环节是对6以内的形成进行复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7的形成。

第二环节白雪公主给七个小矮人准备的礼物,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礼物和小矮人不一样多,都多少呢?大家帮他们数数,可以在心里数,也可以和边上的小朋友小声的说说,数完后,请举手告诉大家。掌握目测、点数7以内的物体数量。从而让幼儿进一步了解7以内数量的多少关系,在一个添上一个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7的形成,进一步了解7的实际意义。

7的形成教案教案篇3

活动内容:4的形成

活动目的:

1、学习4的形成,知道3添上1就是4,点数4个以内物品。

2、认读数字"4",了解其实际意义。

3、喜爱参加数学活动。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4的形成》,"坐汽车",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坐汽车",数字卡片。玩具汽车4辆;生活中含有数量4元素的物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问好,走线,线上游戏:一家人。

二、集体活动。

1、复习3的形成。出示课件幻灯片《我会说》。

点击出示2只小兔和数字和数字卡片"2",再添上1只小兔和数字卡片1,引导幼儿说出:2只小兔添上1只小兔就是3只小兔;2添上1就是3,在初示数字卡片3。

2、探索4的形成。出示课件幻灯片《你会吗》。

创设情境:现在站台上有3只小兔在等车。如果再来1只小兔,会有几只小兔?鼓励幼儿用学具探索4的形成,先摆3只小兔,找出对应的数字卡片,再添上一只小兔,并找出其对应的数字卡片。然后点数一共有几只小兔,并用对应的数字卡片表示形成后的数量。

小结:3添上1就是4。

3、在生活中认识4的形成。

出示课件幻灯片《我会做》,幼儿练习4的形成。

出示课件幻灯片《你发现了吗?》,幼儿在生活中找出4的形成。

4、认读数字4,出示课件幻灯片《我会认》,引导幼儿说说数字4像什么?

三、操作活动:

幼儿操作学具"坐汽车"。操作生活中含有数量4元素的物品若干。

四、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而数学的抽象性特点使幼儿的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同时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思维“拟人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其认识活动的无意性占优势,而有意性正在形成。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小班幼儿的特点,创设了小猴一家来做客的生活情景,把教育内容设计得生动形象、新颖奇特,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来自主探索4的形成。把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从“游戏动作”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相互作用主动获取知识,提升幼儿有关数形成的相关概念。整个活动从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做到层层递进,从而逐步提升幼儿各方面能力。

7的形成教案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复习5以内数数及认数,能手口一致点数,学习按数取物。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

1.活动重点:能手口一致点数;知道数字代表的实际数量。

2.活动难点:会按数取物。

活动准备:

1.教具:小动物5只; 5以内数字卡;蛋糕一只。

2.学具:印有数字框子若干;糖、西瓜、香焦、葡萄、花等图片若干;已塑封的小鱼、小草、小虫子、胡萝卜等图片,幼儿抄作纸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师:1.出示小猪图片,这是谁呀?今天小猪特别的高兴,因为今天小猪过生日。妈妈还特意给他准备了一只大蛋糕。(出示蛋糕)

师:2.小猪要过几岁生日了呢?蛋糕上的一支蜡烛表示一岁,让我们一起数一数蜡烛吧,有5支蜡烛,是过5岁生日。有许多小动物们也来给小猪来过生日了,他们会是谁呢?

1) “喵喵喵”是谁呀?小猫,看小猫还给小猪带了生日礼物,是什么呀?(西瓜)有几个?可用数字几来表示?师总结:小猫给小猪送了一个西瓜,我们就用数字1来表示。

2)“还会有谁呢?”“叽叽叽”小鸡也来了,小鸡送了什么礼物呢?(两根黄香焦)有几根,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数一数。

3)小松鼠、小羊、小兔也来了,他们会是什么礼物呢?(幼儿观察送了什么礼物)?数量是多少?用数字几来表示?(分别是3朵花、4块巧克力、5块糖果)

二、操作探索

1.师:小动物给小猪送礼物了,我们小朋友也来给小猪送礼物,好吗?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礼物送个小猪,(要求;小朋友们先看看自己的桌子底下是什么礼物,有几个,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礼物数量,看看黑板上的每个框中的数字再放进相同数量的礼物)。

2.幼儿先讨论自己的.礼物是什么,有几个,再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3.提醒幼儿认清数字和数量,能手口一致点数;能力弱的幼儿多给予帮助和指导。

4.请个别幼儿讲解操作情况给小猪送了什么礼物,送了多少。

5.小猪请老师把小朋友送的礼物先收一下,师生整理好篮子。

三、游戏巩固

1.师:小猪非常开心,小动物们和小朋友们都给他送了许多的礼物。现在快要到中午了,小动物们的肚子有些饿了,小猪想送一些吃的给小动物们。小猪要请我们的小朋友帮他招待小动物们。(要求:看看你的抄作纸上的数字是几,就给小动物喂几个吃的。)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检查幼儿操作。

3.作品展示,并给予评价。

四、游戏结束:

为小猪庆祝生日,唱生日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想通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教会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数。开始部分,我利用小猪过生日这一游戏环节,让幼儿用手口一致数数方法。数一数蛋糕上的蜡烛有几支,让幼儿对数字1-5有一个初步的概念,这个方法还不错,幼儿都能手口一致的数数,并能准确地表示5支蜡烛是过5岁生日。接下来一个环节是让小朋友送礼物,先让小朋友数数自己的礼物是什么,有几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再看数字卡上的数字是几,再把相同数字的物品贴到数字卡上,是按物品对数字,幼儿基本能掌握。最后一个环节又让幼儿按数字取物一一对应,进一步帮助幼儿对1-5数字的理解,同时也给孩子独立动手操作练习的机会。但这节课下来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没有灵活准确运用量词,自己对数学语言组织还有所欠缺,自己的语言有点零乱,啰嗦,也没有激情的教学语言,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改进的地方。

7的形成教案教案篇5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结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褶皱与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通过实际设置问题,尝试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2、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以及热爱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3、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4、火山的结构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活 动 设 计设 计 意 图导入新课

?播放图片】从身边的名山说起,让他们认识家乡之美,从而扩展到更广阔的世界。

?设问】这些名山是怎样形成的呢?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强热爱家乡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褶皱的类型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

?设问】“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如何去区别它们?”

?引导读图】

1、褶皱的形成

2、褶皱的基本单位 (地层的形成→受力弯曲→背斜、向斜的形成);

3.从水平方向上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让学生总结得出: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的中心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4、形态上的区分:一般背斜的岩层上拱,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但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还是“以貌取山”你可能会犯大错误。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引导学生对图中背斜、向斜处的岩层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通过设问 ,让学生整体参与读图,并在交流中掌握科学的读图方法和图文转换方法。

直观教学不再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褶皱山的形成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运用】找石油、水和天然气应在什么地质。

构造中?

在工程选址中的应用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难度较大,学生可能分析不够到位)

?生答师总结】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而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背斜的岩层形态类似于石拱桥,安全稳定;利于隧道中的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

师: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欧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

师:介绍全球六大板块知识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是其形成的一类,另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断层及断块山的形成“断层的形成”。

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什么是断层?”

?展示】断层的模型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断层的原因

断层形成的`不同地貌

?投影】地堑: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地垒:“庐山、华山、泰山

?教师小结】华山—“险”、泰山—“雄”、庐山—“秀”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

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生回答】略

?活动探究】p75活动题: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与断块山呢?

?展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分组、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发言。

?生答师总结】

1、从外貌景观看:褶皱山一般连绵分布,岭谷相间;断块山由于断层构造的存在,常形成巨大的陡崖,山地由于平地拔起,地势格外险峻。

2、从地质构造看:褶皱山是由褶皱发育而成,各地岩层连续完整性,而断块山是由断层发育而成,在断层(陡崖)两侧,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同时岩层发生明显的错位。

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完成活动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

?观看火山视频】

增加学生对火山感性认识火山

?投影】“火山示意”图片

学生自己得出火山的结构:火山口、火山锥。

?展示】展示火山的类型图片

结合课本案例,和学生搜集的资料,说明火山对人类的影响,(从两个角度分析:有益、危害)

师:进行练习评价

通过“火山”资料的搜集,整合,明白事物是辩证的,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类带来丰富的资源,如:地热、矿产、温泉等。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种山地——褶邹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及特点。重点要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练习:见《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

7的形成教案教案篇6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诗词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模拟板块运动的游戏

游戏规则:

1.以课室的中线为界,左边的同学为第一组,右边的同学为第二组,请各组各派两位代表。

2.两组的代表抓住泡沫板的两端。

3.第一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的两侧使劲往外拉。

4.第二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内挤。

讨论 :

1.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外拉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2.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内挤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中的矿石很可能被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断层

地表形态

断层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为主

错断原有的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为主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断层构造带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四)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地貌

块状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实例

庐山、泰山、华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7的形成教案教案6篇相关文章:

7的减法的教案精选8篇

花钟的教案7篇

剪刀的幼儿教案7篇

跨栏的教案7篇

我喜欢的动物的教案7篇

浪花的教案模板7篇

跳水的教案7篇

有关体育的教案7篇

大班保护动物的教案7篇

项链的教案模板7篇

7的形成教案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4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