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性教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能力的培养,综合性的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早课文教案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早课文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理解内容,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三、教学策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面对着繁华、热闹的租界地,面对着大伯含糊不清的话语,使他产生了哪些疑问?读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课件: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只有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而“中华不振”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多次出现,看来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那么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课件:
振:①摇动,挥动;②奋起,兴起; ③救; ④振动。
?设计意图】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出周恩来在疑问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感受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二)深入学习,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那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了中华不振的呢?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出示课件:
认真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
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呢?用曲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将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语句。
2.全班交流感受。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一带”和“别处”分别指的是哪里啊?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把感受充分地交流。
(2)而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突然发现有个中国妇女正在哭泣,而旁边站着一个大个子洋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下面请同学边读原文内容边填空。
出示课件:
她原指望( )。谁知( ),反而( )。( )。但是,( ),( )?只能( )。
再读读你们刚才填空的内容,就这些内容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将我们体会到的周恩来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借助课前查找的资料,学习运用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
3.总结学法。
通过读七、八自然段,我们抓住了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他的想法。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用到这样的方法。之前我们了解了中华不振的字面意思,现在也正是这种方法让我们和周恩来一样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教师导语一:当时,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可在这租界地里……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教师导语二:同学们,在租界地里,我们中国人的遭遇是多么的可怜可悲啊……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师生对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师: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有的同学说─??
生:为明理而读书。
师:有的说─??
生:为做官而读书。
师:也有的说─??
生: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师:而周恩来却说─??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发言的场景周恩来看在了眼里,发言时说的话他听在耳中。而他却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就还有我们刚刚学到的读书方法猜猜周恩来在想些什么吗?你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或资料来试想,然后把它写在纸上。
出示课件: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他在想:______________。
周恩来此时不仅是他回答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的,更是他经过沉思后做出的决定和他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同样是清晰而又坚定。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三)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是啊!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远大的志向而努力奋斗。
出示课件:介绍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周恩来的一生不但是这些说的,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听到中华不振时想到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思考中产生了问题。当他看到我们中国人倍受欺凌时他想到的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因为他想到的是振兴中华,不再让中国人受欺负,所以才说出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句话,让我们带着感受再来齐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你将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感人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五、设计意图
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早课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按顺序及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了解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树立喜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教学准备
幻灯、课件、影视、课件、flash、课件、图片、课件、声音、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图片引题
介绍新朋友————翠鸟(板书、齐读课题)。出示翠鸟彩图,随机介绍。
播放录像,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翠鸟的哪些方面你最感兴趣呢?
总结:
⑴翠鸟是什么样子的?
⑵翠鸟是怎样捉鱼的?
⑶翠鸟的家在哪里?
2、幻灯出示初读任务
3、声音。课件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4、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幻灯。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①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翠鸟外形的?各方面有何特点?
②翠鸟的形状特点是什么?请用"~~~"划出,并理解"小巧玲珑"这个词。
③课文用了哪些语句描写翠鸟羽毛颜色的,请用"——"划出。
⑵相互讨论,师生交流。
⑶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齐读)
5、练习,巩固新知。
⑴出示翠鸟的flash。课件,请同学发言给它添色,其他同学检查发言。
⑵说话训练:观看flash。课件,展开想像说一说翠鸟美丽的样子像什么?
6、学习第二、三两个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投影出示阅读提示,学生按要求探究。)
②师生议答。
⑴投影出示: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活动的?
①学生读出描写翠鸟活动的语句。
②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用得准确恰当。
③放录有翠鸟叫声的。课件,flash演示翠鸟停在苇秆上的特写。
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投影出示: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翠鸟捕鱼的?
①指读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明确作者写翠鸟捕鱼是按“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
过程来写的。
②理解1、2句(捕鱼前)。
a通过“悄悄地”“露”“吹”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小鱼的机灵。
b通过“难以逃脱”“锐利”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写小鱼机灵,意在突出翠鸟更
机灵,目光特别锐利。
③理解第3句(捕鱼时)。
a找出翠鸟捕鱼时的动词。(蹬……飞……叼……贴……)
b引导学生体会翠鸟捕鱼动作的熟练连贯,迅速敏捷。
c出示翠鸟捕鱼的flash,让学生描述翠鸟捕鱼时的情景。
d齐读这句话。
④理解第4句话。(捕鱼后)
a指读第4句,通过。课件,让学生理解“摇晃”“荡漾”的意思。
b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启发学生了解翠鸟捕鱼的本领和它外形之间的关系。
7、有感情地朗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8、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自由读,思考:这个自然段写我们观看翠鸟时,产生了哪些想法?
②我们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的愿望为什么不能实现?
③同学们,即使翠鸟住的地方很好找,也很容易逮,你忍心捉它吗?
④我们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⑤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9、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10、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一种你最喜欢的鸟,或写一段话或画一幅画。
附板书设计
11、翠鸟
外形—————美
动作——————快
住处—————险
早课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乐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观察自选商场,了解自选商场的购物方式,体会它给购物的人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识记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4个字。
教学难点
培养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出示自选商场图片)这是什么地方?(出示课题:自选商场)
指名读课题(注意读准“商”、“场”两个字的字音),齐读课题。
2、你去过自选商场吗?你去过哪些商场?谁来叫叫我们身边的这些自选商场的名称?(请一个小组开小火车来念)
3、你最喜欢到哪个超市去购物呢?为什么?
小结:是啊,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在自选商场里购物真方便。
二、认识事物,学习词语
1、引语:老师在自选商场里也买了一些东西,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买的第一样东西是 ——
2、出示实物图,请学生逐一说出名称,教师随即逐一出示相应的带拼音的词语。
面包:什么样的面包?什么样的牛奶?
强调读音: “尺子”的尺是翘舌音,子是轻声。“洗衣粉”的“粉”是前鼻音。“作业本”作是平舌音,本是前鼻音。
3、去掉了图片,你还能把这些东西的名称准确响亮地叫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谁能告诉我们,你读的时候特别注意了哪些字的读音呢?
带着小朋友的提醒,谁来读读第一排的词语? 第二排——第三排——
你现在觉得哪个词还比较难读?你敢于挑战自己吗?把这个词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4、咦,现在生字朋友上面的拼音宝宝不见了!老师相信这可难不倒我们聪明的一4班小朋友。请个小朋友来读,这一遍老师要求你们读的时候,不但要准确响亮,而且还要把这些东西的名称叫的好听,你能行吗?
课件逐一出示,指名读。
开起小火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三、识记生字
1、这些词语当中藏着许多生字娃娃,让我们把他们喊出来,好吗!(点击课件,出示红色的生字)自由读──小老师领读
2、(再点击课件)现在只剩下生字了,谁来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这些生字,你想什么好办法来记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字当小老师来教教大家吧。(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点拨)
本:木下加横,本本本。编顺口溜记。
笔:(师出示实物)谁能看着这支笔来教大家认识“笔”字?
(小朋友们,我们的古人造字多形象啊!)
你还知道哪些笔?
奶:奶的偏旁是什么。还有哪些字也是这个偏旁的? (妈,好,她,妇,妤)
4、师小结:大家提供了这么多识字的方法,相信你们现在一定更加熟悉这些生字宝宝了。让我们给这些生字宝宝再找找一些其它的朋友,好吗?你可以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生字宝宝给她找朋友。
瞧,热心的小朋友给生字宝宝们找了这么多的朋友,它们一定乐坏了哦!
5、把生字藏到别的词语和句子中去了,你还会读吗?
我在自选商场买了一盒牛奶、三本作业本、五支铅笔、一把尺子。
(小朋友真能干,生字搬了家,也照样能认出来!
四、指导书写
老师知道,我们一(4)班小朋友,不但认字认得很出色,而且写字也写得十分漂亮。今天,我们要写得就是出示——巾字,
1、出示巾的写法,说说要注意什么?
2、小老师范写,师指导。
3、学生描红。
五、给词语分类
1、做“小小营业员”游戏。
请小朋友来当自选商场里的营业员,要做一名合格的营业员,还得会摆放商品。哪些小小营业员来说说老师买的这些东西哪些是放在同一个架子上的。并说说摆放的理由。(分为食品类、日用品类、文具类)
2、小结:你瞧!商品分类摆放,人们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点击课件)出示:在自选商场里买东西真方便。(齐读──指名读)
3.练习说话:
(1)自选商场里还有很多很多东西呢!
除了面包、牛奶、火腿肠,再想一想自选商场里还有哪些食品呢?你能用老师给你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出示句式:自选商场里的食品真多,有____,有____,还有____。
(2)能不能说说学习用品呢?
出示句式:自选商场里的____真多,有____,有____,还有____。
(3)小结:是啊,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是说也说不完!
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课件出示)
指名读——他读得怎样?(注意“东西”念轻声)
齐读
六、联系生活实践,交流认识的商品名称
1、你在自选商场认识了哪些商品名称,请小朋友们拿出课前搜集的商品包装纸,上台把上面认识的字告诉其他小朋友。
2、小组交流。
小结:是啊,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是说也说不完!
七、 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在自选商场里认识了许多字,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只要是有心人,就会在生活中认识许多字,我们大家来个约定,看谁在生活中认识的汉字最多,看谁能成为我们班的识字大王。下课后,老师让同学们把商品包装袋收集起来,四人一组合作,剪贴成好看的画,张贴在教室的墙报上,大家还可以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
早课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搜集资料,了解牛郎织女的相关内容。
一、激趣导入。
漫漫银河中,有这样两颗星星,一颗是牵牛星,一颗是织女星,他们的传说是那样令人心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民间故事的方式走近他们二位。
二、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效果:
1、解决本课生字词。
2、搜集资料,了解牛郎织女的相关内容。
3、说一说你读完文章后的疑问。
三、初读课文。
小组活动出示:
1、这篇课文讲了______和______的故事?他们是怎样的人?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四、精读课文。
1、理清人物关系:
我们先借助题目看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板书:牛郎
织女)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感受人物形象。板书:
牛郎:勤劳善良
哥嫂:铁石心肠
老牛:知恩图报
织女:美丽善良
2、体会织女之“决”
出示:“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决心”变红)
一个高贵的仙女要嫁给一个贫困潦倒的牛郎,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呀。
姐妹们,好好劝劝织女吧!(练习说话)
五、关于民间故事。
1、简介其他三部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2、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
民间故事就是要表达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追求和谐生活与美满感情的决心,歌颂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拓展延伸
作为高年级同学,我们可以做一些课外延伸。
选择一:课后可以看看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
选择二:试着去创编你心中的《牛郎织女》。
早课文教案篇5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 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总结归纳法
2、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3、 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
3、“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
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2、辩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2、指导学生背诵2——5段。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二、解读《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正对着江心小洲,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阁内画栋珠帘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悠闲的白云,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经过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
三、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四、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五、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早课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中不同动物尾巴的功能;
2、学习故事中的对话方式。
材料准备
壁虎图片、flash《小壁虎借尾巴》、自制大书。
活动过程
一、复习旧知:观看幻灯片。
二、导入课题:出示壁虎图片,导入新课。
师:我们认识了许多小动物的尾巴。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动物朋友,关上小门。我们先来看看它长什么样子?它最喜欢在墙角捉蚊子了,有一天,小壁虎又去捉蚊子,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1、多媒体演示:观看flash《小壁虎借尾巴》
讨论提问:
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小壁虎没有了尾巴,它心情怎么样?
小壁虎向谁借的尾巴?它怎么说的?谁来学一学?小壁虎真是个有礼貌的小动物。可是小鱼借给它了吗?小鱼的尾巴留着做什么?如果小鱼把尾巴借给了小壁虎,小鱼还会游泳吗?
老黄牛把尾巴借给小壁虎了吗?为什么不借?
燕子把尾巴借给小壁虎了吗?为什么不借?
师小结:小鱼、黄牛、燕子都没有把自己的尾巴借给小壁虎,因为他们的尾巴都有不同的作用啊。
2、故事延伸
小朋友们想一想,小壁虎还会向哪些小动物借尾巴呢?它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不借?
小壁虎向许多动物借尾巴,刘老师把我想到的画下来,制成了大书。小朋友刚才说了那么多,也有刘老师没有想到的,回到家里让爸爸妈妈帮忙把你想到的小壁虎向其它小动物借尾巴的故事画下来,明天交到幼儿园来,和刘老师画的订在一起,制成一本小三班共同的大书,好吗?
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难过极了,爬回家里找妈妈。它把借尾巴的事情告诉了妈妈。结果怎么样呢?
师小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之后可以再长出来,这种现象叫“再生”。(头发、指甲)
三、结束部分
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看到自己长出了一条新尾巴,多开心哪。它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它是怎么说的?你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我们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二班的小朋友好吗?
附故事: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松树上,他看见小松鼠正摇着尾巴吃松果,小壁虎说:“松鼠哥哥,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松鼠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当降落伞和棉被呢。”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孔雀园,他看见孔雀正打开尾巴在散步,小壁虎说:“孔雀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孔雀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来寻找朋友呢。”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草丛里,他看见响尾蛇正抖着尾巴卷成一团,小壁虎说:“蛇先生,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响尾蛇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吸引猎物呢。”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河滩里,他看见鳄鱼正拖着尾巴在晒太阳,小壁虎说:“鳄鱼伯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鳄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当武器呢。”
早课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
2、引导学生学习用美的'语言来表现景物的美。
课前准备:
1、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认知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 有感情的朗诵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得多,读得熟,可以领会得深切,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帮助学生掌握写景技巧,可选择重点语段进行精讲分析,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现春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听录音(配乐朗诵)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展示生字词卡片)
3、提问:
a、文中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b、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按“盼春----绘春---赞春”划分文章层次。
c、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三、品读探究语段
1、分组讨论:你喜欢那个画面?为什么?
2、教师明确: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并选两幅图作为指导的重点,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本文写景的特色:
a、分层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如:春风图中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b、巧用词,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如:用词的准确;叠词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角、嗅觉、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由远到近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3、探究质疑:
(1)、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已经构成了一幅春的画图,可否删去迎春图?为什么?
(2)、课文结尾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老师指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三了解比喻的作用)
(3)、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四、拓展练习
1、“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试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这四种雨各写几句话。
2、仿照《春》,写一篇《秋》。
早课文教案最新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