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的格式和样式应当符合所在领域或机构的要求和规范,调查报告的结果应当基于充足、可靠的数据和事实依据,而非臆测或猜测,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春节风俗调查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篇1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xx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方式,询问长辈。
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彻底底地清扫一遍。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
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傻孩子,这是因为福到来了。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豆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聚,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在这个激动的时刻,我们边看春晚,边吃东西,谈笑风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点响了爆竹,啪啪 声音真响,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巴巴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质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拱手作揖,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当然不止这么几种,但唯有一个是不变的,它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篇2
据资料介绍,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而民间在此期间的各种习俗,可以说由大年初一直到初七都会有要求。要是真的全套做完也够烦的。
年初一:
一般是一家人团聚在家不出门,也不杀生,最好是吃斋,也不能扫地;
年初二:
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一般备有发菜、生菜、蚝豉、猪手,意在取其生财利 路。吃过开年饭后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回家时要携带礼品,这在中国很多地区是重要的习俗。为什么必须在初二(各地风俗不同,很多地方是初三)而不能初一呢?据说有以下的说法:(1)迷信观念认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有说腊月28,有说29或30)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2)老祖宗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3)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4)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初一;(5)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儿就可以回家了。另外,民间传说嫁出去的女儿如果在大年初一归宁,会使娘家变穷。
年初三:
赤口日,当日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故赤口日亦称为小年朝。
根据民间习俗:赤口亦为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会带来不吉,故此农历正月初三是凶日,不宜外出及宴客;另外,赤字含赤贫之意,外出冲犯赤狗会带来贫穷。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传说初三晚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故当晚一般人都会提早睡觉,以免骚扰鼠辈亲事。当晚亦会有老鼠分钱的习俗,在家中角落洒盐、米、糕饼供鼠辈们享用,这些给老鼠的食物称为米妆,寓意于新一年间与老鼠共享收成。
年初四:
:接神 ,家中的神灵,自腊月二十四日上天述职,到年初四便返回各家各户。过午以后,接神仪式开始:上供牲醴,并烧纸钱、神马,燃放爆竹,让诸神归位。
年初五:
开祭财神,春节的热闹气氛到此为止。神前的所有贡品可以移开。但柑桔塔,要等到元宵佳节才拆下。屋内积存垃圾,今天可以清除。这样,原来生活步伐回复过来。大年初五亦是祭财神日子,各行业都准备五牲,祈求财神爷赐福。
年初六 :
启市,踏入年初六,一切回复正常,店铺开业,照常工作。过去可以燃放鞭炮时,店铺开门之前,每每都要 燃放鞭炮,其数量之多,持续时间之久,不亚於除夕境况。
年初七:
人日,顾名思义,人日即人的生日。这不是某人生日,而是全人类生辰。至於节日起源,根据《占书》记载,指出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便是人日。在人日,香港人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在科考场高中状元。人吃及第是取其好意头的意思。
关于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篇3
调查时间:
20xx年2月16日
调查地点:
xx
调查人:
xx
调查问题:
春节习俗中的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压岁钱。
被调查者:
家长、老前辈、有关资料
调查结果:
1、贴对联
春联是从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吃年夜饭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汇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这是新年的第一次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吃,也可以在长辈家吃。对于年夜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很讲究的,在我们当地,年夜饭至少要炒六个菜,然后再煮上一大盆大锅饭,焖一盆大米,在午夜12点还要吃饺子,第二天就不用再吃太多饭了,都忙着到处去拜年。
3、拜年及收压岁钱
正月初一拜年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日子,因为我们可以受到许多压岁钱。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专门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小孩的妖怪,有一对夫妇用红纸包了几个铜钱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妖怪来了以后,这个小孩身上冒出红光,妖怪吓得赶紧跑了,其他人也学者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妖怪果然不敢来了。所以,现在长辈们会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以祈求孩子们来年平平安安。
4、调查体会: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下传统节日文化,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关于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篇4
一、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 。“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关于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篇5
一、实践目的
通过调查家乡的民风民俗,使自己开阔视野,更加了解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二、实践时间
寒假回老家期间
三、实践方法
1.询问爷爷奶奶、姑姑姑父以及当地居民。
2.上网查找一定的资料或翻阅相关书籍,与实地调查到的资料相结合来分析。
四、调查内容
从二十三开始,就进入了春节。周口属于豫南地区,和我们这儿的过年习俗大同小异,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是二十八才到老家,之前几天的民俗是通过向奶奶他们询问得知的。
?采访开始】
问:奶奶,二十三咱们也祭灶吗?
答:当然得祭,咱们家还是简单,摆上麻糖和火烧,放上一挂鞭,再祷告几句,希望来年全家平安。有的人家还会贴上灶爷像,烧香祭拜。
问:哦,原来如此。那么二十四都干些什么呢?
答:二十四是打扫房子,为迎接你们和叔叔家回来,我着重收拾打扫了你们的房间,把被褥晒一晒,屋里的犄角旮旯都扫一扫,抹一抹。好让你们回来时干干净净!
问:辛苦您了,书上说二十五磨豆腐,咱家也有这个习俗吗?
答:以前有的人家还自己磨,现在都是去集市上买几块现成豆腐。不过咱们这边还兴做干豆腐皮,自己拿豆拿油,别人管加工。知道你们都爱吃,我那天让人家给你们做了一大袋子。
问:那二十六呢?
答:我早早的就骑上三轮车来到菜市场,采购鸡鸭鱼肉。鸡子买了三只,肉买了三十斤,还买了两条大鲢鱼。我寻思多买点,怕过年人多不够吃。
(我心想:全是大鱼大肉,这么多还会不够吃?)
问:一大缸馒头是什么时候做的?咱们自己蒸的还是买的?
答:馒头是二十七你姑姑来蒸的,蒸了三大锅。我还嫌不够,自己又去买了一百个馍。
?采访结束】
二十八那天我们刚到家,便看到奶奶在忙着盘饺子馅,一大盆肉,半盆切碎的萝卜,再加上各种佐料,混到一起,用手把它们拌匀。我目瞪口呆地问:“这么多饺子馅!什么时候才能吃完啊?”奶奶笑眯眯地说:“咱家到齐快三十口人,我还怕不够呢!”
二十九,奶奶、妈妈和婶婶又忙着过油,就是把该炸的东西全都用油炸一遍。有鱼块、丸子、豆腐、麻叶子。她们炸着,我们吃着。到该吃中午饭的时候,几个小孩竟一口饭都没吃,许是肚里早已吃饱了吧。
大年三十,吃团圆饭,看春晚。今天要忙的事情可不少,刚吃完早饭,奶奶就催着爸爸叔叔贴对联,说人家隔壁都已经贴上了。晌午刚过,奶奶她们就开始忙碌着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五点多一点,饭就准备好了,爸爸先去放了一挂鞭,全家人开始大快朵颐。收拾完,就开始坐在电视机前静候春晚的开始。一直看到快十二点,随着整点钟声的敲响,家家户户鞭炮齐鸣,迎接新年的到来!
五、实践结果
通过对奶奶的采访和我自己的感受,老家的习俗和我们这边,没有大的差别。
六、实践体会
这次实践,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春节,为什么在每个人心里有着如此重的分量。为了团圆,爸爸叔叔驱车几百公里赶回家;为了团圆,奶奶天天忙碌着,准备着,等待着。大家能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是幸福的。看我们吃得开心,奶奶幸福;看奶奶笑得开心,我们更幸福!
同时祝大家元宵节快乐,阖家幸福!
关于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篇6
春节介绍:
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课题:家乡春节风俗的调查
地点:合阳县某村
对象:村内老党员
方式:问卷调查及亲身体验
时间:20xx年1月26日
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这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时间区间,是民间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中国人把过春节叫过年。
我通过走访,询问村里老党员关于家乡春节的风俗习惯。同时,自己也参与到春节的活动中,感受浓厚、喜庆的气氛,了解家乡纯洁的风俗。
听老人们讲,中国人过春节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他起源于商代的腊祭。到年底,辛勤耕作的劳动人民举行对天神、地神和祖先的答谢和祭拜。祭礼时,人们欢快起舞,气氛非常热烈,与现在的春节大同小异。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四扫房日,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腊月二十六炖大肉,
腊月二十七宰公鸡,
腊月二十八白面发,
腊月二十九贴门联,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拜亲友。
这首歌谣形象的反映了家乡过年的热闹景象。
为了迎接这个节日,家家户户常在春节前的很多天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工作,如进行卫生大扫除,贴春联、年画和窗花,购买和制作丰美的食品等,人们都忙极了。
春节前一天晚上叫除夕,在这一年的最后时刻,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面条是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它俗称钱串子,吃了它的人来年都会工作顺利,赚钱多多。除夕之夜,很多人整夜不睡觉,等候新年的到来,这种习俗叫守岁,这也说明了中国人对时间的珍惜。除夕零点,也就是子时,人们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饺子,这是更岁交子的意思是。除夕夜最盛行的活动还是放鞭炮,这是为了驱散邪魔,祈求全年吉祥。
近年来,春节文艺联欢晚会的节目精彩纷呈,也已成为除夕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春节的早晨,人们都是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走新访友,相互拜年,说些过年好!,恭喜发财!一类的吉利话。孩子们还会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以示对他们学习的鼓励。
春节的拜年要持续半个月,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又形成了一个欢庆的高潮,那就是欢度元宵节。
正月十五时,人们闹社火,有耍狮子的,踩高跷的,跑旱船的,扭秧歌的,还有那铿锵有力的锣鼓声。
元宵节,顾名思义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也叫汤圆 , 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在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放烟花,喜猜灯谜,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元宵佳节还有精彩的戏曲表演……
近几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通过村干部的正确领导,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使中化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以展。这些可喜的事情都是在家乡的春节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衷心的祝愿家乡的经济、文化生活越来越繁荣,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关于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篇7
1、办年货
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2、蒸馍、炸货
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
3、上坟
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人上坟。
关于春节风俗调查报告7篇相关文章: